@中小學語文老師 怎樣教好古詩文?北大教授給出三大“絕招”

@中小學語文老師 怎樣教好古詩文?北大教授給出三大“絕招”

從2017年部編版語文教材使用以來,“新”教材帶來變化的同時也帶來了挑戰。統計顯示,小學一年級開始就有古詩了,整個小學6年級12冊共選有古詩文132篇,平均每年20多篇,佔比達課文總數的30%,比原人教版增幅達80%左右。

怎樣教好小學古詩文課?如何讓孩子體會到《春曉》中春的美好?怎樣講好《靜夜思》中的“靜”與“思”?11月9日,由《課堂內外》雜誌社主辦的《小學語文中的詩教——語文新教材使用的幾個建議》專題講座在人民小學舉行,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部編版”語文教材總主編溫儒敏向現場來自重慶市各區縣的500多位老師分享了自己的“絕招”。

“絕招”一:古詩文教學少朗讀多吟誦

“中小學校在開展古詩文教學時,應該少一些朗讀,多一些吟誦。”

溫儒敏解釋,吟誦與朗讀不同,朗讀是把文字作品轉化為有聲語言的創作活動,強調結合各種語言手段來完善地表達作品思想感情,帶有明顯的表演性質,是展現給別人看的。而吟誦是依字行腔,有節奏地誦讀詩文,偏重的是情通古人,反覆琢磨作者的原意,體會詩文的涵義。因此,它更多是向內的,過程中能夠增強學生對文本的主觀感受。

鑑於此,溫儒敏建議,古詩文教學以誦讀為主,少作串講、主題闡釋以及舉辦活動,在吟誦過程中,將古詩文的韻味讀出來,旨在通過感動自己,增加對詩文的感覺,而不是想盡辦法感動別人。

@中小学语文老师 怎样教好古诗文?北大教授给出三大“绝招”

“絕招”二:古詩文教學重在激發學生興趣,不宜要求過高

“小孩子的想象力相當豐富,‘詩無達詁’,不應對詩文分析作標準化,以教授分析代替他們的個性化讀解。”溫儒敏特別指出,古詩文教學重在激發學生興趣,不宜要求過高,更不可照搬文學史,過分強調字詞、主旨理解,最好可以多講掌故,當堂吟誦。具體而言,針對低年級學生,大致明白大意即可,不可要求字斟句酌,瞭解逐個詞句的釋義,甚至可以不求甚解;針對中高年級,要引導他們會意、感悟,而不要給予過多限定,提供“標準答案”。

“絕招”三:少用多媒體,多幫助學生想象

溫儒敏提醒,古詩詞教學應儘量少用多媒體,由於詩歌的語言經過變異、陌生化,超越日常用語,每個人的理解各不相同,過多使用多媒體會定格學生的思維,限制他們的想象力;相反地,毋寧讓其沉浸在詩文營造的情景中,體會作者孤獨、悲涼、渺小等心境,提高他們的情商。譬如講解李白的“飛流直下三千尺”時,圖片、視頻等多媒體教案無法恰如其分表現出來,這時候更多需要學生髮揮天馬行空的想象力。

@中小学语文老师 怎样教好古诗文?北大教授给出三大“绝招”

如何學?讓孩子靜下來自由感受

“我們到底為什麼要學習古詩文呢?”

從教材編寫者和教育研究者的角度,溫儒敏說,詩歌與遠方常常聯繫在一起,詩歌是神奇的,它可以勵志,可以慰藉,可以療傷,可以寄託,具有多樣的社會功能和文化價值。“詩教”一詞最早出現在《禮記》,學習詩歌有著悠久的歷史。在語文教學中要讓學生多讀些古詩詞,採用多樣的教學方式,培養語感,開拓想象力,激發對語文學習的興趣,感受詩詞音韻之美,漢語之美。

“老師和家長在孩子學習古詩文時,應該讓孩子“靜”下來,自主閱讀,自由感受,領略漢語語言之美,培養對精煉、多義語言風格的感性理解,打好漢語學習基礎。”

上游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張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