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抓獲約25萬盟軍俘虜,取得南方作戰的巨大勝利,卻陷入矛盾中

我是七哥

偷襲完珍珠港,與此同時,日軍的南方作戰計劃也開始了。南方作戰計劃出乎意料的順利,並且取得了遠超預期的巨大戰果——日軍抓獲了25萬左右的同盟軍俘虜,擊沉敵軍軍艦105艘,重創91艘;擊落海軍航空兵敵機461架,轟炸、燒燬了1076架。

日軍抓獲約25萬盟軍俘虜,取得南方作戰的巨大勝利,卻陷入矛盾中

而日軍自身的損失卻是較少的:日軍陣亡約7000人,負傷1.4萬人,損失陸軍飛機440架,海軍飛機122 架,艦艇損失了27艘,但巡洋艦以上的大型艦艇竟然一艘也沒有損失。

日軍與美軍、英軍、荷蘭軍隊等同盟國軍隊兩方損失一比較,日軍的收穫簡直太豐厚了。面對這樣的巨大收益,在東京神田舉辦的第二次戰捷慶賀大會上,海軍宣傳部課長平出英夫大佐發表了一番很有意思的言論:

大日本帝國軍隊在西方的倫敦舉行入城閱兵式的時候,同時也會在東面的紐約舉行艦艇檢閱式……那天,將是大日本最後的,也是最盛大的戰捷賀會。

日軍抓獲約25萬盟軍俘虜,取得南方作戰的巨大勝利,卻陷入矛盾中

平出英夫的這番話,與英國的輝煌歷史"日不落帝國"有著同樣的野心。英國建立起了橫跨太陽昇起來、落下去的地方的龐大帝國,而此時的日本,似乎也有著同樣的野心——

南方作戰計劃圓滿成功之後,日軍佔領了緬甸、泰國、馬來西亞、荷屬東印度、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一下子就將日本小小島國的領土擴張到了澳大利亞的邊上、新幾內亞的那邊了。按領土面積來算,日本領土從37.8萬平方公里擴充到了457萬平方千米,近6個月的時間,日本領土增長了近12倍,一躍成為了稱霸東南亞的領土大國。

隨著領土的急劇擴張、戰爭的節節勝利,日軍的野心也隨之膨脹,尤其是日本海軍的野心更為龐大,甚至可怕。

日軍抓獲約25萬盟軍俘虜,取得南方作戰的巨大勝利,卻陷入矛盾中

(山本五十六)

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在1942年2月在寫給島田海軍大臣的信中,表示了自己的進攻野心:

我認為:至少要徹底殲滅英、美兩國的主力艦隊,日本海軍從太平洋、印度洋,然後經由近東與印度能夠無憂無慮地自由行動,未達到這樣的目的的作戰,我們一步也不能鬆弛。

按照山本五十六的思考,日軍還要進攻美軍的其他軍事基地,包括澳大利亞、夏威夷群島、阿留申群島等等地區,這樣方能徹底遏制美軍的海上力量,確保日軍取得戰果。但這樣漫長的貫穿太平洋的戰線,恐怕日軍是難以消耗的,這也是山本五十六所考慮到的,所以在最後一句話"我們一步也不能鬆弛"中,也保留了些謹慎的態度。

日軍抓獲約25萬盟軍俘虜,取得南方作戰的巨大勝利,卻陷入矛盾中

(太平洋宏觀地圖)

如果說日軍的長官們有些膨脹的話,那麼日本海軍的戰鬥部隊的想法簡直就太猖狂了。

1942年2月20日,第二航空戰隊司令官山口多聞少將,將鈴木榮二郎參謀起草的戰爭意見書,分別送給了參謀長長宇垣纏、長草鹿龍之介、軍司令部第一部長福留繁等人閱覽。在這份意見書中,記述了這樣宏達的戰爭計劃:

在第二階段,1942年5月中旬,進攻印度等地區領地,攻佔錫蘭(即今天的斯里蘭卡),加爾各答、孟買;7月末,進攻澳大利亞東海岸的群島,意圖切斷澳大利亞與美國的聯繫,佔領斐濟、薩摩亞、新喀里多尼亞,最後佔領澳大利亞;

日軍抓獲約25萬盟軍俘虜,取得南方作戰的巨大勝利,卻陷入矛盾中

(澳大利亞西海岸地圖)

第三階段作戰計劃分為兩期。

第一期,目的是掃除太平洋上的美軍海上力量,8-9月佔領阿留申群島,切斷美軍、蘇聯之間的聯繫,穩定太平洋戰局;

11月-12月攻佔中途島、約翰斯頓島、帕爾米拉,徹底孤立夏威夷群島;

到了12月以及來年1943年1月的時候,就可以佔領孤立的夏威夷群島了。

第二期,開始攻擊美洲地區,將大日本帝國的勢力延伸到大西洋。

在日軍攻佔印度洋的同時,根據實際情況破壞巴拿馬運河,以此切斷南北美洲的聯繫;

隨後,第一、第八艦隊攻擊美軍的西海岸軍事基地,遏制美國的軍事力量;

攻佔印度之後,與印度合力派兵,將南美納入軸心國陣營,切斷美國的資源輸出路線,此時日軍可根據實際情況佔領加利福利亞的油田地區;

最後,日軍可派遣航空兵部隊進入加利福利亞,跨越北美地區,對美國全境進行大規模城市轟炸、炸掉軍事設施……

這是一個極具構想的戰爭藍圖,一旦實施起來,後果似乎不是日軍所能預料的,最終被日軍高層否決。但從這一戰略構想中,我們看到日軍對戰爭的狂熱野心——無限擴大戰果,預想進攻美國。這也是日本海軍的狂熱野心,畢竟在前期的太平洋戰場上,日本海軍獲得了空前的勝利,幾乎不可戰勝。

日軍抓獲約25萬盟軍俘虜,取得南方作戰的巨大勝利,卻陷入矛盾中

(日本海軍將領)

而與日本海軍略微有些不同的陸軍,則顯得比較保守了:南方作戰計劃結束之後,日軍參謀本部考慮需要進行防禦,打一場南方堅守戰,捍衛東南亞成果。

陸軍參謀本部的這一想法,是基於《世界形勢判斷》考慮的。1942年3月7號,日大本營政府聯席通過了《世界形勢判斷》。在這份報告中,日軍提出了對取得南方作戰計劃的巨大勝利之後、同盟國未來狀況的預見:

美國因為連續戰敗,國內政治形勢必然產生許多摩擦、糾紛;

英美等同盟國的軍備雖然豐厚,但因為缺乏重要軍事據點,軍事力量必然大大減弱;

英國的作戰能力依靠美國的海上運輸能力,而今美國海上運輸能力遭到重大挫折,根本無力支援英國,這就有力的支援了歐洲的德國同盟;

美國、英國在戰前佔領的一些重要殖民地現已被日軍佔領,這將對美國、英國的戰爭能力產生重要影響,尤其是英國建立的殖民帝國,將面臨崩潰的邊緣;

美國、英國兩國本來生活水平就很高,只要生活水平有所下降,這些國家的人們必然難以忍受,所以一旦戰爭失敗的泥潭,拖住了這些國家,這些國家將會陷入巨大的麻煩之中;

美國、英國、蘇聯不可能結成同盟,羅斯福、丘吉爾的政策會陷入冒險主義的危機,他們的人民必然不會服從他們的領導。

日軍抓獲約25萬盟軍俘虜,取得南方作戰的巨大勝利,卻陷入矛盾中

(1945年2月4日至2月11日,雅爾塔會議,英國、美國、蘇聯三國首腦匯聚)

這些重要判斷,深刻影響了日本後期的戰爭戰略構想。其中一些重大的錯誤預見,如美國、英國、蘇聯三國不會結盟等,直接導致了日軍後期的被動局面。但此時在巨大的勝利喜悅中徜徉著的日軍,顯然不會預想到自己的巨大錯誤。

而日軍參謀本部的想法,與《世界形勢報告》的考慮比較類似:美國、英國在日軍南方作戰計劃下,連連失敗,整體實力遭受巨大損失,尤其是英國的損失更大;日本雖沒有進攻英國、美國本土的能力,但是日軍卻可以依靠英國的失敗、來打擊英國的盟友美國的鬥志,讓美國無心再戰,甚至放棄戰爭,那樣日軍就可以取得間接性的勝利;一旦這樣的有利局面出現,日軍就迎來了真正的巨大勝利。因此,現在的日軍,只需要靜下心來,慢慢等待這有利的局勢出現,就行了。

就在日本陸軍參謀本部有意防守等待的時候,一些更加保守的日軍人士(或許應該說是比較清醒理智的一些日軍)有意主動與美國和談,結束戰爭狀態。而這種和談的意向,其實早在日軍決定發動太平洋戰爭之前,就已經有了——

日軍抓獲約25萬盟軍俘虜,取得南方作戰的巨大勝利,卻陷入矛盾中

(近衛文麿)

日軍在太平洋戰爭之前確定了《關於促進結束對美英荷戰爭之草案》。在這份草案中,日軍就設想在南方作戰結束之後,尋找一個有利時機,及時結束戰爭。根據這一構想,與近衛文麿首相關係較好的、日本產業工會中央金庫理事川井忠雄秉,就奉旨與美國政府溝通。隨後,陸軍省派出巖畔豪雄大佐擔任川井忠雄秉的搭檔,而巖畔豪雄在新加坡戰爭結束之後就返回了東京。

陸軍省派人與美國商談和議之事,陸軍省內有人比較贊同這事,但沒有任何一個人敢主動跟陸軍參謀本部提出求和的意見。對此,《機密戰爭日誌》中,指出了這一詭異的現象原因:參謀本部(乃至許多陸軍省的人員)認為求和,"只會重蹈去年之覆轍……被反用於和平運動,宜僅限情報宣傳,不可用於指定政策"。從軍事政治角度而言,求和信息很有可能造成不穩局面,深諳此種道理的日軍人員自然不會明目張膽地提出。

除去這種原因,這種現象的產生,不但是整個日本軍隊中的狂熱氣氛導致的,也是日本人深層次的一種文化習慣造成的——群體效應。

日軍抓獲約25萬盟軍俘虜,取得南方作戰的巨大勝利,卻陷入矛盾中

如此一來,日軍的海軍、陸軍就未來日本戰爭方略出現了巨大矛盾,海軍要進攻,陸軍要防守。但整體狂熱的戰爭氣氛,也使得傾向於防守的陸軍參謀本部,不得不開始傾向於好戰、更加狂熱、更"符合日軍利益"的海軍。於是,在1942年3月7號,一向積極與海軍鬥爭的陸軍,開始採納海軍的意見,並且在大本營政府聯繫懇談會上,與海軍一致通過了新國策《今後應採取的戰爭指導大綱》。《大綱》的第一項就規定:

為了儘快讓英國屈服,讓美國喪失鬥志,必須繼續擴大戰果,保持堅定的長期不敗的態勢,相繼採取積極的方針。

日軍抓獲約25萬盟軍俘虜,取得南方作戰的巨大勝利,卻陷入矛盾中

(東條英機)

在會議上的首相東條英機,對此很有意見:這條款意思不通順,"擴大戰果""積極的方針"意味著進攻,保持"長期不敗的態勢"就是要防禦,這既要防守、又要進攻,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如果海軍要攻、陸軍要守,根據這條款,就是讓海軍、陸軍自己搞自己的,分家來戰鬥嗎?

東條英機的這番分析是很有道理的,但這個國策大綱,比起其他眾多的模稜兩可的一些政策大綱而言,已經是比較清晰了,既然要明確一個未來戰爭方略的國策,這個似乎是最佳的選擇了。

於是,日軍就在這樣"比較清晰"的戰爭方略中,開始了傾向於海軍主動進攻的計劃,而陸軍則被動地跟著海軍行動。

我是七哥,看完了,是不是要記得點個關注啊?每天帶大家看看大千世界,每天學習一點,每天領悟一點!

本圖文由“歲七夸父”發佈,2019年9月24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