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慎獨,不欺暗室

慎獨,語出《禮記·大學》:“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君子慎獨,不欺暗室。”是說:君子一定要能夠獨自面對自己的內心,不論窮達順逆,都因為走在人生正途上坦坦蕩蕩而充滿自信與喜悅。

慎獨的意境,古人早已將其中深意明瞭於世。一個人只有知榮辱、懂行止,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做到有取捨、識大體、合規範、守道德,明辯是非、劃清善惡,守住慎獨。

君子慎獨,不欺暗室

慎獨,是一種心境,一種修養,更是韜光養晦的心理境界。慎獨是修身養德之目標,也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最基本要求。古之聖賢就是用慎獨來修真養性,冶煉情操,修善品德,聖潔靈魂,使自己不入俗流,保持獨立見解,於紛繁中明辨善惡美醜,從混沌中分析是否曲直,最終達到格物致知,從而贏得世人的敬仰。

因此,有孔子之“吾日三省吾身”,謀忠、謀信、謀習;顏回之“退而省其私”,謀學、謀德、謀仁;屈原之“眾人皆醉我獨醒”,憂家、憂民、憂國;陶淵明之“東籬採菊,悠見南山”,求靜、求謐、求寧。

慎獨,是一種節操,一種自律,更是一種坦蕩。

東漢名臣楊震,有人曾以十斤金子向他行賄,說“暮夜無知者”,楊震諷刺地回答:“天知,神知,子知,我知,何謂無知?”結果行賄者灰溜溜地離去。楊震的靈魂無疑是乾淨的,他做到了“慎獨”。

清代,河南巡撫葉存仁在一次離職時,僚屬們為給他贈物、送禮,想方設法不透露風聲,一舉一動避人耳目,在深更半夜無人能知、能見、能聞之時,用小船給他送了一批財物。葉存仁既不想私藏暗吞,又不願生推硬擋,就寫詩一首加以拒絕:“月明風清夜半時,扁舟相送故遲遲。感君情重還君贈,不畏人知畏己知。”

君子慎獨,不欺暗室

慎獨,是一種睿智,一種從容,更是一份豁達。面對權利、金錢、美色的誘惑時,保持一種淡定的心情;在缺乏公眾監督的情況下,保持一份清醒的自律頭腦。內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下不欺地;每動一心,每動一念,應明天知,地知;每一舉止,應知舉頭三尺有神明,十目所視,十手所指;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悟透人生,洞悉萬物,於紛雜的事務中學會觀察與剖析,在混沌中感悟出清醒與睿智,得出真知灼見。

慎獨,是深谷幽蘭,是夜空星辰,是雲外明月。蘭生幽谷,不為莫服而不芳;月懸天穹,不為雲遮而不明;君子行義,不為莫知而止休。因而有:楊震黑夜拒收重金,許衡不吃無主之梨,許由不仕而清溪洗耳,屈原被流放仍“沐後彈冠,浴後更衣”。所有這些,無不凝聚人性的光輝。

慎獨是一種清苦乃至苦澀,非淡泊者無以慎獨,非寧靜者無以慎獨。讓慎獨成為習慣,在人生的路上時刻警醒自己,讓自己站在靈魂的最高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