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光緒年間的煙臺(福山)地名、風物今存多少

清朝光緒年間的煙臺(福山)地名、風物今存多少

清朝光緒年間繪製的煙臺(福山)疆域圖

清朝光緒年間的煙臺(福山)地名、風物今存多少

清朝光緒年間繪製的煙臺(福山)疆域圖

煙臺地處膠東半島,三面環海,北為渤海,東、南為黃海,與韓國、日本隔海相望,與青島、大連咫尺之隔,歷史悠久,經濟發達,煙臺蘋果、福山廚師更是馳名海內外。清朝光緒初年,煙臺尚非城市,今天的煙臺主市區主要在福山縣(今福山區)管轄範圍之內,部分偏遠城區屬寧海州(今牟平區)管轄範圍之內。當時的福山地方史志記載了許多清朝光緒初年的福山、煙臺的地名、風物,不知如今尚存多少。現羅列如下,以供參考(以下所稱“縣”,皆指當時的福山縣):

一、疆域

在登州府東一百四十里,東至寧海州界二十五里,西至蓬萊縣界五十里,南至棲霞縣界五十里,北至海一十五里,東南至寧海州界六十里,東北至寧海州界三十里,西南至棲霞縣界四十里,西北至蓬萊縣界六十里,廣七十五里,袤七十五里。

二、山川

福山:在縣西北四里。

次興岡,在縣西北十里。

鳳皇山:在縣西北三十五里,古縣村南,俗呼鳳皇頂。

側立山:在縣西北三十五里,山之主峰西向側立,故名,一名男山,東北有泉,名聖水泉。

磁山:在縣西北五十里,為邑鎮山,以產磁石故名。

白石阜:在縣西北五十里。

積金山:在縣西一里。

硃山:在縣西二十五里。

疋山:在硃山西,其麓有龍潭,其北又有(山宅)山。

黑石嶺:在縣西南十五里。

迷雞山:在縣西南二十里,相傳有樵夫逐金雞而迷於此,故名,又名米取山,,一名米俗山。

石山:在迷雞山北,明時開礦於此。

南案山,在縣南里許。

青龍山,在縣南二里。

馬山:在縣南二十里,俗傳秦始皇曾駐馬於此。

獅子山:在縣南四十里。

祝聖山:在縣東南二里,又名芝陽山,三峰互峙,兩河夾之,東為昇仙峰,南為芝陽洞,洞內廣丈餘,有三清石像,昔馬丹陽修道於此,圖刻尚存。

塗山:在縣東南七里,俗稱太平頂,其東二峰特起名鳳皇山。

牟岡:在縣東南十里。

神山:在縣東南十五里,頂有大石層砌如飛來。

造書山:在神山之東,上有石洞,門不可啟,扣之有聲,相傳有異人造書於此,故名。

高爐山:在縣東南三十五里,山有石,形如香爐,故名。

東山:在縣東八里,其山自寧海界跌宕而來,為邑東障衛。

蓁山:在縣東十里,山產榛,故名。

通神岡:在縣東北二是二里,煙臺口西。

碁山:在縣東北二十五里,俗傳有仙弈於此,故名。

洋山:在縣東北二十八里,北枕海濱,東入大洋,一名海洋島。

之罘山:在縣東北三十五里,三面臨海,一名之罘島,史記秦始皇二十八年登之罘,立石,漢武帝泰始三年幸琅琊,觀日成山登之罘,稱萬歲。

沙山:在縣北十餘里,濱海。

三、河流港灣

清洋河:在縣東門外,俗名夾河,即古聲洋水,本名清陽,發源樓霞城東靈山,由義井村入縣界,名義井河,又東經水都北轉金堆寺,繞東關會流子河至永福園,與大姑河合流入海,東岸有石堤,為乾隆元年直線程大模築,號程公堤,一名東堤,又城東南有堤,為明知縣段堅築,後千戶王鈺植柳數千,號王公堤,一名南堤,又明知縣郭玉築南岸,插柳於上,俗呼為楊柳岸,在縣東二里.

大姑河:俗名外夾河,發源萊陽三螺山,北流山之水入清洋河。

官渠:在縣西南至馬神廟,北入清洋河,官渠受奇泉及諸村之水,繞福山入流子河。

流子河:在縣西北,為民田水道,由十里鋪東北入清洋河。

響水灣:在縣西北十五里,發源小楊村之泉,其泉涓涓有聲,故名,東入流子河。

古縣河:在縣西北三十五里,發源磁東,流至三十里堡入海。

孫夼河:在縣西北三十五里,諸山之水會而成流,至北村後入海。

奇泉:在縣西三里,自山澗石孔湧出,冬溫夏冷,清甘可鞠,又宜製藥。

塔頂泉:在縣南三十五里山巔。

石泉:在縣南三十餘里,山洞中明季土人避亂入山,誤獲一洞,入甚深邃,有石似碣,上刻石泉。

學宮井:在敬一亭故址右側。

譚家井:在縣西南二十里,蟹子崖半坡上,道人王亮鑿石得之,泉甚甘。

楚堂灣:在縣東南十五里。

大河海口:在縣東北十五里,即清洋河入海處,一名城後口,今淤塞,僅通漁船,有韓家島、潘家島、胡家島、宮家島,皆河邊村名,去海尚遠。

山後海口:在縣東北三十里海洋山後,久廢。

之罘海口:在之罘山下有東西二口,小船可泊。

煙臺海口:在先東北三十里,之罘山東南以東,岡有墩,遂呼為煙臺,春夏有海市,岡後有大石如船,名石船,知縣祁國祚鏤曰造化奇觀,扣在岡西,舊為商船來往避風、樵汲之所,自道光末年,船楫漸盛,咸豐庚申,中外通商,以天津口為津海關、沒溝營口為山海關,煙臺口為東海關,各設監督,屬三口通商大臣管轄,同治二年移登萊青道駐北煙臺,督辦稅務南通閩越,北達津沽,東連遼瀋,百貨輻輳,同治六年,捻氛再播,守道潘某,捐築石圩,周十餘里,光緒二年,守道龔易圖復設炮臺於西岡,儼重鎮矣,然口門外無障蔽,一遇東北風,則口內諸船自相抨擊,故巨舟不能久泊。

八角海口:在縣西北四十里,一名八家口。

浮欄海口:在縣西北四十里,八角口東,久廢。

虎窠洞:在縣南三十里,深廣可容數十人。

四、風景名勝

之罘朝日、

仙峰夜月(在崱岦山)、

磁山瀑布、

煙臺海市、

長堤新柳(在城東)、

古寺奇泉、

峆廬煙雲、

石門春波(在之罘山)。

五、寺觀

福聖寺:在縣治西南,金大定年間建成。

修真觀:在縣治南,金大定二年修建,王重陽曾居此。

喜雨庵:在縣治後,知縣張大本禱雨有應,因額曰喜雨。

宇真觀:在縣治西,久廢。

三元宮:在東月城內,明萬曆間建,又一再縣北五里,洪武間建。

財神廟: 在縣治後。

藥王廟:在鹽場村,明萬曆年間建。

白衣庵:在縣北二里。

芝楚寺:今名芝水寺,在縣東北十五里,唐先天三年建。

洪福寺:在縣東北二十里,碁山南麓,俗名碁山寺,金大定年間建,寺東有石塔十三級。

辛璋寺:在先東北三十里,明洪武間造,久廢。

祝聖道院:在縣東南二里芝陽山上,元至治間重建。

山陽寺:在縣東南塗山上,原名壽聖院,宋宣和年間建。

神山廟:在縣東南神山上。

嚴因寺:在縣東南二十五里,今名朱庵寺,宋天禧間建。

壽聖院:在縣東南二十五里,金大定間建。

集賢寺:在縣東南二四五里,順治十一年重修。

多佛寺:在縣東南四十里,今名高鑪寺,唐中和間建。

會義觀:在縣東南四十五里,久廢。

清真觀:在縣東南四十里,久廢。

鎮水廟:在縣南六里。

金堆寺:在縣南十五里,五代時有僧結廬於此。

相公廟:在縣南三十里。

單駕廟:在縣南三十里。

鎮前山廟:在縣南三十五里。

峆廬寺:在縣南四十里,元大德間建,明僧照圓戒律精嚴。

紅樗庵:在獅子山南。

黃山院:在縣南五十里,正德三年建。

德勝廟:在縣西南二十里。

重興寺:在縣西南三十里,久廢。

積金觀:在縣西二里積金山上,一名通仙宮,馬丹陽修煉於芝陽山洞,又於此觀為黃籙醮主,內有馬丹陽及王重陽遺像,詩歌石刻猶存。

奇泉寺:在縣西三里奇泉側。

興國寺:在縣西北五十五里,,久廢。

玉皇閣:在縣西疋山上。

松嶺庵:在縣西北二十五里,萬曆間建。

普福庵:在側立山東,順治九年,僧海貞建。

普安寺:在縣西北三十五里,今名側立寺。

千佛寺:在縣西北三十五里,俗名古縣寺。

保定庵:在古縣村。

資福寺:在縣西北四十里。

磁山寺:在縣西北四十里磁山洞之北,洪武三年建。

六、橋樑:

丹陽橋:在城內南街,以馬丹陽而得名。

清洋橋:在東門外。

固城橋:在南關。

保城橋:在西關。

迎仙橋:在西北濠上。

順河橋:在縣東北,歷壇前。

大姑橋:在縣東南二里。

永福園橋:在縣東北五里。

義井橋:在縣西南三十里。

七、鄉社裡保

東北保:福中、東關、西關、芝水、北芝、唐夼、黃務、務本、奇山。

東南保:兜餘、塗山、陌堂、集賢、水都、寄水都、南諸。

西南保:馬山、留公、桃園、朱叢、黑石、其湘(馬虎窩)、義井、杜家莊。

西北保:古縣、孫夼、八角、牟城、次興、巨舉、胡家島。

小編按:本文介紹的是光緒初年福山縣所轄之煙臺(今煙臺城區的大部分),還有少部分煙臺城區的內容包含在當時寧海州的管轄範圍之內,本文未涉及,其後將專篇介紹。


文中內容皆為小編查閱文獻,手敲而成,如果您對內容滿意請點擊關注或點贊、轉發,謝謝!如有疑問、感想可在下方留言。

清朝光緒年間的煙臺(福山)地名、風物今存多少

清朝光緒年間繪製的煙臺(寧海)疆域圖

清朝光緒年間的煙臺(福山)地名、風物今存多少

清朝光緒年間繪製的煙臺(寧海)疆域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