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說丨日本珍藏117幅北京風俗圖片首度公開,重現民國北平生活

北京像個糖葫蘆,看起來很土氣,味道其實清爽。

——青木正兒

1925年,38歲的日本漢學家青木正兒來到北京留學,他發現從文學作品裡讀到的那座古城,已經風雨飄搖,這讓青木感到留住它的緊迫,當時青木正兒在北京東四胡同寫給東北大學的信裡說:

“上個月本想一遊山東,然而戰爭的空氣越來越濃,濟南以南的旅行變得很危險,故而打消了這次旅行的念頭。每天懷著好奇心到處遊覽,玩味著北京的秋天。……去年向學部長提出的收集中國風俗資料一事,終未能找到一個申請大筆金額的途徑而作罷,甚為遺憾。我覺得至少製作好《風俗圖譜》以後再回去也好啊。”

幾經周折,他向東北大學申請到一筆錢,在北京琉璃廠的來薰閣聘請畫工,記錄下當時的風俗。包括歲時、禮俗、居處、服飾、器用、市井、遊樂、伎藝八個方面。

畫說丨日本珍藏117幅北京風俗圖片首度公開,重現民國北平生活

1925年,青木正兒在北京留學

1926年,青木正兒回國,完成了117幅畫,他本來想為這些圖做註解,但是不久他就調到了京都大學,並且忙於《中國近世戲曲史》的寫作,這批圖一直存放在東北大學,若干年過去了,東北大學的教授內田道夫覺得很可惜,給每一幅圖做了詳細註解,圖譜才最終完成,由平凡社出版。

晚年的青木正兒正著迷於中華名物的研究,翻譯才子袁枚的《隨園食譜》,他看到風俗圖譜完成非常開心,回信內田道夫,“上了年紀,不由掉下淚來”。

1964年,青木正兒病逝。這年,老舍帶著中國作家代表團訪問仙台,內田道夫呈上剛出版的《北京風俗圖譜》,老舍感慨說,“中國也沒有這麼全的風俗圖譜。”

2019年10月,《北京風俗圖譜》中文版首次面世。東方出版社用4年時間從日本引進、翻譯、編輯了這本書。如今重看,這些畫不僅留下珍貴細節,也讓我們溫習祖先的生活方式,瞭解他們生活的情感。

畫說丨日本珍藏117幅北京風俗圖片首度公開,重現民國北平生活

封面

畫說丨日本珍藏117幅北京風俗圖片首度公開,重現民國北平生活

夜市擺攤兒小賣

大街上眾多的小攤兒賣日用雜貨,“ 夜店”是晚飯後散步的市民駐足遊覽的地方。

夜市賣的多是日用品,價格與普通的商店相比便宜一點。商人不一定有惡意,但是因為價格便宜,所以不保證東西的質量,而且在略微發暗的燈火處選商品,和白天的挑挑揀揀不同。第二天早上仔細一看,完全是不同的東西。但是夜店也有好處,有點兒佔小便宜的心理,比如說買兩三塊手絹,因為比商店便宜,所以東西略有問題也沒有大礙。只是商店以“ 言無二價”為宗旨,夜店標高價的時候多。完全不瞭解東西的價格,容易被矇騙。這一點,雖說客人不是上帝,在北京住慣的人們會巧妙地利用夜市。

“ 市”具 有最重要的意義是,在遠離都市的農村,一般村落沒有商店,所以買火柴、白糖以及買孩子們的一根鉛筆,人們都要到“ 市”上去買。在街道或河邊比較大的村落,規定的日子有“ 市”,也叫“ 集”。這樣的村落裡大體上有傳統的寺廟,說明了“ 市”和寺廟有著很深的關係。“ 市”大體上中午以前就結束了。清晨,有趕著毛驢運糧食的,用扁擔

擔棉花的,推著獨輪車運花生的,抱著的籃子裡裝著十幾個雞蛋的等,不管男女老少都腳步輕鬆地往集上走,這叫“ 趕集”。農民們從附近的村落像潮水般湧來,再像潮水般退去。山東有個地方趕“ 夜集”,黎明前還一片漆黑的時候,“ 市”就開始了;天亮以後,人們已經散了。這個習俗是因為往返於“ 市”,不影響當天的工作,所以“ 市”就自然形成了。

從事村落周邊物資的集散而定住在那裡的商人們擁有店鋪,收購農家生產的糧食和棉花。當地的富農借給農家高利貸。而擺小攤的小雜貨店的商人等隨著集市移動,四處做買賣。此外,還有按季節到當地收購棉花、花生、菸葉等土特產的城裡商人。物資的買賣是通過集市來進行的,所以必須說明農村社會的集市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強制徵稅非常嚴格,交易的農產品和家畜無一例外地課稅,也是在這樣的集市進行。

因為農民很少離開村落,所以平常和附近的村落也不太往來,通過集市,村落間的聯繫也增多了。另外,有集市的村落大體上設置徵稅、保安、郵政等政府機關,雖然不多,也設置一些分支機構。農民們到集市來,瞭解政府的告示,收發信件,瞭解物價的變動,打聽時事新聞,把所有這些信息帶回自己的村落,洋洋得意地四處傳播。在集市上用糧食換成現金,回家時給孩子買襪子,給老母親買點心,或者喝上一杯高粱酒陶然自樂。大的集市有說書的、魔術師和西洋鏡等,集市也是農民們娛樂的地方。

都會的廟會和夜市是農村機制的殘存,可以說是一種變形。

畫說丨日本珍藏117幅北京風俗圖片首度公開,重現民國北平生活

賣細花

根據蔡繩格的《 燕市貨聲》,吆喝“ 翠啊花”的是賣翡翠玉簪的,吆喝“ 賣綾絹花囉 ”的是賣假花的。這是兩個二尺左右的紙箱上串著一根棍子,擔在肩上走。如圖所示,綠色的箱子用扁擔前後挑著,也有隻挑後面的箱子的,裡面的商品是絹、燈心草、紙、蠟等材料製作的細花飾物、蝴蝶、絨球等。其中細花相當逼真,很漂亮,頗受市井的孩子和婦女們歡迎。各種各樣有趣的細花裝飾,戴在女子的頭上和胸前的風景,光是想象就不由得微笑起來。所謂“ 賣假首飾 ”,就是專門販賣寶石和貴金屬的模造品,市井的孩子和婦女們對此很鍾情。其他還有“ 搖鈴的鏜鼓”販賣婦女日常用品的,肩上揹著的箱子裡,有梳頭的梳子、髮飾、刷子、別針等。從前走村串戶賣婦女用品的貨郎什麼都賣。元雜劇《 張鼎智勘魔合羅》裡的貨郎拿著撥浪鼓,後來的賣貨郎也是一樣的吧。

日本也是一樣,細花充實著愛花的人們的心,無論何時都是那麼鮮豔。裝飾花草自古有之,古代歌謠集《 詩經》裡也有這樣的描寫 :

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

年輕的姑娘從野外採集白茅草來送給我,多麼美麗,世上罕見。不,白茅草並不漂亮,那是美人送給我的緣故。

洧之外,洵且樂,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芍藥。

洧水的對岸真的廣闊而歡樂,年輕人互相嬉戲,贈送芍藥花。與自然為友,愛自然孕育的美好事物,欣賞花兒的心情,無論何時都體現在細節之中。

畫說丨日本珍藏117幅北京風俗圖片首度公開,重現民國北平生活

賣帶子及其他

“ 賣帶子”是走街串巷賣各種帶子。帶子裡包括腳帶,腳帶是把褲腳折起來,然後一圈兒一圈兒地纏上,如果沒有這種帶子工作起來不方便。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是綁腿、腳絆之類。

“ 賣耍貨”有木製青龍刀、紅纓槍、戲劇的偶人、面具、紙風箏、氣球、泥人、紙牌等各種玩具以及糖果,都在擔子上,受到城裡孩子們的喜愛。泥人表現了當地的風格,很有意思。此外,還有無錫泥人那樣頗有藝術性的東西。

元代有賣“ 魔合羅”泥偶人的,從雜劇的內容可以推測到。這出戏說的是戲裡的泥偶人成為線索,解決了殺人事件的故事。故事情節如下:

河南府有一個開小雜貨店的男子為了避開一百天的災難出去賺錢,賺了錢回來後,在回故鄉的路上病倒了,於是他拜託行商賣魔合羅的人往家裡捎個信。當醫生的親戚知道這件事後,想要貪下他的錢,就搶先趕到,悄悄地毒殺了男子。從魔合羅上所刻作者的名字,弄清了賣魔合羅的人,這個殺人事件隨著調查的進展,真犯人浮出水面。

在此,魔合羅就是在七月七日乞巧,也就是為了女紅做得好,祈願觀音菩薩的偶人,貨郎從一個村子到另一個村子賣偶人。魔合羅也寫成“ 摩睺羅”,據說,這個習俗是從西域傳來的,七夕用蠟做成小孩的形狀,讓偶人浮在水裡玩。

賣玩具的手裡拿著稱作“ 糖鑼”的鼓,用木片敲打,所以聲音柔和,俗稱“ 打糖鑼”。

賣布的一邊搖著長柄的撥浪鼓,一邊吆喝著“ 湯布冷布”,到處賣布頭。“ 湯布”( 堂布 ) 是擦拭傢俱的一種粗木棉,“ 冷布”是夏天掛在窗子上的織得很粗的寒冷紗,揹著布匹走街串巷的是百姓的綢緞鋪。撥浪鼓俗稱“ 大搖鼓”,是歷史悠久的古樂器。

換布的是走街串巷交換布的。

賣線的是走街串巷賣線、針、小雜貨的。

背商品的、挑扁擔的、推手推車的,有各式各樣的。被稱作“ 搖鈴的”,俗稱“ 鈴子”的撥浪鼓,像大鼓似的發出響聲。

賣假首飾的販賣紅色簪子、紅玉的戒指和項鍊等仿造的裝飾品。

畫說丨日本珍藏117幅北京風俗圖片首度公開,重現民國北平生活

捏江米人兒及其他

捏江米人兒:賣的人擔著小箱子和長架子走街串巷,用和好的各種顏色的江米麵,巧妙製作人物、蟲、鳥等販賣。和“ 吹糖人”( 請參照第 173 頁“賣花生及其他”) 一樣,是以孩子們為對象的買賣。端木蕻良在《 捏麵人》的詩裡這樣寫道:

五指捏米麵,五色順手旋。忽爾西遊記,忽爾大觀園。八戒風生耳,探春畫筆研。一雙面人手,可以見大千。

北京胡同裡經常見到的麵塑藝人是培養孩子們夢想的街道藝術家。

賣荷花燈:賣的是模仿荷花造型的細花上面點燈的中元提燈。

賣雞毛打帚:賣的是雞毛撣子,吆喝著“ 撣子來毛撣”到處走。雞毛撣子在華北的黃土地帶是不可缺少的東西。特別是初春時節的沙塵暴,即使是關得緊緊的房間裡,傢俱的上面還是積滿了厚厚的灰塵。即使不是那樣,街上的塵土也是厚厚的,在進入家裡之前要先拍打一下身上的塵土,所以在玄關要放一個雞毛撣子。把在歡迎會上喝的酒叫“ 洗塵酒 ”,就是在這個環境中產生的。

賣炭:賣的是日用的炭,手裡搖著稍微大一點兒的撥浪鼓,發出砰、砰、撲嚕、撲嚕的鼓聲。

起茶湯:茶湯即把澱粉溶在水裡,加上白糖,再倒進開水販賣。“ 油茶”是前述的澱粉里加上香油或牛骨髓油炒熟即成。油茶裡再倒上開水。銅壺裡準備好開水,和裝有澱粉的盒子一起用扁擔挑上走。不好喝的茶湯名不副實,有句俗語是 “ 翰林院文章,太醫院藥方,光祿寺茶湯”。

把杏仁和白米碾成粉末,然後倒上開水,這叫“ 杏仁茶”。它也是北京街頭的一個受人歡迎的小吃。

畫說丨日本珍藏117幅北京風俗圖片首度公開,重現民國北平生活

賣餛飩及其他

賣餛飩:把面擀成薄薄的皮,包上少量的肉餡兒,用豬肉湯煮好,然後販賣。在日本就是大家熟悉的“ 雲吞”。賣餛飩的一邊吆喝著“ 餛飩開鍋”,一邊走。

“ 饂飩 ”是日本名,日本 早在平安朝的《 江家次第》裡,元旦宴會的食品中就有饂飩。

其後《 庭訓往來》《 節用集》等亦見此名。江戶中期以後似乎消失了。近世日本的“ 烏冬”面相當於中國的切面,室町時代叫“ 切麥”。過 涼 水 的叫“ 冷 麥”,開水 撈出 來 的叫“ 溫麥”。古代雲吞的樣式已經失傳了,所以借用其名叫“ 烏冬”的吧。相當於日本今天的烏冬切面,其祖先叫“ 水引餅”。晉代的傅玄撰《 七謨》等亦見相關記載。北魏的《 齊民要術》這一農書裡,有關於其製法的記載。根據記載,用篩子把烏冬麵粉篩好,用調好的肉汁和麵,然後弄成筷子粗的長條,切成一尺左右,泡入水中,用手指抻薄,然後一個一個放入鍋裡煮。後來,產生了擀開以後用刀切的方法。唐代已經很普遍,稍後宋代留學中國的僧侶們把切面的做法帶回了日本。

在中國,粉食的歷史很悠久,這從畫像石裡所描寫的習俗可見一端。唐代小說裡有“ 胡餅”等詞,可見與外來的飲食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唐代小說有“ 板橋三娘子”的故事。河南的板橋有不可思議的旅店,據說在那裡住宿的客人吃了三娘子用魔法做的蕎麥麵餅,都變成了驢。板橋旅店在開封西邊,中牟東邊的旅店是故事的舞臺 。這是華北地區的故事,日本的民間故事《 旅人馬》也受其影響。

賣切糕:黃米 ( 糯粟 ) 和江米 ( 糯米 ) 分別泡在水裡,放進棗,用蒸籠蒸熟。蒸熟後的黃色和白色的米攤平成餅狀,放在獨輪車上,從邊上用大切刀切,客人蘸上白糖在路邊吃。對北京人來說,這是懷舊的風味。

然而,說到這兒,切糕是主食還是點心就分不清了。點心這個詞按照詞典的解釋,顧名思義“ 點點心意 ”,就是緩和疲勞,讓精神再次振奮起來之意。這也許是通俗的解釋,但確實有讓人信服之處。日語的“ 果子”( 點心 )是從水果一詞而來的吧。

炮羊肚:擔著塗成紅色的箱子或桶叫賣,把羊的內臟切得像樹葉一樣薄薄地賣,夏天為多。

街頭食品最熟悉的是“ 油炸鬼”( 炸果子 )。這是和好小麥粉,然後油炸的東西。有鹽味的長有五六寸,形狀像兩根筷子擰在一起,叫“ 油條子”。有甜味的直徑有三四寸,形狀像棒球接球用的手套,中間有切成條的縫。據劉廷璣的《 在園雜誌》卷一記載,蘇東坡從浙東北上渡過黃河時,看到路旁有賣“ 油煠鬼”的,於是買了品嚐,這是非常令人懷念的河北風味 。這麼說來,它還真的有很悠久的歷史,江南叫“ 麻花” 。

畫說丨日本珍藏117幅北京風俗圖片首度公開,重現民國北平生活

負販小賣

“賣糖葫蘆”的糖葫蘆是冬天到三月末的小吃。把海棠果、山裡紅、山藥、葡萄、核桃、棗等水果串成一串,再包上一層糖漿,能品嚐各種水果的味道。

所 謂“ 山裡紅”是山楂的一種,可以去毒,味道酸甜,用長繩子串成珠子狀,一邊吆喝著“ 山裡紅!”,一邊賣。

“ 賣蘿蔔”的蘿蔔是容易得到的維生素補給源,所以很受歡迎。蘿蔔的一種叫“ 水蘿蔔”,皮紅色或紫色,肉綠色或白色,用刀切成條,可以生吃。

“ 糖炒栗子”的栗子在日本也深受喜愛。從蘇秦活躍的戰國時期開始,“ 燕民雖不耕作,而足於棗慄”( 明代周篔著《析津日記》),栗子是當地的特產。

“倒水的”是自來水還沒有普及的時代的買賣,把桶裝在獨輪車上叫賣。飲用水 ( 甜水 ) 和生活用水 ( 苦水 ) 不同,從更深的井裡汲取。衚衕裡邊聽到吱吱作響的水車聲,古都的感慨倍加深刻。倒水的幾乎都是山東人。

北京的水脈是 從 遠 處的玉泉山而來,西邊的方向,也 就是西直門的外 側有一座高粱橋,這是因高亮這個男子漢的傳說而起的名字。

從前北京這個地方還是稱作苦海的幽州的時候,龍王、龍母和一族人住在那裡,他們蓄謀想要發出洪水欺負住在那裡的百姓。漸漸地,北京這一地方得到發展,看到建起北京城,龍王一族化裝成賣菜的農夫,把蔬菜裝上獨輪車運到城裡,讓兒子把城裡的甜水喝乾,讓女兒把苦水喝乾,然後把他們變成兩個水缸裝在車上運出了城。為此,城裡連一滴水都沒有了。得知這個消息的劉伯溫,認為應該把水追回來,募集了追討的人,但因為有生命危險,所以大家都退縮不前。這時有個叫高亮的人,手拿紅纓槍,馬上就追龍王一族去了。在玉泉山附近總算追到了,照著一個水缸就亂刺一通,於是水從缸裡一下子湧了出來。還有一個水缸,高亮正要刺的時候,龍王們都現出原形,逃到玉泉山和黑龍潭去了。勢不可當的洪水開始衝向高亮,他拼命逃跑,快要到西直門時,他一高興,不小心向後邊看了一下。就在那瞬間,洪水吞沒了高亮。那以後,北京城裡的井又開始出水了,但大部分是苦水。這是因為甜水被龍王的兒子拿到玉泉山的洞穴中去了。

畫說丨日本珍藏117幅北京風俗圖片首度公開,重現民國北平生活

賣包子及其他

北方的主食饅頭是小麥粉或蕎麥粉里加上發酵粉或面起子,發酵而成的麵包,也有包上肉或蔬菜的。因為裡邊有餡,所以產生了“ 包子”這一詞語。

日本的饅頭是包子的日本化,大多是豆餡,據說是鎌倉時代初期傳來的。據說,歷應四年 (1341) 林淨因從中國來,加入日本國籍,他在奈良開始做的饅頭,被尊為始祖。奈良市的林神社有饅頭冢。

另外面食還有燒餅。和好小麥粉,加上芝麻醬,擀成圓形,上面撒上芝麻,平底鍋裡放一點香油,烙出來的就是燒餅。以前曾經用吊爐,就是用泥做的爐子,中間燒上柴火,用鐵鏈把鐵蓋吊在樑上,爐子上放上鐵盤子,如今簡易成小攤兒式的,街頭到處都有賣的。和這樣的燒餅一樣,在街頭賣得很火、為人們喜愛的“ 烙餅”,也是在平底鍋裡做,放上擀成大的圓形麵餅,烙出來即可。它可以與鹹菜等一起食用。

賣包子:包子是小麥粉做的皮子,裡面放上豬肉餡,包成直徑二寸左右的茶巾擰出來褶皺狀的饅頭,屬於主食。品種多樣,棗加黑糖做的餡兒叫棗泥包子,砂糖加芝麻、乾果餡兒的叫澄沙包子等。包子可以在街頭吃,也可以在中山公園的茶館吃。

賣扁食:以大眾為對象賣的小吃。買來灌腸 ( 香腸用油煎一下,然後蘸醋或醬油食用 )之類,在廟會和熱鬧的場所開店。

賣果子:水果以北京近郊出產的葡萄、柿子為主,還有桃、蘋果、棗等。按季節出售各種水果,夏天還可以看到把西瓜切成小塊出售的風景。

畫說丨日本珍藏117幅北京風俗圖片首度公開,重現民國北平生活

賣花生及其他

在北京,落花生多是剝了殼兒賣,帶殼兒的叫“ 半空兒”。半空兒就是殼裡只有一半是仁的意思。它或者是仁沒有完全成熟,或者是沒有成熟,仁只有普通的一半大。換句話說,就是殘次品,是落花生的碎屑,因此有“ 便宜點兒,給你點兒半空兒”的說法。半空兒本來是很便宜的東西,由於是小粒,用大鍋炒的時候,都集中在鍋底,火候到家,香味極濃,反而好吃。它是北京市民在冬天長夜喜愛的小吃之一。

其他冬天夜裡走街串巷叫賣的還有賣豬頭肉和水蘿蔔的,甚至有豬頭肉的味道勝過東坡肉 ( 也是長時間煮好的豬肉,因宋代詩人蘇東坡喜愛而得名 ) 的說法。

商販肩上用繩子扛的容器的形狀是上大下小的橢圓形的桶,上下的邊塗成綠色,其他部分是紅色的,長方形的菜板當作蓋子,所以一看就知道那是什麼。深夜提著小油燈在小巷子裡一邊吆喝,一邊走。豬頭肉有獨特的風味,價格也便宜,最適合下酒,深受市民的歡迎。

還有水蘿蔔 ( 生食用的蘿蔔,皮是綠的,裡面是紅的,味道是甜的 ) 也同樣在夜晚的小巷子裡吆喝販賣。特別是在冬天的深夜,各種賣東西的吆喝聲此起彼伏,富有風情。

賣花生:就是賣落花生。花生以前叫“ 長生果”,在宴會上頗受青睞。北京郊外的西山一帶多產花生,它作為零食深受市民喜愛,一包一包地在街頭賣。“ 抓半空兒多給,落花生!”等吆喝聲,在北京的深夜裡響徹寒冷的夜空。

賣茄子:賣茄子等蔬菜。

打香油:賣食用油。老百姓不囤積油,每次吃完後用空瓶子去買。出於經濟上的理由,還有一個原因是喜歡保留著香氣的油。敲打木頭上有孔的木魚狀的小梆子,或是敲打銅製的盆狀的鉦 ( 俗稱“點子”) 叫賣。

還有賣燈油的,手提鐵製的大鈴鐺,鈴鈴地響。

吹糖人:把柔軟的糖飴揉成圓形插到竹管或麥管莖裡,噗地一吹,從馬、牛、羊、雞到偶人,都能巧妙地吹製出來。招徠客人用的是一種銅鑼。

賣馬尾纂:賣假髮。這也是隨著風俗的變化很早就消失的買賣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