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孩子得抑郁症?家长越早知道越受益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孩子得抑郁症?家长越早知道越受益

一、乐观或悲观的解释风格在孩子8岁时已经形成

记得有一次陪女儿去滑冰,看到很多初学溜冰的孩子,踉踉跄跄地在冰面上滑行。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一不小心摔了个人仰马翻,旁边路过的一个小姐姐赶快把他拉起来,小男孩咧嘴笑着,说一声:“谢谢姐姐”,就继续滑了起来。

没过两分钟,一个差不多大的小姑娘在滑过外圈时也摔了个人仰马翻,附近几个观众发出善意的笑声,有一个人走过去把她扶起来,没想到小女孩却甩脱他的手,气鼓鼓地跑回到爸爸身边。爸爸很诧异,问她:“怎么不给叔叔说声谢谢呢?”“他明明是在嘲笑我笨,我才不说谢谢呢!”

面对同样的情况,两个孩子却给出了不同的反应。很明显地,小男孩是个乐观的孩子,小女孩是个悲观的孩子。

通常乐观的人,会把自己遇到的失败挫折事件外归因,认为引发事件的原因是暂时的、偶然的,是由外部环境引起。

乐观孩子的解释风格是:我只是这次没做好。(暂时性的)

相反悲观的人,会把遇到的负面事件内归因,认为引发事件的原因是永久的、普遍的,是由自己的人格特质决定的,因此,对于如何改变事态也会做出悲观的预测,从而陷入恶性循环。

悲观孩子的解释风格是:我是世界上最笨的人,别人都嘲笑我。(人格化、普遍性)

事实上,孩子8岁的时候,解释风格就基本定型了。这个时候发展出来的悲观或乐观的态度是基础性的。如果孩子总是持悲观的态度,就很容易放弃对一些事情的努力,并形成一个牢固的思维习惯,这就是“习得性无助”的状态,它会导致抑郁症的发生。

积极心理学之父、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通过调查发现,美国13岁的青少年中几乎有1/3有抑郁的症状,等到他们高中毕业时,几乎有15%的人经历过一次抑郁症状。在中国,大约有1亿多抑郁症患者,而抑郁症患者群体中最多的就是少年和青年,抑郁症是15-34岁人群死亡原因的第一位。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孩子得抑郁症?家长越早知道越受益

二、孩子悲观的解释风格从何而来?

心理学家经过多年纵向跟踪调研发现,孩子的悲观并非与生俱来,也并非与生活环境有直接的联系,比如许多生活在较差环境里的人,依然能够保持乐观。

研究发现,儿童时期悲观解释风格的形成,主要受到三个方面的影响:

(一)母亲对因果的解释风格

塞利格曼教授给100个儿童以及他们的父母做了解释风格的测试,结果发现,母亲的乐观程度跟孩子的极为相似,不管是儿子还是女儿。

记得有一次在小区里,听到一位妈妈对五岁左右的孩子说:“我们站在这儿吃完再走吧,不然呛到气管里了,就要动手术切开气管了。”

我当时听得一惊:这孩子要是一直被这么“吓大”,能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吗?

小孩子非常注意父母的言行,尤其会把母亲对事物的解释一字不落地听进去,并且内化到自己的思维体系中。一旦情境再现,就会自动调出母亲的解释风格,并运用于自己的场景当中。

2.孩子受到的批评方式

如果孩子接受到父母或老师的批评方式是永久性、普遍性的否定时,他们就会形成悲观性的解释风格。

比如孩子没有考好,父母就口不择言:“你怎么这么笨,照这样下去,考什么大学,直接去拣破烂吧!”

在批评孩子的时候不注意措辞,给孩子贴标签的做法,会加重孩子的悲观情绪,孩子不仅会相信他是笨的,还会相信他的失败是来自永久不可改变的原因,从而更加绝望,或者干脆放弃努力。他的悲观性的解释风格就这样形成了。

3.生活中的巨大变故

有些孩子在幼年时就经历了生离死别和巨大变故,如果这些事件好转了,他会比较乐观,如果这个变故是永久的和普遍性的,那么绝望的种子将深埋在孩子的心中。

我曾经有一个同学,原本开朗乐观,学习认真,后来父母离异,他就像变了一个人,上课无精打采,功课一落千丈,和同学也不怎么来往,对什么事情都悲观消极,提不起精神。

除了离婚,父母之间经常性的吵架,对孩子也是大灾难。孩子能够感受到父母的不快乐,这种感受会增加孩子的抑郁情绪,也会引起孩子在学校里的问题的增加,他对问题的解释也会更趋于悲观,恶性循环就此开始。

我们常说,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虽然我们无法改变孩子的基因,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身的悲观,改变批评孩子的方式,并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孩子具有掌控感的经历,也可以直接教导孩子习得乐观的技巧。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孩子得抑郁症?家长越早知道越受益

三、培养习得性乐观思维,让孩子远离悲观

每一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自信乐观,远离悲观。但是,正如孩子成长的其他方面一样,乐观并非自然而然地长在孩子身上,父母只有重视孩子的乐观培养,并在实际行动上有所付出的时候,孩子才能学习到乐观。所以,如何教出乐观的孩子,需要重新被我们学习。

孩子的乐观,最主要的来源就是自己的父母,如果想教孩子乐观的认知技能,父母必须要将这些技能融入自己的思维方式之中。

塞利格曼教授在《教出乐观的孩子》一书中提供了一个“乐观的四项基本技能”,我把它总结为乐观四步法:

第一步,“捕捉思维”,即在你感受最难过的时候,尝试指出闪过脑海里的那些想法,这些想法虽然不太能被感知到,但会严重影响你的情绪和行为。

第二步,

对这些自动思维进行“评估”,就是说,要明白对自己所说的话未必是正确的。

第三步,在坏事件发生时找出“更正确的解释”,来挑战自己的自动思维。

第四步,化解灾难性的思维。

举一个例子:

轩轩和一个女同学,在学校合唱团的一次大型正式演出中,承担领唱任务。按事先约定,负责指挥的老师会给一个手势,然后轩轩和那个女生一起走到第一排的前面位置来领唱。但是,演出过程中,老师忘记做手势了,轩轩和那位女生一直站在原位领唱。不过,合唱节目总体还比较精彩。

演出结束后,轩轩觉得很遗憾,有些失落,但是运用乐观四步法,他很快转变了心态:

第一步:这件事让我有些沮丧,我觉得自己应变能力不足,以后还有机会领唱吗?

第二步:也不完全怪我应变不足,毕竟不是我一个人的活动,需要配合才行。

第三步:我有唱歌的优势,但是舞台经验不足,以后要多积累这方面的经验。

第四步:虽然大家看不到我,但是老师和同学们都说我唱的很不错。我要利用唱歌好的优势,以后多多练习唱歌。

每当我们或者孩子遇到困难时,就可以尝试运用“乐观四步法”去思考问题,一开始孩子可能需要写下来思考,熟练了就会成为一种思维模式,就等于掌握了一个一生可以利用的“思想武器”,无论将来遇到什么情况,都能较快的走出不开心的情绪状态,调整心情,去迎接更大的挑战。

拜伦说过,悲观的人虽生犹死,乐观的人永生不老。

达尔文也说过,乐观是希望的明灯,它指引着你从危险峡谷中步向坦途,使你得到新的生命、新的希望,支持着你的理想永不泯灭。

乐观的孩子才会有希望,幸福是可以学习的,生命有涯,让我们乐观前行!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孩子得抑郁症?家长越早知道越受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