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15歲入宮16歲封后,一生無子卻掌握朝政20年,45歲死因成謎

晚清政局若論大小,慈禧必排榜首,但在慈禧的背後,還有另一個更厲害的女人。俗語說:“一山難容二虎,除非一公一母”,而晚清政壇卻出現一山容二虎,且兩個都為母的情況。

慈禧為咸豐生有一子,6年連升4級封為貴妃,而她一生無子,連升4級僅用了6個月,她就是咸豐的皇后,徽號慈安太后,又稱東太后。

她15歲入宮16歲封后,一生無子卻掌握朝政20年,45歲死因成謎

清朝晉封速度最快的皇后

1837年8月12日,這一天註定被記入鑲黃旗鈕祜祿氏家族中最重要的一天,因為這一天家族中誕生了一個女嬰,而她是整個清朝歷史上晉升速度最快的皇后。這其中不排除她優越的家庭背景帶給她的便利,也包括她自身修養、姿色、氣質、品德等各方面在當時整個後宮中,都是出類拔萃的。

《清史稿·孝貞顯皇后傳》記載:“孝貞顯皇后,鈕祜祿氏,廣西右江道穆揚阿女。事文宗潛邸。咸豐二年,封貞嬪,進貞貴妃。立為皇后。

鑲黃旗是滿洲八旗中地位最高的,一般由皇帝任旗主,鈕祜祿是滿族八大姓氏之一,出過許多達官貴人,如乾隆的母親孝聖憲皇后,寵臣和珅等。

她15歲入宮16歲封后,一生無子卻掌握朝政20年,45歲死因成謎

慈安出身於世代官宦之家,從小就受到過良好的教育。1852年10月,慈安被封為皇后時年僅16歲,別看她年紀雖小,但她把後宮打理得井井有條,而且她品德好,生性節儉,大臣們送來的禮,從來不收,還帶領宮女們製作日常用品,節省開支,典型的一個賢惠的女人。

她一生都沒有為咸豐生下一個兒子,在那個母以子貴,勾心鬥角的宮廷中,慈安卻能做到以德服人,上下一心,而且她從來不嫉妒皇帝對別的嬪妃的寵幸,後宮在她的治理下,呈現一片祥和。

溫婉賢良、善解人意的皇后,殺伐果斷的皇太后

1860年,英法聯軍攻佔北京,火燒圓明園,慈安隨同咸豐逃到承德避暑山莊,此時的咸豐心情沮喪、萎靡不振,縱情聲色,咸豐深知自己命不久矣,留下遺命由肅順為首的八位大臣同時輔佐朝政。同時授予慈安一道密旨,給予她處置任何人的最高權力,並給慈安“御賞”大印,同時,給載淳“同道堂”印章。八個顧命大臣所發任何政令都要蓋上“御賞”和“同道堂”印章才有效。

咸豐十一年七月,咸豐帝駕崩,6歲的載淳即位。25歲的皇后鈕祜祿氏被冊封為母后皇太后,徽號慈安。二十七歲的生母懿貴妃被冊封為聖母皇太后,徽號慈禧。

她15歲入宮16歲封后,一生無子卻掌握朝政20年,45歲死因成謎

而咸豐的弟弟恭親王奕訢對八大臣輔政頗為不滿,與肅順等人針鋒相對,而肅順也很專橫,不僅不將兩宮太后放在眼裡,甚至“擅坐御位”挑戰皇家尊嚴,於是奕訢與慈禧、慈安密謀發生動了大家耳熟能詳的“辛酉事變”。

當我們談到“辛酉事變”時,提到的總是這場政變的組織者、策劃者和領導者慈禧,以及骨幹力量是奕訢,而忽視了這中間起著決定性作用的慈安。

詔書需要同時有皇帝的“同道堂”印章和慈安太后的“御賞”大印才能生效,這就說明慈安才是這場政變的關鍵人物,是她支持了慈禧。而為什麼她會支持慈禧呢,許多電視劇中採用了慈禧到慈安面前哭訴這樣的橋段,目的無非是想告訴觀眾,是慈禧演技好,騙了慈安的信任,慈安就是一個傻白甜。

她15歲入宮16歲封后,一生無子卻掌握朝政20年,45歲死因成謎

慈安雖然久居宮中,不懂政治,但是她並不是一個沒有是非判斷能力的人,又怎能因為慈禧幾句哭訴就昏頭。實際上是當時顧命八大臣一再地挑戰皇帝權威,這一行為惹怒了慈安。皇帝雖小,但皇帝權威是不允許挑戰的。如果慈安旗幟鮮明地堅定執行咸豐帝的遺命,毫無保留地支持八大臣那辛酉政變就不會發生,清史就會改寫。

也許慈安並不知道,她的這一次支持,將會對清朝的命運走向起到多大的作用。

在《清宮遺聞》中記載;“東宮優於德,而大誅賞大舉措實主之;西宮優於才,而判閱奏章,及召對時諮訪利弊”。

這段話表明:慈安生活比較佛系,對於權力並不感興趣,而慈禧則相反,平時批奏章都是慈禧在做,但都僅僅是一些小事,而真正的大事,還是要由慈安決定的。這表明慈安對於權力的掌控還是很有一套的。

她15歲入宮16歲封后,一生無子卻掌握朝政20年,45歲死因成謎

《庸盦筆記》中記到:誅殺陷城失地、臨陣逃脫的兩江總督何桂清,將驕蹇貪淫的勝保下獄賜死,賞給曾國藩、左宗棠爵位,皆出自慈安之意,說明慈安其實也是一個殺伐果斷的人。

誅殺安德海,朝野稱快

安德海是慈禧的心腹太監,他依仗慈禧的寵信,胡作非為。同治8年,安德海以慈禧派他到江南出差為由,一路上貪財索賄,在山東時,被巡撫丁寶楨拿下後,將此事上報朝廷後,慈禧想袒護他,而慈安卻下令:“當場誅殺。安德海伏法後,朝野上下,大快人心。

此舉一來警告眾人要恪守宮規、牢記祖制;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防止宦官專權給朝堂造成不良影響。慈安太后雷厲風行,堅決維護祖制。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壓制住了慈禧。

而為了不使他人離間自己與慈禧的關係,她讓慈禧與她同住養心殿,共同撫養 6歲的同治皇帝。表明了所謂的“同心同德同治”。

她對慈禧說“吾兩寡婦人撫一孤子,設不幸奸人乘機造作語言,居間播弄,則天下大事去矣。今寢處一所,朝夕相見,各坦懷相示,讒何由興?”。

在慈安與慈禧共同輔佐的20年裡,清朝開辦洋務運動,實現了同治中興。

她15歲入宮16歲封后,一生無子卻掌握朝政20年,45歲死因成謎

45歲猝然離世,死亡原因成謎

1881年4月8日,年僅45歲、比慈禧還小兩歲的慈安太后突然暴斃宮中,清廷的垂簾聽政由兩宮並列一下子變成了慈禧一人獨裁。對慈安太后突然死亡,這是誰也沒有料到的,當時流言四起,眾說紛紜,以“慈禧毒害”說最為盛行。

《翁同龢日記》記載了慈安的發病過程,“晨方:天麻、膽星;(脈)按雲類風癇甚重。午刻一(脈)按無藥,雲神識不清、牙緊。未刻兩方雖可灌,究不妥云云,則已有遺尿情形,痰壅氣閉如舊。酉刻,一方雲六脈將脫,藥不能下。戌刻仙逝。”

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講,慈安死因應該屬於腦血管疾病急性發作。翁同龢記載說道,慈安的病至少發作過三次,一次是28歲,一次是34歲,一次是45歲。所以我認為慈安的死亡,應該屬於正常的病亡,而非民間流傳的慈禧毒殺。

慈安這一生,走的很平穩,一方面她受到丈夫咸豐的寵愛與尊重,另一方面,她在朝中深得百官信任。她謹慎的處理著朝中的每一件事,認真地完成著咸豐在臨終前交託給她的重任。唯一可能沒有令她想到的是,她走後,慈禧的垂簾聽政會將清朝帶入覆滅的深淵。

《翁同龢日記》

《清宮遺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