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5歲學戲,臺上美花旦臺下男兒身,而立之年擔負校園京劇推廣者


我叫尤海波,1986年出生於廣東廣州,15歲學戲,工青衣、花衫。青年京劇演員,廣東省戲劇家協會會員。 師從陶世桐、王韻、張媛、李秀蘭、趙均等。至今一直致力於京劇在廣州校園的推廣以及輔導、編導工作• 並奪得多項教學成果獎項。#自拍我的故事#

平時我的穿著打扮都是很陽光的,窄腳牛仔褲、時髦的髮型,是個在廣州街頭隨時都能碰上的後生仔;畫臉、描眉、揮舞的水袖、絢麗的戲服,嬌媚臺上的我卻是另外一個樣子,我是一名狂熱的京劇愛好者。圖為尤海波這個在廣州土生土長的“80後”大學生,竟是個心懷“男旦夢”的京劇痴。

我十五歲的時候,萌生了學京劇旦角的念頭,由於當時的廣州京劇團已被撤銷了編制,找老師都成問題。天無絕人之路,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認識了原廣州京劇團的張媛老師和李秀蘭老師,兩位老師告訴我,雖然只有十幾歲,但已經過了專業糸統學戲的黃金年齡,再加上學習旦角,更加難上加難,要付出更多。圖為尤海波在廣州京劇團車棚排練京劇。


我下定決心,一定要學好京劇。在老師悉心、嚴厲、極其苛刻的教導下,我逐漸入門,從雲手、拉山、圓場、各種臺步、水袖功、翻身、探海、雙劍、塵拂等基本功,我還記得有一次,老師在後臺準備演出,叫我在一旁耗山膀,並告訴我站在那裡不許動,待忙完再來管我,結果我在那裡站山膀站得膀臂痠痛難忍,卻依然咬緊牙關堅持著,不敢放下來,待到二十分鐘後,老師恰巧進入後臺,才恍然大悟,原來我被遺忘了!圖為尤海波在廣州京劇團。

為了練好圓場,晚上我等家人入睡後,在家中客廳空地跑圓場,走臺步,先穿高靴練,然後脫下靴子練,每天二十圈圓場,從未間斷。直到後來梅蘭芳弟子,京劇大師張春秋老師偶然間在電視看到我《紅線盜盒》的圓場,稱讚道:“這孩子腳底下功夫不錯!”。接下來趙均老師和金曉英老師伉儷教我把子功、小五套、小快槍、單刀槍、槍下臺、起霸、走邊、馬趟子、大靠功、小生身段等基本功。圖為尤海波在排練京劇。

無論冬夏,我都是在無瓦遮頭的市京劇大院的露天停車場水泥地上進行,有時經常會幾位老藝人下樓散步經過,看見不順眼會對我加以點撥以及教導。除了練功,還得練嗓,我去沈冕光老師家中,老師給我吊嗓子,每次一唱就是兩小時,唱完後沈老師再和我研究唱腔。除此以外還要學習實踐相結合,每逢演出,我站宮女跑龍套等等,或缺個小生或其他角色頂硬上,也是家常便飯。圖為尤海波在京劇團車棚排練。


2004年,我開始跟隨當時76歲高齡的“梅派”名宿陶世桐先逐腔教他“梅派”唱腔,還逐句唱詞解釋其含義以及出處,並引申了許多例如中外經史子集等的典故與知識,使我明白“梅派”藝術的博大精深,就這樣開始了每週到陶老師家學唱的日子,直到陶老師2009年去世為止。圖為尤海波在後臺化妝。

2011年,我在趙均老師的推薦下,拜名旦關肅霜先生的弟子,也是當年受粵劇大師紅線女邀請,擔任粵劇“紅派”藝術演員培訓班的“北派”老師及導演,廣州市京劇團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王韻老師為師。圖為尤海波在後臺化妝。

廣州市京劇團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王老師退休後旅居國外,在她每年回國的數月,我都抓緊機會向師父學習,王韻老師對待我也非常認真負責,一絲不苟,嚴格要求,要我每一個身段和腳門必須美和乾淨,先後傳授了給我的京劇有《金山寺》、《穆柯寨》、《百花贈劍》等劇目。圖為尤海波在舞臺上的劇照。


在香港演出前兩個月,老人家不辭勞苦,專程回國,為其加工把關,尤其是劇中的“虞姬劍”,一次又一次不厭其煩地示範教導講解。除此以外,師父還將她父親王蓬春先生演《別姬》時在虞姬舞劍前“三拜”霸王的排場教給了我,使我塑造虞姬這個人物更上一層樓。圖為電視臺記者採訪有海波。

“不能唱糊塗戲”,我從小喜歡看書,看歷史,閒時水墨丹青,以充實自己的藝術修養。 起點較高,2005年春節初踏臺板,就是在珠島賓館為省領導演出。我以演傳統劇目為主,演到哪裡都大受歡迎。在從藝之途,為豐富我自己的藝術閱歷,也有涉獵一些話劇和影視工作。圖為尤海波在後臺休息。

2015年12月,我有幸與廣州市文學藝術研究所以及戲聚會合作,主演了廣州市戲劇孵化計劃劇目展演的話劇《菜鳥的狂想》,該劇的導演是著名粵劇編導梁鬱南老師,與梁鬱南老師合作,可以用“舒服”兩字來形容,梁老師沒有脾氣,從不會與演員和演職員發生爭執,總是樂呵呵地出現在排練場。圖為尤海波和其他演員在舞臺上排練。


我在劇中飾演的“無厘頭”,要在此劇中扮演五個不同性格的人物,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性格迥異,並且沒有很明顯的容妝作為區分,全要靠演員自身塑造,於是我與梁鬱南老師和編劇楊曉丹磋商協調,自我設計五個人物的原始性格,包括說話語氣、口音、肢體語言,人物扮相等等,公演那天得到了觀眾專家的一致肯定,認為我的這五個人物形象是該劇一大彩點,導演梁鬱南老師評說道:“海波塑造的這個角色,獨一無二,無人可代”。

我不斷結交良師益友,無論京劇還是其他劇種,能多學習的儘量多學,因為省港地區的主要劇種是粵劇,我認識了許多粵劇界的朋友,在與粵劇同行的接觸中,使我也學習了不少粵劇知識及藝術規律。2010年與李池湘合作,首嘗錄製粵曲專輯,2015年在澳門加盟客串粵劇《六國大封相》中的推車。圖為尤海波和其他演員在舞臺上合影。

在這個快速變幻的城市,在這個沒有京劇氛圍的南國,七年來學習京劇,學唱花旦的我,在旁人的眼中是個特立獨行者,我以一顆執著的心,淡淡地綻放著對京劇的愛戀……圖為尤海波給青年演員傳授京劇表演。


早在學戲之初,我時常在思考,廣州真的沒有京劇觀眾嗎?為什麼年輕人都不愛看對戲?帶著這疑問,從2005到2008年,我在廣州市各間高校、中學巡演,幾乎廣州城內能喊得出名的中學都有我的足跡!而所到之處演出效果都很好,因此我得出了答案,並非年輕人不愛看戲,而是他們根本上就沒看過,沒接觸,人云亦云而產生抗拒心理。

我多次在廣州校園內致力推廣京劇藝術. 廣州日報、新快報、南方都市報、廣州電臺、鳳凰衛視、香港有線電視等多家媒體對我個人進行專訪報道。被媒體稱為“廣州小梅蘭芳”。圖為尤海波在舞臺上表演京劇“貴妃醉酒”片段。

培養年輕觀眾,得從校園做起,於是從2007年,我便與廣州市第47中學學生社合作,開辦了廣東省第一個中學京劇社團,先後為他們學校培養了四屆學生,另還在華南師範大學音樂學院,新塘小學等多間學校開展了京劇教學課程。圖為尤海波給新塘小學校的小演員們化妝。


我不但自己演京劇還把京劇傳播到小學校園,讓孩子們從小就對國粹有所瞭解,喜愛,幫小學生排練京劇,讓他們從小熱愛京劇。圖為尤海波給新塘小學校的小演員們化妝。

2016年,而立之年的我加入了廣東省戲劇家協會,成為其中的一員,我更加意識到身上對戲劇傳承的擔子更加重了,身為“個體戶”的我如何才能為廣東的戲劇作出一點貢獻呢?如今我也有在一些粵劇院團中都有教授學生,為她們排戲。而我一直都想為京劇、粵劇做些事,想成為一名戲曲導演,以承接師父王韻老師的衣缽以及眾位老師的期望,為廣東戲曲盡點綿力。圖為尤海波給新塘小學校的小演員們表演加油。#自拍我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