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世界盡頭 世界史上最知名的三大遠征英雄

他統一了蒙古草原,建立了強盛的蒙古汗國。當他所統領的疆土是亞歷山大大帝領土的4倍、羅馬帝國面積的2倍時,他仍指揮大軍兵臨歐洲城下,並遺命子孫繼承其志。蒙古鐵蹄至此入侵了俄羅斯、波蘭和匈牙利,逼近奧地利首都維也納,蒙古帝國的版圖從而又擴大了一倍,成為人類歷史上最廣闊的帝國。

亞歐大陸上的鐵血傳奇

公元1162年,在亞洲的中心地區,一個嬰兒呱呱墜地。據說,嬰兒出生時手中攥著一塊晶瑩的血塊,預示著他將成為獵鷹一樣勇猛的戰士。不過,元史專家們多認為,這是後世附會所得,當嬰兒出生在政治格局動盪的大草原上時,無人預想得到,這個弱小而其貌不揚的嬰兒將迅速跨越他的童年,成長為一位堅毅的牧民,並在困厄、災難和戰亂中,由目不識丁的牧民錘鍊成一位“彎弓射大雕”的一代天驕。

草原之子初崛起

嬰兒名叫鐵木真,是蒙古草原上一個遊牧部落的首領之子。他一生的轉折點從9歲開始。當時,他的母親告訴他,他父親在部落之戰中被塔塔兒人毒死,他需牢牢記住,父親的敵人永遠都是他的敵人。這個猝發事件使鐵木真的童年瞬間結束,從那一刻開始,他步入了成人的世界。

成年後,身為長子的鐵木真管理著一個不大的家族部落。在弱肉強食的蒙古草原上,小部落不堪一擊,常常會被侵吞。為了生存,鐵木真決定與其他部落結盟,但一無所有的他只有一個辦法才能達到這個目的,即以自己為結盟的籌碼,娶回其他部落首領的女兒。

孛兒帖這位容貌不凡的女子此時被推到了歷史的最前端。鐵木真之所以選擇她作為妻子,除了相貌的原因,最令他欲罷不能的是,孛兒帖的陪嫁紫貂皮價格昂貴,幾乎抵得上1000匹最快的駿馬。不幸的是,這個令人覬覦的女子隨即引發了一場戰爭。

一個夜晚,素與鐵木真的父親不睦的蔑兒乞部伺機擄走了孛兒帖。由於蒙古各大部落之間你爭我奪、相互仇殺的情況由來已久,致使草原上只有一條法則:一個男人需要什麼,就可以直接去搶。因此,搶奪他人新娘的事件也並不罕見。在爭搶過程中,鐵木真趁亂逃走,在他看來,只有傻瓜才會去打一場必輸無疑的仗。

安頓下來後,鐵木真決定藉助他的安答(歃血為盟的兄弟)札木合的幫助提升實力。在逐漸壯大了部落力量後,養精蓄銳的鐵木真於一個月黑之夜率眾殺入蔑兒乞部落,一舉摧毀了這個強盛的大部落,搶走了他們的女人。

此時,他剛剛20歲。

鐵木真真正意義上的崛起開始了,在他和札木合的共同領導下,部落勢力日益強大,但兩兄弟的分歧也隨之出現了。

他們的根本分歧在於:如何評判一個人的價值?

鐵木真和札木合都出生於古老的部族首領家庭,都是蒙古貴族。不同的是,鐵木真在幼年時已嚐遍人情冷暖,並有所覺悟。他認為,贏得勝利的關鍵並不在於血統的高貴與否,而在於是否擁有真正的勇氣。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他在嘉獎下屬時完全憑藉下屬的能力和忠誠。鐵木真帳下最神勇的將領速不臺就是一個身份卑微的牧民之子。但這種任人唯賢的做法與蒙古傳統大相徑庭,以札木合為首的貴族認為,只有蒙古貴族才能被授予高官厚祿,卑賤的牧民之子不配享有尊貴的待遇。

當鐵木真和札木合的分歧進一步加大後,反目成仇的一天最終到來。札木合將部落一分為二,準備離開鐵木真。臨行前,他對鐵木真說:“你處處跟我作對,絲毫不顧情面。我看我們就像兩個敵對的部落,將來遲早也會有一戰。”鐵木真回答道:“如果真有這一天,錯也在你,不在我!”

儘管鐵木真和札木合都很憤怒,但鐵木真認為,他還是應該和札木合重歸於好。就在鐵木真準備追趕扎木合併向他解釋時,卻被妻子孛兒帖攔住。孛兒帖是在扎木合的幫助下被解救回來的,但她還是警告鐵木真,一山難容二虎,反目和戰爭遲早都會發生,鐵木真要做的只是如何提防扎木合日後的進攻,而不是將他勸解回來。

孛兒帖的話讓鐵木真想起兒時一段兄弟相殘的往事。當時,部落裡的人無食飽腹,鐵木真的一個弟弟別克帖兒起了私心,不肯將獵物拿出來與更小的弟弟們和其他族人分享,於是別克帖兒死在了鐵木真的箭下。難道他和扎木合也將面臨這樣的生死一刻?

統一草原,創蒙古汗國

兩年後,鐵木真才得到扎木合的消息,而孛兒帖的預言也不幸成為現實。在蒙古中部高原上,札木合糾集13部向鐵木真發動了“十三翼之戰”。鐵木真的軍隊在毫無準備、兵力不足的情況下最終落敗。

這是鐵木真戎馬一生中唯一的一次慘敗。但更為慘烈的是,初戰告捷的扎木合決定對俘虜的將領實施最殘酷的刑罰--活煮戰俘。這使鐵木真大為震怒和傷慟,他以“長生天”之名起誓,要為屈死的將領報仇,不再使那些忠誠的勇士們受到如此羞辱。

隨後,鐵木真開始進行一系列改革。他組建了一支精英將領訓練團,即護衛軍,決定打造一支職業化的戰爭機器,不再依靠單個勇士的力量打擊敵對勢力,而是依靠由無數勇士組成的集體的力量。這支軍事力量以箭術和騎術為主。箭術和騎術是蒙古人的必修課程,兒童也不例外,他們需要學會在馬蹄騰空的瞬間射出箭支,由此訓練出最高的騎射準確度。他們所使用的弓均以木材和獸骨製成,射程可達500米。

公元1204年夏,鐵木真率領這支戰鬥力強大的軍隊揮師西進,迎戰他的安答兄弟扎木合。

由於鐵木真深知此戰對於蒙古人的未來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因此,在杭愛山腳下,他將所有的將領召集到跟前,說:“今天,我們要為死去的將士報仇。一個部落就像一支箭,很容易折斷,但許多部落集合在一起,就會變得堅不可摧。只要上下同心,我們就會戰勝敵人。”

鐵木真在鼓舞士氣的同時,還對扎木合採取了心理戰術。他命每個士兵點燃5堆篝火,而不是1堆,致使扎木合的探子以為鐵木真的軍隊異常龐大,點燃的篝火猶如天上的繁星。

黎明時分,戰鬥開始了。鐵木真命將士們悄無聲息地前進,把吶喊的力量留到最後。當扎木合的軍隊進入射程後,鐵木真的弓箭手們射出了無數利箭。之後,騎兵發動了旋風般的攻擊。當雙方酣戰時,鐵木真的一支騎兵小隊突然“落荒而逃”,札木合的人緊追不捨,結果被引入一個埋伏中。據成吉思汗的子孫編纂的《蒙古秘史》記載,這場戰役中的所有戰術都經過了精心策劃,而且步步為營,先敵一步。鐵木真甚至還保留了預備隊。

當扎木合看到大勢已去後,張皇逃進了唐努山脈。在公元1204年冬,他一直深藏不出。直到第二年春天,他才再次現身。不過,這次出現他已經失去了往昔的威風,他的將領將他作為邀功請賞的“戰利品”送給了鐵木真。但他們不知道,鐵木真最痛恨的就是這些出賣他人的人。

鐵木真對札木合說:“回來吧!我們還是兄弟。”他寄希望於扎木合能夠回心轉意,和他一樣徹底忘記過去的紛爭。但他的這種態度遭到了孛兒帖的極力反對,孛兒帖認為扎木合心胸狹窄,以德報怨,即使眼下歸順,日後也會再生是非。至於扎木合本人,此時已是哀莫大於心死,他拒絕了鐵木真的好意,悲涼而哀絕地說:“天上只有一個太陽,地上也只能有一個汗。好兄弟,讓我死得體面些,賜我一個全屍吧!”

鐵木真最終同意了札木合的請求,扎木合在脊骨被折斷後撒手歸天。

隨著札木合的敗亡,蒙古草原上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景象,鐵木真被推舉為草原之王。這是蒙古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榮耀。公元1206年,一個表示尊崇的新頭銜被創造出來--成吉思汗。即萬眾之王,有承長生天之意。

入侵金國,鮮血屠城

成吉思汗創建了蒙古汗國後,他認為自己的使命、所有蒙古人的使命還沒有完成,中原的金國還令他寢食不安。統治金國的女真族是當時東方最富裕的民族,成吉思汗知道,這些女真人不會容忍他在邊境之外虎視眈眈,於是,他主動發起了蒙金之戰。

在這場持續6年的戰爭中,成吉思汗率領5萬蒙古大軍展開了歷史上最大膽的軍事行動。他橫越戈壁沙漠,直入大金國北部疆域。

數百年來,中原大地上的王國一直在不斷改善防禦設施,金國最大的邊境防禦工事就是長城。因坐擁長城,金國皇帝在戰爭初始對蒙古大軍的步步逼近並不在意,他發出這樣一封手檄:“蒙古猶如掌中之沙,蒙古大軍根本不足為懼。”但成吉思汗採用了一個最簡單的辦法避開了金國的防禦工事,他選擇了繞道而行。

金王朝在突如其來的驚慌過後,即刻派遣軍隊在蒙古大軍前進的路上埋下鐵蒺藜,就像中世紀的地雷一樣。為了能在中途攔截成吉思汗,金國廣尋援軍,並在邊境地區佈置了一支裝備精良的部隊。但是,事情的結果卻有些出人意料。當成吉思汗大軍抵達邊境時,這支部隊的首領卻率眾投降了。於是,成吉思汗未費吹灰之力便直抵金國北部的肥沃平原。

金國的農民過去從未見過蒙古士兵,蒙古人也從未長途跋涉深入過中原地區,這場戰爭,則使兩種不同的文化碰撞也因此而開始了。

在蒙古文化中,“一個男人最大的幸福就是戰勝他的敵人,劫掠他們的財富,搶奪他們的馬匹,享用他們的女人”。這和崇尚儒家思想的中原文化截然不同,對於這一點,金國人平生第一次有了更深的體會,他們親眼看到,蒙古人每征服一地,成吉思汗就會獲得自己的戰利品:當地一位出身名門的妻子。

公元1215年,成吉思汗近逼金國心臟:中都(今天的北京)。

13世紀的中都擁有人口35萬,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城市之一。作為金國的都城,中都擁有宏偉的宮殿、金碧輝煌的廟宇,還有充斥著絲綢和香料的集市。當縱橫殺伐多年的成吉思汗終於站在這座城市的面前時,心頭只有一個想法:若將這些財富據為己有,必須首先攻克橫亙在眼前的雄偉城牆。

追尋世界盡頭 世界史上最知名的三大遠征英雄

l>

但是,中都的防禦力量不容小覷,其護城牆高12米,長30公里,擁有900個箭塔,城牆背後還有一支世界上裝備最先進的軍隊在蓄勢以待。對於習慣了在草原上衝鋒陷陣的遊牧民族來說,這些防禦工事幾乎堅不可摧。

面對這個難題,成吉思汗採取的第一個策略非常直接,也很簡單,那就是等待。他命軍隊在城外安營紮寨,截斷城內的物資供給。當一些叛逃的金國工匠出城後,他又命將領們向他們學習建造投石機、便攜的防禦器具、破牆槌等技術。

他們絲毫不必為自己的遠征而存絲毫後顧之憂,因為他們從金國人那裡截獲的補給足夠他們大吃大喝。而在城牆內,卻有成千上萬的人餓死在街頭,倖存者只能依靠食人肉勉強維生。當成吉思汗的軍隊終於發動了進攻時,城內守軍已連續數月忍飢挨餓。

由於守軍的數量仍舊龐大,而且擁有最精良的武器,所以,發動首輪攻勢的士兵很少能夠倖存。預料到這種情況後,成吉思汗逼迫金國的戰俘將攻城器械推入敵軍的射程之內,據說他手下的蒙古勇士則隱蔽在金國戰俘的後面上陣,而且每個人都得到一件綢衫。當金國人的箭頭穿透身體時,絲綢會連帶刺入,這樣不僅方便取出箭枝,也會減小傷口。

不過,金國人在軍事技術上仍然略勝一籌,他們在炮彈裡灌入原油、鐵汁、化學物質,還有糞便等,使蒙古軍損傷慘重。

成吉思汗不願就此放棄,他嚴令士兵繼續向城牆推進,在這一次的攻城戰中,金國戰俘又被推到了最前面。

城池最終陷落。成吉思汗的軍隊飛奔入城,勢如破竹。在戰火瀰漫中,成吉思汗下令屠城,並任由軍隊四處燒殺搶掠,長達1個月之久。一年後,來訪的外國使節稱,街道上因為人的油脂而滑膩難行。在城牆外面,還矗立著一座完全由人骨堆砌而成的山峰。

西征花剌子模,挺進歐洲

追尋世界盡頭 世界史上最知名的三大遠征英雄

l>

成吉思汗在中都的破進和慘烈屠城,使今天的金國後裔仍然難以盡忘。但是,在哈拉和林,成吉思汗所做的一切卻表現出了他性格中截然不同的另一面。

哈拉和林位於今蒙古國境內,是當時世界上的繁盛都城,彙集了歐亞諸國的奇珍異寶和不同文化,與今天美國紐約在國際上的地位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成吉思汗為使哈拉和林成為一個貿易和文化中心,背離了蒙古人的遊牧本性,開始建造永久性的都城。他希望他的子民能從中獲益,吃最鮮嫩的肉,住最漂亮的帳篷,讓他們的馬匹在最肥沃的草原上吃草。

蒙古人是馬上民族,但成吉思汗深知文字的力量,文字不僅可以實現他造福子民的夢想,更重要的是,還可以讓他的豐功偉績流傳於世。於是,他開始學習文化知識和先進的軍事技術,並組建醫療隊,由金國的醫生進行嚴格培訓。

蒙古的法律體系也由此開端。成吉思汗命令隨從記錄他所有的法令和裁斷,並向天下宣稱:任何人不得將蒙古人當做奴隸。在成吉思汗的領導下,每個部落都分到了豐沛的土地。

與此同時,成吉思汗開始向西拓展勢力,不過不是通過戰爭,而是通過貿易。他向外派遣使者,建立了跨國交通網絡,並在沿途設置驛站,在這條通途上,信使每天可以奔馳240公里。

公元1218年夏,一名信使沿著這條道路從花剌子模帶回一個包裹。就是這個不起眼的包裹改變了整個歷史的進程。

包裹裡是成吉思汗所派使者的頭顱!

花剌子模位於今烏茲別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兩國的土地上,花剌子模的國王顯然不清楚這顆頭顱會引起成吉思汗怎樣的雷霆震怒,並招惹來20萬大軍的鐵蹄翻飛,他顯然更不清楚,這個頭顱還將使成吉思汗的威名從亞洲一路傳播到歐洲。

當滅頂之災來臨時,花剌子模國王不得不棄城逃亡,而所有不肯投誠的花剌子模城市都被夷為平地。當戰爭結束時,花剌子模的死亡人數已超過100萬。

對於這場極端殘忍的戰爭,成吉思汗的理解是,他不希望看到這些苦難,只不過上天賦予了他復仇的力量,他不得不為之。

這是成吉思汗的第一次西征,但卻不是最後一次。

之後,成吉思汗命一支小隊向西追擊花剌子模國王,迫其逃至裡海一帶。花剌子模國王病死後,軍隊繼續西進,抵達歐洲南部的克里米亞半島。成吉思汗本人親率一支軍隊追擊花剌子模國王之子直至印度河流域。一路上,他們遇城攻城,所到之處,血流成河,無可阻擋。

此時,蒙古汗國的疆土已經是亞歷山大大帝領土的4倍,是羅馬帝國面積的2倍,但是,既便如此,這仍舊未能滿足成吉思汗的慾望。

為了延長壽命,繼續擴大領土,公元1222年,成吉思汗接見了中國北方道教全真派的重要人物丘處機。當時,長春真人丘處機並不清楚成吉思汗接見他的真正目的,還以為是商議民生大計,當他最終明白成吉思汗的心思後,他鄭重地指出,不死仙藥根本就不存在,唯一適用於成吉思汗的就是節制房事。

成吉思汗是否聽取了建議,我們不得而知。近年有一項科研結果表明,目前世界上有1600萬個男人與成吉思汗有血緣關係。從中我們可以推測,丘處機的建議似乎並未打動成吉思汗。

4年後,年事已高的成吉思汗再次踏上了征伐西夏的旅程,卻因途中不慎墜馬受傷,高燒不起,於1227秋歿於六盤山附近的清水縣。

不知成吉思汗臨終前對自己的一生是否感到滿意,從他留下的遺命來看,他儼然並未瞑目。他在遺囑中寫道:“我已經為你們創建了一個帝國,可是我的生命太短,無法征服整個世界,剩下的事情就交給你們了。”

追尋世界盡頭 世界史上最知名的三大遠征英雄

l>

成吉思汗的兒子窩闊臺繼任大汗後,繼續征戰,延續著成吉思汗的征服使命,將帝國的版圖又擴大了一倍。他們兵進歐洲,入侵了俄羅斯、波蘭和匈牙利。公元1242年,蒙古大軍逼近奧地利首都維也納,就在這個位於中歐的“多瑙河的女神”即將被摧毀之時,窩闊臺的駕崩使戰事戛然而止。按照蒙古帝國的律法,當汗王駕崩後,所有的首領都需返回蒙古重選大汗。這條草原律令使得歐洲驚喜交加,眼看著國土就要納入蒙古帝國的版圖,臨了卻突然出現了轉機,好像一個患了癌症的人突然被告知自己是被誤診的一樣。

100年後,成吉思汗所創立的蒙古汗國開始土崩瓦解,但他那“一代天驕”的威名卻始終源遠流長。如今,又是8個100年過去了,回顧成吉思汗的文治武功,儼然一部草原史詩書寫在天地間。

漢尼拔的一生傳奇、神秘而偉大,但這個悲壯的迦太基人或許永遠也不會想到,在他的對手羅馬帝國輝煌的歷史上,他著實“功不可沒”,他試圖摧毀羅馬,結果卻賦與了它新的生命。當他率領大象戰隊翻越歐洲最高山脈阿爾卑斯山,發動坎尼之戰,使整整一代羅馬孩子失去了父親時,他的燒殺劫掠卻喚起了羅馬更為強大的國家意識,促使羅馬帝國走向更加強盛的道路。

-----------------------------------

-----------------------------------
他,幾乎毀滅羅馬

世界上有不止一個叫做漢尼拔的人,但誕生並崛起於迦太基和古羅馬文明碰撞中的漢尼拔卻是唯一永恆的傳奇。

公元前8世紀左右,腓尼基城邦推羅(今黎巴嫩境內)的腓尼基人,橫渡地中海,移民他鄉,他們從當地人手中買下一塊土地,建立了迦太基城(今突尼斯境內),藉以作為販賣奴隸及海上貿易的中轉站。秉承了腓尼基民族的航海精神和富有的迦太基人,開始向非洲內陸擴展,亦向西地中海進發,逐漸稱霸西地中海,並與控制著東地中海的希臘針鋒相對,紛爭不斷。公元前4世紀初,希臘在經歷伯羅奔尼撒戰爭後元氣大傷,逐漸撤出西西里島(今屬意大利),取而代之的,卻是一個強大的民族--羅馬。

迦太基與羅馬,前者仰仗的是商業與貿易,後者憑藉的是聯盟與擴張,這兩大迥然不同的文明,兩種迥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在人類文明史上第一次猝然相遇時,就註定要上演一部分分合合的《戰爭與和平》,而漢尼拔也註定要從蒼茫人海中走向歷史之顛。

“終生不與羅馬為友”的毒誓

公元前3世紀左右,羅馬佔領了意大利本土,接著,他們的勢力向迦太基蔓延。在漢尼拔出生的前13年,羅馬進犯了迦太基位於西西里島的一個省。當時,漢尼拔的父親哈米爾卡率領迦太基勇士進行了執著的反擊。哈米爾卡是巴卡家族的成員之一,而巴卡家族是軍人世家,在迦太基社會中具有非凡的影響力,掌握著決策權,他們肩負著保衛家園、捍衛迦太基生活方式的重任。因此,雖然哈米爾卡親眼目睹了上千名部下鮮血四濺,但他從未放棄過抗爭,並一度佔領了西西里島的大部分領土。

漢尼拔9歲時,迦太基在一次戰爭中被羅馬擊敗,漢尼拔驚恐地目睹了戰敗將領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慘烈情景。“那時候,他還不清楚自己身上所肩負的責任,但他天生就是巴卡家族中的一員,這是無法改變的。巴卡家族中幾乎人人都是非軍事社會中的軍事天才。從某種程度上說,他們就是為戰爭而生的。這也許就是漢尼拔的宿命。”致力於迦太基文化研究的康奈爾大學教授巴里•施特勞斯說。

漢尼拔的父親、巴卡家族的首領哈米爾卡是當時的迦太基最優秀的將領。然而,面對強大的羅馬,控制著迦太基政府(元老院)的商人們卻選擇了投降,接受了割地賠款的條件。這些成天與算盤打交道的人大概覺得,只要投降,他們依然可以生活在一個富裕的商貿社會中,至於誰是這片土地的統治者並不重要。

迦太基商人所表現出的軟弱和退讓,令哈米爾卡非常震驚。在歷史風煙消散千餘年的今天,當我站在哈米爾卡的角度來審視他時,我絲毫不懷疑他的內心充滿了痛苦。對於這一點,迦太基研究專家、《布匿戰爭》的作者阿德里安•戈茲沃西教授表示了肯定。“當時,哈米爾卡還沒有真正戰敗,但政府卻舉旗投降了,哈米爾卡自然覺得自己被出賣了,同時也使他更加仇恨羅馬人。”他這樣分析道。

與迦太基元老院的人不同,哈米爾卡在那個風雲激盪的時代始終保持著清醒,他知道羅馬會不斷擴張,直到佔領整個地中海,所以他還是決定盡一切努力來阻止羅馬人的陰謀。但是,迦太基商人的軟弱卻令哈米爾卡未免寒心,最終,他決定帶著9歲的漢尼拔離開非洲,在伊比利亞半島(今西班牙)重建軍隊。

這次撤離是歷史性的撤離,因為它決定了哈米爾卡一生的走向,也決定了漢尼拔一生的走向。在此期間,哈米爾卡讓漢尼拔在神殿內發下了“終生不與羅馬為友”的毒誓。

經過數年努力,哈米爾卡在伊比利亞建立了新迦太基城,締造了一個全新的帝國。但是,他並沒有滿足,因為他想建立的帝國是一個能夠與羅馬相抗衡的帝國,如果有機會的話,還需能向羅馬發起進攻。在他心中,羅馬一天不除,迦太基就一日不寧。

與此同時,羅馬已打探到巴卡家族在西班牙不斷增長勢力的消息,為鞏固羅馬的統治,他們決定迅速採取行動。他們指派了一個同樣強大而野心勃勃的西庇阿家族與巴卡家族抗衡,這兩個家族在此後的歷史上成為了不共戴天的死敵。從某種意義上說,羅馬和迦太基之間的戰爭自此也演變成了巴卡家族和西庇阿家族之間的戰爭。

與西庇阿家族不同的是,巴卡家族更重視戰爭的智慧,而反對蠻勇,在戰略戰術上,他們總是不落窠臼。漢尼拔就是在這樣的教授下成長起來的,並學會了如何利用迦太基最為強大的武器:戰象。

當時,從中非和印度海運巨象一直是迦太基人的重要武器。大象經過訓練後,會發出響雷一樣的叫聲,驅趕馬匹神速而勇猛,可令對手的騎兵不戰自亂。但大象難以駕馭,必須經過長時間的訓練方可奔赴戰場。而且,戰場上的嘈雜也可能使大象受驚,轉而背離自己的軍隊,而跑向敵軍,這種情況十分危險。不過,對於巴卡家族來說,戰象是力量的象徵,他們不能放棄。

哈米爾卡苦心培養著漢尼拔,但他自己卻沒能等到分享復仇喜悅的那一天,在一次平定西班牙叛亂的戰鬥中他不幸陣亡。哈米爾卡的死亡給漢尼拔帶來了深刻的創傷,《漢尼拔》一書的作者羅斯•利基教授認為,正是這個事件使漢尼拔下定了決心進攻羅馬。

率大象戰隊翻越阿爾卑斯山

經過數年的訓練以及與西班牙叛軍的戰鬥,漢尼拔的僱傭軍已經做好了進攻羅馬的準備,唯一欠缺的是,他還沒有找到一個向羅馬開戰的藉口。

與此同時,西庇阿家族和羅馬元老院也已重視到漢尼拔招募軍隊的消息,他們決定先與漢尼拔勢力範圍下的城市薩古託結盟,以此證明羅馬的實力,並宣告天下,當然,主要是宣告迦太基人,他們想跟誰結盟就跟誰結盟!他們才是制定規則的人!

令羅馬人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漢尼拔下令包圍了薩古託。直到此時,高傲的羅馬人還在擺架子,他們派特使前往西班牙勒令漢尼拔撤兵。漢尼拔對羅馬人的這種自大非常反感,他拒絕了羅馬的撤兵要求,告訴羅馬使節,只要迦太基人願意,他們隨時可以向羅馬開戰。而且,西班牙為迦太基屬地,羅馬人無權干涉。

之後,漢尼拔攻佔了薩古託。這令羅馬非常震驚,他們以大戰相威脅,向迦太基元老院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元老院交出漢尼拔。這個政治斡旋令大權在握的迦太基元老十分為難,原因是,他們雖然憎恨羅馬人,但更懼怕羅馬的軍事力量,但是,他們對漢尼拔又毫無辦法,因為漢尼拔根本不受他們控制。

與羅馬的戰爭一觸即發,漢尼拔也在思考如何擊敗羅馬,他深深知道,自己雖然有了一支強大的隊伍,但區區幾萬人根本無法與兵強馬壯的羅馬帝國軍隊相提並論,若想取勝,必須出其不意。

最終,漢尼拔選擇了翻越阿爾卑斯山奇襲羅馬的大膽想法。這個想法不僅大膽,而且離奇,即使現代軍事史學家也連連稱其為絕世奇蹟。

高大險峻的阿爾卑斯山是歐洲最高的山脈,也是羅馬人的天然屏障,按照當時的條件來講,率軍翻越阿爾卑斯山幾乎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即使在今天,這項任務也十分艱鉅,尤其是隨軍的戰象會進一步增加遠征的難度。但對漢尼拔來說,阿爾卑斯山只是通往意大利的後門。他認為,這值得冒險。

羅馬人卻沒有覺察到漢尼拔的野心,在我今天看來,當時世界上的任何人都很難覺察到漢尼拔即將“走後門”。元老院派遣了他們精心挑選的指揮官西庇阿去西班牙剿滅漢尼拔。由於羅馬帝國有大量人力儲備可供徵調,極度自信的西庇阿相信,他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征服這個年輕的“迦太基暴發戶”。

而在西班牙,漢尼拔已為秘密翻越阿爾卑斯山做了最後的準備,訓練好的戰象也已躍躍欲試,士兵們備齊了鞋子、冬裝及大量的補給品。一切準備就緒,在出發前,漢尼拔派出的探子得到情報,生活在阿爾卑斯山上以打劫為生的高盧強盜很可能會對過路的迦太基僱傭軍採取行動,但這些“山賊”並沒有動搖漢尼拔直插羅馬心臟的決心。

公元前218年春,漢尼拔率大象戰隊從西班牙出發,一路翻越比利牛斯山脈,穿越高盧南部,在短短4個月內,就來到了阿爾卑斯山腳下。

正值深秋10月,即將到來的嚴冬,使翻山越嶺變得更加危險。另外,高山隘口的天氣難以預測,大風雪和雪崩隨時會阻礙軍隊的前進。致命的高寒也是軍隊的重要威脅。仰望著群山,顯得十分渺小的漢尼拔不禁思考,他也許不得不坐等春天的到來。但這只是一瞬間的想法,很快他就否定了這個“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想法。

歷史上第一次前所未有的偉大嘗試開始了。但要命的是,漢尼拔與他的部下對這一地區毫不瞭解,風颳在臉上像刀子一樣,他們就像一隻只待宰的羔羊,全身凍僵,傷痕累累,肚子也餓得咕咕叫。一些經過辛苦訓練的戰象也在途中掉進懸崖,巨大的身軀從高處滾落下去,轟起遮天蔽日的雪塵。

更為不幸的是,山上到處都是岔路口。有很多次,這支浩大的遠征軍必須從原路折回,重新擇路而行。在山上多耽擱一天,就有更多的士兵凍死。然而,這些不要命的勇士們最終得到了上天的眷顧,他們僱傭到了山裡的高盧人做嚮導。

追尋世界盡頭 世界史上最知名的三大遠征英雄

l>

康奈爾大學的施特勞斯教授在分析這一段歷史時認為,如果漢尼拔沒有得到高盧人的幫助,他可能永遠也無法翻越高大的阿爾卑斯山。

“這傢伙吉人天相。”他說。

但並不是所有的高盧人都對漢尼拔表示友好,曼徹斯特大學的格雷戈裡•達利教授一直以來,也致力於迦太基文明的研究,他認為高盧匪幫既不支持漢尼拔,也不支持羅馬,他們與所有經過這裡的軍隊為敵,從軍隊裡搶掠物品。

這種說法也是事實,史料記載,漢尼拔的軍隊的確在連續幾天中遭到高盧人的襲擊,高盧人殺死了士兵和動物,偷走了值錢的物品。

儘管如此,漢尼拔還是創造了在9天之內登上海拔近3000米山口的奇蹟。從這裡,意大利遙遙可見。

“意大利,我來了!”在好萊塢電影中,類似這句話的臺詞經常充滿激情地出現,不知道當時的漢尼拔是否也念叨過。如果他果真說了這句話的話,我相信,那激情,也是充滿隱忍、憤怒和痛恨的激情。

但有一句我卻是可以考證的。從研究漢尼拔軍事才能的劍橋大學教授菲利浦•馬蒂塞克那裡,我瞭解道,登頂之後的漢尼拔指著意大利對士兵們說:“你們看,那就是我們來這裡的目的。那裡什麼都有,只要我們衝下去拿。”

這是一句非常直接、坦蕩而粗魯的話,但卻具有無以倫比的力量和煽動性,那些在與高盧匪幫以及高山環境不斷搏鬥的士兵們,原本又餓又累,士氣低落,聽了這句話,就好像吃了興奮劑,瞬間生龍活虎起來。

但老天好像故意與漢尼拔作對,第一場大風雪在暗夜中不期而至。就算他們能夠入睡,也會在睡夢中瑟瑟發抖,一覺醒來,身上會覆蓋一層冰雪,鬍子上掛著冰溜子,連吸氣也會覺得疼痛。寒冷的天氣使他們的肺也發生了萎縮,很多人都被凍傷,有些人則永遠睡在了冰雪中。

苦心孤詣營建起的復仇部隊損失慘重,和使漢尼拔心痛不已,但他心裡明白,他們已經沒有回頭路,因為回家的路比通向意大利的路更為遙遠。

情形越來越壞,更多的人先後失去生命,恐懼和寒冷像無法驅散的濃霧籠罩在軍隊中。這時候的遠征軍,他們的目的已不再是為了進攻羅馬,而只是為了能夠活下去。當軍隊終於抵達意大利北部時,漢尼拔的4.6萬人大軍只剩下2.6萬人。

羅馬歷史上最慘痛的一天

巴卡家族與西庇阿家族的對峙,就好像貓和老鼠的遊戲。當西庇阿家族遠征西班牙時,在半路上,他們得知,漢尼拔並不在西班牙,而是已經從其他路徑趕到了意大利!

這個絕大的諷刺令西庇阿格外憤怒和羞辱,他迅速將部隊由海路運回意大利,打算在北部攔下漢尼拔。但直到漢尼拔到達意大利北部的幾個星期後,西庇阿才率羅馬軍團趕回來。

因為人數上佔絕對優勢,西庇阿決定速戰速決。但漢尼拔並不相信西庇阿會戰勝他,因為他了解這些跟著他出生入死的士兵們,他們接受的都是流動作戰的訓練,比笨拙的羅馬士兵要靈活許多。

在提基努斯河畔,漢尼拔與西庇阿首次交鋒,西庇阿的軍隊慘遭重創,在這次戰役中,西庇阿的兒子第一次有機會見識漢尼拔的戰術。但是,漢尼拔得到的並非總是好消息,他的戰象正在慢慢死去,這讓他倍感傷心。

對此,格雷戈裡•達利教授的解釋是,大象很可能是漢尼拔最看重的軍事力量,他費盡千辛萬苦帶著它們穿過高盧南部,翻越阿爾卑斯山,為的就是出其不意。但大戰還沒有正式展開,大象卻死掉了,這是他始料未及的。“不過,這並未影響漢尼拔在羅馬帝國的土地上橫衝直撞。”達利教授說,眼睛周圍出現水波一樣的皺紋。

公元前216年夏,漢尼拔攻下了羅馬在坎尼的一個重要供應儲備地,截斷了通往南部產稻區的路線,使羅馬人面臨著飢餓的威脅。羅馬元老院為此選出了兩位新執政官特林提阿斯•發羅與伊密略•鮑魯斯,並組建了羅馬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支聯軍。這支約8.6萬人的羅馬軍團像洪水一樣湧向坎尼。

開戰前夜,漢尼拔的軍營裡氣氛異常緊張,他的部下都急於知道,漢尼拔準備如何戰勝一支如此龐大的軍隊。漢尼拔本人是否也很緊張呢?施特勞斯教授不這樣認為,他斷定漢尼拔並不像其他人那樣緊張,因為他堅信憑藉自己的戰術優勢,完全可以贏得這場戰役。

這是漢尼拔一生中所經歷的最為著名的戰役,也是眾多國際專家學者所關注的焦點。施特勞斯教授認為,漢尼拔非常熟悉羅馬人的作戰習慣,料到一向自大的羅馬人會發動簡單的正面攻擊,不會考慮暴露軍隊側翼所招致的危險。而羅斯•利基認為,即使羅馬人破天荒地謹慎起來,漢尼拔也會引誘他們上當。羅斯•利基甚至形象地假設,漢尼拔會假裝被羅馬人打得後退,並親自上陣控制部隊有計劃地撤退,實際上,他卻在後退的過程中,指揮他的側翼部隊擺好陣勢,把羅馬軍隊團團圍住。

但這個假設永遠地停留在了理論裡,它並沒有發生。戰役打響的早上,羅馬軍隊果然呈正面縱向列隊,和漢尼拔預想的一模一樣。浩浩蕩蕩的羅馬隊伍延伸了幾公里,這是漢尼拔和他的士兵、甚至羅馬人都從未見過的場面,如此眾多的士兵同時出現在戰場上,彷彿一片玉米林,只等著收割了。

在羅馬的軍隊中,西庇阿的兒子小西庇阿當時還是一名年輕的軍官。這場戰爭對他來說至關重要,因為它將教會他如何和漢尼拔作戰,有朝一日,他將成為漢尼拔的剋星。

漢尼拔在這次戰役中,使出了神奇的佈陣法,這個佈陣法幾千年來一直是學者們孜孜研究的對象。在大批的羅馬步兵對面,他佈下了來自西班牙和高盧的盟軍。這支隊伍陣形窄長,是應對進攻的首要力量。而雙方騎兵在側翼呈對峙狀態。不可思議的是,在兵力嚴重不足的情況下,漢尼拔竟讓來自遙遠非洲的僱傭軍按兵不動,他自己則和西班牙人以及高盧人一起上陣。

毫無疑問,漢尼拔所處的位置非常危險,但是他的出現可以穩定軍心,這正是漢尼拔的個人魅力之所在。他沒有把自己看做是出類拔萃的軍事領袖,也沒有想到自己是地位顯赫的巴卡家族成員,相反,他只當自己是一名普通的戰士。而他所使用的新月隊形則幫助他完成了一位戰士的偉大夢想。

他率領步兵呈尖錐形進發,引誘羅馬步兵直接進攻他預期的地方,也就是他和弟弟馬戈所在之處。兄弟倆和士兵們站在一起,一同苦戰,保持著陣形。面對羅馬人的兵如潮水,高盧人和西班牙人本能地想逃走,但漢尼拔站在他們身邊一直給他們打氣,使這些步兵有計劃地慢慢後撤,將羅馬人引入陷阱。

雖然羅馬人也覺得進攻未免進行得太順利了,但他們對這樣的勝利渴盼已久,於是高歌向前一路推進。他們沒有意識到的是,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僅有的一點秩序也沒有了,他們正走進漢尼拔的包圍圈。

在成功牽制住羅馬步兵後,漢尼拔的騎兵打敗了羅馬騎兵,開始乘勝追擊。同時,漢尼拔命令按兵不動的非洲僱傭軍切入毫無防備的羅馬軍團側翼。當羅馬人打了個冷戰的時候,舉頭四望,發現到處都是敵人,他們亂作一團,沒法組織陣形對抗。

羅馬人進攻的勢頭弱了下來,先頭部隊停下了腳步,但大部分人都不知道發生了什麼。漢尼拔的騎兵轉頭回來,封住了包圍圈中的最後一道缺口,使羅馬人完全變成了甕中之鱉。小西庇阿殺出一條血路,僥倖逃生,但他有5萬名戰友喪生。但戰鬥並未就此結束,要消滅數萬名羅馬士兵,絕不是一時半會的事。

這無疑是一場極為慘烈的戰役,是一場大屠殺。在羅馬,這場大屠殺的影響持續了幾十年,讓無數的家庭失去男丁,“漢尼拔”的名字成為許多羅馬人的噩夢。

經過坎尼之戰,漢尼拔擊垮羅馬、收復迦太基家園的夢想似乎指日可待了。但漢尼拔並沒有急於圍攻羅馬的城市。施特勞斯教授認為,並非漢尼拔不想圍攻,而是力不從心,他的軍隊雖然具有致命的殺傷力,但規模相對較小,適合迅速取勝,而非長期圍攻戰。要包圍一座城市必須擁有明顯的人數優勢,至少要達到3:1的比例,這是一條基本原則。

為增加人手,漢尼拔派弟弟馬戈到迦太基徵集援軍。同時,他還委派了一名特使前往羅馬元老院,希望他們能夠投降,以結束這場戰爭。

但羅馬人拒絕談判,他們將漢尼拔的特使逐出城外,根本不予接見。羅馬的這種舉措有著深層次的原因,羅馬共和國的權力和軍隊都來自它的聯盟城邦,坎尼之戰後,意大利南部的很多城邦已投靠漢尼拔。如果羅馬此時表現出懦弱,將會有更多的城邦選擇離開。

秋風扎馬平原

馬戈這邊的情況也不順利,他趕回迦太基後,將來自坎尼戰場的第一手證據--從數千名羅馬貴族和元老院議員的屍體上取下的戒指呈給大公會議,並宣告:漢尼拔即將取得偉大的勝利,但急需支援才能將勝利之火燒到故鄉。但大公會議擔心漢尼拔一旦失敗將會給迦太基帶來滅頂之災,於是最終採取了袖手旁觀的態度。

漢尼拔不得不獨自與羅馬作戰,他在羅馬的城鎮鄉村燒殺搶掠,試圖將羅馬再次引入戰爭。他相信,如果能刺激羅馬人再打一次坎尼那樣的大戰,羅馬就會解體。然而,漢尼拔不知道的是,就在血流成河的坎尼附近,一種新的、堅強的羅馬國家意識正在出現,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小西庇阿。

坎尼之戰的倖存者大多認為漢尼拔不可戰勝,打算一逃了之,但小西庇阿卻利用危機之下的國家意識重新激發了羅馬人的鬥志。羅馬元老院也打破了教條,任命20歲出頭的小西庇阿為指揮官。而在通常情況下,羅馬指揮官的年齡必須在40歲以上。同時,元老院還放寬了參軍條件,徵召未成年男孩入伍,簽約受僱的奴隸可以換得自由身,罪犯和債務人則可以獲得特赦。戰爭稅也翻了一倍,但沒有人表示反對,許多普通市民也自願到軍中服役。羅馬的大部分盟友也都紛紛加入羅馬軍團。但他們的忠心耿耿,是因為利益關係。

但此時的漢尼拔卻一窮二白,手中不掌握任何實質性的東西。他口口聲聲地說要為廣大民眾贏得自由。坦白地說,誰知道迦太基在哪兒?這裡是羅馬!

與此同時,小西庇阿已制訂了全新的作戰計劃。首先,他要摧毀漢尼拔在西班牙的基地,然後,將攻入迦太基本土。如此一來,漢尼拔就不得不返回非洲。

施特勞斯教授認為,小西庇阿其實對漢尼拔的感情十分複雜:既仇視,又迷戀,還有幾分敬仰。他似乎早已明白,打敗漢尼拔的唯一的方法,就是像他那樣行事。所以他才決定直搗漢尼拔老家去。

小西庇阿在西班牙取得了一連串的勝利。這種勝利是飛躍式的,標誌著羅馬帝國即將進入歐洲大陸。“這要歸功於漢尼拔,他試圖摧毀羅馬,結果卻賦與了它新的生命。”羅斯•利基教授說。他的分析略顯偏激,但卻是公允的。

在坎尼之戰過去4年後,漢尼拔決定親自攻城。而羅馬人的反應卻出乎他的意料。羅馬元老院聲稱要拍賣漢尼拔紮營的那塊土地,價格和戰前一樣。漢尼拔於是也在營帳裡拍賣那些建在羅馬廣場中的房產,但這只不過是又一張空頭支票。

局勢的明朗使漢尼拔意識到,即使他攻克了羅馬城,也無法守住,因為羅馬不僅僅是一座城市,而是一種國家意識。就算暫時攻陷了羅馬城,羅馬作為一種國家意識仍將繼續存在。正在漢尼拔仍然苦苦尋找機會時,迦太基一個使團給他帶來了噩耗:小西庇阿已入侵迦太基,迦太基請求救援。

這個請求,漢尼拔完全可以置之不理,他有充足的理由可以讓迦太基的大公們也嚐嚐孤軍奮戰的滋味,但那裡畢竟是他的故鄉。公元前202年,漢尼拔回到了北非。這是漢尼拔自9歲以後第一次踏上這片土地。他沒有直接回到迦太基城,而是留連在周圍的鄉村中,流連在一片廢墟和荒蕪中,無人清楚他在想些什麼。他或許在回憶兒時草長鶯飛的往事,或許在悵惘未來何去何從的方向,就在這充滿滄桑的一刻,他的心中,或許第一次消失了肅殺之氣。

本已準備向小西庇阿投降的迦太基大公會議,在漢尼拔回來後改變了主意。他們希望漢尼拔應戰。然而,漢尼拔的隊伍已大大削減,戰鬥力也大不如前,他面臨著兩難境地:軍隊不一定能戰勝小西庇阿,但又不能置之不理。

漢尼拔把營地建在扎馬平原上。開戰之前,他又組織了一批大象參戰。開戰前一天,這兩位當時最偉大的將領決定碰一次面。他們都對這次“煮酒論英雄”充滿興趣,尤其在漢尼拔方面,他也不想拒絕,對方既是他的敵人,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他的學生。

開戰後,羅馬的優勢騎兵很快便擊潰了迦太基騎兵,並一路追出戰場,小西庇阿設計的戰術陣形輕易地化解了漢尼拔象陣的威脅,他命令手下排成直列,讓大象安然通過。而漢尼拔身邊只剩下幾名老兵,他們在坎尼之戰中表現神勇,如今卻落得被圍宰的下場。

在這場戰鬥中,小西庇阿利用自己的方法打敗了漢尼拔,他也是唯一真正戰勝漢尼拔的人。這場勝利為他贏得了“非洲征服者”的美譽,也拉開了迦太基滅亡的序幕。不久,羅馬人就將北非納入了他們的帝國版圖。

漢尼拔失去了軍隊,他認為,迦太基唯一的希望就是先接受小西庇阿的和平條款,然後再伺機反攻。但迦太基再一次出賣了他。迦太基人迫不及待地要把他交給羅馬人。他們興災樂禍地說:“都是漢尼拔要打仗,我們和他一點關係也沒有,我們對這場戰爭毫不知情……”

這次出賣令漢尼拔格外寒心,羅斯•達利教授因此認為,最令他寒心的不是迦太基政府,而是迦太基平民。

在被自己的祖國出賣後,漢尼拔再次踏上流亡之路,從此再也沒有回來。

但他依舊沒有改變繼續和羅馬奮戰的決心,他一路向東前行,向一個又一個王國兜售將才,期望東山再起。雖然他的心中也一定充滿了憤懣和悲涼,但他還是一直在為理想中的迦太基而戰鬥、掙扎,他一心要實現父親的遺願。

在13年的時間裡,漢尼拔策動和支持了所有憎恨羅馬的人。羅馬對漢尼拔同樣餘怒未消。坎尼之戰對他們來說是一道難以癒合的傷口,有整整一代羅馬孩子,失去了父親,現在他們都長大了,需要復仇。羅馬元老院知道“這個惡貫滿盈的傢伙居然還活著,居然還在逍遙法外”後,決定“要拿下他”!

羅馬人派出刺客去尋找漢尼拔。此時的漢尼拔無家可歸,正四處流浪。他在西班牙長大,而他成家的那個省已經屬於羅馬。迦太基也已滅亡,那裡的人都憎恨他,驅逐他。他最終在走投無路、窮愁潦倒中落到刺客手中。漢尼拔進行了他一生中最後一次抵抗,服毒自盡。

63歲的漢尼拔死了,他沒能看到50年後小西庇阿的孫子回到迦太基的那一天。他的軍隊將迦太基燒成灰燼,徹底地將羅馬最強勁的對手從地圖上抹去。

漢尼拔留給羅馬人的是無法抹去的陰影,而他留給更多後人的卻是風雲激盪的千古傳唱。


西起古希臘、馬其頓,東至印度河流域,南臨尼羅河一帶,北抵中亞錫爾河,這個橫跨歐、亞、非的遼闊疆域,就是亞歷山大所創建的偉大帝國。亞歷山大20歲繼承王位,33歲逝世,在這13年間,他統一希臘、滅波斯、揮師東征,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極大地改變了當時的世界,影響了人類文明的發展,但同時也葬送了無數士兵的生命,嚴重破壞了包括波斯波利斯在內的寶貴的世界文化遺產,這一切只緣於他的一個夢想--抵達世界盡頭。

--------------------

追尋世界盡頭的征服者

公元4世紀,孕育了現代民主的希臘中心--雅典,正處於權利鬥爭的波詭雲譎中。2300年前的這座城市,好像眾星簇捧中的明月,四周林立著眾多城邦,其中,最富庶、最具文化氛圍的發達之城當屬馬其頓城邦。馬其頓城邦的國王腓力二世創建了古代歷史上最為強大的軍隊,在他的統治下,整個希臘,除斯巴達城邦之外,已被全部統一。

腓力二世娶有多位妻子,其中奧林匹亞斯公主為他生有兩個兒子,因次子亞歷山大才能突出,已被立為王位繼承人。但讓他頭疼的是,亞歷山大生性桀驁不馴,缺乏“正統”思想。為使亞歷山大“文武雙全”,腓力二世在亞歷山大13歲那年請來當時最著名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做“家教”。

亞里士多德把教育基地設在廢墟小鎮米埃扎。在這裡,他把自然、科學和政治理論一同教授給包括亞歷山大在內的貴族子弟,並教導他們背誦《荷馬史詩》,史詩中那些古希臘眾神和英雄時常令這些王室子孫興奮不已。

亞歷山大過人的膽識也在這個階段發揮出來。有一次,他想買一匹戰馬,但因戰馬性烈而被腓力二世拒絕。倔強的亞歷山大於是在父親面前馴服了烈馬。後來,這匹戰馬陪伴他征戰疆場15年。

但深厚的父子之情並沒有維持太久,當腓力二世新娶了一位年輕貌美的妻子後,亞歷山大生母奧林匹亞斯被打入冷宮,父子關係隨之日漸冷漠。這個突如其來的變故使亞歷山大成為一國之主的事情出現了變化。不過命運總是變幻無常,在亞歷山大姐姐的婚禮上,當腓力二世進入競技場時,突遭一位馬其頓貴族的刺殺。國王的去世,使年僅20歲的亞歷山大峰迴路轉、理所當然地繼承了王位。

亞歷山大任命自己最親近的好友赫費斯提翁擔當要職,並幫助自己剷除存在威脅的皇親國戚。母親奧林匹亞斯首當其衝,逼死了新王妃和一位公主。亞歷山大的政治地位得到鞏固後,他開始調動兵力向雅典進軍,很快便贏得勝利。

初戰告捷使亞歷山大興奮不已,但他不滿足於眼下的帝國,他想起父親腓力二世在世時一直想攻破波斯帝國的願望,於是決定完成父親遺志。

擴充領土的雄心使亞歷山大轉眼便忘記了父子間曾經的齟齬。當他的目光定格在這個小亞細亞國家的那一瞬間,他的名字從此走上了歷史的扉頁。

“宙斯的兒子”與“被遺忘的宙斯的兒子”

亞歷山大在向波斯進軍時,採取了一邊行軍一邊打仗的方式,結果在他抵達波斯帝國邊界之前,就已征服了大片領土。

還沒有與波斯軍隊對壘就已獲得大片土地,這個消息讓波斯王大流士三世極為憤怒,他要求斯巴達軍隊攻打亞歷山大,在遭到拒絕後,他決定殺一儆百,先消滅斯巴達其中的一個城邦。令他意想不到的是,他的殺戮不僅沒有起到警示的作用,相反,在擅長心理戰術的亞歷山大的鼓動下,斯巴達的其他城邦都紛紛投到亞歷山大麾下。轉眼間,亞歷山大就實現了希臘的真正統一。

極度憤慨的大流士三世決定親率強壯精良的波斯軍隊進駐地中海沿岸的伊索斯,與亞歷山大展開激戰。不幸的是,他又一次敗在了亞歷山大的“激情演講”之下。

亞歷山大的演講可謂古代“勵志”版,他鼓舞士兵大膽展開靈活戰術,大開殺戒,無需懼怕,因為“我們的敵人幾個世紀以來都過著舒適奢華的生活,早已是外強中乾。而我們馬其頓人飽經戰爭的磨練,英勇無畏。”更重要的是,亞歷山大一再強調,“你們有我勇敢無畏的亞歷山大,而他們,只有庸朽不堪的大流士。”

這番演講使馬其頓士兵愈戰愈勇,大流士則一路敗北。

落荒而逃的大流士直奔波斯統治下的另一座城市美索不達米亞,惶急中,他已無暇安置母親和妻兒。亞歷山大找到這些婦孺老弱後,將他們軟禁起來,然後,繼續向外擴張。

亞歷山大的行軍路線從小亞細亞的沿海地區、波斯人佔領的埃及地區、中東、波斯王國的中心地帶、裡海和印度山脈之間的北部地區,一直延伸到印度西部,直至印度河谷。當時的古埃及,正處於波斯的鐵蹄下,亞歷山大的到來無疑像個解放者,實際上,亞歷山大本身也是一位入侵者。他在征服古埃及後,身穿埃及長袍,宣稱自己為埃及法老。他還為自己建立了一座新城,名為“亞歷山大”。為強化“神權天授”的思想,他決定率領軍隊到錫瓦綠洲中的阿蒙神廟去拜求神諭。

由於不熟悉沙漠地形,他們曾一度盲目地穿行在風沙中。路上,他們聽到許多傳說,大都是說波斯人是宙斯的兒子。這種傳說堅定了亞歷山大尋找阿蒙神廟的信心,因為他要藉助神的諭旨打破這些傳聞。

據說,奇蹟果然出現了,神化身為一條蛇出現在亞歷山大面前,給他指出了通往綠洲的道路,使他得以順利抵達阿蒙神廟--一個約10英尺寬、20英尺長的密室。在密室中,亞歷山大與神進行了只有歷史和他自己才知道的溝通,總之,在走出密室的時候,他開始自稱是“阿蒙神之子”、“被遺忘的宙斯的兒子”,他要“找回自我”。

“找回自我”的另一層意思大概就是征服世界了,因為從阿蒙神廟返回後,這位馬其頓的“埃及法老”再次率兵征戰。征討的對象仍然是大流士三世。

公元前331年10月1日拂曉,“宙斯的兒子”與“被遺忘的宙斯的兒子”在高伽米拉打響了戰役。

大流士並不畏懼戰爭,他並且熟悉這片平原,軍隊中機動靈活的戰車都給他帶來了勝利的希望。但也許亞歷山大是他命中的剋星,戰爭持續到黎明時,足智多謀的亞歷山大已扭轉了局勢,他推算大流士的軍隊業已精疲力竭,於是發起猛攻。雖然大流士在軍隊數量上優越於亞歷山大,最終還是再次亡命天涯。

這次慘敗,使大流士決定結束他的政治生涯,但命運卻好像有意捉弄他,正當他準備過起平民生活時,一場政治謀殺卻降臨到他頭上。

大流士死後,亞歷山大又為自己加冕了一個稱號--“亞洲之王”。同時,他還繼承了波斯王朝的傳統禮俗。他在攻打波斯之前,曾派使節穿越沙漠拜見波斯王。據使節說,波斯王和他的妻子們過著舒適而講究規矩的生活,為示尊嚴,波斯王的雙腳甚至從不接觸地面。亞歷山大儘可能地沿襲了這一王室傳統,把自己也描繪成一位不折不扣的皇帝。

但亞歷山大的腳步從未停歇過,從巴比倫到波斯的蘇薩,又穿過波斯關口抵達波斯波利斯,然後,越過山脈抵達北部的埃克巴塔那。其間,他與波斯殘餘軍隊又進行了交鋒,在付出傷亡慘重的代價後,他最終平息了波斯人再戰的氣勢。

2000多年後,我們已經很難在當年的戰場上找到廝殺的痕跡,只有那曾經的殺伐之聲伴隨著陣陣風聲,似乎仍然飄蕩在耳邊。

波斯版“火燒圓明園”

亞歷山大在遠征的過程中,除強大的政治野心支撐他銳意向前外,他的謀劃有術和外交策略也使他在征戰中游刃有餘。

亞歷山大行軍打仗,相當於一個城池、一個民族的大遷徙。首先,他有一支先頭部隊,專門負責尋找合適的駐紮地點。由於當時沒有地圖,所以部隊中還有專人負責測量行進距離,方法按步伐計算。值得一提的是,這支部隊主要與一群駱駝為伴,因為駱駝無需照料,在缺水的情況下可連續行走10天。

當先頭部隊的測量結果反饋給亞歷山大後,大部隊會根據這個結果以每天行軍約16英里的速度跟進。

在那個時代,遷徒過程非常繁雜,男人需揹負工具和武器,女人需照顧孩子和隨身攜帶的日常必需品。儘管如此,大部隊中的各行各業仍在蓬勃發展,軍需官、趕駝人、奴隸、手工藝者、文書、醫生、商人等,在隊伍中或求醫問藥,或打情罵俏,或從事貿易活動,在開戰前,還有約200名磨劍工丁丁當當地打磨兵器和青銅頭盔等,一片熱鬧景象。在與大流士的最後一次戰爭中,亞歷山大甚至不惜動用“體己”來供養軍隊保持這種紅火。

就這樣,亞歷山大的軍隊生龍活虎地一路推進,當他們抵達波斯首都波斯波利斯時,甚至沒有遇到任何抵抗。亞歷山大將波斯衛兵編入自己的軍隊,並下令允許自己的士兵任意劫掠和破壞,城中的男人可隨意屠殺,城中的女人和財富,誰搶到就屬於誰。

這種行為激怒了一位妓女,在一次盛大的慶祝儀式上,她慫恿亞歷山大燒掉波斯波利斯。波斯波利斯建於大流士一世時期,古城依山而成,是眾多宏偉宮殿群的集合體,代表了自然地貌和人類藝術精華的完美結合。就是這座不可多得的人類遺產卻因為這個女人的一句話而譭譽一旦。她說:“波斯人曾焚燬雅典的神廟,現在是血債血償的時候了。”亞歷山大聽後,立刻一把火燒燬了波斯波利斯。直到他第二天醒來,看到廢墟上依然餘煙嫋嫋時,方才追悔莫及--他親手毀掉了自己的宮殿。

這位敢做敢為的妓女被史學家稱為愛國者,我們對這位不知名的美人也充滿尊敬,只是感到遺憾的是,火燒波斯波利斯的行徑,讓我們想起了中國的火燒圓明園事件,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當時還沒有這個詞,一朝毀於一旦,留給後世的不僅是某個人的扼腕嘆息,因為世界文化遺產不僅僅屬於某個人、某個民族、某個國家,而是屬於全人類。按照現在的遺產保護法規,它應該享有戰爭豁免權。

去年冬天,當我們不遠萬里搭乘飛機,轉乘汽車,又經過遙遠的徒步行走,終於來到這片土地上時,眼前是一片荒蕪的廢墟。那些零散的石柱、傾頹的牆體以及牆壁上殘損的人物肖像,在暮靄沉沉中,默默見證著往日的輝煌,同時也愈顯蒼涼。

對於亞歷山大來說,火燒波斯波利斯事件也使他的思想產生了深刻變化。他意識到,作為被征服者的敵人,他根本無法治理他們的土地,這使他決定對波斯採取懷柔政策。他開始放棄馬其頓人的傳統習俗,遵從起波斯人的禮節,低身鞠躬,把手舉到嘴邊,並起用波斯官員來鞏固自己的統治。後來,亞歷山大發現,波斯並不像想象中那麼野蠻,而是一個開化的民族。於是,在他的軍隊編制中,波斯人佔了多半,而馬其頓人和希臘人僅佔1/4。

亞歷山大的“親波斯”立場,引起了昔日戰將的猛烈抨擊。在一次晚宴上,昔日密友和得力干將克雷塔斯抱怨亞歷山大過分忽視馬其頓人的利益,只知迎合波斯人的意願。一向衝動的亞歷山大暴跳如雷,他從一名試圖阻止他的衛兵手裡奪過長矛,刺入了克雷塔斯的胸膛。當他明白自己犯下了一個不可饒恕的錯誤時,一切都已無可挽回。史料記載,悲痛欲絕的亞歷山大3天粒米未進。

儘管亞歷山大親信波斯人,但在波斯波利斯,他的軍隊還是掠奪了大量黃金和白銀,當他繼續北行時,曾從當地居民那裡徵用了上萬頭驢子和5000頭駱駝用來載運珍寶。我們到達波斯波利斯時,也是沿著這條當年這條運送金銀的要道北上的,如今它仍是遊牧部落的必經之路。

當時正值黃昏,我們行駛在寬闊的道路上,未免有些感慨。因為在亞歷山大的時代,這條路還只是羊腸小道,僅容兩匹馬並行,而且,道路崎嶇不平,沒有任何標記,走出這條小路,需花費幾個星期的時間。在極端惡劣的天氣中,它還曾讓亞歷山大的大軍陷入困境。但現在,就在我們緩緩通過時,與我們並排通過的還有10多頭慢騰騰行走的羊,它們在朦朧的萬丈霞光中,眨著溫順的眼睛時走時停,令我們一時有時光倒錯的感覺。試想,這條坦途若出現在亞歷山大面前,他所征服的國家也許還會更多,世界格局也許還會因此發生巨大改變。

不僅道路難行,氣候的變化也使當年的亞歷山大大軍飽受磨難。在前往埃克巴塔那時(公元前330年春),因氣候驟然變化--士兵剛離開炙熱的沙漠,立刻遇上嚴寒,因此,戰爭還沒有開始,軍隊就損失過半。當他們好不容易抵達埃克巴塔那後,亞歷山大立即宣佈在此地建立政府,結束對波斯帝國的侵略。

但長達5年的征戰,並沒有使亞歷山大產生返回歐洲的願望。他從一系列戰爭中積聚起來的巨大財富中,只有相當於35萬美元的物資被運回馬其頓,這位堪稱古代歷史上最為富有的王者之一,把其餘的財富全部都用來供養軍隊。

他把一部分老兵安置在新建的城市裡,又部署了衛戍部隊。所有的城市、商戰以及邊境城鎮,都以他的名字命名。我們在這次考察中確認,波斯有70多座城鎮使用了他的名字。他還把大量金銀製成錢幣,印上他的肖像,風格類似於古埃及的太陽神阿蒙。

亞歷山大希望自己的形象和威風能夠遍及世界的每一個角落,為實現更遠大的目標,他把政治藍圖指向了遙遠的東方。此時,財富對他來說,已無足輕重。

“感謝神,感謝……葡萄”

經過3000英里的長途跋涉後,亞歷山大大軍來到位於阿富汗和塔吉克斯坦交界處的奧克蘇斯河畔。他把金銀財寶都保存在河岸的神廟中,這些神廟相當於亞歷山大的銀行或國家財政部。考古學家在這一帶發現了許多金製品,其中有一輛用純金打造的戰車。

雄才大略的亞歷山大在這次跋涉中,盡顯了一貫的同甘共苦精神--最後一位士兵未抵達河岸之前,他決不允許自己休息。他的這種精神使許多被征服的居民甘願與軍隊一起遷移。也有戰敗部落的婦女淪為奴隸,或成為軍人的情人。亞歷山大鼓勵士兵與當地婦女通婚,繁衍後代,營造軍營家庭。據稱,當時隸屬於軍隊的兒童竟然多達1萬人。

亞歷山大本人也曾不可救藥地愛上一位戰敗土司的女兒羅珊妮,並以當地習俗完婚。據稱,當他們經過亞馬遜人的領地時,亞馬遜女王還專程前來拜訪亞歷山大,要求為他生下一個孩子。不知是傳說使然,還是亞歷山大不為所動,我們在梳理歷史的軌跡時,並沒有發現亞歷山大在亞馬遜留有後代,而是依舊按照最初的意願向亞洲挺進。

亞歷山大的目標是穿越興都庫會山脈。興都庫會山脈是阿富汗與印度的分界線,原意為“印度殺手”,巴基斯坦境內的提利契爾峰是興都庫會山脈的最高峰,意為“鷹無法越過的高峰”。整個山脈地勢險惡、環境惡劣,亞歷山大軍隊當時並沒有行軍地圖,無法確定具體位置,因此,無人相信他可以征服此山。但他還是於公元前327年穿越了興都庫什山脈,直指印度北部,即現在的巴基斯坦。

在古希臘的宇宙學中,興都庫會山脈是大海的源頭,世界的盡頭。但這些勇敢的馬其頓人翻越此山後,驚訝地發現,山背後並非世界盡頭,橫亙在眼前的是雪山與冰川,而在雪山與冰川后面,仍是一望無際的世界。

每次我們回想這段歷史時,都禁不住想象,當年他們一定有過短時間的迷惑,不知置身何處,從何處來,向何處去。一個確切的理由是,當他們在在這個完全未知的世界,在一個名叫奈薩城的山區,發現大量野葡萄與馬其頓的葡萄非常相似時,竟然發自內心地認定,當地居民與自己存在親緣關係!

我們相信,直到此刻,亞歷山大才真正想起了自己的故鄉。那些追隨他多年的士兵們也第一次深刻地觸景傷情。

事實上,卡拉沙部落的當地人的確讓他們找到了家的感覺,當地人為他們舉行了慶典,並載歌載舞地歡祝。亞歷山大被當地人的親切所感染,沒有剝奪部落首領的統治地位,使卡拉沙部落的某些風俗沿襲了數百年。比如,在喪葬習俗方面,當有部落親人去世時,他們會為死者雕刻木製肖像,並將屍體放入棺材,有序地擺在郊外不遠的地方,而不是埋進地下。這一風俗的沿襲,大概要感謝那些兀自酸甜的葡萄吧。

不過,又有傳說表明,那些暴露在外的棺材為亞歷山大的軍隊提供了現成的生火材料,他們抽走了棺木,卻將屍骨撒得到處都是。

歷史上的是是非非,我們今日已無從查考,至少在現在的卡拉沙部落早已不存在這種爭議。這裡的居民大多自詡是歷山大大帝的後裔,並因希臘和馬其頓士兵是他們的祖先而感到格外的自豪。他們繪聲繪色地向我們描述著亞歷山大的軍事戰役,言表之間,不再有祖先的肅殺之氣,而是流蕩著歡喜和雀躍。

其實,亞歷山大最初的確為印度這片神奇的土地所著迷,他在這裡看到了許多珍稀動物,如紅眼犀牛、巨蟻等。神奇的風俗也令他大開眼界,有大膽開放的性愛描述;百歲隱士;狗頭人身的異士……但與此同時,這也使他萌生了征服的慾望。

為了使厭倦征戰的士兵再動干戈,亞歷山大又一次利用了宗教的力量。他從希臘神話中找到了征戰印度的依據--赫拉克勒斯。赫拉克勒斯是宙斯之子,曾被印度人征服。亞歷山大狡猾地告訴士兵們,他就是赫拉克勒斯的後裔,為了給自己的祖先--宙斯之子赫拉克勒斯復仇,他們必須進行這場戰鬥。

我們至今仍然疑惑亞歷山大的宗教信仰問題,因為在大多數情況下,他與神的溝通,都是獨自進行,而且,每次神的旨意都完全依照他的意志而表達。在神靈佔據重要地位的古代,如果亞歷山大果真只是利用宗教來完成自己征服世界的大業,那麼這位現實主義者本身的確非常與眾不同,他的思想,遠遠超越於同時代人的思想

第一次遭遇大象兵團

公元前326年,亞歷山大率軍抵達印度河流域。馬其頓人本以為這又將是一場血腥戰爭,但迎接他們的卻是印度王子塔克西拉送給他們的數量龐大的大象,這使軍隊平安穿過了1英里寬的界河。

在這片平和寧靜的土地上,亞歷山大看到人們在不斷祈禱,長期處於冥想狀態。這種純樸的生活狀態使他驟然轉變了征服態度,他像對待兄弟一樣對王子說:“我們來到這裡,絕不危及你們的生存。你仍是這裡的統治者。”這種“慷慨”,使塔克西拉王子感激涕零。

在沒有踏上這片土地之前,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曾有如此描述:“當一個男人生病時,他最親密的男性朋友會殺死他,然後吃掉。女人生病後也是如此。任何人臨終時,都會作為神的祭品被吃掉。”但亞歷山大在這裡並沒有看到這樣恐怖的場景,他和士兵們也沒有遇到食人族。相反,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已將希臘文化與印度文化相互交融、滲透,產生了獨特的藝術整合體,即鍵陀羅文化。

在這種和平的表象下,亞歷山大內心卻與印度風俗保持一定的距離,並使自己的士兵也保持本民族特色,同時強化軍事訓練。將近10年的征戰已使士兵士氣大減,為鼓勵士兵,亞歷山大安排了盛大宴會,希望能歌善舞的印度女人能夠彌補士兵心中的苦悶。

同時,印度方面也在加強訓練大象軍團。大象龐大而勇猛,它們能夠理解並執行25種不同的作戰命令。不過,它們非常講究衛生,每天訓練結束後都必須洗澡,否則便不會馴從。這一點,在我們今天看來也頗有意思。

公元前326年,亞歷山大與印度在經歷了虛假的和平後,終於爆發了戰爭。亞歷山大的歷次戰爭獲勝,大多歸功於他統籌全局的作戰計劃,這一次,也是如此。他首先安頓一部分士兵在河流一側紮下營寨,製造假象,分散印度國王波魯斯的注意力。而實際上,他早已派兵從營地17英里處的希達斯皮斯河上游抵達對岸,準備在波魯斯沒有集合軍隊前進行突襲。

波魯斯擁有5倍於亞歷山大的兵力,還有一支強大的戰象隊伍。戰爭伊始,在大象的衝擊下,亞歷山大失去了優勢。隨後,波魯斯投入了全部兵力。但亞歷山大很快就調動了騎兵,扭轉了戰局,把印度軍隊引入河谷中前後夾擊,波魯斯在夾擊中受到重傷。

結束戰役後,亞歷山大問波魯斯:“你希望得到何等待遇才肯臣服?”波魯斯驕傲地回答:“我需要享受一個國王應有的待遇。”出於政治上的考慮,亞歷山大恢復了波魯斯的王位。然後,繼續揮師東進,夢想到達世界盡頭。

重返家園充滿艱難

長期處於征戰的士兵們早已疲憊不堪,想到前面的征途仍是那麼遙遠,加之物資匱乏,很多人開始中途逃跑,還有些人公開叛亂。亞歷山大再次使出了他的殺手鐧--慷慨激昂的演講。但昨是今非,演講已經不再能振奮人心,軍隊將領與他的關係已逐漸疏遠。

亞歷山大在帳篷中沉默了兩天兩夜,希望士兵能冷靜下來權衡利弊,但並沒有人為之所動。亞歷山大決定向神請教。第二天,他把神的諭旨告知給部下--他們將返回故鄉。消息傳開後,飽受征戰之苦的士兵激動得不知所措。

亞歷山大一邊派出醫師尋找解藥醫治中蛇毒的士兵(有記載說,被蛇咬死的士兵遠比死於戰鬥的還多),一邊請來腓尼基造船工前往印度一處新建的亞歷山大城建造船隻。1000艘船建造完成後,亞歷山大帶領士兵踏上了必須橫穿整個印度的返鄉歸途。

一路上,每到一處,士兵們都充滿恐懼,因為他們知道,當地人並不會忘記先前被侵略的仇恨。在途經馬利亞部落時,械鬥終於發生了。不肯屈服的馬利亞部落首領帶領族人頑強抵抗,雖然亞歷山大仍然身先士卒,但是,當他剛剛翻過城牆時,雲梯突然折斷,跳入城內的亞歷山大頓遭圍攻,緊接著,一支箭射入他的胸部。危急關頭,一個部下衝過來救下他,把他轉移到安全地方藏匿起來。

7天后,亞歷山大傷勢稍好,他帶領軍隊慢慢接近印度河谷南部城市。此時,當地人的反抗情緒已激起了馬其頓士兵的征服欲,但亞歷山大深深知道,這種情緒中摻雜著更多的絕望。為減少士兵的傷亡,亞歷山大決定兵分3路返程,第一路主力部隊由他帶領,向印度河口進發,經由帕塔拉城,穿越葛德羅西亞沙漠;第二路向北進發,西行與之會合;第三路乘船沿著阿拉伯灣海岸線前行。

但穿越沙漠卻無疑是一個災難。白天行軍,沙漠高溫令人窒息,夜晚時,飲水和飲食又成為一大問題,大批的駱駝被迫宰殺。在長達60天的行軍過程中,有3/4的人沒能走出沙漠。我們經過粗略估算,得出結論:沙漠奪去的士兵生命,超過了過去所有戰爭中傷亡士兵的總和。我們無緣與亞歷山大就這一問題進行探討,但我們相信,在2000多年前,亞歷山大應該為此感到恥辱。

回到波斯後,亞歷山大將權力平等地分配給勝利者和被征服者,但這仍然不能彌補他對那些無辜生命的葬送。在長達11年的遠征生涯中,他每行經一處,都需要當地居民供養他那由6萬人組成的軍隊,沒有那些“微不足道”的平民,他從一開始就會失敗。頻繁的戰爭還使許多珍貴的文化遺產遭到嚴重破壞。儘管遠征也促進了東西方經濟和文化的交流,極大地改變了當時的世界,但創傷仍然是深重、不可逆轉的。

公元前323年6月10日,一代帝王亞歷山大病逝。至於他的確切死因,我們在查考了史實後篩選出主要的兩種,一是死於瘧疾,二是死於毒殺。但無論哪一種,日沉月浮,星光幻滅,臨終時的他是那麼的平靜而滿足,雖然他那時還一心想征服阿拉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