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宰相劉羅鍋》劉墉就厲害了?非也,他的父親劉統勳更厲害

想必很多人都看過一部電視劇叫《宰相劉羅鍋》,並且被裡邊聰明機智而幽默的劉墉圈了一波粉,覺得劉墉很厲害,然而事實上,劉墉卻是靠著站在巨人肩膀上,才取得我們看到的那些成就,因為劉墉之父劉統勳,才是真正的大人物,比劉墉要厲害很多。

也許你會覺得好奇,這個劉統勳到底有什麼厲害的呢?那就讓我為你細細說一說吧。


一、官宦世家,5門進士

劉統勳的家族在歷史上絕對是一個另類,很多人都說“富不過三代”,可是劉統勳的家族卻是5代人都是進士,家族不僅沒有沒落,還一直蒸蒸日上。

劉統勳祖父劉必顯(1600年–1692年),在明朝天啟四年中的舉人,又於清朝順治九年中進士,官至戶部廣西司員外郎,奉直大夫階(正五品官銜)。

劉統勳的父親劉棨(1657年–1718年),於清朝康熙二十四年中進士,官至四川布政使(從二品官銜)。

統勳自十四年長工部,二十四年拜協辦大學士,二十六年拜東閣大學士。兼管禮部兵部,屢出勘河工事宜,皆能籌劃周詳,革除積弊。——《清史稿.劉統勳傳》

你以為《宰相劉羅鍋》劉墉就厲害了?非也,他的父親劉統勳更厲害

劉統勳劇照

劉統勳(1698年—1773年),19歲(康熙五十六年)中舉人,26歲(雍正二年)中進士,在雍正時期劉統勳並沒有太大的升官,直到乾隆時期才一路高歌猛進。乾隆二十六年成為東閣大學士,並且是軍機大臣,就相當於當時的宰相(世謂大學士非兼軍機處不得為真宰相—《清史稿》)。

1773年(乾隆三十八年)劉統勳在上早朝的途中去世,享年75歲,他死後被乾隆追授太傅,諡號文正(清朝270年曆史中僅8人諡號文正,分別是湯斌、劉統勳、朱珪、曹振鏞、杜受田、曾國藩、李鴻藻、孫家鼐)。

劉統勳長子劉墉(1720年-1805年),於32歲(乾隆十六年)中進士,官至內閣大學士(官銜為正一品),不過當時劉墉已經八十多歲,並且沒有兼任軍機大臣,權利不可與他父親劉統勳相提並論。劉墉死後被追封為太子太保,賜諡號文清。

劉統勳孫子劉鐶之(出生年月不詳—1821年)乾隆四十四年中進士,擔任過戶部尚書、吏部尚書等職,最高官銜為正二品,死後賜諡號文恭。

在劉統勳家族的5代進士中,可以說劉統勳是承上啟下的,發揚了老一輩的吃苦精神,同時又將官做到最大,成為下一輩的學習榜樣,才會陸續有劉墉之輩的成績,由此可見,一個家族的家風對整個家族的發展是多麼重要。

你以為《宰相劉羅鍋》劉墉就厲害了?非也,他的父親劉統勳更厲害

二、劉統勳心思慎密,懂得察言觀色

在很多關於和珅的電視劇裡,都會無意間流露出和珅的一個最大的優點就是善於揣摩聖意,隨時能夠把皇上伺候好,配合皇上打好輔助,所以和珅仕途才會如此順利。

同樣的道理,在那個皇權至上的年代,要是不能讓皇帝開心,是沒有機會成為大官,更沒有機會得到更多的表現機會與實現理想抱負的權利。所以劉統勳在察言觀色這一點也是做得相當完美,才讓乾隆不斷給他升官,實現他的政治抱負。

關於劉統勳察言觀色的最佳實例,不妨我給你說一個讓你感受一下他怎麼心思慎密去做到察言觀色,讓乾隆心花怒放的。

在古代,一般前朝的權臣到了新皇帝手裡,總是會進行一定的制裁,因為畢竟一朝天子一朝臣,只有自己培養出來的臣子才是最好用的,乾隆也不例外,他打算重新培養屬於自己的領導班子,讓他們全心全意為自己效勞,但是面對那些前朝權臣,乾隆又不知道如何是好,要是直接處理他們,會顯得自己這個皇帝不夠仁義,給世人落下罵名實在不是乾隆所想。

劉統勳熟讀歷史,對歷朝歷代的規律已經掌握清楚,並且銘記於心,這個時候他通過觀察前朝大臣鄂而泰、張廷玉、訥親等人的一些舉止行為,再仔細看看乾隆對他們行為的臉色以及表現出來的態度,從而得知乾隆內心對這些大臣的不滿。

當然,察言觀色是一點,劉統勳的正直也是一點,要不然換做常人面對張廷玉那樣的大臣,是斷然不敢輕舉妄動的。畢竟張廷玉當時可是總理事務大臣,並且在雍正去世的時候,專門任命其為顧命大臣,輔政乾隆,如此地位,可不是一般人敢惹的。

不過劉統勳不一樣,他還就真去惹了這個三朝元老,由此也可以說明劉統勳確實厲害。他公然上疏納諫表示:

你以為《宰相劉羅鍋》劉墉就厲害了?非也,他的父親劉統勳更厲害

劉統勳納諫

大學士張廷玉曆事三朝,遭逢極盛,然晚節當慎,責備恆多。—《清史稿 劉統勳傳》

不僅說張廷玉,他還納諫說訥親:“同僚爭避其鋒,請加訓示”。乾隆看完納諫,感覺正合他意,於是下發聖喻:

朕思張廷玉、訥親若果擅作威福,劉統勳必不敢為此奏。大臣任大責重,原不能免人指摘。聞過則喜,古人所尚。若有幾微芥蒂於胸臆間,則非大臣之度矣。今見此奏,益當自勉。至職掌太多,如有可減,侯朕裁定。—《清史稿》

張廷玉等人一看乾隆都這樣說了,自然也就把自己囂張的氣焰收斂起來,同時也開始明白明哲保身的重要性,畢竟都是讀書人,他們也懂歷史,皇帝提醒自己,要是自己還不識趣,那後果會如何他們心裡也清楚。

因為此事劉統勳不僅幫乾隆解決了心裡一大隱患,而且還表現出自己正直的一面,乾隆更是大加讚許,且開始不斷重用劉統勳,讓劉統勳逐漸成為乾隆身邊炙手可熱的寵臣。

你以為《宰相劉羅鍋》劉墉就厲害了?非也,他的父親劉統勳更厲害

乾隆劇照


三、政績不斷,實至名歸

劉統勳通過自己善於察言觀色的本領獲得乾隆的賞識與重用,但是劉統勳在其位亦謀其職,可以說無愧於心,對得起他肩上的那些官銜。

乾隆十一年(1746年),當時國家技術水平還不足,遇到水災就措手不及,搞得民間怨聲載道。乾隆任命劉統勳為漕運總督,就是希望劉統勳能夠有所建樹,為國家建設添磚加瓦。

劉統勳不負聖望,開始走上治水之路,只是他沒有想到的是,自己此後的三十餘年都交給了治水。

乾隆十三年(1748年),山東運河漲水速度驚人,導致發生水災,嚴重危及人們生命財產安全,劉統勳知道後馬上採取行動,他先上疏朝廷請求通過濬聊城引河分流,將運河之水引出大海以減小漲水壓力,此乃治標,接著他又下令將德州哨馬營和東平戴村兩處堤壩的高度降低,秋天後又將沂州江楓口兩處堤壩的高度提升,一邊放水減小河水漲速,一邊又堵水防止災難氾濫,此乃治本。

經過劉統勳標本兼治的措施,山東原本可能引發的洪災最終悄無聲息,也因此劉統勳取得治水的一次重大勝利,得到乾隆皇帝以及民間百姓的認可。

你以為《宰相劉羅鍋》劉墉就厲害了?非也,他的父親劉統勳更厲害

乾隆十七年(1752年),劉統勳奉命編撰《西域圖志》,為了能夠將數據儘量準確,55歲的劉統勳,更是不懼危險,親自帶著測量隊,爬遍天山、喀什湖地區,最終把這個偉大的《西域圖志》精確完成。他一絲不苟的精神,實在可歌可泣,值得後輩學習。

十八年,以江南邵伯湖減水二閘及高郵車邏壩決,命偕署尚書策楞往按。合疏言河員虧帑誤工,詔奪河督高斌、協辦河務巡撫張師載職,窮治侵帑諸吏。—《清史稿 劉統勳傳》

乾隆十八年(1753年),江南邵伯湖減水二閘和高郵車邏壩決口,劉統勳與尚書策楞代天一起去視察,經過兩人嚴格審查,發現這件事情另有隱情,之所以會決口,是因為管理河道的官員貪汙把治理河道的賬目虧空,從而延誤治河。劉統勳知道實情後十分惱怒,不管任何人求情都不繞過這些河道官員,而是直接上疏乾隆,最終這些相關責任的河道官員都被革職處理,追究責任。

劉統勳就是這樣一個正義的人,自己以身作則為人們服務,同時眼裡也容不下那些拿著清朝俸祿卻不辦事的人。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河南祥符黃河決堤,劉統勳再次前往一線去治水,他到那裡後想要弄點乾草來堵住決堤的河口,以便治理水災,卻沒有人能夠把這麼簡單的事情做好。

劉統勳十分納悶,一個乾草也不是什麼稀奇的東西,為何這裡會沒有呢?他繼續前往群眾深處探究情況,結果一去詢問農民才發現,當地官員收個乾草還要賄賂給好處才行,要不然不收。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本來乾草就便宜,老百姓拿去賣給官員治理河水還要賄賂,這樣一來老百姓還不如不去,何必自找麻煩呢?劉統勳聽說還有這樣的事情,立即對相關人員進行處罰,氣頭上直接要把他們綁起來斬首,要不是巡撫等人求情,那幾個人真被劉統勳斬了。

你以為《宰相劉羅鍋》劉墉就厲害了?非也,他的父親劉統勳更厲害

劉統勳深入群眾

事情搞清楚後,劉統勳組織繼續收乾草,一個晚上就收夠乾草,並且一個月就把治水工程竣工,阻止了這場突如其來的天災人禍。

就是這樣的一位官員,以身作則,嚴格要求自己,也嚴格要求別人,在清朝當時那種腐敗的政治環境下,劉統勳依舊能夠保持出淤泥而不染,一生清廉,沒有多要一分錢,全心全意把自己的熱情以及生命奉獻給清政府與人民。

上聞,遣尚書福隆安齎藥馳視,已無及。贈太傅,祀賢良祠,諡文正。上臨其喪,見其儉素,為之慟。回蹕至乾清門,流涕謂諸臣曰:“朕失一股肱!”—《清史稿 劉統勳傳》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11月16日),75歲的劉統勳去世,乾隆悲傷至極,並且給這位忠心耿耿的權臣評價為自己的“股肱”,也算對劉統勳一生功績的肯定!


結語

劉統勳的長子劉墉,其實並沒有電視劇裡邊那麼厲害,他在父親劉統勳的庇護下才於32歲考中進士,一生八十對歲才官至內閣學士,與自己父親劉統勳擁有宰相實權相比,實在相差甚遠,並且劉墉與同時代的和珅相比,也完全不在一個層次。

你以為《宰相劉羅鍋》劉墉就厲害了?非也,他的父親劉統勳更厲害

劉墉劇照

和珅36歲就成為大學士,論權利論資歷都遠比劉墉強得多,在和珅如日中天的時候,劉墉見到和珅也只能“委蛇其間,惟以滑稽悅容其間”,根本不敢直接與和珅對抗,直到後來和珅被嘉慶收拾的時候,才讓劉墉查辦。

與電視劇裡劉墉處處與和珅作對,到處為難和珅相比,歷史上真實的劉墉還是要差很多,比起他自己的父親劉統勳,就更是自愧不如了。

縱觀劉統勳的一生,我們會發現他的一個最大的優點就是一定要把事情做到極致,也一定要把事情弄清楚,正是這些難得可貴的品質,支撐劉統勳成為當時清朝官員中的一股清流,也正是這些品質,更加值得我們學習與銘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