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這些破敗的文物古蹟,不能好好修繕一下嗎?

但凡有提問“雲南省內旅遊怎麼安排行程?”總會看到“昆明市區沒什麼東西,中轉停留可以看看滇池”此類的答案。也是,除了五百里滇池昆明真的“沒有什麼東西”。

昆明這些破敗的文物古蹟,不能好好修繕一下嗎?

西南聯大舊址

只不過是市中心有一座1200年的圓通寺、有遼金時代就立起的大德寺雙塔、有書寫南京“總統府”三個字匾額的周鍾嶽故居、有國歌作曲聶耳的故居、有辦學奇蹟西南聯大的舊址、有著名的軍事院校陸軍講武堂……

昆明這些破敗的文物古蹟,不能好好修繕一下嗎?

聞一多龍頭街故居

昆明這些破敗的文物古蹟,不能好好修繕一下嗎?

林徽因、梁思成夫婦龍頭街故居

範圍擴大點,還有李公樸創辦的北門書屋,有聞一多、王九齡、林徽因、梅貽琦、冰心等一大批名人故居,也有對雲南做出巨大貢獻的盧漢公館、蔡鍔將軍府,或是昆明特色一顆印建築、“八面風”商鋪,這麼看來昆明怎麼會“什麼也沒有”。只不過這其中很多地方,並沒有得到妥善的保護和利用,不被人知罷了。

昆明這些破敗的文物古蹟,不能好好修繕一下嗎?

北門書屋舊址

當順著導航找到北門書屋時,這裡成了一家餐廳,舊址的石碑都被重重綠植遮蔽,臨街的兩層小樓與原先李公樸時期全然不同,北門書屋開在工商界人士的私宅裡,有錢人家的宅院為中式兩層磚木結構,現在所看到的木質小樓更像是以前景星街上最常見的普通人家住所。

當時的北門街是城北一條不算繁華的城邊小路,北門的城樓上還掛有“望京樓”匾額。現在成排的商鋪、眼花繚亂的演出服裝讓人很難想象當時的樣子。

有網友在回憶起北門書屋時說“那陣我還是軍人,每次登樓,都特意把軍服整理一下,脫下軍帽拿在手中,輕輕地、虔誠地進入樓道。我認為,那是一群敢於與黑暗戰鬥的勇士棲息的地方。”換做現在進入樓道有推杯換盞的寒暄,有飯菜的煙火味,少了本來有的書卷氣。

相比前者,下面兩個文物遺蹟簡直可以用“破敗”來形容。

昆明這些破敗的文物古蹟,不能好好修繕一下嗎?

大德寺雙塔老照片

遼金時代就建造的大德寺雙塔,曾經也是風光一時。雙塔本是市區內著名古剎大德寺的佛塔,建塔後大德寺因塔得名,稱雙塔寺。雙塔本身形制仿小雁塔,是13層密簷實心磚砌方塔,塔身每層四面均有佛龕,供奉佛像。

昆明這些破敗的文物古蹟,不能好好修繕一下嗎?

大德寺雙塔現狀

大德寺所在的祖遍山,是景緻極幽奇之地。山上古柏森森,翠廕庇日,登臨其上,城郭千家,山林秀色,滇池碧波,一覽無餘。明清兩代,迭有修葺,成為昆明市區較大的佛寺之一。與寺西的鹽龍祠,寺祠相連,大德寺位置前來燒香拜佛者及遊覽觀光者終年不息,成為香火甚旺的古剎之一。

不過目前的“保護”狀態十分讓人堪憂,古塔藏在住宅區裡,路邊也沒有顯眼的路牌引導。多年前有樓盤項目規劃在此,計劃將雙塔周圍建成市民公園,結果項目無疾而終,現在只剩塔身周圍的腳手架和綠色的圍擋,蕭條的環境讓這裡更像是某個爛尾的建築。

昆明這些破敗的文物古蹟,不能好好修繕一下嗎?

緊挨大德寺雙塔的小樓

緊挨著雙塔這棟3層小樓風格有點意思,翹簷斗拱、圓柱青花都充滿了中式特色,水洗石牆面和延伸至外的露臺又明顯是上世紀的手筆。從遠處看,甚至還有點像臺北圓山飯店,可想而知這棟樓在當時應該是如何的氣勢恢宏。

昆明這些破敗的文物古蹟,不能好好修繕一下嗎?

黃牆紅頂的法式建築

華山東路黃河巷37號,是一幢二層中西合璧的建築,原為雲南憲兵司令兼防空司令楊如軒私人別墅,楊如軒雲南賓川人,雲南講武堂畢業。

入學時與朱德、朱培德等人為同學。辛亥昆明重九起義時,楊如軒隨雲南講武堂學員參加了戰鬥和援川的軍事行動。援川回滇後,又再入講武堂繼續學習,編為第四期。此時,朱德任講武堂教官,楊如軒成為朱德的學生。開赴滇南剿匪時,楊如軒成為朱德的部下。

朱德籌劃南昌起義,多次邀請楊如軒,未果。起義後朱德率部轉移,楊如軒讓出通道,使朱德部得以到達井岡山。後楊如軒奉命兩次進犯井岡山,皆遭敗績。1930年,楊如軒回滇,任雲南憲兵司令等職,即在黃河巷37號營造住宅。

別墅依山而建,坐北朝南,中間二樓闢有內陽臺,兩翼裙樓成半六角形,三面開窗,內部為歐式裝飾風格。再看現在,別墅雖然還是在山上,但是已經是“依樓而建”,被夾在居民樓裡,從陽臺上望出去也沒有什麼風景可言。

昆明這些破敗的文物古蹟,不能好好修繕一下嗎?

楊公館現狀

現在,楊公館大門緊閉,門口堆滿了建築垃圾,門背後可想而知也是一塌糊塗,雖然看樣子是在維護,但是並沒有施工人員在現場。更像是開始又被擱置的項目。

原來的昆明歷史底蘊濃厚,但從建築風格就能看出這座城市的包容。單是市中心片區就有法式建築盧漢公館、勝利堂“酒杯樓”,也有蘇聯式建築雲南省博物館(五一路),還有現在已經無法找到蹤影的同仁街法式騎樓。

昆明值得看的東西還是有很多的,它們不僅僅是建築形式那麼簡單,也不是因為它見證歷史而重要,而是在還原歷史的環境中通過了解背後的故事,對歷史產生的敬畏心才是文物古蹟存在的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