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身為農婦,大字不識,23歲喪夫,何以能培養出35個博士?


她身為農婦,大字不識,23歲喪夫,何以能培養出35個博士?


“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便是母親。”——胡適

她身為農婦,大字不識,23歲喪夫,何以能培養出35個博士?

01

1937年,日本人入侵中原,

蔣介石邀請一人擔任駐美大使,

日本內閣得知後,嚇得頭都縮了回去,

當時日本知識界一致認為,面對此人,

應當派出三個人同時出任駐美大使:

文學專家鶴見祐輔,

經濟專家石井菊次郎,

雄辯家松岡洋右。

否則根本無法與蔣請的人抗衡。

這個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胡適。

她身為農婦,大字不識,23歲喪夫,何以能培養出35個博士?

胡適到底有多厲害?

1917年,經陳獨秀推薦,

年僅26歲的胡適成了北大教授。

年初,在陳獨秀創辦的《新青年》上,

胡適曾發表《文學改良芻議》,

極力提倡簡潔而有效的白話文,

洋洋灑灑的行文,對舊語形成衝擊。

文章是好的,但憑一篇文章,

就能夠做北大的教授嗎?

很多人聽都沒聽說過“這小子”。

不服氣的大有人在,

國學大師章太炎的徒孫傅斯年,

心想不知哪裡來的狂妄之徒,

於是拉著舊學底子深厚的顧頡剛,

二話不說就衝到胡適課堂上旁聽。

幾堂課下來,學生們專門跑去問傅斯年,

“到底講的怎麼樣啊?”

傅斯年感嘆說:“大家都別鬧了,

這等學問,教北大學生綽綽有餘。”

她身為農婦,大字不識,23歲喪夫,何以能培養出35個博士?

胡適一生拿了35個博士學位,

其學問、眼界、心胸、德操為人稱道。

30歲不到,便以《中學哲學史大綱》,

震驚了當時中國文化圈和思想界。

他立志高遠、不媚權貴、不辱其身,

待人處事,可以說百年難得一見的君子。

1962年離世時,出殯的沿途,

無論官員、文人,還是尋常布衣,

每家每戶焚香路祭,場面極為震撼。

而胡適這一生,受影響最深的女人,

便是與之相伴9年的母親、馮順弟。

這個幾乎不識字的農家婦女,

給了他人生最好的啟蒙。

02

馮順弟父親小名金灶,

14歲的時候,被太平軍擄走,

落在軍中,跟裁縫學手藝。

馮金灶在軍營裡混了幾年,

手藝學到了,還趁機跑了出來,

好不容易回到家鄉,只看見一捧焦土,

祖上的產業都被燒成灰燼。

此後,馮金灶努力耕種,沒幾年,

就修了一間磚屋,娶了一個媳婦。

次年,妻子為他生下個女兒,

馮金灶想要兒子,便為女兒取名“順弟”,

希望下一胎能生下一個弟弟。

隔了幾年,果然生下兒子。

她身為農婦,大字不識,23歲喪夫,何以能培養出35個博士?

胡適故居

馮金灶後半生最大的心願,

便是振興祖業,修一幢新屋,

要比當初祖上修的老屋更大更講究。

馮順弟小時候,天天看父親忙這件事,

天還沒亮,父親就去村頭選石頭,

挑上一大擔子回來,鋪墊地基,

來回三擔之後,才下地去做農活,

晚上歇工,又要出門挑上三擔。

見父親如此辛苦,馮順弟心裡不好過,

自恨不是男兒,不能替父親分憂。

17歲這年,眼看到了出嫁的年紀,

有人來提親,居然是個47歲的老頭!

這老頭名叫胡傳(原名珊,字鐵花),

中過秀才,當過塾師,42歲時出門遠遊,

現任江蘇候補知府,兩位前妻先後離世。

官雖不大,但能辦事,人稱“三先生”,

在當地也算有名望的人。

她身為農婦,大字不識,23歲喪夫,何以能培養出35個博士?

胡傳

馮金灶和妻子一聽,

當然覺得這門親事不妥:

其一,胡傳快50歲了,

大兒子、大女兒都比馮順弟還大;

其二,讓女兒嫁去做填房,

委屈順弟,以後肯定要吃虧;

其三,怕村裡人說閒話,

“貪財勢,攀官家”,不等於賣女嗎?

可在一旁的順弟不是這麼想的,

14歲趕廟會,她曾見過胡傳一面,

也知道三先生是人人敬重的好人,

“開煙館和開賭場的都怕他。”

最重要的是,順弟不忍父親受苦,

她想:“嫁給官家當填房可以多接彩禮,

父親蓋房就不需要那麼辛苦了。”

她把自己的想法告訴父母,

父母一時間不知該說什麼。

她身為農婦,大字不識,23歲喪夫,何以能培養出35個博士?

女兒畢竟是心頭肉,

當媽的不忍她嫁出去受委屈。

於是順弟母親心生一計,給了假八字,

若是八字不合,親事自然就黃了。

媒人把八字拿給算命先生一看,

結果先生說:“這哪是順弟的八字,

我記得她的八字,照我記得的來算!”

一算,與胡傳乃是金玉良緣。

順弟的父母知道後都很詫異,

似乎是註定的姻緣,也就不再反對。

就這樣,17歲的馮順弟,

嫁給了47歲的胡傳。

她身為農婦,大字不識,23歲喪夫,何以能培養出35個博士?

胡適故居

婚後,胡傳十分疼愛順弟,

在百忙之中教她讀書寫字,

兩年後,馮順弟生下一子,取名嗣穈,

一家人過了一段非常溫馨的日子。

可沒多久,甲午中日戰爭爆發,

胡傳把妻兒送回老家,一別竟成永訣,

自己帶病在戰亂中奔走忙碌,死在廈門。

這一年,馮順弟23歲,成了寡婦。

就是這個23歲喪夫的農家婦女,

讓胡適明白了許許多多的道理。

03

胡適能有後來的學識,

在新文化運動中成為旗手,

離不開母親馮順弟對他的培養。

胡傳臨死前,曾留下遺言:

“穈兒天資聰穎,應該令他讀書”。

馮順弟也知道讀書有多麼重要,

胡適還不到4歲,便被她送入學堂。

當時胡適連一個門檻都跨不過去,

身體又小,被人抱在凳子上認字。

雖然他是學堂裡年紀最小的孩子,

卻已經認得了近一千個字。

她身為農婦,大字不識,23歲喪夫,何以能培養出35個博士?

胡適最早的照片

讀書方面,馮順弟極為嚴厲。

最初,學堂裡只有兩個學生,

一個是胡適,一個是他四叔的兒子。

四嬸非常溺愛兒子,不肯管束,

先生一走,四叔的兒子就跑去後堂玩兒。

胡適卻不一樣,每天溫書唸書,

要到天黑才能回家。後來,

學堂裡的學生添加到十幾個,

每個學生每年送先生兩塊銀元,

馮順弟卻不一樣,第一年就送六塊,

以後每年遞增,最後加到了十二塊。

這樣的學金,打破了家鄉的記錄,

只為讓先生多為胡適“講書”:

“每讀一字,須講一字的意思,

每讀一句,須講一句的意思。”

起初,胡適不太明白母親的用意,

直到一天,一個同學母親請先生寫信,

信成,交給同學帶回家去。

同學偷偷把信拿出來看,忽然問胡適:

“信上第一句‘父親大人膝下’是什麼意思?”

這位同學比胡適小1歲,也念過《四書》,

胡適詫異,他居然連這句話的意思都不懂!

胡適這才知道,“講書”是何等重要,

因為讀書而不知其意,等於白費了光陰。

她身為農婦,大字不識,23歲喪夫,何以能培養出35個博士?

當時,馮順弟沒有掌握財政,

等胡適再大一點了,便對胡適三哥說:

“他今年十一歲了,他老子叫他念書,

你說他能不能念得出來?”

這是明知故問,意在讓胡適進城求學。

誰知胡適三哥一聽,短短地冷笑了幾聲。

前前後後,馮順弟流了不少眼淚,

但還是堅持要讓胡適進城求學。

胡適說,是母親的堅持,改變了他一生。

1904年,12歲的胡適去到上海求學,

馮順弟裝作十分高興,臨別時一滴淚也沒流。

這還不算什麼,後來胡適赴美留學,

順弟的父親、兩個妹妹、弟弟相繼離世。

胡家的店業也連年屢遭失敗,

第二年,辛亥革命爆發,店業蕩然無存,

順弟遭此連續打擊,日益病重。

為讓兒子潛心學習,她卻隱瞞了病情,

私下裡請人來家裡拍了張照片,

保存起來,對家裡人囑咐:

“吾病若不起,慎勿告吾兒,

當仍請人按月作家書,如吾在時。

俟吾兒學成歸國,乃以此影與之。

吾兒見此影,如見我矣。”

她身為農婦,大字不識,23歲喪夫,何以能培養出35個博士?

後來,順弟病情漸漸好轉,

即便生活窘迫到要變賣首飾的時候,

她依然不忘了處處為兒子讀書著想,

甚至借重金八十元給兒子買了一部圖書集成。

要知道,當時毛澤東在北大圖書館,

每月的工資也不過才八塊錢。

馮順弟雖然一輩子沒怎麼念過書,

卻用母愛為兒子打開了一扇天窗,

讓他明白了知識的光亮是何等明媚,

讓他能見識到外面廣闊的世界,

這才有了震驚思想界的胡適。

父母的眼界,決定了孩子的眼界,

真正希望孩子能成材的父母,

一定懂得在讀書這件事上投資。

04

錢鍾書曾說過:“統言之,

胡適之品格絕高於魯迅、蔡元培等。”

季羨林在回憶文章裡也曾寫過:

“他待人親切和藹,見什麼人都滿面笑容,

對教授是這樣,對職員是這樣,

對學生是這樣,對工友也是這樣,

從來沒見過他擺當時頗為流行的,

名人架子、教授架子。”

不止學識、眼界令人欽佩,

在做人方面,胡適堪稱君子。

她身為農婦,大字不識,23歲喪夫,何以能培養出35個博士?

他待人良善到什麼程度呢?

當初林語堂到美國哈佛留學,

生活費用沒了,他便找到胡適,

問:“能否借貸1000元?”

不久後,胡適匯款給林語堂說:

“這是預支工資,回國後,請到北大工作。”

等林語堂博士畢業回到北大任教,

把借貸的事跟校長蔣夢麟說了,

蔣夢麟卻說:“北大從來沒有預支工資啊。”

這時,兩人才得知那是胡適自己出的錢。

除了林語堂,胡適資助的人還有很多:

吳晗、羅爾綱、周汝昌、李敖、沈從文…

她身為農婦,大字不識,23歲喪夫,何以能培養出35個博士?

當初,胡適和魯迅提倡白話文,

運動初期,魯迅一直盛讚他的觀點。

後來因為政見不同,

魯迅的“口誅筆伐”就衝著他來了,

然而,面對敵手的各種譏諷,

胡適始終不語其他,只談觀點。

1936年,作家蘇雪林曾大罵魯迅,

說他“心理變態”“內心陰暗”,

還給胡適寫了一封長信,

稱魯迅是“刻毒刀筆吏,陰險無比”。

胡適回信說:“凡論一人,總須持平。

愛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方是持平。

魯迅自有他的長處。”

許廣平麻煩他幫助出版《魯迅全集》,

胡適絲毫沒有推辭,為出版四處奔走。

魯迅死後,他未曾有過一句惡言。

她身為農婦,大字不識,23歲喪夫,何以能培養出35個博士?

論品性德行,胡適堪稱世人楷模。

史學家羅爾綱說他:“我還不曾見過一人,

能有如此厚德君子之風。”

胡適自己則在《四十自述》中說道:

“如果我學得了一絲一毫的好脾氣,

如果我學得了一點點待人接物的和氣,

如果我能寬恕人,體諒人,

我都得感謝我的慈母。”

05

胡傳死後,順弟成為當家的後母,

胡家只剩幾千兩存款,放在同鄉店家生息,

全家人就只靠這一點出息過日子。

大女兒比她大七歲,大兒子比她大兩歲,

雙胞胎的二兒子和三兒子只比她小四歲,

23歲的她要主持起一家人的瑣碎,

既要周旋於兒子、兒媳們之間,

又要維護上上下下的和睦,

哪會有不受委屈的時候?

她身為農婦,大字不識,23歲喪夫,何以能培養出35個博士?

大兒子從小就敗家,

抽鴉片、賭博,到處欠煙債、賭債。

每到要過年時,總有一群討債的上門,

人手提著一盞燈籠,坐在大廳死活不肯走。

那順弟怎麼辦呢?她就走進走出,

料理年夜飯、謝灶神、壓歲錢等事,

就當看不到這些討債的人。

等到近半夜,才請一位臨近的本家來,

給每位債主發一點錢,將債主們一個個勸走。

大兒子回來後,順弟從不罵他一句,

臉上也不會露出任何憤怒。

這樣的新年,一過就是六七年,

但順弟從來沒有一句怨言。

她身為農婦,大字不識,23歲喪夫,何以能培養出35個博士?

胡適與妻子江冬秀

除了兒子,還有兩個兒媳。

這倆人,一個極無能又不懂事,

另一個,雖然能幹氣量卻很窄。

兩人常為雞毛蒜皮鬧得不歡而散,

一懟上,雙方不鬧十天半月不罷休,

整日黑著臉在家裡走來走去。

媳婦兩人跟順弟鬧氣時,亦是如此,

對此,順弟只忍耐著,絕不發脾氣,

不會說任何一句傷感情的話。

後來,兩個兒媳婦生了兒子,

小孩子們常與胡適一起玩耍,

若孩子鬧矛盾,順弟也是先教育胡適。

如果媳婦借孩子的事說些刻薄的話,

順弟也一一包容,從不動怒。

有時候,她實在忍不住了,便悄悄出門,

到左鄰右舍去閒談,不和媳婦吵一句嘴。

胡適曾在紀念母親的文章裡寫道:

“後來,漸漸懂得看人的臉色了。

我漸漸明白,世間最可厭惡的事,

莫如一張生氣的臉;世間最下流的事,

莫如把生氣的臉擺給旁人看,

這比打罵還難受。”

她身為農婦,大字不識,23歲喪夫,何以能培養出35個博士?

忍耐歸忍耐,包容歸包容,

順弟待人仁慈、溫和,

但應當剛氣的時候,她也絕不忍讓,

不願意受一點人格上的侮辱。

胡適五叔是個無正業的浪人,

有一天在煙館裡發牢騷,說:

“順弟管這麼大一家子的事,

每次家中有事,總請某人幫忙,

我看啊,很可能是有什麼好處給他。”

這句話傳到了順弟的耳朵裡,氣得大哭,

順弟請了幾位本家,把胡適五叔喊來,

當面質問他:“你說我給了好處,

你給我拿出證據來,要是沒證據,

你就給我當眾賠禮道歉!”

見順弟如此,五叔只好賠罪。

她身為農婦,大字不識,23歲喪夫,何以能培養出35個博士?

胡適旁批道“沒有戴眼鏡,使我感覺這像上有我母親的神氣。”

胡適跟著母親生活了9年

母親的一言一行,他都看在眼裡。

如何做一個寬厚、慈悲的人,

如何去守護自己的尊嚴和人格,

如何用修養去習得一身好脾氣,

這幾乎都是受到母親的啟發。

後來的胡適,謙謙君子,溫潤如玉,

卻又能同時不媚權貴,不降志辱身,

這都得益於馮順弟的言傳身教。

孩子最好的老師,便是父母,

父母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

自己首先得成為那樣的人。

06

“我的母親管束我最嚴,

她是慈母兼任嚴父。

但她從來不在別人面前罵我一句,

打我一下。我做錯了事,她只對我一望,

我看見了她嚴厲眼光,就嚇住了。”

在胡適紀念母親的文章中,

馮順弟該嚴厲時嚴厲,該慈愛時慈愛,

每天天一亮,便把胡適喚醒,問:

“昨天你做了錯事沒有,你好好想,

如果有,以後一定要記得改正。”

然後,她才把衣服給兒子,

催他早早去學堂唸書。

她身為農婦,大字不識,23歲喪夫,何以能培養出35個博士?

即便胡適真做錯了事,

順弟也不會在人前責備他,

充分照顧到了孩子的自尊心。

只等夜深人靜的時候,

順弟才悄悄來到胡適門前,

非常嚴厲地指出錯誤,教訓胡適。

一個初秋的傍晚,胡適吃完飯,

在門口玩,身上只穿了件背心,

姨媽看到了,拿了件衣服給胡適,

說:“穿上吧,涼了。”

胡適隨口回了句俏皮話:

“娘(涼)什麼!老子不老子呀!”

這話被順弟聽到了,順弟當時沒說什麼,

晚上,她罰胡適跪下,重重責罰道,

“你沒了老子,是多麼得意!好用來說嘴!”

她身為農婦,大字不識,23歲喪夫,何以能培養出35個博士?

當時的胡適年紀小,

很難體諒順弟內心的苦。

直到後來懷念母親時,胡適說:

“我母親二十三歲做了寡婦,

又是當家的後母。這種生活的痛苦,

我的笨筆寫不出一萬分之一二。”

試想一個女人20多歲喪夫,

一路坎坷要忍受那麼多委屈,

聽見兒子說自己沒有了父親,

那心頭的孤獨和酸楚是多麼強烈。

那一次,馮順弟氣得渾身發抖,

不允許胡適上床睡覺。

胡適跪著直哭,用手擦眼淚,

結果眼睛進細菌,害了一年多眼病。

聽說用舌頭去舔眼睛可以治好,

順弟竟然真的用舌頭去舔。

她身為農婦,大字不識,23歲喪夫,何以能培養出35個博士?

每一次教育胡適,

順弟都會要他好好讀書,品行端正,

會跟兒子說起他父親的種種好處,

告訴他父親擁有怎樣的品格:

“我這一生只曉得這一個完全的人,

你要學他,不要跌他的股。”

這些話,就像搭建一間屋子的地基,

一句一句奠定了胡適求知、做人的基礎。

真正優秀的父母,是不動聲色的擺渡人,

他們不是告訴孩子你必須去成為誰,

而是幫助孩子瞭解,你想成為誰,

那就應該擁有怎樣的品質。

教導胡適自省、自勤的馮順弟,

就是這樣一個擺渡人。

07

1917年,胡適學留美歸來,

成為“洋博士”,赴北大任教。

之後,他遵從母命娶了江冬秀。

眼看就要能如願抱上孫子時,

因操勞過度、積勞成疾,

順弟卻駕鶴西去,享年46歲。

順弟去世之時,全鄉無論男女老幼,

皆陷入悲痛之中。

她身為農婦,大字不識,23歲喪夫,何以能培養出35個博士?

胡適書札

在《不朽——我的宗教》裡,

胡適說:“那英雄偉人可以不朽,

那挑水的、燒飯的,

甚至於浴堂裡替你擦背的,

甚至於每天替你家掏糞倒馬桶的,

也都永遠不朽……”

在紀念文《先母行述》中,

胡適寫道:“伏念先母一生行實,

雖纖細瑣屑不出於家庭閭里之間,

而其至性至誠,有宜永存而不朽者。”

有些人並沒有多高的知識水平,

但並不代表沒有足夠的道德修養。

馮順弟一生習字,不過短短數年,

可她對胡適人格層面的影響,

甚至超過了知識對人的塑造。

胡適能有後來的建樹,

離不開她的堅強、忍耐和慈愛。

她身為農婦,大字不識,23歲喪夫,何以能培養出35個博士?

胡適晚年與長子、長孫

教育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

“我認為極其重要的一點,

就是要使‘設計人’的工作,

不僅成為教師的事業,

也要成為家長的事業。

家庭教育是教育學的第一篇章,

而在家庭中,母親是最細緻的、

最有才幹的雕塑家。”

馮順弟雖無警世之言,一生默默無聞,

卻養育出胡適這般有君子之風的大師,

在教育孩子、樹立榜樣這件事上,

她又何嘗不是一位“大師”呢。

她身為農婦,大字不識,23歲喪夫,何以能培養出35個博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