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義放兩旁,利字擺中間

“我是奸臣我怕誰!”明代的嚴嵩,倚仗嘉靖帝寵信,勢焰熏天二十多年。跟他作對,難逃毒手。

“我是忠臣我怕誰!”高拱翻翻白眼。

是的,厲害如嚴嵩,也奈何不得高拱。原因很簡單:奸臣有辦法哄好皇帝,然而皇帝並非天底下最恐怖的存在。

比皇帝更有威懾力的,是下一任皇帝。高拱正是下一任皇帝的老師、主心骨。

嘉靖帝現存兩個皇子,按傳統,今後應該由年長的裕王接班。不過嘉靖一門心思學道求長生,想做萬萬年的天子,態度也就模稜兩可,不肯明確立太子,更過分的是,似乎還比較喜歡弟弟。

道義放兩旁,利字擺中間

進士、翰林出身的高老師,有學問,也有辦法。看出裕王心中的焦灼,精神上鼓勵,行為上指點,帶領學生度過了困難時期。

這種背景,誰不忌憚?

有天高拱看見眾官謁見嚴嵩,一個個戰戰兢兢,不由大笑。嚴嵩詢問原因,他吟出了韓愈《鬥雞行》中的一句詩:“大雞昂然來,小雞悚而待。”

不可一世的嚴大奸臣翻臉了嗎?沒有,而是跟著噗哧一笑。

嚴嵩最大的對手是徐階,二人事事作對,唯有對於投資未來毫無分歧,一致舉薦高老師升官。居安思危,結個善緣總是不錯的。

高拱離開裕王府,擔任了國子監祭酒,他的副手是國子監司業,叫張居正。

張居正十六歲中舉,二十三歲中第九名進士、入選翰林院。在翰林院裡給他上課的老師之一,正是徐階。二人一朝師生,終生情同父子。

國子監裡龍虎際會,高拱、張居正出身相仿,志趣相投,很快結為好友,互相勉勵早登相位,共同打造一個君明臣賢、萬國來朝的大明盛世。

張居正文憑硬,師門背景深厚,但比起高拱的裕王府資歷,不免相形見絀。左思右想,帝師這一環不可或缺,便託徐階花力氣活動一番,居然也去了裕王府當老師。

他的情商特別高,裕王很快就喜歡上了這個新老師,府中的內侍也都覺得與張老師相處如沐春風,比永遠鐵板著臉、好像欠他一百兩銀子的高老師討喜多了。這些親信內侍,將來是掌權太監的熱門人選。

當然,高拱在裕王心目中的地位不可撼動,畢竟一起患過難。哪怕他已經離開王府,府中凡有大事,裕王都要派手下去請教老師,視之為精神支柱。

高、張二人等著大展拳腳之際,徐階與嚴嵩明槍暗箭,正在作生死之戰。張居正名列徐階的門牆,不可能置身事外,索性豁了出去。別人怕惹禍上身,儘量躲著嚴嵩,他偏偏進退自如,跟好友高拱一樣,一副“我是忠臣我怕誰!”的傲嬌模樣。嚴奸臣一看又是下任皇帝的老師,也不敢把他怎麼樣,只得自認晦氣。

道義放兩旁,利字擺中間

晦氣越積越多,總會爆發。嚴嵩最終敗下陣去,回鄉等死。徐階笑到最後,當了內閣首輔。

明清時期官場中的師生,有著彼此提攜、回報的默契,可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所以徐階大力提拔張居正,讓學生連連晉升。

高拱倒沒啥意見,這種事約定俗成,不過分。論起資歷,張居正還差得遠,徐階再偏心,也不能讓張居正壓過自己。

徐階不想、也無法壓制雄心勃勃的高老師,就順手把他提拔進入內閣,成為大明經營班子的一員。

道義放兩旁,利字擺中間

好了,忠臣都揚眉吐氣了,大夥該緊密團結在一起,為朝廷的事業心無旁騖地埋頭苦幹了吧?

不,大明朝臣要麼鬥奸臣,要麼窩裡鬥,要麼正在去斗的路上。

內閣成員必須輪流值夜班,以備皇帝召喚。嘉靖晚年身體多病,輪到高拱的時候,他估摸著沒事,偷偷溜回家。

這個翫忽職守的行為被徐階的一個同鄉揭發出來,幸虧嘉靖病重,無暇理會,高拱才逃過一劫。

高拱認定幕後黑手是徐階,樑子就這麼結下了。

嘉靖為了長生不老,把丹藥當補藥吃,六十歲那年駕鶴西遊。臨終時,內閣首輔徐階負責起草遺詔,肥水不流外人田,找來了自己的學生張居正一起幹。

手握遺詔,替前任皇帝代言,何等重要、何等光榮,主角光環足以亮瞎所有人的眼睛。

高拱的眼淚直往心裡流,不是為嘉靖悲痛,是被主角光環刺疼。你們師徒太欺負人啊,張居正還沒入閣,就參與帝位交接的頂級機密,我這個正牌內閣大員反而晾在一邊。說好了一起為理想奮鬥,加塞起來毫不含糊。吃相這麼難看,我也不講究了,大家一起油膩吧!

裕王登基成了隆慶皇帝,可惡的嚴嵩和冷峻的父皇都已不在,舒心。

且慢,徐階和高拱開始搞事了,兩派人馬成天在朝堂上夾槍帶棒地爭鬥。一個先朝老臣,有保駕之功;一個王府老師,曾患難與共。隆慶一會籠絡這個,一會安撫那個,不勝其煩。

徐階豈是好相與的,門生故吏遍天下,底蘊之深無法撼動。不久,高拱被朝臣們拱下臺,灰溜溜回鄉讀書。

朝中沒對手,可歲月不饒人。第二年,年邁的徐階也不得不退休還鄉。

徐階走後,已經入閣的張居正沒了靠山,頗受排擠,便想起了高拱。他知道昔日好友一直簡在帝心,早晚會殺回來,不如主動提議讓其復出,幫自己趕跑政敵,還可以一份人情賣給兩個人。

暴脾氣的高拱重回內閣,果然把不順眼的老資格閣老們一掃而空,並且開始清算徐階。一方面讓地方官跟退休首輔搞摩擦;另一方面,為難徐家三個當官的兒子。

徐階不遺餘力提拔張居正,就是準備一條退路,做學生的當然不可能袖手旁觀,要竭力為老師父子開脫。

有人告發說徐階的兒子賄賂張居正三萬兩銀子,高拱跑來當面質問,張居正賭咒發誓絕無受賄之舉。到這一步,二人已經離心離德,只剩麵皮沒有撕破了。

隆慶身體不好,做了六年皇帝就撒手西去,把江山留給十歲的兒子。

內閣首輔高拱作為隆慶一貫信任的老師,自然成為首席託孤大臣。但內宮掌權太監馮保在太后支持下,把高拱奪職趕回了老家。

馮保的死敵是高拱,而盟友是張居正。

張居正是否參與驅逐高拱的陰謀,正反記載都有,真相難以確鑿考證。不過,此後他獨掌朝綱,權傾天下,高拱卻再也沒回到朝堂。張居正的內心世界不難想見。

幾年後張居正回鄉葬父,曾路過看望高拱,兩位當年相約一起改變世界的好友相見唏噓,很是感慨了一把人生。

高拱不久去世,北京城裡突然出現一本《病榻遺言》,據傳是他臨終所作。書裡痛斥張居正賣友求榮,說他“又做師婆又做鬼,吹笛捏眼打鼓弄琵琶。”

張居正為朋友做的最後一件事,是請求朝廷追贈原來的官職,以禮下葬。此舉出於友情,還是表演性質,也不得而知。

道義放兩旁,利字擺中間

張居正、高拱、以及徐階,都是智計超卓之輩,為有明一朝屈指可數的能臣,然而私德都有瑕疵,不能相忍為國。他們各自帶著一幫小弟,把精力才智聚焦於互相傷害的時候,東北的女真族正在青山白水間崛起,東南沿海倭寇為禍正烈,大明內部則是土地兼併嚴重,底層百姓不堪重負,危機四伏。都說奸臣誤國,內鬥不也如此?

可嘆他們幾個總體上還都是正人,卻彼此水火難容,以致交情不終。一個“利”字,讓多少人忘了最初的相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