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葬入皇陵的太監,陪崇禎帝殉國,順治帝、康熙帝為他樹碑立傳

作為唯一入葬皇陵的太監,王承恩是明末京師順德府邢臺縣人,自幼入宮侍奉明光宗第五子、明熹宗的異母弟朱由檢(即位前封號為信王),接受大太監曹化淳的領導。曹化淳極受朱由檢的寵信,在主子登基後不久,便被超拔為司禮秉筆太監、東廠提督並提督京營事務。王承恩因為機警聰明、辦事周到,由是深得曹化淳和崇禎帝的器重。

唯一葬入皇陵的太監,陪崇禎帝殉國,順治帝、康熙帝為他樹碑立傳

王承恩是崇禎帝身邊最可信賴的太監

​崇禎十二年(1639年)二月,曹化淳因為年老辭官回鄉,並在卸任前推薦王承恩接任司禮秉筆太監、東廠提督的職務,得到崇禎帝的首肯。就這樣,王承恩一躍而成為頭號大太監,時年才27歲。王承恩雖然是太監的頭子,但為人恭謹,從未對公卿大臣有頤指氣使的舉動,由此深得官場讚譽。與此同時,王承恩對崇禎帝十分忠誠,最終還實現跟他常伴地下的夙願。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一月,李自成在西安僭號稱帝,建立大順政權,隨即率軍進入山西,僅用了兩個多月時間,便接連攻陷汾州、蒲州、太原、忻州、代州、寧武關、大同、宣府、居庸關等地,在當年三月十七日便打到北京城下。李自成行軍之所以如此神速,固然在於大順軍戰鬥力極強,但更關鍵的一點,則是明朝守將們畏敵如虎,尚未交戰便紛紛獻城投降。

唯一葬入皇陵的太監,陪崇禎帝殉國,順治帝、康熙帝為他樹碑立傳

明末農民戰爭形勢圖

​在此期間,李自成向崇禎帝上書提議講和,聲明朝廷若能冊封他為陝西王,並撥出百萬兩銀子作為犒軍費,他將退守河南,並協助明軍消滅“建虜”(明朝對清朝的蔑稱)。但由於明朝群臣的反對,這項提議並未被崇禎帝採納(詳情見《明季北略》、《甲申紀事》等書)。與此同時,崇禎帝想急調山海關總兵吳三桂入援京師,卻遭到首輔陳演的阻攔,遂導致局勢無可挽回。

三月十八日,李自成指揮軍隊攻城,崇禎帝此時已不再相信任何文武大臣,而是派王承恩提督京營,負責防守事宜。當時,守軍們大都已經潰散,站在城頭上抵抗的士兵已經寥寥無幾,大順軍士兵架飛梯進攻西直門、平則門、德勝門,人數多如螞蟻(“李自成犯闕,帝命承恩提督京營。是時,事勢已去,城陴守卒寥寥,賊架飛梯攻西直、平則、德勝三門。”見《明史·卷三百零五》)。

唯一葬入皇陵的太監,陪崇禎帝殉國,順治帝、康熙帝為他樹碑立傳

北京淪陷前,崇禎帝已經眾叛親離

​王承恩見情況危急,便親自指揮炮手開炮,接連擊斃數名敵兵。但就在王承恩奮力殺敵之際,其他督戰的宦官們卻翫忽職守,放任敵兵攻上城牆,遂導致局勢不可收拾(“恩見賊坎牆,急發炮擊之,連斃數人,而諸璫洩洩自如......夜分,內城陷。”引文同上)。等到半夜時分,內城已經淪陷。

三月十九日拂曉,崇禎帝在前殿鳴鐘召集百官議事,卻無一人前來。崇禎帝自知大勢已去,為避免妻妾、子女受辱,便下令周皇后自殺,其他妃子則一律賜死,三個皇子則改穿便裝逃出宮去。與此同時,崇禎帝又砍死昭仁公主,砍傷長平公主,場面令人慘不忍睹。

隨後,崇禎帝來到煤山(今景山),在一棵歪脖樹上自縊身亡。崇禎帝自盡時光著左腳,右腳穿著一隻紅鞋,終年才33歲。崇禎帝殉國時,身邊只有王承恩陪同,而王承恩在皇帝歸天后並沒有就此逃命,而是懷著悲憤的心情,隨後也在那棵歪脖樹上自縊身亡(“帝崩於壽皇亭,承恩即自縊其下。”引文同上)。

唯一葬入皇陵的太監,陪崇禎帝殉國,順治帝、康熙帝為他樹碑立傳

崇禎帝與王承恩殉國處

​雖然王承恩只是一個宦官,並且於國於民並沒有做出值得稱頌的功績,但他在國家破亡之際卻能捨身追隨崇禎帝,做到殺身成仁,其忠義氣節卻值得世人尊敬。更何況,宦官在世人的眼中多是卑鄙無恥、毫無氣節之徒,然而王承恩卻能有如此義舉,便更值得後世推崇。

王承恩死後,不僅受到文人士大夫的稱頌,就連南明小朝廷和清朝也對他屢加褒獎。南明弘光帝在位時,追諡王承恩為“忠愍”。清朝打著“仰承天命,弔民伐罪”的旗號入主中原後,為了籠絡民心,順治帝下詔為崇禎帝發喪,以皇帝的禮節將其改葬于思陵。

唯一葬入皇陵的太監,陪崇禎帝殉國,順治帝、康熙帝為他樹碑立傳

王承恩墓

​與此同時,順治帝還下令專門撥出土地六十畝,將王承恩葬在思陵旁邊(“本朝賜地六十畝,建祠立碑旌其忠,附葬故主陵側。”引文同上),並親自為他撰寫“御製旌忠”字樣的墓碑,以示表彰。康熙帝在位時,曾親自祭拜明思陵,同時也對王承恩的墳墓進行祭奠。作為唯一葬入皇陵的太監,王承恩死後能得到如此殊禮,實在是難得。

史料來源:《明史》、《南明史》、《明史紀事本末》、《明季北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