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國父”阿里·真納的建國之路

巴基斯坦“國父”阿里·真納的傳奇人生

一:印度在英國人統治之前的最後一個帝國是莫臥兒帝國,16、17世紀的世界版圖上有三個穆斯林建立的超級大帝國,最西端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中間的波斯帝國和統治印度的莫臥兒帝國,莫臥兒帝國的開創者是有著突厥和蒙古雙重血統的巴布爾,他本想像帖木兒、像成吉思汗一樣恢復祖上的光輝在中亞草原上打出一片天地,無奈在中亞草原上節節敗退,困頓之中他翻山越嶺穿越阿富汗進入了南亞,在這裡他打敗了德里蘇丹國建立了莫臥兒帝國,整個莫臥兒帝國的統治者是穆斯林,下層是印度教徒,但在人數上印度教徒又遠遠多於穆斯林,這種情況很像東方的蒙古人對漢人的統治。

巴基斯坦“國父”阿里·真納的建國之路

經過了兩個世紀的繁榮,18世界初,莫臥兒帝國也不可避免的走向了衰落,英國殖民者加緊了對印度的侵略,1857年,印度發生了反英大起義,起義的主力全部都是穆斯林,印度教徒的王公和普通民眾各掃門前雪,有的甚至給英國人寫信表示感謝消滅了那幫惡人。反英大起義失敗後,整個帝國完全被英國殖民者佔領,莫臥兒帝國土崩瓦解,帝國的最後一任皇帝被流放到緬甸死在了那裡。

巴基斯坦“國父”阿里·真納的建國之路

二:穆斯林在印度由以前的統治階層變成了社會底層,整個穆斯林社會情緒低沉,穆斯林面臨著教育缺失,大量失業的困境,在這樣的時局下,從1880年開始,有一批伊斯蘭的知識分子開始教育自己的民眾要進行伊斯蘭改革,他們建立了一批學校專門容納穆斯林子弟,大量的穆斯林兒童進入學校學習,十幾年後,在卡拉奇的一所伊斯蘭學校中迎來了後來巴基斯坦的建國之父阿里·真納。

巴基斯坦“國父”阿里·真納的建國之路

三:毫不誇張的說,如果沒有阿里·真納巴基斯坦這個國家就不會存在,真納是卡拉奇一個漁港小商販的孩子,從小特別聰明,不到16歲真納考入了孟買大學,他的父親特別開明,為了讓年輕的真納接受西方先進的知識,把他送往倫敦學習法律,到達倫敦後,天資聰慧的真納用了不到兩年的時間拿到了英國林肯法學院的律師資格,他是林肯法學院到他那個時候為止幾百年歷史中最年輕的律師,此時的真納不滿18歲,隨後真納成為了英國的一名律師,在英國留學期間,他認識了印度歷史上的一個開創性人物-瑙羅吉。瑙羅吉最早是在英國東印度公司任職的,遷居英國後,他辭去職務後,他在倫敦建立了“倫敦印度協會”,在19世紀末期,他是第一個以印度人身份在英國本土當選英國議員的人,真納對他特別崇拜,跟著瑙羅吉投身革命,瑙羅吉回到印度後成為了印度國大黨的創始人之一,1896年,真納也回到了印度成為了國大黨的黨員併成為了瑙羅吉的私人秘書,雖然是穆斯林,但這時候的真納完全沒有伊斯蘭教的色彩,他致力於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間的團結政治,提出了“團結才能得救”的口號。

1913年,真納以一個國大黨黨員的身份加入了當時剛剛成立不久的第一個以宗教為識別標誌的群眾政黨--全印穆斯林聯盟,這時候的穆斯林聯盟跟國大黨並沒有特別的分界,很多人都是同時加入兩邊,1916年和1920年,真納兩任伊斯蘭聯盟的主席。

巴基斯坦“國父”阿里·真納的建國之路

四:1915年甘地從南非回到了印度成為了國大黨的領袖,就是從這時候開始阿里·真納跟國大黨漸行漸遠,很多人說這是意識形態的分野,因為甘地的政治理念完全是印度教式的,包括堅忍包括不抵抗運到,這些跟伊斯蘭教一點關係也沒有。如果換一種角度看,真納這樣的人是不會永遠甘居人下的,這兩個人完全不可能共存,真納當時的威望跟甘地是沒法比的,但是他從來不把被全印稱作“聖雄”的甘地神話,每次提到甘地都是很尊敬的稱呼一聲“甘地先生”。1921年,真納退出了國大黨,近些年由於大量的文件解除保密後,對真納和甘地及尼赫魯的關係又有了最新的研究,包括後來真納為何從一個反對分裂的人成為堅定主張巴基斯坦獨立的人,真正原因是甘地和尼赫魯領導的國大黨不肯給予少數人群地區自由主權,分裂並不是真納最初想要看到的。

巴基斯坦“國父”阿里·真納的建國之路

一戰爆發後,印度的殖民運動蓬勃發展,這時候的真納卻遠離了政治,他回英國繼續做起了律師,他做律師很成功,積累了大量的財富,在倫敦買了價值不菲的房子和大量的紅木傢俱,他的生活過的很好。此時的印度穆斯林聯盟在伊克巴爾的領導下主張分裂,他主張要製造出一個新的印度穆斯林共和國,這個國家名字就叫巴基斯坦。巴基斯坦這個詞最早是在1933年一名叫做喬杜裡的學生提出的,這個詞是個文字遊戲,把5個穆斯林聚居區域的首字母和尾字母拼在一塊拼成一個名字,P指的是旁遮普,A指的是阿富汗尼亞,K指克什米爾,S指信德,Tan指的是俾路支省,這是西北印度的穆斯林聚居的邦,把前四個首字母PAKS拼起來意思是“純潔的”,Tan就是斯坦指國家。沒有證據證明真納對這個詞很有興趣,他一直反對穆斯林建立獨立的國家,這時候的真納雖然是一名少數教派的人,但他反對分裂國家。

巴基斯坦“國父”阿里·真納的建國之路

1934年,第一個提出兩個民族理論並把他深化為巴基斯坦獨立建國的伊克巴爾病入膏肓,伊克巴爾也是英國的律師,但他去英國跟真納的初衷不同,他是為了學習政治,他是要解決印度的穆斯林出路問題,他是帶著這種理想去的英國,他回到印度後就領導了穆斯林聯盟運到,口號就是獨立建國,地理上穆斯林居多的人要分出去,合併成一個國家。真納離開印度的時候伊克巴爾的思想並不被他所接受,兩個人還爭吵過。在伊克巴爾病重的最後時候,他找他自己的助手利亞格特·阿里·汗,告訴他去找真納,他說“雖然真納跟自己有分歧,但是真納是唯一一個可以領導全印穆斯林聯盟並最終實現巴基斯坦建國的人。”阿里·汗立即出發前往倫敦請求真納回國。

五:阿里·汗見到真納後告訴他,全印穆斯林聯盟需要你回去,要不然這個黨就完了,在多次勸說下,真納做出了回國的決定,他把自己在英國的豪華寓所賣掉,裝飾的所有的紅木傢俱送給了他的一個律師同行,在當時一個律師的一套紅木傢俱是很昂貴的,真納說,我不在乎了,從現在開始我要為建立一個新國家而鬥爭,從此刻開始,真納回到了印度,之後再也沒有離開過印度。

巴基斯坦“國父”阿里·真納的建國之路

真納回國以後搖身一變從一個堅定反對巴基斯坦獨立建國的人變成了一個堅定支持巴基斯坦獨立建國的人,他的轉變對巴基斯坦的命運是有決定性的,如果他不來領導穆斯林聯盟,穆斯林獨立建國的思想即不能普及到民眾,也不能夠影響政治。在真納執掌穆斯林聯盟的時候,穆斯林聯盟在全印穆斯林聚居區的選票都拿不到百分之五,大部分穆斯林是把選票投給國大黨的,真納回去以後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他開始到處演講,他強調一個差別,就是穆斯林和印度教徒的差別,而這個差別不是宗教信仰的問題,而是生存空間的問題,英國人走了以後印度是繼續一個國家生存還是分開,當時的穆斯林當中只有那些知識分子、精英分子支持要分開,他們關心的是文化價值,而普通的穆斯林民眾並沒有那麼開化,怎麼把這種知識分子的建國理念灌輸給民眾,知識分子們做不到,但真納做得到,他強調區別,絕不妥協,任何印度教徒向穆斯林示好的行為他全部拒絕,總之就是不談判,從真納的政治主張轉變開始他就做好了堅決鬥爭下去的準備,即然完成統一困難重重,那就把穆斯林獨立堅持到底好了。通過他的領導,幾年之內,他就把一個少數派的精英主義理念變成了一個大眾的理念,並深深的根植到了穆斯林群眾當中,這就是真正的身份啟蒙,他告訴印度的穆斯林,你們是穆斯林,你們不是印度人,真納他做到了。

巴基斯坦“國父”阿里·真納的建國之路

六:1940年,全印穆斯林聯盟在拉合爾開年會,通過了《拉合爾宣言》,建立一個合併的穆斯林國家或者是一些穆斯林國家成為法案,當時要實現的是脫離印度,至於脫離以後是不是要統一那是穆斯林自己的事,之後可以再說。因為真納很清楚當時的穆斯林社會不具備建立統一國家的條件,因為穆斯林內部也存在著矛盾,如果提出建立統一的穆斯林國家,那這個國家首都在哪?主要教派是什麼?穆斯林內部會為了這些問題而使獨立運到流產,國家還沒建立就會首先導致分裂,只有先解決外部問題建立一個獨立的穆斯林國家再解決內部的問題。拉合爾宣言也為之後的巴基斯坦埋下了伏筆,這個伏筆導致了後來東西巴基斯坦的分裂,但當時這並不是一個錯誤,這是政治上的一個便利。

巴基斯坦“國父”阿里·真納的建國之路
巴基斯坦“國父”阿里·真納的建國之路

二戰以後,真納加速了巴基斯坦獨立運到,他的鬥爭手段就是堅強的性格,從來不妥協的意志,他熟知英國人的政治伎倆,他是英國人教出來的,他永遠在用英國人的手段來對付英國人,而且還比英國人用的好,這是智慧。1947年6月《蒙巴頓方案》公佈,8月,印巴正式分治,巴基斯坦獨立了,真納的目標就是為了建立一個國家不惜一切代價,他的使命完成了,至於後來的事,真納也無能為力了,因為他的時日不多了。

七:真納是一名堅定的民族獨立運動領導者,他很聰明也特別堅韌,他熟知印度當時面臨的種種問題和混亂局面,他也知道這個新建立的國家是有很多先天不足的,但是他有自己的使命,他以一己之力建立了一個國家,始終為一個統一的為和少數人群提供保護的政治制度而奮鬥,時至今日,在整個印度也有很多真納的崇拜者,比如印度前總理瓦傑帕伊,他稱真納是一個尊敬的國家領導人和高貴的穆斯林領導人,他不為分裂時期的動亂和後來巴基斯坦內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的崛起而負責。

巴基斯坦“國父”阿里·真納的建國之路
巴基斯坦“國父”阿里·真納的建國之路

附:新建立的巴基斯坦有諸多問題存在。穆斯林雖然是一個宗教,但是整個穆斯林是有很多教派的,並不是一套信仰體系,教派林立沒有統一的信仰,怎樣讓這些人生活在一起。地方權力,巴基斯坦是由若干個區域合併而來的,權力分配問題,是中央集權還是聯邦制這也存在問題。部族勢力和人民的傳統怎麼納入新的國家秩序裡,幾大區域除了信德省和旁遮普省由國家直接管理外,在西北邊省和俾路支省都是部族制度,政府動不了部族體制。等等這些問題始終伴隨著巴基斯坦時至今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