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病因致失眠,應該怎麼艾灸才能好?

中醫認為,引起失眠的五大因素為肝陽上亢、心腎不交、心脾兩虛、心膽氣虛和脾胃不和。一定要辯證取穴施灸,才能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

五大病因致失眠,應該怎麼艾灸才能好?

失眠五大病因

1、肝陽上亢型

表徵:肝陽上亢型的失眠病人,除了失眠,還會伴有煩躁易怒,頭暈頭痛,部分患者出現胸和肋骨兩側脹滿

取穴:太溪、大敦

① 太溪

② 大敦

太溪穴:腎經的原穴,有滋補腎陰的作用,在內踝和跟腱後緣的中點凹陷處。

大敦穴:肝經的穴位,在大腳趾指甲旁約0.1寸的位置,也就是靠近第二腳趾的大腳趾指甲根部稍後一點。

艾灸方法:艾條溫和灸,每次每穴灸20分鐘左右即可。

2、脾胃不和型

表徵:因為飲食不節制,消化不良,從而出現了“胃不和則臥不安”的現象。這種類型的失眠病人,

睡覺時感覺胃難受,胃裡嘈雜不舒,有時還伴有噯氣、吞酸水,這種情況下入睡就很難,容易導致失眠。

取穴:中脘、內庭

① 中脘

② 內庭

艾灸方法:兩穴均可用艾條溫和灸,每次每穴灸20分鐘左右即可;或使用智能艾灸儀每穴灸30-45分鐘。

3、心脾兩虛型

表徵:患者多表現為面色蒼白,容易體倦乏力,睡覺時多夢,而且很容易醒,有的還伴有心悸健忘頭暈目眩的症狀。
取穴:神門、三陰交

神門穴:心經上的一個原穴,能安神養心

三陰交:是脾經、腎經、肝經交會之處,此穴可健脾益血,也可調肝補腎;有安神之效,可以幫助睡眠。

艾灸方法:兩穴均可艾條溫和灸,每次每穴灸約20分鐘即可;使用智能艾灸儀30-45分鐘。

4、心腎不交型

心主火,腎主水,正常情況下,心中之陽下降至腎,能溫養腎陽;腎中之陰上升至心,則能涵養心陰。如果腎陰不足或心火擾動,兩者失去協調關係,就稱為心腎不交。

表徵:病人除了失眠症狀外,一般還會表現為心煩,多夢,心悸,遺精等。還有的患者表現為舌頭紅、眼睛紅,患者還會自覺手心發熱,但腳是涼的,還有就是夜尿增多

取穴:大陵、湧泉

大陵穴:是心包經的原穴,主治失眠、心絞痛等病症。

湧泉穴:有散熱生氣的作用,是治療失眠常用的穴位。

艾灸方法:兩穴均可艾條溫和灸,每次每穴灸約20分鐘即可。大陵穴也可以用小艾炷灸,每次灸三壯到五壯。湧泉穴也可在臨睡前用溫和灸或者隨身灸施灸,一般施灸中會犯困,困了就直接睡覺,也不限於標準時間。

5、心膽氣虛型

表徵:心膽氣虛型的失眠患者,膽子很小,容易驚醒,平時遇事也容易受驚膽怯;伴有心悸和氣短的症狀。有的患者面色蒼白好頭暈目眩,而且容易感到疲乏無力。

取穴:神門、丘墟
神門配合丘墟能夠很好地治療心膽氣虛導致的失眠。

艾灸方法:兩穴均可艾條溫和灸,每次每穴灸約20分鐘即可。

因為失眠都是在晚上發生的,所以治療失眠可以選擇晚上進行艾灸。

注意:睡覺前一定要確定艾條艾柱已經滅火,以免釀成火災。

⊙注:本號為中醫健康知識交流共享平臺。文章僅供學習參考,如涉及用藥療方,請在執業醫生指導下進行。本文部分圖文來源於網絡,供交流學習使用(非商業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