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國考慮成本,大國考慮面積,兩棲攻擊艦裝滑躍甲板不是必需品

WIND63

大家對於航空母艦分為平甲板型和滑躍甲板型並不感到陌生,然而細心的軍迷會發現如今全球的兩棲攻擊艦也竟然出現了平甲板型和滑躍甲板型兩種,為何會出現如此的有趣現象呢?這和航母有關係嗎?

小國考慮成本,大國考慮面積,兩棲攻擊艦裝滑躍甲板不是必需品

小國考慮成本,大國考慮面積,兩棲攻擊艦裝滑躍甲板不是必需品

的確,兩棲攻擊艦的誕生之時由於其具備有像航母那樣的直通甲板,又有與航母類似的的機庫與升降機,因此其總是被認為是航母。但鑑於當年沒有垂直/短距起降飛機,兩棲攻擊艦還是中規中矩的搭載著各種直升機,甚至第一代"硫磺島"級兩棲攻擊艦都不具備塢艙,也是由於當年沒有氣墊登陸艇。所以第一代兩棲攻擊艦是一種純搭載直升機用於登陸作戰使用的。

小國考慮成本,大國考慮面積,兩棲攻擊艦裝滑躍甲板不是必需品

小國考慮成本,大國考慮面積,兩棲攻擊艦裝滑躍甲板不是必需品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第二代兩棲攻擊艦"塔拉瓦"級開始具備了塢艙,可以裝載快速登陸的氣墊登陸艇,隨著蘇/俄第一個設計出垂直/短距起降飛機"雅克-38"開始,緊接其後的英國也設計成功了"海鷂"垂直/短距起降飛機。藉此機會第二代兩棲攻擊艦"塔拉瓦"級用上了AV-8B垂直/短距起飛戰鬥機,也就是英國"海鷂"的外出型。但那時全球就只有美國海軍陸戰隊擁有兩棲攻擊艦,其它國家都沒有裝備這個艦種,然而也沒人將美國的"塔拉瓦"級兩棲攻擊艦稱為航母。

小國考慮成本,大國考慮面積,兩棲攻擊艦裝滑躍甲板不是必需品

小國考慮成本,大國考慮面積,兩棲攻擊艦裝滑躍甲板不是必需品

小國考慮成本,大國考慮面積,兩棲攻擊艦裝滑躍甲板不是必需品

小國考慮成本,大國考慮面積,兩棲攻擊艦裝滑躍甲板不是必需品

然而隨著西方國家的航母的老化退役,於是在2000年後西方一些國家開始了建造兩棲攻擊艦的狂潮。比如英國皇家海軍的"海洋"級、法國海軍的"西北風"級和西班牙海軍的"胡安·卡洛斯一世"級等。緊跟其後的又有了韓國海軍的"獨島"級和在造的"馬羅島"級、澳大利亞皇家海軍的"堪培拉"級,甚至土耳其海軍、意大利海軍和中國海軍的兩棲攻擊艦也在緊鑼密鼓的建造中,還有的就是靠購買的埃及海軍。

小國考慮成本,大國考慮面積,兩棲攻擊艦裝滑躍甲板不是必需品

綜合以上國家的兩棲攻擊艦,我們可以將她們分為兩個流派,一種是平甲板型的,另一種是滑躍甲板型。這個現象是怎麼產生的呢?主要是因為一些西方國家本身就裝備有垂直/短距起降飛機,所以它們為了讓兩棲攻擊艦來充當輕型航母,所以創造性的設計了滑躍甲板型的兩攻,比如西班牙海軍的"胡安·卡洛斯一世"級,因為她是用來接替的"阿斯圖里亞斯"級航母的,所以在後來航母退役後,它們將遺留下來的"海鷂"用在了兩攻上。後來隨著美國的F-35B垂直/短距起降飛機的研製成功,採用滑躍甲板型的兩棲攻擊艦也跟著增多,除了西班牙皇家海軍之外還有澳大利亞皇家海軍的兩攻和建造中的土耳其海軍的兩攻。

小國考慮成本,大國考慮面積,兩棲攻擊艦裝滑躍甲板不是必需品

小國考慮成本,大國考慮面積,兩棲攻擊艦裝滑躍甲板不是必需品

小國考慮成本,大國考慮面積,兩棲攻擊艦裝滑躍甲板不是必需品

小國考慮成本,大國考慮面積,兩棲攻擊艦裝滑躍甲板不是必需品

小國考慮成本,大國考慮面積,兩棲攻擊艦裝滑躍甲板不是必需品

其實不管什麼樣的甲板型垂直/短距起降飛機都能在其上面進行起降。比如美國海軍陸戰隊的"黃蜂"級和"美國"級兩棲攻擊艦,她們都採用了平甲板型,這樣的設計有利於甲板的利用率,她能停放更多的直升機和垂直/短距起降飛機。但缺點就是垂直/短距飛機起飛助跑距離相對比較長,所以對於母艦的甲板長度有要求。而滑躍甲板型的兩攻可以減少助跑距離,也因此使得其艦體長度減短而降低排水量,缺點是甲板利用率就遠不如平甲板型的兩攻,艦載機的數量也會相對的減少。

小國考慮成本,大國考慮面積,兩棲攻擊艦裝滑躍甲板不是必需品

小國考慮成本,大國考慮面積,兩棲攻擊艦裝滑躍甲板不是必需品

當然了有些國家的平甲板型兩攻艦體長度和噸位都不不如美國的兩攻,想要搭載垂直/短距飛機的話,就必須要花錢改為滑躍甲板型,不然就只能採用保守的垂直起飛的方式,畢竟這樣做會相對縮短飛機的作戰距離的,這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因此還是那句話,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對於小國來說節約成本最重要,而對於大國來說造大的才是天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