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水縣乃顏故城考

乃顏是元朝蒙古宗王。 成吉思汗幼弟鐵木哥斡赤斤玄孫。成吉思汗分封子弟﹐斡赤斤所得分民獨多(一說五千戶﹐一說與其母合得一萬戶)﹐其分地在蒙古最東境﹐以哈剌哈河(今哈爾哈河)流域為中心﹐並不斷向 哈剌溫山(今 大興安嶺)以東擴展﹐據有 遼東大部分地區。乃顏祖父塔察兒曾以東道諸王之長率先擁戴忽必烈為汗﹐因而特受尊崇。乃顏繼其父阿木魯為斡赤斤分地之主。

公元1827年(至元二十四年),即元世祖忽必烈統一中國後的第十六年,在東北發生了一次叛反。這次叛反的規模甚大,忽必烈不得不御駕親征。歷時三個多月,這次叛反才基本平息。在此期間有許多元軍將領因對叛軍作戰建立了武功,加官晉爵,傳列元史。意大利人馬可•波羅正逢其盛。中意合拍的影片《馬可•波羅》中就有忽必烈率部討伐叛軍的場面。這次叛反的首領是元王室的一個宗王,名叫乃顏(亦寫作納延、乃延)

乃顏會經居住過的一座城,歷來稱之為乃顏故城。在過去的史乘中都載此城在我省的拜泉縣境內。

據《黑龍江鄉土志》記載:“元世祖統一 中國,北邊諸王不服,統漢兵滅乃顏,其故城在通肯河頭道溝南,屬拜泉縣”。

《黑龍江志稿》中寫道:“頭道溝子在縣( 指:拜泉縣)東偏南,南流經乃顏故城。”

大家都知道,拜泉與明水在歷史上的淵源。1923年明水設治之前,明水縣的土地分別為拜泉、青岡所轄。設治時,拜泉將其南部的津貼地和興仁社劃歸明水。通肯河的頭道溝及二道溝正在劃歸明水的津貼地之中。也就是說,頭道溝早在1923年就劃歸明水而不屬於拜泉了。

明水縣乃顏故城考

在《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七冊第9一10頁上,在明水縣東北部標有乃顏城一座。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張圖上,除了標明明水外,拜沒有標出拜泉和青岡。這可以說明編繪者確定此城在明水縣境內。為了避免混淆不清,故舍其他而不標。這樣,我們可以初步斷定,乃顏故城在明水,而不在拜泉。

明水縣乃顏故城考

明水縣東北的繁榮鄉古城屯(古城村所在地)東北五十米處有古城遺址一處,這個古城在頭道溝右岸,東城牆距河道不足五十米。此遺址中及其附近,青磚、陶瓷片、銅錢、鐵簇等遺物甚豐,有人還會在附近地裡拾得雙紋海獸銅鏡一面。據《盛京通志》載:“納延城....在齊齊哈爾城東三百六十里。周圍六百步。”核對《中國歷史地圖集》和現代地圖,此城距齊齊哈爾一百八十公里。此城略呈方形,每邊長二百多米,也正合“周圍六百步”之說(古時每步五尺)。

根據史料所載和實地調查,徵實了明水縣繁榮鄉古城村的古城就是乃顏故城的遺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