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武元衡被刺案的發生,催生唐朝最後的迴光返照,即元和中興

唐憲宗元和十年六月初三的清晨,盛夏中的長安一片寧靜。

天色依然暗沉,但隨著報嘵晨鼓的敲響,宰相武元衡府笫的大門隨之而開,一輛華美的車駕在十數名隨扈侍衛的簇擁下緩緩出來,沿著百米寬的大道向大明宮行進。

宰相武元衡被刺案的發生,催生唐朝最後的迴光返照,即元和中興

車中所坐之人正是鐵血宰相武元衡。他此時微眯雙眼,心中還在對撤藩還政的建言句斟字酌,希望能在今天說服憲宗對淮西藩鎮用兵。

當車駕的隊伍行到靖安坊東門時,突然從黑暗中傳來一聲暴喝:"滅燭",還沒等這些侍衛回過神來,他們手中燈籠全被暗器所擊滅。幢幢黑影或從道路兩旁,或從大樹之上跳躍出來,在最短的時間裡對整個車駕隊伍發起了猛烈的襲擊。

倉促之間,驟生突變,這些侍衛幾無還手之力,且戰且退,卻把車駕留在了原地。等到負責京城防務的部隊趕到,哪裡還有敵人的蹤影,車駕裡,只留下一具無頭屍體。

與此同時,武元衡的副手裴度在上朝之時也遭到了敵人襲擊。幸運的是,他只是受傷昏迷,不似如武元衡一般丟了性命。

消息傳開,憲宗震怒。這便是史稱的“宰相武元衡被剌案″的始末。

武元衡被剌顯然和唐憲宗發起的削藩之戰有關。唐朝自安史之亂後,國力由盛轉衰,由於北方的回鶻吐蕃等外族的侵略,致使當時的中央以分封節度使為藩鎮,來應對外族勢力的入侵,最終使得全國基本上都處於藩鎮割據的狀態,囂張跋扈到已視中央政權為無物。

面對這樣的亂局,有志於中興,欲復大唐之威的唐憲宗在登基之初就有計劃地在培養任用勇武之士,並對政治軍事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目的就是要對獨立藩鎮用兵,改變目前藩鎮割據的形勢。

討伐淮西吳元濟時,天下藩鎮大多己經歸順朝廷,只剩平盧、成德、懷西數鎮還在觀望之中。淮西地處中原腹地,佔據戰略要衝,可謂是牽一線而動全身。如果淮西得於平定,那麼其餘各鎮自然不在話下。

因此,平盧節度使李師道和成德節度使王承宗不謀而合,都想借助他們經營多年的關係企圖阻止朝廷對淮西用兵,王承宗甚至派出心腹尹少卿,攜重金奔赴長安相機行事。

當時朝廷上主戰派的首領正是有“鐵血宰相"之稱的武元衡,尹少卿找到他,奉上重金。希望武元衡能夠勸阻憲宗,中斷討伐淮西之戰。

結果可想而知,尹少卿悻悻而去。笫二天便發生了宰相武元衡被剌案。

宰相武元衡被刺案的發生,催生唐朝最後的迴光返照,即元和中興

堂堂一國之宰相,竟然被人刺殺於天子腳下,可見敵人囂張到了何種地步。在唐憲宗看來,這是藩鎮勢力明目張膽地威脅`,無非是在警告自已,宰相都能殺得,刺殺皇帝未必就不能得手。

可惜的是,無論是李師道,還是王承宗,他們都低估了唐憲宗削藩的決心和能力。

雖然宰相當街遇刺是大唐奇恥大辱,但唐憲宗表現得出奇冷靜。他心裡清楚,此時自己最需要的是朝局的穩定,而不是亂。亂則生變,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

兇手是誰?並不重要。反正淮西、平盧、成德三鎮必有其一。目前淮西戰事僵持不下,倘若朝廷再對平盧成德用兵,絕非明智之舉。當務之急,就只有迅速了結此案,然後集中精力打好淮西這一戰。

此話出自於裴度之口,作為遇刺案的受害人,也是憲宗倚重信任的大臣,他的建議正中憲宗下懷。

但既要結案,就必然要有人犯,在選擇替罪羊這個問題上,唐憲宗表現出其非常高明的手法。

宰相武元衡被刺案的發生,催生唐朝最後的迴光返照,即元和中興

就在武元衡遇刺後的笫二十五天,成德進奏院的吏卒張晏等人作為殺人兇犯被斬,矛頭直指成德節度使王承宗。與此同時,唐憲宗發《絕王承宗朝貢敕》,指責王承宗殺害武元衡的罪行,但考慮到百姓利益,也為了給王承宗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朝廷暫不出兵討伐,斷絕朝貢以示懲誡。

此詔令一出,原本人心惶惶的京城秩序大定,政局迅速平穩下來。而在平盧成德兩鎮看來,朝廷對待兩鎮的態度己有親疏之別,無論是李師道,還是王承宗,相互之間必生猜忌,日後再要聯手對抗朝廷,就不會再是鐵板一塊。

兩年後,在千里之外的蔡州,大將李愬輕騎夜襲,生擒淮西節度使吳元濟,使得淮西一戰以朝廷大勝而告終。

淮西定則天下定,隨著成德各鎮紛紛上表歸順,平盧也被收復,至此,唐憲宗發起的“削藩之戰"取得圓滿成功。自安史之亂後,分裂動盪的大唐帝國重新回到了大一統時代。

而唐憲宗,在宰相武元衡被刺之後,不僅無所畏懼,反而堅定了自己削藩的決心,由此迎來了屬於他自己的盛世氣象,也就是所謂的″元和中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