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社保還需要商業險嗎?透徹分析,不花冤枉錢

一位同事前兩年打算給他母親買一份商業醫療險,他母親聽到後堅決拒絕,說自己有了社保,買商業險就多餘了,生病大部分住院都可以報銷的,生小病花的錢也還沒商業險投保的錢貴,所以沒必要買。

最近他母親因為得了比較重的病症住院醫療需要動手術,手術有微創手術費用高但恢復快,也有傳統的手術費用低對身體傷害比較重。但如果選擇微創手術,相關的手術費用、進口刀具等幾萬塊社保是不報銷的,這讓他母親大跌眼鏡,找人多出打聽為什麼不能報銷、原因幾何。

最後瞭解下來,他們還是選擇了自費部分費用較高但對身體損傷較小的微創手術,畢竟老年人經受不了太多折騰。

這些事大多數人都存在的認知差異,社保並不是萬能保障,其只是社會基礎保障體系中一部分,能夠解決大部分問題,但是更好的醫療條件醫療手段,卻需要自費等等,而對比起來商業險類目眾多收費不菲,有沒有必要買,什麼情況下需要買,很多人就顯得很迷茫。

這篇文章幫大家對比社保和商業險之間的功能性,已經思考有誤必要購買各種商業險。

有了社保還需要商業險嗎?透徹分析,不花冤枉錢

寫在前面——關於社保和商業險的性質

“社保”很多人認為是社會保險,是一種保險。實際上社保更應該叫做“社會保障”,他是國家社會對全民的一種福利制度。

和商業險不同的,商業險是一種保險,發生意外達到理賠條件後,賠付對應金額,是一種風險的對沖。而社保是一種保障,部分保障不需要繳費,發生即可獲得補貼,比如失業、生育、工傷,部分保障需要自己繳納部分比如醫療、養老。

因為社保屬於社會上覆蓋面廣,是強制性繳納(企業強制繳納)的保障體系,則註定了社會保障的是保障目的性很強基礎保障。商業保險則是根據自身背景條件購買的一種風險對沖金融產品,商業險更側重對抗較大的風險。所以,我們能看到如同文章開篇的案例一些療養性質、提高醫療條件性質的診療方案在醫保中就無法獲得報銷,但商業險就可根據保險標的進行報銷。

社保中生育、失業是特殊場景的保障福利,並且在商業險種很少有對應險種,所以下文主要是針對工傷、醫療、大病救助、養老等幾個方面福利保障及對應商業險直接的對比分析。

有了社保還需要商業險嗎?透徹分析,不花冤枉錢

社保:工傷保險Vs商業險:意外險

工傷保險是發生工傷後,經鑑定屬於工傷對所發生的工傷醫療費用、致殘補償、醫療補貼等,是對工作場合發生意外的一種保障。

其好處在於發生意外全額支付醫療費用,發生致殘性的傷害還有一次性的致殘補貼、診療期間有相關補貼補償無法上班情況。但是重要的是,其必須要被鑑定為工傷,如果不屬於工傷,那麼則不能享受工傷保險的相關費用報銷和治療補貼,轉而只能用社保中的醫療保險,而用醫療保險則需要自費一定比例、同時醫療保險情形下,發生請假務工的工資企業是不承擔的。

要符合工傷保險鑑定的標準簡單說就是:工作的場合、工作的時間、做工作相關的事情。目前工傷鑑定標準相對寬泛,比如上下班途中發生車禍很多都會算作工傷,因為是去上班的路上執行上班前的準備、再比如很多強企業做團建培訓,發生意外也算作工傷,因為是企業強制要求參加、做有利於企業發展的事情。

有了社保還需要商業險嗎?透徹分析,不花冤枉錢

而商業險中的意外險則是對任何發生的意外情況,按照保險標的給與對應賠付,意外險和工傷、醫療不衝突,可疊加,也就是如果發生了意外後,相關的工傷保險已經報銷或者醫療部分社保已承擔80%,自己仍然可以用意外險按照標準進行報銷,並且意外險一般費用較低,都是幾百塊的標準。

有了社保還需要商業險嗎?透徹分析,不花冤枉錢

所有,有這兩點結論:

1、工傷保險僅保障工傷。非工傷情況則需要用醫療要承擔自費部分,以及務工工資,非工傷發生致殘需要自己承擔風險。

2、意外險不分情形,發生意外即可按照標準賠付,費用較低。

所以綜上,可以購買意外險對沖以外風險。

社保:醫療保險vs商業保險:醫療險

醫療險同時存在幾個問題:

1、有起付門檻,門檻以下自費,門檻以上按比例報銷。比如一個二線城市二甲醫院起付門檻1500元,那麼1500元及以下的的住院醫療費用自費。

2、有自費比例。社區型的社保醫療自費50%、職工型的醫療自費80%(部分城市有所不同)。

3、有藥品耗材限制

。社保醫療屬於全民性福利,所以保障是基礎性的保障,所以涉及到的用藥、醫療條件、治療方案原則都是效果最佳、性價比最高的,這就導致部分進口藥品、進口耗材器械、時甚至一些醫療方案是不能報銷、或者只報銷部分的。

4、有報銷上限,這一點是很多人忽略的。當發生門診或者住院時,是有報銷上限的,各地市不同,比如北京基礎醫療住院報銷上限是10萬,而超過這個數則需要自費。這讓很多人很意外,但也是個事實,一旦發生重大疾病,現在的醫療收費標準,10萬元其實是比較脆弱的補貼標準了。

有了社保還需要商業險嗎?透徹分析,不花冤枉錢

而對應的這幾點的醫療險問題及優勢是:

1、 大多數醫療險也有免賠額,性質等同於起付門檻,比如熱門的長期醫療險,有社保情況下投保免賠額一萬,即一年內發生醫療費用自費部分低於1萬是不報銷的,高於1萬報銷1萬以上部分。

2、醫療險對於報銷藥品的範圍大多數情況比社保用藥、耗材範圍要廣,但是並不是任何藥品、任何醫療方案也都報銷,可以理解是範圍的一定是升級。

3、醫療險大多數是報銷制,就是發生費用後按照票據報銷,報銷的上限為自己投保額的上限。

4、費用標準範圍較大,隨著年齡和投保費用的不同而不同。比如30歲左右百萬級長期醫療險299一年,而到五十多歲則需要兩千多,大多數六十歲就不予承保。

5、同樣有費用標準

,但是按照投保標的和額度有所不同,比如上述長期醫療險屬於保障百萬級,大多數病症可以報下達百萬,當然得看不同的情形和標準。

所以綜上,對於一般病症,醫療險並沒有什麼優勢,但對重大病症,社保部分個人承擔部分仍然是較大的經濟負擔,並且醫療條件受限,在經濟條件運營情況下補充商業醫療險對於重大疾病的風險對沖、家庭經濟的緩衝有很好效果。

有了社保還需要商業險嗎?透徹分析,不花冤枉錢

社保:大病救助基金vs商業保險:重疾險

大病救助基金是在重大疾病後在醫保情況下,仍然需要自費承擔較大金額的情形下的一項經濟補貼,比如前面提到的北京醫保基礎上限是10萬,超過10萬則可以申請大病救助基金,那麼在此基礎上在增加20萬,等同於醫療報銷可以報銷30萬。這樣就能解決不少病症問題了。

而重疾險則是確診賠付制的商業險,只要確證了所約定的重大疾病,就一次性撥付而不是報銷,至於錢款的用途自行安排。但重疾險投保保費相對比較貴,以30歲左右中青年為例,繳費20年保終生情況,主流保額在7000-12000之間,保額30-50萬。

所以綜上,重疾險仍然是個很好的補充,當自身因重病時能夠得到一筆保費,並且可以不用做治療,那就可以用於對沖自身作為家庭經濟收入因病不能再掙錢的風險,但需要建立在自身經濟條件相對寬裕情況下。

重疾險保障終生也是很好的保障條件,畢竟到60歲以上,發生重病症的概率都在60%以上,但也有一個問題就是繳費20年、甚至僅僅10年後,保額因通脹問題其實際價值卻降低了很多。所以很多人選擇在後期再繼續補充購買新的重疾險,重疾險是可疊加的。

有了社保還需要商業險嗎?透徹分析,不花冤枉錢

社保:養老保險vs儲蓄型保險

養老險在繳滿15年達到退休年齡後可以每個月領取養老金,養老金的發放標準依據繳納社保的基數及社保所在地前一個年度的社平工資所決定。

而社平工資則根據城市不同而不同,北上廣深顯然和二三線城市有明顯差距,其次也因每年通脹經濟水平影響。

所以整體來看,社保的養老保險抗通脹能力較強,未來退休後領導的養老金會根據當時的物價經濟水平所發放。

而儲蓄型的保險,包括一些萬能險、分紅險每年繳納的費用算上一定的分紅金額在繳納20年後看上去會很可觀,算上通脹後其實少很多,並且自己現金流還被禁錮在保險公司。

比如某保險機構的分紅險,每年繳納1萬,20年後繳納20萬加上分紅複利等等總共可以拿到50萬。

07年讀大學時候,一般大學生生活費大概500元每月,而現在差不多1500以上,這才12年,放大到二十年,通脹至少4倍以上。

那麼未來二十年後的50萬其實際價值可能13萬左右,而自己繳納卻是20萬,通脹和保險公司則偷偷的吃掉了你的錢。

所以綜上,養老金優勢更大,如果有比較多的閒散資金,可以考慮短期理財、固定資產等各種方式的配置組合。

有了社保還需要商業險嗎?透徹分析,不花冤枉錢

以上四個方面的對比,整體結論則是:

1、 社保可以保障基礎需求,對於突發意外、重大疾病等等,社保保障能力有限。

2、 如果經濟能力允許,優先選擇配置意外險、醫療險。如果經濟條件比較寬裕,那種重疾險也可以配置,同時在購買幾年或十年後再進行疊加購買,確保保額在當時能夠隨著通脹而提升。

3、 養老保險是養老金來源比較靠譜的方式,資金充裕可以等多種理財配置組合。

以上觀點,請參考。 還請不吝點贊關注,給你更多職場方法論。

職場教練李麟,十四年人力資源老司機,生涯諮詢師、管理諮詢師,職業伴侶,用過都說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