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汉族官僚权势是如何崛起的?

笨笨地飞


晚清时期,满汉权力的转移,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这些汉族官僚趁势而起,甚至最后可以“东南互保”而不管皇帝的死活。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受内因和外因的互相叠加而促成的。外因是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逐步入侵以及他们的态度,内因便是太平天国运动。而汉族官僚之所以能崛起,太平天国运动所占的比重更多。

八旗兵的迅速堕落腐化

到了晚清时期,不论是满清发家的满洲八旗兵,还是绿营兵,都迅速腐化堕落,战斗力简直是渣渣。“闻征调则惊号”、“胜则相妒,败不相救”,靠这样的军队,清朝政府怎么能抵御外侮、镇压起义!所以等到以反抗满清政权为目标的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后,清廷无力镇压,甚至有被赶回关外的风险。在权力下放和被赶回关外这两种选择中,满清选择了大力重用汉族官僚。

所以,后来的“湘军”等形式的团练,是在清政府的支持下开办起来的。虽然这种支持并非真心实意,但权力已经开始慢慢向汉族官僚倾斜。清政府虽然支持团练,但是并不发军饷,这就使得团练的首领自己解决军费问题。但是这样一来,也造成了士兵只忠于自己的长官,而不忠于朝廷。原先一直对汉族官僚百般小心的清政府,从这里打开了一个缺口。

团练兵的强悍战斗力

团练当初的作用仅是保卫乡土,所以征集的士兵都是同乡甚至同族。无论是将帅、士卒,大多都有亲戚关系或者世代为邻。如今同上战场,出生入死之下,自然是像家人一样“亲如骨肉”。这样的军队更加团结,而不会像八旗兵那样一战即溃。即使后面有阵亡的将士,候补之人也往往还是同乡,哥哥死后弟弟参军的情形,在那时的团练中非常常见。这样的军队通过适当的训练,肯定会紧紧围绕在将帅的周围,战斗力飙升。后来,太平军也果然被湘军所遏止。

外国人的态度

太平军兴起的初期,外国势力是寄有很大希望的。他们希望太平天国推翻腐朽的清王朝,改善中国同其他国家的关系。只是后来太平天国号称“万国真主”,依旧把其他国家当作“藩属国”,口气甚至比清政府还大,这就使得外国势力断掉了念想。等到后来清政府完全屈服之后,外国人认为太平军成为了自己利益的障碍,开始决定帮清政府平定太平军。而此时的李鸿章出任两江总督,获得了外国人的支持,统领“常胜军”镇压太平天国。

清政府对汉族官僚的防备

满清自入主中原之后,就一直对汉人充满防备,封疆大吏和统兵大员都绝少任用汉人。即使到了清政府不得不启用团练的时候,等到曾国藩平定太平军的捷报送到京城,还有大臣以“曾国藩以一匹夫在乡,振臂一呼,从者万人,非国家之福”来说事,可见朝廷对汉族官员忌惮之深。而且,在整个镇压太平军的过程中,清廷从未给过曾国藩统领全局的机会。而是皇帝不顾前方实际情况,任意调度军队。这也无形之中,拖慢了剿平太平军的速度。

但不管清政府愿意不愿意,再怎么提防,湘军与淮军这样的新势力已经成形。这一批崭露头角的汉人成为清政府的中流砥柱,满人的权力开始慢慢转入汉人手中。虽然这个过程非常缓慢,但却无时无刻不在发生。所以,洪秀全的种族主义虽然只是号召口号,但它的影响却是让汉族官僚权势得以趁机崛起。


历史钩沉


满清的皇权的盛极而衰,正是由于统治者失去了对军队的控制造成的。军队的指挥权旁落,才造成了满清后期积贫积弱,落后挨打的被动局面。


满清之所以能够入主中原,仰仗的是八旗精兵。满清时人口不过80万,总兵力8.5万人包括满八旗,汉八旗以及蒙八旗,其中满八旗不到四万人。

满八旗是清朝的中流砥柱,他们不事生产,专职作战,是职业军人,所以战斗力异常强悍。

自从入关以后,满八旗东征西讨,为稳定清朝的统治立下汗马功劳。

他们和俄罗斯的雅克萨之战。长达七十年的平定准噶尔战争;清越战争;清缅战争;渡海平定台湾林爽文起义;平定大小金川之乱;平定大小和卓之乱;击败廓尔格收复西藏之战;无论过程如何曲折,清军都是名义上的胜利者。在长达160多年时间里,满八旗就是无敌的代名词。


在清越战争中攻克河内,斩首50万余,逼迫越南以最屈辱的条件一年内三次乞求投降。

收复西藏时,清军翻越喜马拉雅山,攻克坚城,迫使廓尔格人乞降。

在黑水营之战中,清军被叛军优势兵力保围,愣是依靠吃叛军尸体,坚守三个多月,终于等来了援军。

缅甸史书记载:满洲八旗兵作战勇猛、善于骑射,穿着甲胄,骑着大马,缅甸的军队一听到他们的名字连军营都不敢出。


辉煌的战绩隐藏不住潜在的危机,连年征战,满八旗伤亡惨重,到了嘉庆年间,满八旗虽然保持着340个牛录的编制,但每个牛录的兵力只有入关时的一半,总兵力不足五万人,而当时全国人口3.8亿,按十丁抽一的比例,军队的规模能达到惊人的一千多万。

在大家的意识中,康乾盛世以后,清朝马上就衰败了,从“想打谁就打谁”变成了“谁想打就来打”的尴尬局面,究其原因,还是嘉庆帝埋下的祸根。

大家都知道乾隆驾崩后,嘉庆帝干净利落的收拾了和珅,但与和珅一起被整的,还有大学士福长安。

福长安的父亲福恒和哥哥福康安甚至他自己,都是战功赫赫,深受八旗精兵爱戴。嘉庆帝不念旧情,把福长安削职为奴,发配到盛京披甲看门去了。


满八旗群龙无首,再加上大量军官被清洗,寻常将领又驾驭不了这些骄兵悍将。封建社会史上最强悍的部队从此烟消云散。

嘉庆帝失去八旗精兵的拥护,不久后就品尝到了恶果。天理教起义军竟然攻进了紫禁城。

为了镇压起义军,各地纷纷组织民团。后来为了镇压洪秀全起义,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崛起。他们拥兵自重,对朝廷的命令阳奉阴违,已然隐隐有割据的苗头。


镇压捻军起义时,僧格林沁战死沙场,他曾经指挥清军和英法联军血战八里桥,他的死也象征着蒙八旗从此成为历史。此时清朝能够实战的高级将领只剩下汉人,形成一家独大的格局。

庚子年八国联军攻进北京,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人拒绝发兵增援,任由慈禧和光绪被赶出紫禁城,流浪山西。

南方军队恕不奉诏,袁世凯的北洋军按兵不动,朝廷彻底失去了对部队控制权。满清皇权的覆灭就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花近高楼1


感谢洪秀全以及太平天国,给汉族官僚势力的崛起提供了一个天大的契机。

1851年,洪秀全金田起义后,迅速北下席卷长江以南,最终在1853年占领南京,势力达到最大。而在这个过程中,满清八旗兵与绿营兵承平日久,就知道斗蛐蛐喝酒赌博享乐,战斗力低下,无力与太平军对抗。

这时候满清面临两个选择,一是继续任用八旗兵与绿营兵,结果可能是无法平叛,甚至是丢失天下;二是大胆任用汉人,让汉族官僚募集兵马平叛,平叛后再慢慢拿回军权。很显然,满清政府选择了第二条路。

于是,满清政府下令汉族官僚可于当地募集兵勇,组成团练,保卫一方水土,抵抗太平军。在此命令下,湘军、淮军等汉军成为平叛主力,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汉臣快速崛起。

太平天国覆灭后,虽然满清政府有心收回汉臣的军权,甚至是解散一部分汉兵,但汉族官僚势力已然壮大,绝不可能轻易被满清缴械。

曾国藩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成为汉臣的领头人物。此时,洋务运动兴起,这些汉族大臣多是洋务派代表,自然也赢得了外国势力的支持,进一步增强了汉臣的地位。汉族官僚势力一步步浸透满清权利的各阶层,军队、经济、外交等没有哪一项能够离开汉族官僚的支持,到这一步,汉族官僚势力的稳固,已然是必然了。

时也命也,大概最能形容满清汉族官僚势力的崛起了吧


姑且说


这个事情要从太平天国的建立开始说起,洪秀全金田起义后,清政府的八旗士兵不堪一击,无力阻挡起义军的攻势,咸丰皇帝不得不允许各地自行组织团练,其中李鸿章的淮军,曾国藩的湘军最为精锐,成为了覆灭天平天国的主力军,而清政府在与天平天国对峙过程中,也不得不借助这些人的力量,对曾国藩等人加官进爵,后来这些人又引领了洋务运动,成为晚清政坛中的活跃分子。


冰RAIN


汉族官僚的崛起与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等农民起义直接相关。

左宗棠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以前,清王朝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王朝,各地的总督、巡抚等官尽管是封疆大吏,但无权插手军事、财政等重要权利。此外,中央高级官员及各省总督、巡抚中,满族与汉族官员人数大致保持一定的平衡,以便相互牵制,并起到调和满汉矛盾的作用。

李鸿章

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爆发后,清朝常规军队八旗和绿营战斗力十分低下,最高统治者只能寄希望于地方所编练的临时军队。曾国藩、李鸿章等人趁此时机迅速壮大自身军事力量。曾国藩在湖南老家创建湘军,在对抗太平天国的过程中,曾国藩凭借湘军迅速崛起。为在作战中统一指挥,咸丰帝下令长江中下游四省统一归曾国藩管辖。湘军中的主要将领和幕僚也迅速成长起来,相继担任地方督、抚等要职,如曾国荃、左宗棠、胡林翼等。

曾国藩

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以后,这些汉族督、抚权利空前膨胀。首先,汉族督、抚继续握有军权。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不仅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还可以在辖区内自行调动军队、任免军官。因而曾、李、左也被认为是北洋军阀的鼻祖。其次,汉族督、抚还扩大了行政权。由于最高统治者的倚重和默许,督、抚对于辖区内文官可自行任用罢免,甚至对于其他封疆大吏的任命也有影响力。最后,汉族督、抚还控制了财政大权。地方税收被督、抚所控制,督、抚可将税收用于养兵、办洋务等,进一步增强自身实力。同时由于清王朝自身的衰落,最高统治者不得不与逐渐坐大的汉族官僚合作,以维系统治,因而大量任用汉族官僚。导致地方督、抚中汉族官员的数量远远超过满族官僚,占据压倒性优势。清王朝由此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