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的罗城

古代的城池一般有两道城墙,里面那道称为城,外面那道称为郭,也称为罗城。所谓罗城,就是在正常的城墙外另修一道城墙。罗城属于外围的防御工事。我国自东晋开始,就在城外用竹篱等做防御,齐高帝时开始建外城,从此便出现了罗城。

朱洪武修德州砖城的目的是为了“屯兵、储粮”,当时的设计者们可能认为:西有运河这个天然的屏障,又在城北修了有十二连城,这样可抵御西北方的来犯之敌。城池的东南方属内地,没有必要再另外加强防御,故只修了护城河,而没有修诸如罗城类的防御工事。

那么,德州城何时、又为何在城池的东南方修了罗城?

明朝正德年间,社会矛盾尖锐,时有农民起义发生。正德五年(1510年)十月,霸州的刘六刘七发动起义,起义军迅速发展到数万人。直接威胁到了德州城的安全,故时任知州的宁河与守备桂勇便发起修建了德州罗城。

德州的罗城

据清康熙年《德州志》、清乾隆《德州志》、民国二十四年《德县志》和1997年《德州市志》的记载可知:

1.德州城的罗城系明正德五年(1510),为抵御农民起义,由时任知州的宁河和守备的桂勇所修。

2.德州罗城北起东关铁佛寺以北。其理由是,在相关的《文史》资料中均说:它“绕东关铁佛寺”。即罗城在东关铁佛寺绕过或者在这里路过,而不是源于东关铁佛寺,故罗城的北头起源应是:“东关铁佛寺”以北。

需要说明的是,德州城的东门到东北城角长700米左右,而铁佛寺位于东关以北,就是说罗城的北起点几乎就到了城墙的东北角,再向北就是十二连城了。

3.西头的起点应在豆腐巷以北,其理由是:清乾隆《德州志》载:“起义军……在城西南豆腐巷处渡河攻城”且没有激战的记载,在战争中守军是不允许敌军在罗城内渡河的,故渡河处肯定在罗城之外。

以上资料证实:德州罗城绕东关铁佛寺,南至玉皇阁,西连御河堤,广袤20余里的记载,足可解除人们对德州罗城的某些疑惑。

德州罗城修好后起到了那些作用?

清乾隆《德州志》载:刘六刘七起义的翌年初春,农民起义军数万人由河北进入德州境,在城西南豆腐巷处渡河攻城,拟切断德州至北京的供应线。知州宁河和守备桂勇见起义军声势浩大,不敢主动迎战。为防中计,起义军移攻东南,入罗城者20余人皆被杀死。又移攻北门,与桂勇部署的伏兵激战终夜,损失较大,被迫撤离。后起义军转战吴桥、宁津、乐陵、济阳、禹城、夏津等德州外围诸县,复逼德州,因明军防守严密,终未攻克。

清手抄本《德州乡土志》也说:“正德五年间(1510)御刘六刘七之变,安戢民众,捍守有方,州境不扰。桂勇官守备,正德六年流寇数万压境,勇勒兵严备,潼开城门,市肆贸易如故,贼疑不敢入,勇复以数十骑扰贼,后侦知虚实,乃乘夜发伏纵击之,斩获无算余贼,大跃解散去,州中籍以安,堵时知州宁河同心协力相资,如左右手故事。”

德州的罗城修好后,第二年就发挥出了它的作用,故明朝官府对其非常重视。据清《德州乡土志》载:“何洪官德州知州。嘉靖七年(1528年)大修罗城,广二十余里,戴缨如皋。”即十八年后,德州官府又对其进行了一次大修。

民国二十四年《德县志》载:德州罗城已“其迹久湮”“旧已倾圮无存”。500余年前的德州罗城,早已默默地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今天我们只能在历史文献的缝隙里,来寻觅它的踪迹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