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机是何时传入中国的?当时人们是怎么接受这个能装任何东西的“箱子”的?

尼采广寒宫中坐


1924年,英国电子工程师发明世界上第一台电视机。从此 ,人类开始步入了电视时代。而我国的第一台电视机则诞生在1958年,它是由天津712厂所制造的。

不过,当时的中国还没有任何的电视节目和电视台,直到半年以后,我国第一家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前身),才正式开播。从此,电视才真正开始走入中国的千家万户。

但由于当时的电视机价格昂贵,又是受政府管制的稀缺品,所以当时能拥有电视机的家庭少之又少。而且电视节目也比较少,一周播四次,每次直播2-3个小时。

不过,这一切在中国的改革开放以后,便发生了彻底的改变。中国国产电视机产量年年攀升,而且还引进了我国第一条彩电生产线。

从此,我国电视机产业迎来了蓬勃的发展机遇。从最初的大疙瘩、平板大疙瘩、背投等离子、液晶发展到OLED,其分辨率也从无像素到今天的4K、8K。与此同时,电视节目也越来越多元,越来越精彩,这极大的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

如今的电视机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家家都有,人们早已习以为常。但在很多80、90后的童年记忆中,电视机却是梦寐以求的奢侈品,尤其是80后。

因为那时候的人们都比较穷,不是人人都买得起那昂贵的电视机,尤其是在农村。在那个《霍元甲》等港剧大火的年代,都是一整村子人挤在一起看的。

虽然如今的我们早已忘记家里第一台电视机的样子,但是《霍元甲》主题曲的歌词“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却依旧熟悉,记忆犹新。


史海云烟


电视机是何时进入中国的,还真不好查证。我这里讲一个当时的人们是怎么看待电视机的事?

在上世纪70年代,重庆市北碚区,我们村有一个先进青年李某,因为有文化,并且在各方面都表现很好,当时政府派他到苏联去参观学习交流,在苏联的宾馆里面有电视机,他也是第一次见到。电视机里面有很多的节目,唱歌跳舞,还有新闻节目,当然,也有很多关于中国的节目,他在苏联住了一段时间,然后回到村里,就像乡亲们介绍苏联的情况,电视机这东西是他印象最深,最神奇的一个玩意儿,他向乡亲们说,我在苏联看见有一个东西有面筛(一种竹制的家具)这么大,双手比划着,它可以说话,还有很多人住在里边,有唱歌的,有跳舞的,还看见很多人打仗,我还看见毛主席啦!(这事是1976年之后,毛主席已经过世了),这些村民看见他讲的津津乐道,但对他完全不相信,一米见方不到的一个箱子,居然能够装下那么多人唱歌跳舞,居然还看见过世的毛主席了?他一定是跑到苏联撞见鬼啦,说的话都是风言风语。村民开始疏远他。还没结婚的女友,也不相信他,离他而去。后来他就“被成为村里的神经病”了。


长江大夹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电视机进入中国比我们想象的要早。

王朔的《动物凶猛》中,写了一个溜门撬锁的小孩,在文革时期入室盗窃。

期间,他曾经看到干部家有一台木壳的黑白电视机,苏联制造。他一时激动,想将电视机抱走。

可见,文革时期的六十年代,中国已经有电视机了,不过在少数高级干部家庭。

实际上,有很多事情是我们没见过的,不代表没有。
比如林彪的儿子林立果的房间,就有一台29寸的进口电视。林立果是1971年玩完的,那么他的电视肯定是在六十年代就有了。

我国第一台电视机是天津无线电厂生产的,时间是1958年,叫做北京牌14英寸黑白电视机,最初产量只有10台,后来年产量达到200台

严格意义上说,这也不算生产,不过是组装苏联的元器件。

这些电视机主要用于政府机关,不对民间销售。

话说回来,就算对民间销售,也没人买得起。当时一台电视高达700元。

而当时中国大陆甚至还没有电视台,中央电视台是电视机诞生以后半年才出现的。

在1958年3月17日,她第一次实现了中国人在电视机里播报节目:第一个是女声二重唱,最后一个是动画片《小猫钓鱼》。


中国第一台民用电视,是著名的孔雀牌。孔雀牌是苏州电视机厂的产品,早在1970年就生产了一台黑白电视机。

同年,全国电视总产量不过1万台,仍然是针对政府机关使用,数量比今日的私人飞机还少。

到文革结束,苏州电视机厂有了第一条流水线,开始准备对民间销售。

不过,即便如此,1977年中国的电视机年产量不过20万台。


随着改革开放,一切都由很大转变。

1980年,苏州电视机厂就成了中国电子行业的骨干企业,甚至还成立了出口基地。

同年,全国可以生产250万台电视。

到了1982年就更牛了,电视产量为300万台,其中还有6万台是少见的彩色电视。

到了1985年,电视产量就高达1663万台,逐步普及到千家万户。

同年,大陆引进了香港电视剧83年《射雕英雄传》。


一时间,万人空巷,比过春节还夸张。

据说随后几年,只要83年《射雕英雄传》播放,各大城市的犯罪率就会有很大下降。

小偷和强盗都在家看电视了。

萨沙记得,当时电视的尺寸都是很小的,而且基本都是黑白电视。

但是,沿海却有一些大尺寸的彩色电视,比如“日本原装”18寸彩电。



自然,这些多是通过香港走私过来的,很多渔民通过走私电视积累了第一桶金,随后逐步成为老板。


萨沙


七十年代中期电视机已经進入百姓的视野,记得第一次看电视是一九七六年九月九日毛主席逝世时,邻居家的一台黑白电视机搬到操场供大家观看,当时电视机贵也买不到,过了两年我家也托人买了一台十二吋黑白电视机,四佰十四元。当时电视机普及率低,频道也少晚上一般都是演电视剧,每到那时候家里就坐满了人最多时曾经有三十多人,一九八五年,用上了日立二十吋彩电,是亲戚用四百多外汇券买的,不过那时电视机多一些了,家里也冷清了.前几年孩子给买了一台三十二吋的液晶电视,现在电脑普及了电视也就经常靠边了,真是此一时彼一时。


段王爷8962


记得小时候村里有了第一台电视机,从此那家人的客厅就挤满了人,大家都非常好奇的看着这个新奇的东西,哪怕是广告也看得津津有味!

有一次电视上在播放拳击比赛,围观的一位老奶奶一边看一边说:“那两个人打得要死了,周围这么多人看着怎么不上去救架啊?”结果引来哄堂大笑!

那时候类似这样的笑话很多,在看电视的人群中,经常有人跑到电视后面去找人,还好奇的说:“这么小的盒子怎么能装这么多人?”

这就是电视机刚进入我们村的情景。

电视机何时传入中国的?

中国的第一台电视机不是从外国进口来的,而是我们自己生产的!

第一台电视机于1958年在天津的712厂(当时的天津无线电厂)制造成功,并接着量产了第一批电视机共10台,这些机器在当时只限于中央政府机关使用。电视机不是单独使用的电器,必须要有电视台与之配套,因此就在电视机制造的当年5月,中国第一个电视台——中央电视台诞生了!

中国第一台电视机制造出来以后,分别在天津和上海进行量产,分别是“北京牌”和“上海牌”。这两个品牌电视机的质量在当时超过了苏联和日本,但由于当时电视机普及范围有限,因此电视机技术发展也变得缓慢,直到改革开放后开始引进技术,国产电视机又开始有了新的飞跃。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电视机成了一个家庭富裕的象征,一般只有“万元户”家庭才买得起。在80年代初期,市场上开始出现进口电视的踪影,日本松下是第一个进入中国市场的品牌,当时一台松下黑白电视机要一千多元,那是普通家庭一年的收入了。

到了九十年代的时候,二手电视机开始在市场上出现,当时一台二手东芝黑白电视大概需要300元左右,我家的第一台电视就是爷爷从电器维修师傅那里淘来的。当时的300元也是一笔大开支,但以九十年代的工资水平来看,也就是普通工人一个多月的工资,比起80年代的一千多要便宜多了。

如今我们的电视机已经升级到几十寸,技术也相当成熟,从电视画面上可以清楚看到演员脸上的毛孔。不过回想起我们小时候看电视的场景,一大帮人围在屋里看着10多寸的黑白电视,屋外还有一个人在移动着竹竿天线,一边移动一边问:“好了吗?”屋里答应着:“没好,再移一下!”这种回忆对于70后、80后一定特别亲切和熟悉。


水煮汗青


在我小时候我们村有一台电视机📺是从侧面换台的(本人是70后的)那是全村唯一的,戏曲白蛇传就是在那台上看到的(惊奇的不得了)在80年左右吧各家开始零星的有买电视的了,一台9英寸的还得看人家脸色,那会儿《加基森敢死队》《姿三四郎》后来逐渐的多了82年吧一部~尼尔斯切旅行记看了整整一年52集那会儿买的大多是昆仑牌子的,……还是儿时的记忆最深刻呀😄


坐在高处观评论


那一年就不知道了,但我最早看到的是一台飞利浦电子管的,话说现在有几个人还能知道电子管的电视是什么样的?然后就是分立元件的几寸的小黑白,然后就是集成块的十寸以上的黑白了,我们都是俗称三片机,UPC,TA的,呵呵,有几个人知道?知道的都不年轻了,然后就是20寸的彩电,孔雀,牡丹,然后就是什么熊猫,海尔,金星彩电了,然后就是背投,LCD,LED,到现在的等离子,qled,oled等等了,我只是说我经历过得,不一定正确,但大致是这样发展的,技术越来越新,人也越来越老了。


亦豪维修


1956年10月,在北京举办的第一次日本商品展览会上,参观者们都对一个神奇的小匣子无不感到惊讶,有人甚至转到小匣子的背面,去看里面的人藏在哪里。这便是很多中国人第一次见到电视机时的情景,而当时的人们也更不会想到,就在几个月之后,新中国便决定成立第一家电视台。1957年8月17日,北京市的大街小巷传遍一个惊人的消息:中央广播事业局党组决定成立北京电视实验台筹备处,对外称作北京电视台,也就是如今中央电视台的前身。中国的第一台电视机不是引进的,而是自己制造的,中国第一台电视机在1958年制造的,以前,我国的电视广播事业还是一片空白。为了改变这种落后局面,1957年,国家决定发展电视广播事业。

当时的电子工业主管部门——第二机械工业部第十局把研制电视发射中心设备的任务交给了北京广播器材厂(即761厂),把研制电视接收机的任务交给国营天津无线电厂(即712厂)。

天津无线电厂接到任务后,为了尽快攻下这个课题,立即组织成立一个电视机试制小组,由黄仕机担任产品主持设计师。

此外还有对无线电接收技术较熟悉的老工程师王克中和钱瑞芬,有对机电设计经验丰富的老技术员黄现培,有担负仪器设计的技术员吴公超,有对电路调试比较熟练的技术员龚行健以及工人杨茂林和冯佩如等8人。

那时中央广播事业局广播科学研究所正好有工程技术人员刚从捷克学习电视技术回国,参加北京广播器材厂电视中心设备的研制工作。

工厂为了使小组尽快了解和掌握电视机的设计技术,立即派黄仕机和几位工程技术人员去北京广播器材厂了解和学习电视发射中心设备的研制工作。其间,他们还多方收购出国人员带回国内的苏联“记录牌”“先锋牌”电视机,作为样机分析研究。

1957年年底,二机部十局的刘寅局长到苏联参观访问时,带回来几套苏联新型的“红宝石牌”电视机散件,提供给他们进行研究。


林海残雪


1970-1980年,9寸的黑白电视机价格在400元左右,相当于普通工人一年的工资;

1993年,TCL29英寸大彩电价格是6000元左右,同样是一年的工资,半年售出10万台;

1999年,等离子彩电崭露头角,40寸等离子彩电几万到十几万不等,一年工资也买不起。

2019年,60英寸超薄液晶电视2999元,不到一个月工资,时代在发展,数码电子产品的价格却随着生产力及科技的日新月异,已经从一个奢侈品走向了大众产品。

电视机可谓见证了中国影视数字化发展的历史。中国第一台北京牌黑白电视机在1958年制造成功,却没有相应的中国电视台,半年后我国第一家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开始开播,也就是现在的央视的前身。开始了每周4次,每次2-3个小时的直播,部分中国人民开始接触能看影响的“箱子”;

70年代,彩色电视机开始研发,1978年国家批准引进第一条彩电生产线,距离黑白电视机有长达20年的发展;

自此之后,电视经历了大疙瘩、平板大疙瘩、背投等离子、液晶,分辨率也从无像素到今天的4K、8K等,各类电视节目也相继随着时代的发展孕育并成长,极大的丰富了广大劳动人民的业余生活。

出生于80年代的人,也许不记得自己家第一台电视机的模样,但是“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的《霍元甲》和“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的《我的中国心》,一定记忆犹新,因为很多农村的孩子那个时候都是一个村子挤在一个小院子里共同观赏的。

PS:80后的我,记得当时村子里第一台彩色电视机是长虹21寸的大彩电(上图这样的),当时第一眼看到真的被“大”震惊(真的震惊)到了,远非14寸黑白电视机能比得了的,可是不是我家的,羡慕啊。今天60寸电视已经走进千家万户,却失去了当年的惊艳感。


史味人生


说起电视机在中国普及的历史,那真是一段非常有趣的故事,从中也能看出,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人是如何开始接触现代化的。

电视机的普及得力于日本松下电器,邓小平请求松下幸之助给予帮助

有人说,电视机早在民国时期就有。确实是如此,但在改革开放之前,一般老百姓家中很少有人能够拥有电视。电视真正普及,飞入寻常百姓家,还是要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而且与现在我们情感复杂的近邻——日本,息息相关。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两国实现了邦交正常化。当时的日本,家庭产品已经趋于饱和,尤其是电视机,已经普及化了(就如同我们十年前,彩电争相促销,大幅度降价)。

因此,日本必须寻找新的国家,新的市场。于是,很多企业都纷纷将目光盯向了中国。当时,中国老百姓家里几乎都没有电视,连见都没见过。因此,日本企业就跃跃欲试,准备进入中国大陆市场。

1978年,已经复出的邓小平访问日本。他特意来到大阪,参观了松下电器厂,并亲自会见了松下幸之助。


邓小平在那里参观了电视机的生产线,还见到了中国完全没有的传真和微波炉。邓小平把一块微波炉加热的烧卖放到嘴里,然后称赞“味道不错”。

当时,邓小平不讳言当时中国的落后现实,他对松下幸之助说:“我们确实是抱着一种请教的态度同你们见面的”。然后请求松下幸之助:“你能否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帮点忙”。

松下幸之助不假思索地答道:“无论什么,我们都将全力相助。”


松下电器与北京电视机厂合作,帮助建设生产线

后来,松下幸之助果然兑现自己的诺言,虽然没有把核心技术转让给中国,但是松下电器开始在中国建厂。

1979年,日本松下电器开始出现在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的橱窗里,在面积不大的7号橱窗里,密密麻麻放着许多松下电器,其中就有电视机。这可以被看成是,日本电器第一次进入中国,向老百姓售卖。

随后,松下电器开始与中国的工厂进行合作。1980年,北京电视机厂派出了技术人员前往日本考察学习,引进了彩电生产线,然后开始进行配件加工。

1981年7月,这条生产线建成,装配工作全部自动化,每天可生产420台彩电。后来,这些彩电以牡丹牌电视机开始在社会上售卖。

就这样,彩电正式进入了中国社会。

老百姓购买彩电,需要凭票,还要搭上自己五年的工资

1983年,中央电视台转播了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这场晚会在当时的威力非常巨大,虽然当时中国的电视普及率只有没千人5.1台(甚至低于朝鲜的每千人7.1台)。

但是,当老百姓知道,可以从电视上看到如此精彩的节目,于是纷纷决定要攒钱购买。

不过,那个时候买电视可不容易。有钱还不行,最主要的是必须要有票(那个时候,还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渡期)。要想获得票,必须要跟单位申请,然后进行排队,一般会等待很长时间。


即使有票了也不行,那个时候一台电视几百块钱,有的甚至要上千。当时,一般工厂工人,月工资才三四十块钱,相当于他们不吃不喝几年的工资。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就曾拿着自己5年的工资——1600元钱去买彩电,结果中途看到了钧瓷挂片,于是没买彩电,买了钧瓷(当时根本不值钱,现在应该几千万不止)。

当时很多中国人,第一次看到彩电都非常不理解,想不出它的科学原理。有些老人甚至不让小孩看电视,害怕他们的魂魄被电视勾走。

在很多地方,如果一个胡同或者一个楼里面,有一家人买了电视机,其它邻居,尤其是小孩子,一到晚上就会跑去,围坐在一起看电视,有些小孩甚至还会趴在窗户外。这成为了上世纪80年代独特的景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