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一词的由来

原在彝区地带的地名,随着历史演变至今,彝语和汉语相互以谐音取用甚多,又多以汉文记载,沿袭流传,却不知谐音取用来自彝语是什么意思。就今黔西城关的地名,在未启用“黔西”二字之前,汉语取谐音于彝语的就有:觚著、个仲、郭张等名。


“黔西”一词的由来



启用“黔西”二字的时年,是清康熙五年(1666)二月。由于对水西改土归流,将包括今金沙县境部分辖地在内的三个则溪范围,划编成为一个府,取名黔西府。按“黔西”二字的含义,其所在方位应该是在黔(贵州)省辖地内西方,可是实际位于黔西北而又偏正北度。但是又为何取名“黔西”呢?这要从卑鄙无耻的吴三桂引清军入关,顺治入主中原,而西南的抗清势力却延续了15年不得统辖,朝廷又令吴三桂挥军辗转经山“郭张”地入滇简略谈起。

清军入关,顺治由沈阳迁都北京,但只占领北面几省,南明小朝廷的皇位更迭而立,并且还拥存一批明军。农民大西军占领西南几省。大顺军余部活动于鄂湘之间。锐利的清军南下扫荡东南明军后向中南进军,却相遇渗透有5万多“猓兵”(多在李定国部)的大西军,在湘桂盘旋阻击清军不得进。又在李定国提出“扶明抗清”的口号下,孙可望把东逃西奔的南明永历帝于1652年移宫贵州安龙,一时以大西军为主的抗清势力凝聚云贵,并由此出师川、湘、桂等省与清军抗衡,捷报频传,引起清廷的重大忧患。顺治十四年(1657)清廷召吴三桂进关内,授他平西大将军,率部向汉中进军,伺机南下入川,形成清军由川、湘、桂围攻云贵之势。次年清廷趁永历朝臣党争,大西军内室操戈,孙可望成败类降清,云贵抗清势力极大削弱之际,清廷调兵补将又以三路进攻云贵。吴三桂入川后率部由重庆南下占遵义。他在遵义时就留心水西地形,寻访水西的情况。顺治十五年(1658)冬,他自遵义向西出师,经由“郭张”南河岸时,见有彝妇在河边洗线,便吩咐一马弁去向彝妇问这里是什么地名。彝妇不懂汉语,只按她正在干的活用彝语回答:“呐马阿拿切启”,其意是“老娘在这洗线”。马弁也不懂彝语,只将尾节音较重的“切启”回报吴三桂,吴就牢记在心,继续往大方进军,欲速入滇。顺治十六年(1659)二月清军占领云贵后,清廷命留吴三桂镇守云南,总管军政。接着吴三桂上书请求云南、贵州总督、巡抚归他节制。顺治虑及能如此顺利进关并取得惊人的胜利,得力于吴三桂实属不小,同意了他的请求,并加授他的权利,相机行事。顺治又指令吏、兵部,凡云贵将吏的用免,由吴三桂安排,费用开支不受户部监制。吴三桂在云贵得到了权利增长,势力扩大,引起他欲望已久夺取皇位的野心。本来在西南特别是云贵两省,接连不断地遭受兵戈蹂躏达十六七年之久,人民深受其苦。清廷最后统一云贵,人民应该是得以休养生息,但是吴三桂却以“边境不宁,不宜减兵力”为由,使清廷不因云贵息兵而裁减他的军队和削饷缩俸。他刻意寻衅而连年用兵,一面使清廷确信“边境不宁”;另一方面他居心叵测地借机除掉他野心施逞的障碍。首先他于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奏报清廷,诬陷水西安坤“久蓄异谋,近闻刑牲祭鬼,将为不轨……乘其未动,早为剿平,以清肘腑之患。”安坤本是水西地方封建统治者之首,早在顺治十五年二月清军由湖南进贵州时,由于大西军阻击不得进,有降清明将洪承畴密召安坤,许以阿画、霭翠为例,坤喜而派汉把缴印投诚,并导引小径而进,势如破竹,四月进占贵阳,冬月入滇。又吴三桂进师遵义时,坤仍派汉把投诚三桂,五月遂导之取开州、修文、广川。三桂军经由大方入滇行至七星关,被大西军白文选严阵把关不得进,坤令人导之取道俄波出乌撒至沾益入滇。由于安坤为清王朝征服云贵有功,当年12月清廷封安坤为“水西宣慰使加都督佥事”,次年8月又赐其袍、靴、彩印,并颁印信。坤受宠而忠于清廷。就在吴三桂捏造奏报坤的当年,有抗清的明将吏吕宏炀,窜匿水西陇革,权时泰、贺鼎、李健、王泗等亦匿于水西陇纳,被坤查觉,速告巡抚卞三元而擒拿。直至康熙二年(1663)七月,抗清明将刘鼎败逃水西,坤擒其“于境内,送贵阳杀之”。可见坤对清廷并无二心。所谓“久蓄异谋”非安坤,正是吴三桂自己。又所谓“刑牲祭鬼,将为不轨”,更是无稽之谈。自唐代以来的汉史所载和历朝通晓“彝人尚鬼”有丧必披甲杀牲以祭,本为起源很早的彝俗,不足为怪。时因在大方总兵刘之复“会其有丧……遣人责问”。后又“诛求未遂,心衔之”。告于吴三桂,三桂借以凑作坤罪材料具疏清廷,清廷于当年10月议复“应如所请,悉心筹划,相机歼剿。”


“黔西”一词的由来



由于老奸巨猾的吴三桂为防备清廷识破其“尾大不掉”而露骨,同时在云南耍尽淫威使无人敢于对其反抗,他又将对安坤进剿事暂搁置,而上奏对早已逃缅甸的明永历帝进行斩草除根,清廷复准。他于顺治十八(1661)腊月初,出兵缅甸将朱由榔父子捕回,于康熙元年(1662)四月初八日残酷绞死于昆明。百姓目睹,咬牙切齿、骂不绝口,就连三桂的卫队也多愤恨,正蓝旗章厄尔特、莽尔洒还想起兵反抗三桂的无人道手段,事被发觉,两满将也被吴三桂杀害。

时至康熙三年(1664)初,吴三桂才率大军进入水西,“坤欲引罪出降”,只因“国公车噶喇专政”,“不听、遂偕坤走宜那噶”。在之前,水西各族人民与安坤的动态相反,持坚决抵抗。但坤虑及抵抗是以卵碰石,而人民遭殃。此时坤欲降不得,又不能坐以待毙,还是被迫起兵反抗。三桂分兵进剿,12月坤就擒被诛戮。这次“吴三桂剿水西”,对水西各族人民肆加屠戮,凡经过处步步肃清,“擒斩九千六百余众”,任意焚掠,动辄“以炮击之,焚其村寨”,仅公鸡山一仗 “虏蔡家苗猓女子三佰人以还”,并获其马数千。事件平定后清政府不得不“以水西剿绝,无可追征”而“题免水西秋粮二千石”。就吴三桂对水西人民大屠杀后向清廷《请设新疆三府疏》中,也不掩其恶地自白“人民死损甚多”。接着吴三桂奏请康熙对水西地进行改土归流。他在《请设新疆(水西)三府疏》中说:“臣拟将十一则溪设三府……”但“不便以比喇、水西、大方为称,宜改新名”。康熙四年(1665)五月清廷议复:“其三府应易新名,即令该藩拟定具题”。三桂将比喇易名平远府,大方易名大定,对水西的易名时吴三桂思索回忆前路经“郭张”时马弁问彝妇地名的回答:“切启”应是“黔西”,只是土人音谐而已,则易名黔西府。由是具以上报,康熙五年(1666)二月清廷议复,依题下达正式启用。之后平远、大定先后更名为织金、大方,惟黔西之名延用了下来。


“黔西”一词的由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