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生楊度:那個給袁世凱稱帝挖坑的幕後推手

中國的古代文人有個理想,就是希望遇到一位既有雄才大略,又能夠禮賢下士的聖君。聖君與賢臣只要相互扶持,相互信任,就能幹出一番大事業來。

當然,中國歷史上不乏類似的天作之合,比如劉備與諸葛亮,唐太宗與房玄齡等等,可惜所謂的“聖君”就像真愛一般可遇不可求。對於大多數文人也就是想想而已。

但如果你既有真才實學,又有鴻鵠之志,碰巧又遇上個掌握權力的人賞識你,重用你,那麼無論這個人的資質如何,你都可能對他另眼相看。

今天我們要介紹的這對君臣有點特殊,他們的關係僅僅維持了83天,屬於名副其實的“閃婚”。而且這個皇帝當的夠糟心,做臣子的到頭來啥也沒得到,他們一度將對方引為知己,卻在錯誤的時間給彼此挖了個坑,共同導演了一出驚天的鬧劇。

這兩個人,一個叫袁世凱,另一個則是本文的主人公——楊度。

書生楊度:那個給袁世凱稱帝挖坑的幕後推手

1/7 湖南湘潭走出來的青年才俊

袁世凱咱們就不多做介紹了,他曾是中國近代歷史教科書裡的頭號大反派,因為1915年復辟稱帝,開了歷史的倒車,被後人扣上“反動軍閥”的帽子,給自己惹了一世罵名。

那麼這個楊度何許人也?他是袁世凱稱帝的重要推手,民國初年國內第一流的學者,曾與康有為、梁啟超這樣的人物齊名,在政治學、佛學等領域有很深的造詣,也是中國最早研究西洋憲政的知識分子之一,曾被袁世凱親筆題書,譽為“曠代逸才”。

楊度在日本留過學,作為傑出的學者與學生領袖,與孫中山也有不錯的私交,卻為何要協助袁世凱倒行逆施,上這條賊船呢?這還得從頭說起。

楊度出生於1875年,是湖南湘潭人,眾所周知,湖南在近代史上人才輩出,光是晚清就出了曾國藩、左宗棠、譚嗣同這類全國級的大名人。18歲那年,楊度考上了舉人,如果一切順利,他將在科場上揚名立萬,像同鄉曾國藩那樣做個翰林學士。

可在此時發生了一件大事,1895年,清廷甲午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這是清朝立國以來罕見的奇恥大辱,康有為梁啟超召集了數百名舉人向光緒皇帝上書,請求朝廷拒絕與日本和談,這便是史上著名的“公車上書”。

書生楊度:那個給袁世凱稱帝挖坑的幕後推手

楊度也在公車上書的名單裡,藉著這次機會,他結識了康梁,受後者的影響,楊度也開啟了對於國家前途的思索。

楊度年輕時曾寫得一手好文章,據說他對韓愈和柳宗元的古文不屑一顧,認為自己的水平高出他們一籌。為此,楊度贏得了狂士的美名,並引起了大儒王闓運的注意。

王闓運是個舊式文人,由於早年仕途不順,後來在湖南教書,成了當地的名士。王闓運聽說過楊度,對他的才學非常欣賞,並決定收其為學生。就這樣,楊度正式拜入王闓運的門下。在此期間,王闓運除了向楊度傳授經史子集,順便向這位年輕的學生販賣了自己的一項私貨——帝王學。

書生楊度:那個給袁世凱稱帝挖坑的幕後推手

帝王學顧名思義,就是教你如何治國理政的學問,它在中國古已有之,被歷代知識分子加以改造和包裝,結果就成了包含了哲學、經學、史學、軍事,以及不少天文地理知識,幾乎涵蓋了一切學問。

但正因為如此,帝王學才變得很玄乎,你可以覺得它啥都是,也可以認為它啥也不是。可這套學問偏偏對讀書人很有吸引力,簡直像一套武功秘籍,彷彿掌握了帝王學,他們就擁有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能力。

楊度在王闓運的灌輸下,也開始醉心於帝王之學,並漸漸物色起心中理想的“帝王”人選。

2/7 認識袁世凱

早在京城參加公車上書期間,楊度就聽聞了袁世凱的大名。彼時的袁世凱四十歲不到,被清廷上下視為民族英雄。

袁世凱雖然讀書不多,但是行事果斷,帶兵有方,是朝廷裡出了名的幹才。朝鮮爆發兵變,袁世凱以雷霆之勢逮捕了帶頭作亂的首領。平叛之後,袁世凱又說服朝鮮當局擊敗了駐朝鮮的日軍,從那時起,他便發現了日本人意欲吞併東亞的野心。

甲午戰敗,袁世凱向光緒提議採用歐洲的方法訓練軍隊,並大規模引進西式的武器裝備,於是便有了後來的小站練兵。

書生楊度:那個給袁世凱稱帝挖坑的幕後推手

袁世凱仿照德國的軍制,編寫了《練兵要則十三條》,呈送給李鴻章、榮祿等朝廷重臣,最後得到光緒皇帝的信任,在小站為大清培養新式陸軍。

很快,小站練兵就開始聲名遠揚,吸引了一大批青年才子的目光,出於好奇,在袁世凱好友徐世昌的引薦下,楊度決定前往小站一探究竟,他很快就被眼前所看到的一切震驚了。

袁世凱的這支新式陸軍無論在武器裝備、組織紀律還是在精神面貌上,都與傳統軍隊有著天壤之別。楊度早年在軍營裡生活過,深知舊式軍人是一副怎樣的德行:他們衣著邋遢,舉止粗魯,平時欺壓老百姓是內行,可一碰到打敗仗撒腿就跑,脫下軍裝,這群人就是地痞無賴,俗話說“好男不當兵”,還是有點道理的。

書生楊度:那個給袁世凱稱帝挖坑的幕後推手

不僅如此,袁世凱手下的官兵竟沒有一點架子,他們會主動告訴楊度長官去了哪兒,何時回來,還會以茶水款待楊度,給他安排住宿,這又讓楊度大為驚奇。要知道,過去的中國士兵根本就不懂這一套,除了對長官唯唯諾諾,其他人則壓根不放在眼裡。

他還從士兵的口中得知,營中所有官兵,包括袁世凱在內,一律早晨五點半就起床,上下級統一服從規章制度,不搞特權。更令他敬佩的是,袁世凱每月還給親自士兵發工資,絕不拖欠軍餉。眾所周知,中國傳統軍隊裡的長官貪腐成性,剋扣軍餉,中飽私囊更是家常便飯,嚴重影響了部隊的士氣,打仗時不堪一擊。

後來,袁世凱親自接見了楊度,一番交談過後,他給楊度留下了如下印象。

首先,袁世凱沒有一點架子,他平易近人,正如他那胖乎乎的身材,容易給人以親近感,甚至還有一種憨態可掬的感覺。這使得袁世凱很容易受到平民的愛戴。

其次,袁世凱頗有報國之志,這從他當年向朝廷呈送《觀海樓談兵》、《練兵要則十三條》等行動中就可以看出。但更重要的是,袁世凱絕不是隻會誇誇其談的官僚,他的能力是實打實擺在那兒的,而且有雄心,有格局,有視野,這樣的人物,想不成大事也難。

書生楊度:那個給袁世凱稱帝挖坑的幕後推手

小站練兵時期軍官合影

在楊度這位二十多歲的毛頭小夥面前,袁世凱無疑是當世豪傑,國之柱石,這樣一位英雄人物,對時局也一定頗有見地吧。臨行前,楊度特地請教了袁世凱:眼下國事維艱,您是否贊成變法?

3/7 日本的留學生代表

其實自甲午戰爭慘敗以來,變法圖強已經成為朝野共識,上到王公貴族,下到一介書生,都相信國家非變法難以維繫,連慈禧太后都贊成朝廷需要變法,但問題是怎麼變,何時變,變法的力度有多大,誰的心裡也沒譜。

那袁世凱是否贊同變法呢?答案是肯定的,因為他本人正是變法的既得利益者,小站練兵,就是朝廷在軍事上的一次變法。袁世凱希望皇帝能夠下大決心,改變國家積貧積弱的局面,他甚至還參加了康有為等人組織的強學會。

可就在這看似一邊倒的呼籲下,1898年的戊戌變法竟以失敗告終,而且敗的倉猝,敗的狼狽,原先設想的宏偉藍圖成了一地雞毛。主張變法的人要麼被殺,要麼流亡。戊戌變法失敗,固然有守舊勢力在攪局,但最根本原因,還在於維新派從制度設計到政治經驗都過於幼稚,在一幫老謀深算的政客面前不堪一擊。

書生楊度:那個給袁世凱稱帝挖坑的幕後推手

當然還有人認為,是袁世凱關鍵時刻向守舊派告密,使得維新變法滿盤皆輸,並直接導致了慈禧太后重執權柄。儘管袁世凱本人一再否認,但維新派始終把這筆賬記在了他的頭上。

但變法失利不代表清廷不需要改革,之後朝野上下圍繞如何改革的問題展開了激烈爭論,此時楊度已經東渡日本,在日本政法大學研究起了各國政治。他閱讀了盧梭、孟德斯鳩、約翰·穆勒等西方學者的著作,日以繼夜的思考,他沒有盲目崇拜西方制度,而是努力把這些西哲的思想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探索出一條適合本國發展的道路。

戊戌變法失敗後,讓很多人,尤其是廣大留學生對清廷徹底失去信心。而此時,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黨,開始在留學生中間活躍,鼓吹革命思想,推翻滿清政府。

書生楊度:那個給袁世凱稱帝挖坑的幕後推手

楊度在留學生中間很有人緣,1905年,他當選為旅日留學生總幹事,還代表海外留學生歸國請願,要求朝廷廢除中美粵漢鐵路借款續約,為收回粵漢鐵路的路權立了功,得到張之洞等清廷大員的賞識。

此時的楊度春風得意,深受朝廷器重,斷不可能贊成孫中山一派的激進思想。而日本的成功經驗則告訴他,皇帝並非國家落後的標籤,像日本這樣的新興帝國,保留了天皇,使國家上下團結一心,大力發展軍事與實業,照樣成為了世界強國,既然如此,中國為什麼非要把皇帝趕下臺呢?所以,中國應效仿英日實行君主立憲。國家內閣成員由選舉產生,給人民充分的自主權。

4/7 投靠袁世凱

楊度的思想,在當時的人看來,無疑是最穩健,最務實的救國方案。無論是進步人士還是守舊派,都贊同楊度的主張。何況此時的楊度已經是小有名氣的憲政學者,又有留洋背景,怎麼說也算是高級知識分子了。

據說楊度和孫中山,在日本東京有過這樣一段爭論,孫中山堅持要把滿清政府逐出中國,他向楊度分析了帝制的種種危害,並坦言自己不相信清廷會有改革的誠意。雙方最後沒有取得有價值的共識,卻成了一對好朋友。事後,楊度對孫中山說了這樣一段話:“吾主君主立憲,吾事成,願先生助我;先生號召民族革命,先生成,度當盡棄其主張,以助先生。”

孫中山是怎麼回答的我們不得而知,但是當1906年清廷決定立憲改革,並請楊度撰寫《中國憲政大綱應吸收東西各國之所長》和《實行憲政程序》時,全天下的人都相信清廷這回要玩真的了。

書生楊度:那個給袁世凱稱帝挖坑的幕後推手

清朝預備立憲考察團

以上這兩篇報告使楊度在國內聲名大噪,他一下子成了中國研究君主立憲的權威人物。從某種程度上,他甚至已經被貼上官方學者的標籤。袁世凱和張之洞一起舉薦他,作為朝廷預備立憲的首席顧問。

楊度第一次走進宮廷,向王爺貝勒與朝廷重臣宣傳他的立憲思想,在別人眼裡,楊度是個憲法專家,雖然只有舉人文憑(相當於今天的高中學歷),在日本也只上過幾年的速成班,但仍被大家視為難得一見的高材生。事實上,清廷的許多立憲文件都出自楊度的手筆。

袁世凱是預備立憲的積極分子,正是在他的多方努力下,楊度這個在野的書生才能夠走進朝堂,成為受人尊敬的官方學者。因此,他對袁世凱格外感激,如今袁世凱位高權重,他必須想辦法報答對方。

但袁世凱之所以熱心於立憲,首先是出於政治考慮,他想趁機削弱皇族的權力,並擴大漢族官員的隊伍。

晚清自李鴻章去世之後,朝中最有聲望的漢族大臣只有兩個,一個是張之洞,另一個便是他袁世凱。張之洞已步入風燭殘年,袁世凱就成了唯一能夠挑大樑的人。一旦立憲成功,他就是背後的頭號功臣,屆時袁世凱手裡有權有兵,在朝中將擁有更大的話語權。

書生楊度:那個給袁世凱稱帝挖坑的幕後推手

但楊度沒有注意到袁世凱的野心,即便注意到,可能也覺得無可厚非。因為在他眼裡,袁世凱是當時能夠力挽狂瀾的唯一人選。他曾經把希望寄託於梁啟超、譚嗣同這幫人,但他們在政治上太幼稚,做事完全不靠譜。他還考慮過由孫中山扮演這個角色,可惜後者的政見與他不一致。目前只有袁世凱,這個中國政壇上的第一強人,有能力實現他的君主立憲夢想。

5/7 袁世凱成為辛亥革命的最大贏家

遺憾的是,清廷的預備立憲弄了個虎頭蛇尾,全國人民徹底對清廷失去信心。上帝沒有給清政府更多的時間,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正式敲響了清王朝滅亡的喪鐘。

武昌起義轟轟烈烈,但真正埋葬清王朝的那個人卻是袁世凱,袁世凱出面與革命軍談判,在獲取了足夠的政治回報之後開始向清廷逼宮,袁世凱手裡掌握著新式陸軍,他倒向哪一邊,就能幫助哪一邊取得最終勝利,最後,袁世凱選擇了革命黨,併成功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

書生楊度:那個給袁世凱稱帝挖坑的幕後推手

辛亥革命之際,楊度是袁世凱最器重的幕僚之一,武昌起義爆發時,袁世凱還派他利用日本留學時期積攢的關係與革命黨人和談。但是從內心深處,楊度不相信革命黨能夠成氣候。眼下清廷被推翻了,楊度開始懷疑起自己的理論,不得不在口頭上支持共和。

唯有袁世凱對革命派倡導的共和制始終不以為然,辛亥革命讓他看到了地方力量的崛起,實際上這股力量早在晚清時期就已形成。袁世凱擔心,如果讓各省議會由自己投票來選出地方長官,那麼中國就要回到類似於唐代藩鎮割據的局面,所以,他千方百計想建立一個集權政府,這就不可避免的與南方的革命政權產生了嚴重衝突。

作為一個從封建體系中走出的官僚,袁世凱根本不可能,也沒時間學習現代政黨政治裡那套複雜的鬥爭技巧與政治手段,面對議會中咄咄逼人的國民黨議員,袁世凱幾乎無法通過任何一項重大決議,他每天都在收拾亂局,若想繼續呆在總統的寶座上,唯一的選擇就是獨斷專行。

從1913年10月,袁世凱下令解散國民黨,剝奪了國民黨員的議員資格。1914年1月份,袁世凱解散議會,中國再次陷入各派紛爭的混戰局面。

在失望中,袁世凱覺得,中國還是需要一位權威來統治,即便這個權威不再是愛新覺羅氏,至少也應該是一位像他這樣的強人。

辛亥之後,楊度一直力挺袁世凱,當孫中山的心腹黃興邀請他加入國民黨時,楊度拒絕了。此時他又結交了一位新朋友,袁世凱的長子袁克定。

書生楊度:那個給袁世凱稱帝挖坑的幕後推手

袁克定溫文爾雅,生得一表人才,他始終堅信,父親有一統天下之才,袁世凱當選為總統之後,袁克定成了父親的左膀右臂。身為大總統之子,身邊溜鬚拍馬的人自然就多了,很多人認為袁克定文韜武略一應俱全,是理想的治國人選,袁克定偏偏把這些話聽進去了。

袁克定在德國治過腿傷,還能說一口流利的德語。在德國期間,他受到了威廉二世皇帝的接見,他對威廉二世極為崇拜,並始終牢記威廉皇帝對他說的那句至理名言:“共和制不適合中國,中國若想強大,必須實行帝制。”

6/7 協助袁世凱稱帝

袁克定把威廉二世這番話告訴楊度,楊度聽了又驚又喜,他一直擔心,自從中國建立共和制之後,像他這樣的立憲派會失寵。如今這位袁大公子替他說出了心裡話,他突然有了一種久旱逢甘霖的感覺。

袁克定還對楊度說,袁世凱曾考慮讓他做國務總理,只因為身邊的老部下嫉賢妒能,才沒了楊度的位子。這番話把楊度說的心裡美滋滋,這個袁大總統到底還掛念著我!還有他的大公子袁克定,正所謂虎父無犬子,兩人英雄所見略同,一拍即合,相互引為知己。

與此同時,一個叫古德諾的美國學者也開始鼓吹帝制,1913年,作為民國總統法律顧問的古德諾公開主張,中國民智未開,實行民主制只會帶來混亂,所以,君主立憲才是最適合中國的道路。

書生楊度:那個給袁世凱稱帝挖坑的幕後推手

這就給楊度吃了顆定心丸,日本人、德國人,甚至連美國人都認為中國人需要皇帝,這說明什麼?說明他楊度一開始就是對的,再看看中國的現狀,四分五裂,各方混戰,沒了皇帝,你們誰搞得定這個局面?

很多人認為,袁世凱當年稱帝,是被大兒子袁克定給坑的,袁克定巴望著父親有朝一日當了皇上,他就能作為“太子”繼承大統,所以在袁世凱猶豫不決的時候,袁克定偽造了一份《順天時報》,炮製出老百姓盼望袁世凱稱帝的假新聞,一手將老爹送上了不歸路。

然而,以袁世凱的老謀深算,豈能被這套把戲給矇騙?更何況,即便袁世凱相信這個新聞是真的,他也不會單憑這一點就去當皇帝,如果這樣的話,他這麼多年的官場也算是白混了。

所以,袁世凱稱帝真正的推手,不是別人,正是以楊度為代表的一批立憲派文人,只有他們的支持,才能讓袁世凱真正有底氣去推翻共和,實現夢寐以求的個人獨裁。

1915年4月,楊度向袁世凱呈上了《君憲救國論》,這部長篇大論以對話的形式,闡明瞭君主立憲思想,文章的主旨大致便是,中國人在政治上還很幼稚,不知道自由平等為何物,由專制貿然過渡到共和,會使國家群龍無首,分崩離析,所以,時代呼喚帝制,人民呼喚帝制。

書生楊度:那個給袁世凱稱帝挖坑的幕後推手

袁世凱稱帝時期的楊度

1915年8月,袁世凱授意楊度成立籌安會,這個籌安會可不簡單,裡面都是不一般的人物,包括同盟會元老孫毓筠,北京大學教授劉師培,以及著名翻譯家嚴復等等,他們皆對共和制大失所望,希望中國由一位開明的君主來統治。

1915年10月,袁世凱在國民會議上全票正式“當選”為皇帝,12月12日,袁世凱正式稱帝,把新王朝定名為“中華帝國”。

書生楊度:那個給袁世凱稱帝挖坑的幕後推手

當然,袁世凱這位楊度心目中的“真命天子”只當了83天,這兩人的“君臣關係”也僅僅維繫了短暫的幾個月。1916年,袁世凱在公眾的唾罵聲中辭世。楊度也遭遇四面楚歌,人們把他視為“帝制餘孽”。在黎元洪的懲辦帝制禍首令中,楊度被排在了第一位。

7/7 好為帝師的一介書生

袁世凱去世之後,楊度退出了公眾視線,晚年的他遁入空門,醉心佛學,但與孫中山仍保持著良好的關係,偶爾作為政治聯絡人現身,1931年,楊度在上海病世。

書生楊度:那個給袁世凱稱帝挖坑的幕後推手

據說袁世凱在決定籌安會的骨幹人選時,曾問兒子袁克定,楊度這個人書生氣太重,是否靠譜?袁克定這樣回答:楊度雖然政治經驗不足,但是官癮很強,所以,把這件事交給他準能行。

袁克定這番話耐人尋味,有著很大的解讀空間。

其實,即便在楊度最得袁氏寵信的時候,他也沒有得到多高的官銜,他一生最大的官,還是在清朝時獲得的,1911年,也就是清朝滅亡前夕,楊度當過一陣統計局局長,好歹也算是一位局級幹部了。

那麼,楊度想當的這個官,究竟是多大的官呢?肯定不是統計局長這樣的小角色,楊度真正希望成為的,是一名“帝師”。

所謂帝師,就是皇帝的啟蒙老師,他們教小皇帝識文斷字,四書五經,等到皇帝長大了,他們的任務就完成了,你可以把他當做皇帝的私人家教。

不過,這只是從比較狹隘的角度理解帝師,還有一種帝師,他們不僅教皇帝讀書,還教給他治國理政的方法,甚至一直影響到皇帝親政之後,既作為皇帝的老師,又作為國家大事的重要決策者。

楊度顯然想做第二類帝師,或者說,他想成為袁世凱觀念層面的啟蒙老師,將這位權慾薰心的政客帶進憲政的大門。

如果袁世凱的中華帝國一切順利,那麼他楊度就是這個帝國的“精神國父”,後世將永遠懷念他,歌頌他,把他當成偉大的思想家與教育家,與歷代聖賢同列。

可惜,楊度的如意算盤打錯了方向,好老師的標準是能否教出好學生,但袁世凱不是個好學生,袁世凱雖精通政治的“術”,卻不懂得政治的“道”,尤其是現代政治的道。

什麼是現代政治的“道”?不是自由、民主、平等這些空洞的大道理,而是由多數人,經過一輪又一輪,一代又一代重複博弈所形成的共識,這個共識既不是書本上的理論,也不是獨裁者的一紙命令,袁世凱不明白這個道理,他野心太大,耐心太少。

那麼楊度是否懂得現代政治的“道”呢?在我看來也不見得,充其量,他只懂得其中的“理”,但是光憑“理”,不足以解決實際問題。

楊度對政治的理解,仍舊停留在年輕時代從王闓運處學來“帝王學”那裡,他想用自己的赤誠與智慧感化統治者,從而把中國帶上變革之路。這時候他遇到了袁世凱,對方對他有知遇之恩,楊度就把希望寄託在這位未來的“開明君主”身上。

書生楊度:那個給袁世凱稱帝挖坑的幕後推手

楊度對統治者投入了太多的感情,傳統的英雄主義,聖王思想遮蔽了他的視野。然而,這也不是對待現代政治應有的態度。現代政治的穩定,是建立在制度穩定的基礎上,是在制度約束下形成的博弈、分工和妥協,歸根結底還是那句老話:“把權力關在制度的籠子裡。”

當然,站在過來人的角度,這種對權力的馴化,既不是靠口號,也不是靠強迫,而是經過好幾代人的努力和教訓才換來的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