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陈济棠是个什么样的人?

汪鹤真


陈济棠是个争议颇多的历史人物,在民国时期号称“南天王”,他官至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民国政府农林部部长,他是粤系军阀的领军人物。

一、出身草根,早年参加同盟会,投身革命

陈济棠是广东防城港人(现在属于广西),是汉族客家人,清朝光绪十六年出生(1890年),家境贫寒,幼年双亲亡故,由他的兄长抚养长大,读过书,有些文化。

(年轻时候的陈济棠)

广东是孙中山先生革命的大本营,所以两广地区的人们最先接触革命,陈济棠18岁那年考入了广东陆军小学堂,在教官邓仲元的影响下,和同学邓演达(著名的国民党左派人士,后被反动派杀害)一起加入了同盟会,投身革命。武昌起义之后,陈济棠和邓演达追随邓仲元在淡水密谋举事响应武昌起义。

(邓仲元像)

邓仲元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主张的坚决执行者,而陈济棠始终不离其前后,在革命初期誓死追随,积极参与到讨袁、倒龙、反旧桂系军阀等的活动中。

1920年北伐战争开始,陈济棠在邓仲元的粤军第一师中任职营帐,陈炯明叛变革命,陈济棠积极讨伐并立战功,升任旅长,受到孙中山先生的嘉奖,又协助李宗仁统一了广西,讨伐了刘杨叛乱,为巩固国民革命广东根据地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国民革命军第二次东征时,陈济棠有立下了功劳,为此受到蒋介石的嘉奖。

二、思想落后,抵触孙中山先生的三大政策,,公然反苏反共,投蒋升官

在革命初期的陈济棠是积极分子,可是到了北伐战争之后,陈济棠思想保守,逐渐显露出了他右派的立场。

陈济棠在广东主政期间任人唯亲,谋取私利,引起不满,遂借故去苏联考察躲避风头,他带团去了苏联四个月,回来之后不仅没有接受革命思想,反而向蒋介石提出反苏反共的主张。

贺龙、叶挺率南昌起义的部队入广东,陈济棠率军积极阻击,镇压革命,中原大战期间,陈济棠支持蒋介石,他使用计谋将粤军的蒋光鼎、蔡廷锴部调往前线参加战斗,因为此二部非陈济棠嫡系,中原大战结束后,蒋蔡二部合编为第十九路军,远离了广东。自此广东就剩下陈济棠一家独大了。

三、因利益与蒋分裂,曾积极参与围剿,后又为红军通行放水

中原大战之后,蒋介石一家独大,获得了国民党内部的最高权力,这时他就要着手铲除异己,而粤军不属于嫡系,所以陈济棠和蒋介石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

(蒋介石像)

矛盾归矛盾,但是他们反动的本质是一样的,陈济棠在广东境内依然积极打压革命势力,并积极参与国民党对红军的前四次反围剿。

随着情况的变化,陈济棠不想在江西替老蒋卖命,消耗自己的实力,就暗中派人和红军进行合作,红军派潘汉年等为代表与其谈判,达成停战协议,互通情报,陈部给红军让道,并赠送了红军两千箱子弹。

陈济棠的行为主观上其实是为了保存实力,但是在客观上也帮助了红军,表现出了有利于革命的一面。

四、发动“两广事变”失败,参于抗日工作,在香港化妆脱险,有一定的民族气节

(胡汉民像)

胡汉民被软禁,后脑溢血死亡,借着胡汉民的引子,陈济棠联合李宗仁等成立了“中华民国国民革命抗日西南联军”,公然反蒋,蒋介石采取一打一拉的政策分化了他们的阵营,此次起事失败,去往欧洲。

这次起事失败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民族存亡之际,陈济棠等还计较个人得失,所以在大义的前提下此事必败,而失败后的陈济棠也逐渐认识到了抗日的重要性。

“七七事变”之后,陈济棠雇人在法国演讲,痛斥日寇罪行,表示了愿意共赴国难的请求,遂回国就任国民政府农林部长,在任期间,积极参与抗日物资的筹集工作,支援抗战,陈济棠妻子有病,他告假去香港,在这期间,汪精卫曾经拉拢陈济棠,被陈济棠拒绝,后来香港被日本占领,陈济棠化妆脱险,没有和日寇妥协,在民族大义上,陈济棠没有跑偏,值得表扬。

五、陈济棠的贡献

就是在他治理广东期间,广东发展的非常好,他重视教育,发展经济,建设广东,为之后打下了基础。

六、功过是非

(改革开放总设计师,伟大的邓小平同志)

伟大的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曾经接见过陈济棠的第十子陈树柏,说了这样一段话对他,令其非常感动,“令尊治粤八年,确有建树,有些老一辈的广东人还在怀念他。”并亲笔题字“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赠与陈树柏,能够得到邓小平同志的评价和认可想必陈济棠也没有想到。



鸿涵先生


去年夏天的时候,我曾一口气连续写过上百篇民国军阀政要,唯独漏了陈济棠,如今看来,对人物评价既不够全面,也不够深度,再评陈济棠,反而不似从前“张嘴就来”。

本文在讨论陈济棠的时候,专门讨论陈济棠的军政生涯,尤其是他与蒋介石之间的关系为主线,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这位“南天王”陈济棠。

寒门出身的南天王陈济棠

民国时期的军阀,尤其是像陈济棠这样的地方军阀,大多都是有一定的背景或者关系,陈济棠是寒门出身,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主政一方的军阀实力派,过程不可谓不艰辛。

陈济棠家里世代务农,1907年考入广东陆军小学开始接触革命活动,秘密参加了同盟会,1912年考入广东陆军速成学校,毕业后开始其军旅生涯。

1920年加入粤军,开始了其向上爬升的军旅生涯,1922年陈炯明叛乱,陈济棠拥护孙中山先生,参加对陈炯明的讨伐,陈炯明被驱逐出广州后,陈济棠被任命为粤军第一是第二旅旅长,后来在粤桂战争中,新桂系的统一广西之战中都表现出色,并且与新桂系李宗仁、白崇禧等人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1925年已经担任师长的陈济棠率部参加第二次东征陈炯明的战斗,在此战役中,蒋介石的总指挥部差点就被敌军给端了,后来陈济棠和何应钦部赶到才救蒋介石与水火。

北伐军从广东北上后,广东就又成了广东人的地盘,1927年11月发生张黄事变,驱逐李济深,李济深是陈济棠的老领导,正是陈济棠的帮助上,才帮助李济深平息局势,在此过程中,陈济棠也迅速发展自己,成为广东比较有实力的军阀。

1929年,蒋介石在南京囚禁了李济深,陈济棠遂与蒋介石合作,扳倒李济深,成为广东最大的军阀,在蒋介石的支持下,陈济棠于1930年击败李宗仁与张发奎部,为老蒋的蒋桂之战以及中原大战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

陈济棠与蒋介石为代表的宁粤对峙

说句实在的,两广出身的军阀要是不反蒋,都对不起革命,只有反蒋的军阀才是好军阀,以广西新桂系来说,更是将反蒋当作军阀的信仰,老蒋三次下野,两次是新桂系促成的。

相对来说,粤系军阀反蒋的雷声大,却是分分合合,终究是不彻底。

以粤系的汪精卫、胡汉民这些人来说,始终没能形成反蒋统一战线,内部矛盾比反蒋还大,最终都没成气候。

陈济棠能够成为南天王除了有自己的打拼,锦上添花的那个却是老蒋,所以,在1929到1931年之间,陈济棠是依附于蒋介石,然而1931年因为粤系胡汉民被蒋介石囚禁后,陈济棠经过粤籍政客古应芬的策动,开始反蒋。

粤桂之间停止战争,达成和解,将两广成为反蒋基地,很多粤籍的国民党元老派也都积极支持他们,再次成立广州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对峙,并且弹劾蒋介石,要求蒋介石下台。

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不得不考虑全国的局面,因此作为妥协将胡汉民释放,与粤方达成和解。

然而,陈济棠和蒋介石之间的关系却彻底破裂,陈济棠在此期间迅速扩张,在东北军撤回关内的情况下,粤军已经成为当时除老蒋中央军外实力最强的军阀,底气足了也就不惧老蒋了。

陈济棠发动的两广是变,从反蒋到服蒋

1936年作为全面抗战爆发的前一年,发生了两件大事,其中之间就是张学良发动的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兵谏蒋介石进行抗日,而在此之前,陈济棠与新桂系就发动两广事变,反蒋抗日。

1936年6月2日,陈济棠开始发难,致电中央要求全国抗日,陈济棠领衔,两广将领联名要求蒋介石北上抗日,是为两广事变。

针对陈济棠的发难,老蒋沉着应对,一方面调兵遣将随时准备应战,另一方面还是老一套,就是收买、分化、瓦解陈济棠的部队,这一招被蒋介石在攻打地方军阀的过程中,运用的炉火纯青,屡试不爽。

首先是粤军重金打造的空军,被蒋介石收买,飞离广东投靠中央;其次是广东军政大员李汉魂通电反陈拥蒋;最后,收买陈济棠手下重要大员余汉谋与张达,宣布服从国民政府。

老蒋这一套组合拳打的陈济棠是毫无招架之力,辛辛苦苦筹划反蒋多年,竟然被老蒋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不费一兵一组给解决了。

两广事变失败后,陈济棠跑到香港蛰伏,经过一段时间痛苦的反思,陈济棠最终选择服从老蒋,老蒋让陈济棠出过,并且表示希望他“早日回国襄助共成大业”,后来陈济棠担任过蒋介石的农村部部长,以及中央常务委员等职务。

蒋介石败退台湾后,颇有先见之名,将精力放到教育上,免受猜忌。


史论纵横


陈济棠(1890一1954),字伯南,广西防城县人,国民党一级陆军上将。毕业于黄埔陆军小学、陆军速成学校。毕业后在广东地方部队中任初级军官。1916年,任营长。1922年,陈炯明叛变,奉孙中山之命讨逆。及广州光复,升团长、旅长、师长。 陈济棠拥蒋,在蒋的帮助下独占两广,成为粤系主要头目。



1931年,驱走省主席陈铭枢,成为独霸广东的“南天王”。陈济棠加强治理广东,他提出了“整军经武,改革政治,发展经济,阐扬文化”十六字治粤方针,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他又反蒋。1936年与桂系联合发动两广事变,任抗日救国军西南联军副司令。失败后逃往香港。 陈济棠反我军,1932年任赣粤闽边区“剿我军”副司令,参与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四次、第五次“围剿”。他在1934年又与红军签有停战协议。 1937年9月,蒋介石任命他为国民政府委员。1939年11月,经蒋提名为中央执行委员和最高国防委员会委员。



1940年3月任农林部长,次年辞职。抗日战争胜利后,曾任两广及台湾宣慰使。1946年回广东从事教育事业,创办珠海大学。1949年3月被任命为海南特区行政长官兼建省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1950年5月,由海南去台湾,被蒋介石聘为“总统府”资政、战略顾问。1954年11月3日在台北病逝,终年六十四岁。


李三万的三万里


我们熟知的“八路军”番号,原来就属于曾经的“南天王”陈济棠。抗战胜利后,一直赋闲的陈济棠试图东山再起,纠集旧部争夺广东的军政大权,终于斗不过曾经的部下余汉谋等人,被打发去了海南岛担任警备司令(旧属广东)。第四野战军大举进军两广时,残敌纷纷逃入海南,结果“老虎仔”薛岳在陈诚的力挺下复出,就任“海南防卫总司令”,屈居副手的陈济棠气个半死,干脆出工不出力,最后率嫡系部队两个师逃台。



陈济棠出身于号称“粤军之母”的粤军第1师和后来的第四军,他在民国政治舞台上的起落与蒋介石息息相关。国民革命军1926年誓师北伐时,陈济棠幸运获得了率所部第11师留守广东的机会,从此排斥异己壮大势力,在粵系汪精卫、张发奎等与蒋介石争夺国民政府控制权的斗争中,陈济棠选择支持了蒋介石,于是飞黄腾达。到1929年,他已经升任第八路军总指挥及“广东绥靖委员”,统一掌管广东地区的陆海空三军。

陈济棠在新桂系军阀崛起时期,曾奉广州政府之命三次率兵入桂相助,因与李宗仁、白崇禧和黄绍竑全部交好,蒋桂战争之后李白黄一度下野,两广地区以陈济棠势力最大,“南天王”的称号由此而来。



关于陈济棠的生平,不少答友已经认真回复,重复没有意义,单说一向秉承反*立场的这位“南天王”,是如何因为维护自己利益、反而在客观上相助中国革命的事件。

第一次是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决定长征时,由于通往湘西的道路已经被国民党围剿部队重兵封锁,红军派员联系了负责南路封堵的陈济棠,此公深知蒋介石一石二鸟的政策,不想与红军拼个你死我活消耗自身实力,于是答应了红军自粤北“借道”的要求,当中央红军通过后再假意追赶,被称为“敲梆式的堵击”和“送行式的追击”,使红军在长征初期顺利通过了敌人三道封锁线。

(与蒋介石合影)

陈济棠甚至赠送了红军10万发子弹,并且扬言:“红军多打死一个蒋军,我们就相应安全一分”。当然,这些小动作是瞒不过蒋介石的耳目,后者怒火中烧,开始限制和修理这个广东军阀,双方矛盾逐渐加深。

第二次是1936年6月,蒋介石正拟调动大批中央军前往西北,准备逼迫张学良、杨虎城一起围剿刚刚到达陕北的各路红军,不料陈济棠见江南空虚,当年6月1日联合桂系发动了反蒋的“两广事变”,历史上也称六一事变,蒋介石不得不回调部队解决两广问题,客观上为红军赢得了宝贵的喘息之机。

结果,陈济棠的头号大将余汉谋倒戈,空军全部叛逃,两广事变很快被中央军平定,陈济棠无奈通电下野,结束了他在广东的近十年统治,第八路军番号也被撤销;等到蒋介石回过头来再次督师陕北时,又发生了“西安事变”,苦逼的一塌糊涂。



(薛岳、陈济棠、张发奎)

第三次是1950年4月,抗战胜利后一直主管海南军政的陈济棠,被空降来的老乡薛岳骑在头上,心中十分不爽,在海南的国民党残军中,薛岳的嫡系第四军仅有5000余人,而陈济棠几年经营组建起来的部队却高达30000余人,于是陈济棠依仗手中实力,拒不遵从薛岳的指挥和调遣,致海南岛的防御部队体系四分五裂,当四野战神韩先楚的两个军登岛后,陈济棠一路向三亚逃窜,使人民解放军顺利解放海南岛。

点评:民国时期典型的军阀,以培植和保存个人势力为已任,无论其他。

(陆军一级上将)


度度狼gg


陈济棠,民国军阀,主政广东达将近八年之久,显赫一时,号称“南天王”。如果要评价此人,我可以赠送他八个字“精明过人,利益至上”。

陈济棠的老上司是李济深,原来是广东的军政一把手,因为被老蒋排挤,就密谋联系桂系的李宗仁,白崇禧,想有所动作,结果被老蒋诱骗到南京抓了。陈济棠是李济深的麾下第一大将,众望所归成为一帮李系将领的主心骨。众将领一起要求陈济棠登高一呼,率众反蒋。不料,陈济棠老奸巨猾,他假模假样的大骂老蒋一通,然后话锋一转,态度来个180度大转弯,强调大家应该珍惜广东局面,按照元老胡汉民的意图办事,切不可操之过急。一帮将领都是大老粗,哪里比得上陈济棠的老谋深算,被忽悠的目瞪口呆。原来,陈济棠早就和老蒋勾搭上了,他正想借此机会当上一把手过过瘾。陈济棠摸清众将领的底细,最后亮出底牌,宣布接受老蒋的任命,并且立即以广东最高军政一把手的身份,接收了原李济深的全部地盘。

陈济棠大权在握后,又开始与老蒋拉开距离,一面与红军暗通曲款,一面与桂系的李宗仁,白崇禧又勾搭上了,把广东弄成了独立王国。平心而论,陈济棠对20世纪30年代的广东的经济发展还是有很大贡献的。当然,陈济棠发展地方经济的原因还是为了对抗老蒋。30年代,广州经济起飞,是民国以来最大规模、最有名的经济建设高潮,搞了一大批重点工程,修桥铺路盖大楼,比如规模浩大的民生工程珠海桥,开辟了黄埔港等等。陈济棠还以“省营”头衔建设了很多大型的企业,又大搞“开发区”,比如他把广州西村定名为“省营西村工业区”,把有实力的工厂企业都集中于此。西南航空公司也是陈济棠一手创建。陈济棠还多次邀请“港澳华侨回国参观团”到广东访问,他亲自接见,大会宾客,吸引了大量外资,为广东经济建设的腾飞奠定基础。

不过,陈济棠骨子里面还是军阀,他谁都可以利用,有利益就是朋友,敌人也可以变为朋友。所以,他后来偷偷放跑了红军,还暗中送了红军子弹1000多箱,把老蒋气的破口大骂。对内部,陈济棠严苛镇压异己,大肆屠杀左派青年。广东经济虽然发展了,普通老百姓并没有得到实惠,社会矛盾突出。

后来,陈济棠因为被老蒋打压的厉害,借口“北上抗日”,想揭竿反蒋,被对付军阀手段炉火纯青的老蒋以离间计轻松瓦解。陈济棠自知大势已去,黯然下台。一代军阀,终于退出历史舞台。


怀疑探索者


陈济棠,一生军政,有“南天王”的称号,最后也是倒在教育事业下。谁又能料到一个军阀却对教育事业如此重视。1980年9月,邓小平同志在接见陈的儿子——陈树柏博士(美籍华人、电子学家)时说:“令尊治粤八年,确有建树。有些老一辈的广东人还怀念他。”治粤期间,陈济棠倾力于地方建设,对广东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均有重大影响。当时即广受好评,赢得了极高的社会声誉。

陈济棠(1890年2月12日—1954年11月3日),字伯南,1890年出生于广东防城港(今广西防城港),汉族客家人。粤系军阀代表,中国国民党一级上将。曾任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中华民国农林部部长。

在1931年的“宁粤分裂”事件中,蒋介石被弹劾下野,陈济棠就“功不可没”。后来他索性与蒋“均权分治”,使广东处于半独立状态。蒋介石对他恨之入骨,总想找机会收拾他。第五次“围剿”一开始,蒋介石就在兵力部署上北重南轻,想把红军逼进广东境内,借刀杀人,以收“一石二鸟”的功效。

在中共反围剿的时,陈济棠选择了给红军让路。

一方面,不能让老蒋得逞,一方面不能与红军开战,跟红军开战,不管输赢,损失的都是他陈济棠,最后他选择了“送客”,“咱一面慢吞吞地在红军的必经之地修造工事,以免被蒋介石抓住把柄;一面又不完成碉堡封锁线,开放一条让红军西进的道路,不拦头,不斩腰,只击尾,专门从红军后卫部队身上作文章,以‘送客早走’。”他希望此举也能收到“一举两得”之效:既防红军入粤也防蒋介石把自己的手伸进广东,以达到最终保住广东地盘的目的。但他还是寝食难安,害怕红军真要是动真格,于是又想到了跟红军谈判。

经过谈判,双方终于达成了“五项协议”:就地停战,取消敌对局面;互通情报;解除封锁;互相通商,必要时红军可在陈的防区设后方,建立医院;必要时可以互相借道,红军有行动事先告诉陈部,陈部撤离40华里。


杨幼敏立即返回广州,向陈济棠汇报谈判情况,陈济棠心中非常高兴,人也就更加大方起来:“明天就可开始,盐布等紧俏物资一律放行,弹药先拨给他们十万发,做个大人情吧。他们多打死一个蒋介石的兵,我们就相应地多安全一分。”

同时,陈济棠是中国近代少见的儒将,不但嗜好国学,且一生以推崇国学教学为使命。在陈济棠主导下,西南政务委员会拟订了《广东三年施政计划》,其中,对民生、教育和社会发展等方面有较多关注,促进了这些事业的发展。以教育为例,在计划实施之后,广东的教育经费1935年达503万元,比1930年增加132万,占全省预算10.8%。除加强国立中山大学和私立岭南大学等10所高等学校外,还创办了省立襄勤师范大学、省立国医学院、省立体育专科学校、广东陆军军医学校等,并使全省的中小学数量分别上升了20和46个百分点。

1950年4月海南解放,陈去台湾,任中央评议委员、总统府资政等职。1954年11月3日晨,陈因到台北“风化区”探测办学校址,突患脑血管栓塞症,卒于村舍。

直到生命的最后也是倒在教育事业的路上,陈济棠是少见的儒将,在主政广东期间,为广东的经济、文化和市政建设方面则颇多建设,老一辈的广东人都非常怀念他。

1993年,随着两岸关系的好转,陈济棠墓地从台北市迁回广东省湛江市麻章区湖光岩风景区西侧,并与其夫人莫五姑(1900-1947)合葬于此。1997年,陈济棠夫妇合葬墓被湛江市人民政府立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叔有点懵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是真实的事实,不能戏说,更不能歪曲,尤其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一定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功过是非,要旗帜鲜明,不能以偏概全,断章取义,混淆视听,颠覆公众的认知,误导公众的三观。

对陈济棠的评价,有的人借邓小平80年9月10日,接见陈济棠的儿子陈树柏时,曾说“令尊治粤8年,确有建树,有些老一辈的广东人还在怀念他。”的这段话,来大力为陈济棠歌功颂德,把他美化为英雄。但他们忘了,邓小平还亲笔书写了鲁迅的诗“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赠与陈树柏。

陈济棠(1890~1954),字伯南,广西防城人。粤系军阀代表,号称“南天王”。早年他追随孙中山,但不赞成孙中山“联俄、联共、抉助农工”的政策,他从骨子里是反共的。1927年初,他采用污蔑、篡改、断章取义等恶劣手段,整理了一份所谓“共产党违背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报告书,转呈蒋介石,请蒋即刻动手处置共产党,这份报告对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起到了催化作用。

尽管他与蒋介石矛盾重重,也几次反蒋,发动‘两广事变",但他们都是在维护封建地主资产阶级的利益,维护他们统治集团的利益。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他反共也联共,他曾秘密与红军达成协定:就地停战、互通情报、解除封锁、互相通商、互相借道等5项协议。他也履行了承诺,数万红军得以顺利通过陈济棠的辖区,向西踏上了万里长征的征途。但红军通过粤北后,他受蒋介石指令,立即派部追击红军;红军入黔后,他4次派部参加围堵。凭借这些“战功”,陈济棠于1935年2月被授予一级陆军上将。

当然,作为南天王,他主政广东,也实行了一些开明政策,推动了广东的社会经济发展,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





zj史海拾贝


陈济棠,粤军军阀,有南天王之说。国民党一级陆军上将。

陈济棠,生于1890年。—字伯南,属于广西防汉族客家人,国民党中央委员、属于国民党军阀实力派,广东是其势力范围,无论是在政治,经济,军事均匀与蒋介石上分庭抗礼,不听调遣,依靠广东独特的经济环境,和国民党发家之地,陈济棠在广东建树颇多,有一定的威望,所以一直到45年之前,蒋介石都没有染指广东。在1950年海南解放,陈济棠前往台湾。任中央评议委员、总统府资政。1954年去世。终年64岁。



此人一生最大的特点就是善变,在政治操守上属于利己主义者。依靠孙中山卫队长而起家,但反对孙中山的三大政策而投靠蒋介石。在北伐之战中,屡立战功,而且多次救护于蒋介石危难之际。也就此借助蒋介石的力量和个人的能力控制住了广东,一旦成事就立即和蒋介石分道扬镳,阳奉阴违。蒋介石数次征伐都没有成功。陈济棠就此成为和桂系李宗仁,晋系阎锡山国民党三大军阀。

陈济棠自打参军后,不到10年的工夫,就从营长升迁至国民革命军的军长,其能力可见一斑。有了自己的地盘,使其成为自李济深、陈铭枢之后一支强劲的实力派。陈还借李济深被蒋介石软禁于汤山之机,夺取了广东的军政大权。成就南天王美誉!

陈济棠在广东大搞建设,广东治理的井井有条。但广东的独立状态是蒋介石无法容忍的。而且此时的陈济棠和曾经打的难解难分的桂系军阀有和解的迹象。更是让蒋介石不安,蒋介石致电陈济棠。要求两广当局李宗仁,陈济棠交出军权,取消半独立的状态。陈济棠仗着自己手中有陆军5个军20万人、空军9个中队190余架飞机和海军数十艘军艇强大军事实力意图和蒋介石一分上下高低。6月1日,陈济棠白崇禧呼吁国民政府领导抗日。争取舆论支持,随后陈济棠白崇禧联军并发湖南公然叛蒋。这场由陈济棠和桂系等人发动的反蒋运动,一出炉就引起了全国震动。史称两广事变。


但陈济棠做梦想不到是,他强大军事实力是他最大的软肋。又给他致命的一击。蒋介石在部署军事力量对抗陈济棠的同时,一直都没有放松过对陈氏集团的收买和瓦解工作,而且收效相当明显。陈济棠的空军集体投靠蒋介石,麾下第一大将余汉谋由驻地飞往南京晋见蒋介石,并通电全国表示拥护中央,。而后海军两艘鱼雷艇驶往香港,宣布拥护南京国民政府。 陆海空部队接‘反叛‘’’让陈济棠手足无措,蒋介石通过国民党全会免去陈济棠本兼各职,由余汉谋接任。余汉谋通电就职,限陈济棠24小时之内离粤。昔日的南天一霸变成了地道的孤家寡人。光杆司令。陈济棠只好通电下野qi前往香港。


两广事变”在蒋介石高超的政治手腕之下兵不血刃而完结。南天王陈济棠就此垮台,一蹶不振。在国民党内担任虚职,一生闲散。最后在因突发脑溢血在台北去世。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清水空流


陈济棠,远不及“残仔明”陈炯明有名,但他却继承了陈炯明“天生反骨”的异象。

他从反陈炯明起家,到反党反共,以及后来跟桂系结成同盟一起反对蒋介石,这个“反骨仔”靠背叛他人为生,若他再努力点,大概可以赶上反叛将军冯玉祥。

按理说,爱好背叛的人,奉行一套实用主义原则,应该没信仰才对。但这个陈济堂,却爱好“传统文化”,1933年,他盘踞广州沿海一带,作为羊城最高统治者,陈济堂大力提倡尊孔读经,宣传“四维八德”,可笑的是:要求部下对他效忠宣誓,不知道在宣誓当天,大概笑场的不在少数。

还有他十分迷恋风水。在他属下当差就有许多风水先生。最有意思的是:陈济堂不惜花费重金,将母亲的墓穴移到花县跟洪秀全祖宗十八代埋一块。据说那风水极好,先人安葬在这,子孙可永享富贵。这就奇怪了,洪天王才作了十二年的皇帝梦,子孙后代无不惨死在清军的屠刀下。这哪是风水宝地,完全就是“凶地”!

后来,陈将军果不其然以64岁高龄病死在台湾。





猫爪草历史


陈济棠(1890—1954),字伯南,1890年出生于广东防城港(今广西防城港),汉族客家人。粤系军阀代表,中国国民党一级上将。曾任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中华民国农林部部长。

陈济棠曾是中国国民党的成员之一,也是一名一级上将。陈济棠长年在广东一带主持军政,故又有南天王的美称。陈济棠在与南京的国民党中央政府相抗衡的时候,还不忘发展广东的经济、文化等城市建设。

陈济棠为政的主要思想是忠孝,所以当时他对学校的要求就是将《孝经》列入必修课程中。 陈济棠曾是中国国民党的成员之一,也是一名一级上将。陈济棠长年在广东一带主持军政,故又有南天王的美称。陈济棠在与南京的国民党中央政府相抗衡的时候,还不忘发展广东的经济、文化等城市建设。陈济棠为政的主要思想是忠孝,所以当时他对学校的要求就是将《孝经》列入必修课程中。

1890年,陈济棠出生在广东的一个乡村中,是汉族客家人。陈济棠自小就进入陆军学堂学习,在1907年隐秘的加入了同盟会。辛亥革命后,陈济棠进入军校继续深造,毕业后参军入伍,并逐渐累计军功,升任为师长。 1927年,中共在南昌发动起义,陈济棠率领军队前去阻拦,更派兵镇压过工农红军的武装行动。在国民党选取总统之时,陈济棠参与了蒋桂之争,他力挺蒋介石,之后被升任为驻广州第八集团军总司令。 1931年,国民党内不断有着反蒋之事发生,陈济棠也加入其中,并逐渐将广州的军政大权掌控在手中。

1932年,陈济棠听命蒋介石去对付共产党,被任命为赣粤闽湘四地剿共总司令。 之后,陈济棠联合国民党桂系,发动了六一事变,可惜事情败露,从香港逃亡欧洲避难。直到抗日战争爆发,才再次回国,成为了国民政府最高国防委员。1940年,陈济棠出任农林部长,规划统筹农业林木一块。 国共内战爆发后,陈济棠驻扎海南,时任海南行政长官,警备总司令。新中国成立后,由于解放军不断地发动解放战争,即将波及到海南,陈济棠果断逃亡台湾。

陈济棠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其父乃是清朝时期的秀才,在家乡创办私塾教书。他自六岁开始入私塾念书,后来高中乡试之后,感觉到大清腐败,于是他有了投笔从戎的念头。 1907年,他到军校读书,并加入了国民党的前身——同盟会。在陆军小学念书的时候,陈济棠的成绩非常差,连正步都走不齐。几乎每次都是被留下来打扫教室卫生,连毕业的时候,陈济棠还是成绩最差的一名学生。

1931年,陈济棠已经初步掌控了广东地区的军政势力,并开始了他的行政手段。他在机关欢宴上提出了改革陋习,革新政治,争创模范广东的口号。加强地区交流,不忘国防建设,让广东先一步富裕起来。

1954年,陈济棠在台湾逝世,享年64岁,当时曾被他执政过的地方,都曾自发地举行过送葬仪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