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一共16位皇帝,为什么明代皇陵叫做十三陵?谁的陵墓不在十三陵中?

用户64598321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话说这大明朝啊,是咱大华夏这嘎达封建王朝最后一颗耀眼的明珠。说道这里,估计有那些个不服气的,要和俺提一鼻子满清的事。

俺就一句话,你快拉倒吧,您别给俺提满清这拉大腿的货,天天的剃个阴阳头,晃着一条大辫子。搁他统治的时候不是整啥文字狱,就是镇压反清复明的事,小二百年的统治历史,他就没有一天消停过,还想璀璨?整个就是一捶残!他要是璀璨了,天下老百姓那有功夫和他玩反清复明。

您自己个瞅瞅,他那正儿八经的衙门口,里边当差的衙役,穿的和乞丐差不离,那制服瞅着就像七八十年没有洗过似的,那模样何值一磕碜,如果真好的话,会这样吗?还有那一百多年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搁现在都心口疼!

哎!咱就是个话痨,一张开着嘴,就搂不住那火气,算了,咱拉回话头接着题主的问题聊。

大明朝您掰着手指头数,从前到后一共有十六位皇帝,这没跑!可为嘛他那皇陵叫明十三陵,不叫明十六陵呢?

这主要是这皇陵就埋了十三皇帝,有三不在这嘎达。那为嘛有三不在这里边呢?

这事说道根子上和皇位继承制度有关系。那么咱先聊一聊朱元璋的皇位继承制。

皇位继承制

这事,那就得问朱元璋的四儿子——朱棣。

话说当年朱元璋建立了老朱家的大明朝,他这人虽然说是一个乞丐出生,但人家那也是个好学的主,文韬武略那也是杠杠的,要不他也建立不起来大明朝不是。

那史书从前往后的翻,就告诉他朱元璋一个理,这王朝建立起来之后,最要命的就是皇位继承。因为每回皇位更替,权利交接的时候,一个搞不好这就要出现动荡,这种动荡整不好,那就要天下大乱的,这一乱这王朝离崩溃可就不远了。所以如何选皇帝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而千百年下来,老祖宗就总结了两条皇位继承的方法,第一条兄终弟及,简单的说,这大哥死了,下一位就是弟弟,同一辈的人挨个排队来。就这模式是商朝的模式,您也不能说他不好,但这么来在王朝稳定的时候,容易出现宗室之间仇恨。

为嘛呢?你想啊,如果同一辈的人都走了,这皇位就轮到下一辈的人,那么这下一辈是从哥哥的娃里挑,还是从弟弟的娃里挑,这就是个问题,这弄不好两波人又得打起来,国家还谈啥安稳呢?宗室就把宗室自己个给血洗了。

当然您也不能说这制度不好,他很适合乱世时候的传承,为嘛呢?因为这天下乱,哥哥死了,这哥哥的儿子未必成年,你让一个没有成年的人去统治一个国家,这玩意最容易出现外姓篡权的事发生,弄不好整个宗室就得让这外姓给屠个干净。让弟弟这个成年人来继承,这就会在很大的程度上避免这种事情的发生。

这第二种就是父死子继,这是周代的模式,后世基本上都遵循这一制度。那么这制度他又细分两种情况,立长不立贤或者立贤不立长。

那么立长不立贤他讲究的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他古话就是饶,整一句舌头都打结。简单的说,继承的时候,在嫡子当中挑,也就是正妻的娃里边挑,挑的时候挑嫡子中这年龄最大的,哪怕这是人干啥啥不成的主,这皇位也是他的。如果这嫡长子提前走了,这就选嫡长子的儿子。如果他还没有儿子,那么就轮到嫡次子。所以这制度您年龄大,这不行,得先看你老妈的位分高不高,老妈的位分够了才看这娃的年龄。

这办法好处就够稳妥,权利交接的时候,一大帮人也不用争来抢去的,按照祖宗的规矩挑一个就齐活了,后边大家该干嘛就干嘛。

那么立贤不立长呢?这就简单了,主动权就在皇帝自己个手里,他瞅着一帮子大大小小的儿子,从中挑一个自己认为不错的,不看啥母亲,啥年龄的。

这办法他有缺点,这帮儿子们为了表现好,那跟打了鸡血似的相互之间下绊子,玩黑手的,整的兄弟不是兄弟,弄的个乌烟瘴气。这要是在碰上当皇帝的以为自己能长命百岁,还没有立下遗嘱,抽冷子就挂了,这家伙绝对会要命的,整不好就天下大乱。

朱元璋挑那个?

而朱元璋琢磨了大半辈子就决定采用,父死子继中的立长不立贤的法子。所以当朱元璋预定的皇位继承人朱标提前走了之后,就把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给推了上去。

开头朱元璋那些个小小子还蠢蠢欲动,一瞅这架势都闭嘴了。朱元璋为了这孙子,也算是煞费苦心,老了老了提着屠刀把朝堂那些个能威胁到朱允炆帝位的主全干掉了,把自己的儿子全踢出了南京城,为朱允炆铺路。

可结果呢?这朱允炆不明白啥是最是无情帝王家的道理,生生的把一手好牌打的稀烂,被名称祖朱棣给扳回一局。

朱棣就成为了大明朝第三个皇帝。

而朱棣瞅着大明最不安稳的就是北方,所以就把这都成迁到了北京城,这就有了:“君王社稷死,天子守国门”。那么大明终其一生都履行了这个承诺。

所以啊朱棣这么一搬迁,之前埋在南京的老头子朱元璋就成了孤家寡人了,所以明十三陵中就没有朱元璋。

再有当年朱棣掀翻朱允炆的时候,他就没有找到朱允炆的尸体,所以这明十三陵中也没有朱允炆。

剩下一个是谁

那么还有一个呢?明代宗朱祁钰,那他这事是咋回事呢?这和他的哥哥明英宗朱祁镇有关。

当年明英宗也算是个励精图治的典范稳定西南疆域也是有一套的,但后来宠幸那王振。这货整个就是个缺心眼的货,拉着明英宗非要整那土木堡之变玩。

结果大家伙也知道这明英宗被瓦剌给整跑了,当了俘虏。

这一家伙弄的,国不可一日无君不是,这转头一瞅明英宗留下的儿子皇太子朱见深只有两岁。那会大明局势有点乱,让一个两岁的娃当政,这国家更加的乱,按照古话说这叫主少国疑。

这没有办法就把明英宗的弟弟明代宗给推了出来。

明代宗也算是一代英主,在当时瓦剌到处整事的情况下,任用贤臣击退瓦剌,让大明的江山转危为安,把明英宗期间任用的奸险小人全搁大牢里吃饭去了。

那瓦剌一瞅打是打不过大明了,想用明英宗从大明哪里捞点好处。

“滚!爱放不放!好处没有!打了俺,还想捞好处,想多了吧!”这就是明代宗的回答。

瓦剌傻眼了,这明英宗一下成了烫手的山芋,搁自己家里边还得养着,这就给送了回来。

一个明英宗,一个明代宗,一个是前任皇帝,一个是后任皇帝,这事可就掰扯不清了。明代宗这就把明英宗捧成了太上皇,关到了南宫里,这一锁就是七年。在这七年里,这明英宗无时无刻不想回到皇位上去,所以和之前那些个过去的旧臣还是有联系的。

赶巧有一年,这明代宗生病了,这病可不轻,那么明英宗就联合之前的那些个旧臣,曹吉祥和石亨玩了一出夺门之变,把皇位又拉到了屁股底下。一个月之后,明代宗就去世了。

在这里,咱插一句嘴,这明英宗在这事上就是个蠢货。明代宗是无子的,他明英宗只要再等一个月,那皇位顺顺利利的还是他的。

被那曹吉祥和石亨这么一拉,得咧,表面上看是这曹吉祥和石亨帮了他的忙,其实是在害他,害他背上了一口大黑锅,夺位的大黑锅,这锅可不好洗啊!

而从中得利的却自有曹吉祥和石亨,呵呵呵!真傻!

好了咱接着聊,那么明英宗恨透了明代宗,还斥责他不孝、不悌、不仁、不义,秽德彰闻,神人共愤。并废其帝号,赐谥号为"戾",称"郕戾王"。还捣毁了明代宗在天寿山修建的陵墓,按照王的身份潦草的埋到了玉泉山。这明代宗也就成为了大明迁都北京后唯一的一个没有葬入十三陵的帝王。

话说,咱中国历史上干废帝的人,那心他就不正,早早晚晚为了手中的权利和毛毛钱,整出事的,如果机会允许他们绝对会来第二次废帝甚至直接当皇帝。

后来的明英宗因为非常的感谢曹吉祥和石亨,对这两人那叫个宠爱,这都到了极点。这俩人狗仗人势的,有人挑衅他们的权威,就联合起来在朝堂上祸祸人,如果没人挑衅,这俩人就互相下绊子,玩命的想要整死对方。

这事整多了,明英宗他也回过味来了,感觉这俩人不是个东西。这个时候,才有大臣出来告诉他,夺门之变的后果。这家伙才把个明英宗给整明白了。后来这就不允许奏章中出现夺门二字,而且还把过去那因为夺门之变捞到好处的四千多人给革了职。

而那石亨呢?早早的就给自己整了一身莽龙衣,搁家里边天天的穿,不轨之心大家伙应该已经瞅出来了吧,最后他还千方百计的把自家的大小子整到大同镇守,就是为了捞取兵权,到时候来个里应外合。结果注意他的人海了去了,他们还动手?拉倒吧,没动手之间这就被掐住了脖子丢到了大牢里。那石亨蹲大牢里担惊受怕的,活活的把自己个给吓死了。

而曹吉祥也不敢示弱,拉拢藩将。最后走上了叛乱的道路,这要不是大臣用命拼死保护,这曹吉祥就攻入了 皇宫里边。就这事死了好几个保护明英宗的大臣。

明英宗恨透了这曹吉祥,给他用了磔刑。啥是磔刑呢?就是割肉要离骨,用那斧子把四肢给砍断了,然后再割喉。

这刑法搁过去,那是祭祀的时候分裂祭祀用的畜生用的,现在用到了曹吉祥的身上了。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明朝有16位皇帝:朱元璋 朱允炆 朱棣 朱高炽 朱瞻基 朱祁镇 朱祁钰 朱见深 朱佑樘 朱厚照 朱厚熜 朱载垕 朱翊钧 朱常洛 朱由校 朱由检。

北京十三陵又叫明十三陵,是埋葬了明朝13个皇帝的陵墓,可是明朝一共有16个皇帝,为什么只有13个皇帝的陵墓呢?那其他3个皇帝死后为什么没有进入十三陵呢?这3个皇帝是谁呢?

这三个皇帝是朱元璋、朱允炆、朱祁钰,他们没有进入北京十三陵的原因各不相同。

1、朱元璋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建都于南京。这是一个励志皇帝,在历史上是非常有名气的。朱元璋1398年病逝于南京,享年71岁。

朱元璋去世时明十三陵还没有开始修建,那时候的北京还是燕王朱棣的封地,朱元璋当然不可能选择埋葬于儿子的封地上。

还有一个原因是朱元璋在刚刚建立明朝之初,还有一些元朝的势力在作祟,为了震慑他们朱元璋选择了葬在南京。

朱元璋的陵墓在明朝都城紫金山附近,即现在的明孝陵,是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也是明陵之首。

明孝陵从外观看宏伟壮观,陵内种植松树十万棵,养鹿千头。代表了明朝初期建筑和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先后调用了10万军工,于永乐三年建成历时25年。

中国建筑学会副会长、东南大学建筑学教授刘旭杰说:“明孝陵代表着明出皇家建筑的艺术成就,是中国陵墓建筑和陵墓文化的缩影”。

明孝陵凝聚了明朝初期艺术家、政治家和建筑大师们的才智,是我国非常重要的文化遗产。

2、朱允炆

这是明朝的第二任皇帝,即建文帝,是朱元璋长子朱标的儿子,在各个方面都表现非常好,是朱元璋最看好的皇帝接班人。

朱标作为朱元璋的长子太子没能继承皇位就去世了,这时候朱元璋选继承人的时候没有考虑次子朱棣 ,就是因为朱棣不是他和王皇后生的,而是选了只有16岁的朱允炆做皇太孙。

朱允炆继位后强行削藩,这引起了朱棣为首的亲王强烈不满,朱棣常年征战沙场战功赫赫,原以为他的哥哥朱标死后,他是皇位的第一继承人选。

有以上的两个原因,朱棣对朱允炆怀恨在心,于是他在朱允炆说削藩的时候为了保全自身安全就造反了,这是一场叔侄大战。

朱棣常年打仗,很有作战经验,而朱允炆不会用人又没有经验,于是这场战争的形势很快压倒性的向朱棣一方靠拢。

在朱棣打到南京的时候,朱允炆点燃了皇宫,皇宫顿时被烧成一片火海,朱允炆在大火中失踪,以后连他的尸体也未能找到,后来朱棣多方寻找均未果。

朱棣造反成功后为了加强自己的江山迁都到北京,才开始建造陵墓,所以即使找到朱允炆的尸体也不会葬入十三陵。

3、朱祁钰

朱祁钰是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镇在23岁御驾亲征时被俘虏,国不能一日无君,于是朱祁钰继承了皇位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但出人意料的是不多久朱祁镇被放回来了,回来后发现自己的皇位备战只能认栽。但朱祁钰为了防患于未然,把他的哥哥囚禁了七年。

但是出乎人意料的是朱祁钰不久便病倒了,朱祁镇伺机夺取了皇位。朱祁镇皇位被夺又被囚禁七年,夺取皇位成功后,废除了朱祁钰的帝号。

朱祁钰死后,朱祁镇痛恨他的所作所为,就没有按照皇帝的规格来安葬他,当然也就没有葬入十三陵,而是被他的哥哥随意的葬在了玉泉山附近的景泰陵,还给他封了个恶谥:戾。

校书郎工作室出品,凝时空





历史漫谈君


明朝自建立伊始到崇祯皇帝共有16个帝王,可为什么今天我们在北京只能看到 “明十三陵”,其它的三位皇帝的陵墓去哪了?

一、明太祖朱元璋

洪武元年,朱元璋称帝,建立大明王朝,定都于南京。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自然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君主,草根出身的他,到后来逆袭成为皇帝,过人之处自然是无需多言。首先是朱元璋南京称帝之后,本就一直考虑迁都的问题,太子朱标曾经西安,洛阳,开封,北京等地考察,一直有迁都打算。后来太子朱标去世,紧接着一直到朱元璋去世时候,迁都都没有落实下来,朱元璋在位之时并没有迁都北京,所以驾崩之后也自然而然的葬到了南京,是为明孝陵。



二、明惠帝朱允炆

朱元璋传位于皇太孙朱允炆,也就是建文帝。建文登基之后,因为担心藩王强盛,会对自己造成威胁,在黄子澄和齐泰的建议下开始削藩。对于明朝首都来说有一个著名的分水岭,那就是燕王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靖难之役后,朱棣成功夺取朱允炆的皇位,然后朱棣把都城从南京迁到了如今的北京。所以南京只有一个开国皇帝朱元璋孤零零地葬在孝陵,当然二代皇帝朱允炆传言说他或被烧死,或趁乱逃遁。他的下落成了千古之谜。后来朱隶还派人几次出海去寻找朱允炆的下落,都没有结果。下落不明的建文帝自然也没有陵墓了。



三、景泰帝朱祁玉

朱祁镇本是郕王,后来当时的皇帝明英宗朱祁镇征讨瓦刺,被瓦刺在土木堡打败,明英宗成为瓦刺囚徒。明朝大臣们为了防止瓦刺拿明英宗威胁朝廷,于是拥立了朱祁钰为景泰帝,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一年之后朱祁镇被放回去,朱祁钰并不太欢迎这位太上皇,将朱祁镇软禁南宫长达七年。后来朱祁钰病重,石亨徐有贞等人在深夜撞开南宫,将朱祁镇一路送进换皇宫,坐上皇帝宝座,然后鸣钟召集百官,百官也都默认了这个事实。史称“夺门之变”。英宗复辟成功之后,朱祁镇废掉了朱祁钰皇位,又把他贬为郕王。朱祁钰经历皇位八年游之后又变成回到了原点。不久朱祁钰病逝,被安葬在北平金山,并没有葬在皇家十三陵中。

这就是为什么明朝有十六位皇帝却只有十三陵的原因!


旗舰茶盏


明朝建立于1368年,结束于1644年,一共历经了16位皇帝,享国276年。那为什么位于北京昌平的明朝皇陵,只有13座陵墓,其他3人的陵墓去哪里了呢?

明朝帝陵实际上共有15座,因为明朝开国太祖朱元璋的陵墓位于南京紫金山上。南京的著名景区明孝陵,就是安葬朱元璋的地方。另外景泰帝代宗朱祁钰的陵墓在北京海淀玉泉山的金山口。明朝还有一位皇帝没有陵墓

朱元璋建立大明后,就立了皇长子朱标为太子。只是可惜,朱标英年早逝。朱元璋在朱标去世后,做了两个错误的决定。第一个决定就是越过了自己的儿子辈,立了朱标之子朱允炆为皇太孙,确立了储君。朱元璋所做的第二个错误决定,就是分封藩王,并且还授予藩王兵权。

朱元璋去世后,朱允炆继位,年号建文。建文帝急于削藩,迫使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朱棣以清君侧的名义,推翻了朱允炆,自己登上了帝位。朱棣攻取南京后,朱允炆下落不明。太祖朱元璋的女婿、驸马都尉梅殷,继续忠于朱允炆,并为朱允炆发丧,给朱允炆上谥号“孝愍皇帝”,庙号“神宗”。建文帝差点抢了万历帝的庙号“神宗”。而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朱允炆庙号“惠宗”,以及谥号“让皇帝”,都是南明弘光帝,在1644年为建文帝君臣平反时,追赐的。

朱棣为了确立自己继位的正统性,对于梅殷的作为,根本不予认可,还派人刺杀了梅殷。同时,朱棣为了向天下宣布朱允炆已死,对外宣称以天子礼仪将朱允炆下葬。但实际上,朱棣根本就没有给朱允炆建造陵墓。

因此,明朝16位皇帝中,唯一一位没有陵墓的就是建文帝朱允炆。<strong>

朱棣迁都北京后,在昌平的天寿山为自己建了明长陵,开创了北京明十三陵之首。

成祖朱棣葬于长陵,仁宗朱高炽葬于献陵,宣宗朱瞻基葬于景陵,英宗朱祁镇葬于裕陵。到明英宗时期,北京明十三陵已经有了4座皇陵。

原本,在英宗去世之前,还有一位皇帝,他就是代宗朱祁钰。英宗因为宦官王振的蛊惑,挥军北伐鞑靼。土木堡一役,全军覆没,英宗被俘。朱祁钰在于谦等大臣的支持下,登上了皇位,遥尊英宗为太上皇。

1450年,英宗被鞑靼放回。代宗将英宗囚禁在破败的南宫。1457年,英宗发动夺门之变,夺回了皇位,并将代宗朱祁钰废为郕王。朱祁钰不久后去世,被英宗以亲王礼安葬在了玉泉山金山口的景泰陵。而代宗生前在昌平天寿山给自己所建的寿陵,被英宗所毁。

景泰陵本来是亲王陵墓,那为什么后来又成了皇陵了呢?这是英宗的儿子明宪宗朱见深干的。英宗生前虽然不肯承认代宗的皇帝身份,但英宗为人并不残忍,只是为了稳固帝位而已。所以,给代宗正名的事情,他交给了自己的儿子朱见深。宪宗继位后,重新承认了代宗朱祁钰的身份,并将代宗的亲王规格的陵墓,扩建为了皇陵,只是规模较小。

明代宗景泰帝朱祁钰的景泰陵,就成了明孝陵之后,另外一座位于明十三陵之外的明朝帝陵。

到了清朝,乾隆年间,在景泰陵前立了一座石碑,建了碑亭。同时,还煞费心机的破坏景泰陵的风水,在陵周围还立起了8做转木桩。

因为景泰陵在明十三陵之外,所以,清朝灭亡后,受到了严重破坏,很多地面建筑已经不复存在了。

宣宗为朱祁钰正名之后,明朝的后续帝王继续在十三陵区建造皇陵。宪宗朱见深葬于茂陵,孝宗朱佑樘葬于泰陵,武宗朱厚照葬于康陵,世宗朱厚熜葬于永陵(嘉靖),穆宗朱载垕葬于昭陵,神宗朱翊钧葬于定陵(万历),光宗朱常洛葬于庆陵,熹宗朱由校葬于德陵。明十三陵到熹宗这里,又增加了8座皇陵,加上前面的4座,已经有了12座皇陵。

十三陵的最后一座皇陵,明思宗崇祯帝朱由检的陵墓思陵也比较特殊。朱由检的勤俭节约,是举世公认的。袍子破了,由皇后动手缝一缝,继续穿。崇祯厉行节约,在位十七年,也没有提前给自己准备皇陵。崇祯死后,他和周皇后的遗体被李自成收敛,后来被一起安放入了崇祯田皇贵妃墓中。

清朝顺治年间,清廷以帝礼改葬崇祯。南明曾先后给崇祯上庙号“思宗”、“毅宗”、“威宗”,清廷上庙号“怀宗”。后来,清廷去掉了“怀宗”的庙号,改用谥号“庄烈愍皇帝”,并使用南明“思宗”的庙号,将崇祯陵寝命名为思陵。思陵也是明朝皇陵中,最简陋的一座。

综合起来,明朝16位皇帝,除了北京十三陵的13座皇陵之外,还有南京的明孝陵,以及北京海淀玉泉山的景泰陵两座皇陵,总共15座皇陵。明16帝中,只有建文帝朱允炆没有陵墓。


奕天读历史


首先悦史君要纠正一下题干,明朝历史上一共有21位皇帝,而不是16位。不过,明十三陵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已经广为人知,其中的奥秘,与明朝特殊的历史发展有关,悦史君将对此进行详细阐述。

明朝历史上的21位皇帝分别是:

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

大明惠宗让皇帝朱允炆

大明成祖文皇帝朱棣

大明仁宗昭皇帝朱高炽

大明宣宗章皇帝朱瞻基

大明英宗睿皇帝朱祁镇

大明代宗景皇帝朱祁钰

大明宪宗纯皇帝朱见深

大明孝宗敬皇帝朱祐樘

大明武宗毅皇帝朱厚照

大明世宗肃皇帝朱厚熜

大明穆宗庄皇帝朱载垕

大明神宗显皇帝朱翊钧

大明光宗贞皇帝朱常洛

大明熹宗悊皇帝朱由校

大明思宗烈皇帝朱由检

大明悼皇帝朱慈烺

南明安宗简皇帝朱由崧

南明绍宗襄皇帝朱聿键

南明绍武帝朱聿鐭

南明昭宗匡皇帝朱由榔

明十三陵中的皇陵和皇帝分别是:

长陵(大明成祖文皇帝朱棣)

献陵(大明仁宗昭皇帝朱高炽)

景陵(大明宣宗章皇帝朱瞻基)

裕陵(大明英宗睿皇帝朱祁镇)

茂陵(大明宪宗纯皇帝朱见深)

泰陵(大明孝宗敬皇帝朱祐樘)

康陵(大明武宗毅皇帝朱厚照)

永陵(大明世宗肃皇帝朱厚熜)

昭陵(大明穆宗庄皇帝朱载垕)

定陵(大明神宗显皇帝朱翊钧)

庆陵(大明光宗贞皇帝朱常洛)

德陵(大明熹宗悊皇帝朱由校)

思陵(大明思宗烈皇帝朱由检)

两相对比一下,大家应该可以发现,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大明惠宗让皇帝朱允炆、大明代宗景皇帝朱祁钰、大明悼皇帝朱慈烺、南明安宗简皇帝朱由崧、南明绍宗襄皇帝朱聿键、南明绍武帝朱聿鐭、南明昭宗匡皇帝朱由榔等8位皇帝的陵墓不在明十三陵中。

接下来,悦史君将对这8位皇帝的特殊情况,做逐一分析:

第一,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

朱元璋是明朝开国皇帝,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他在应天府(今南京)称帝,国号大明。

明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驾崩,葬在明孝陵,南京市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

当时明朝的京师在南京,朱元璋的明孝陵自然就在南京了。

第二,大明惠宗让皇帝朱允炆

朱允炆是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懿文太子朱标的次子,是明朝第二位皇帝,后世称建文帝。

明朝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懿文太子朱标病死,朱允炆被朱元璋立为皇太孙,明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驾崩后,朱允炆继位为帝。

朱允炆致力于削藩,但他的四叔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朱允炆在最终落败后下落不明。

朱允炆作为被推翻的皇帝,而且死期不定,自然就没有皇陵一说了。

第三,大明代宗景皇帝朱祁钰

朱祁钰是明宣宗朱瞻基的次子,明英宗朱祁镇的异母弟,是明朝第七位皇帝。

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在土木堡之变中被瓦剌俘虏,于谦等大臣劝服孙太后,立郕王朱祁钰为帝,次年改元景泰。

明朝景泰八年(1457年),夺门之变爆发,明英宗复位,改元天顺,废朱祁钰为郕王,软禁于西苑。

明英宗上谥号曰戾,按亲王礼葬在北京西山,即景泰陵。明宪宗追认其皇帝之位,谥曰恭仁康定景皇帝。史称明景帝、景泰帝。

由于朱祁钰的皇位实际上被明英宗否定,他的陵墓是按照亲王的仪式来定的,因此也是特例。

第四,大明悼皇帝朱慈烺

朱慈烺是明思宗朱由检的长子,明朝崇祯三年(1630年)封为皇太子。

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封皇太子朱慈烺为宋王。

李自成败退后,吴三桂奉朱慈烺还京,建年号义兴,但朱慈烺在乱军中失踪。

弘光帝追谥为献愍太子,鲁王朱以海追谥为悼皇帝。

朱慈烺也是生死不明,自然也就不存在皇陵了。

第五,南明安宗简皇帝朱由崧

朱由崧是明神宗朱翊钧之孙,明光宗朱常洛之侄,福忠王朱常洵的庶长子,是明朝第十七位皇帝,南明首位君主。

明朝崇祯十六年(1643年)五月,福王朱常洵被杀两年后,崇祯帝下诏令朱由崧袭封福王爵位。

明朝崇祯十七年,清朝顺治元年(1644年),崇祯帝殉国后,福王朱由崧被四镇拥立于南京,改元“弘光”,建立弘光政权。

南明弘光元年,清朝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兵临江南,朱由崧逃亡芜湖,后押往北京,第二年被清军处死。

朱由崧属于非正常死亡,自然就不存在皇陵。

第六,南明绍宗襄皇帝朱聿键

朱聿键是明太祖朱元璋第二十三子唐王朱桱的八世孙,南明第二位皇帝。

南明弘光元年,清朝顺治二年(1645年),郑芝龙、黄道周等人扶朱聿键于福州登基称帝,改元为隆武,后世称之为隆武帝。

南明隆武二年,清朝顺治三年(1646年),清军入福建,隆武帝朱聿键在汀州被掳,绝食而亡。

朱聿键也属于非正常死亡,自然就不存在皇陵。

第七,南明绍武帝朱聿鐭

朱聿鐭是明太祖二十三子唐定王朱桱八世孙,南明绍宗朱聿键之弟,南明第三位皇帝。

南明隆武二年,清朝顺治三年(1646年),朱聿鐭被大学士苏观生及广东布政使顾元镜等在广州拥立为帝,年号绍武,史称“绍武帝”。

同年腊月十五,清军将领李成栋由福建攻入广东,夺占广州,朱聿鐭去世。

朱聿键还是属于非正常死亡,自然就不存在皇陵。

第八,南明昭宗匡皇帝朱由榔

朱由榔是明神宗朱翊钧之孙,明光宗朱常洛之侄,桂端王朱常瀛之子,南明末代皇帝。

南明隆武二年,清朝顺治三年(1646年),朱由榔被拥立为帝,年号永历,史称永历帝。

朱由榔倚仗大西军余部李定国、孙可望等在西南一隅抵抗清朝,因此维持时间较长。

南明永历十五年,清朝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军攻入云南,朱由榔逃到缅甸曼德勒,被缅王收留。后来吴三桂攻入缅甸,缅王将其献与吴三桂。

南明永历十六年,清朝顺治十九年(1662年),朱由榔在昆明被吴三桂绞死,葬于贵州都匀高塘山永历陵。

朱由榔是真的可怜,吴三桂凭此永世不得翻身。

(写有趣的历史,说不尽的传奇,我是悦史君,更多精彩欢迎关注公众号“历史这样说”)


历史这样说


众所周知明朝一共十六位皇帝,然而明代在北京的皇陵只埋了十三位皇帝,因此被称为明十三陵。

那么,明朝的哪个皇帝没有被埋进十三陵当中呢?

通过明朝皇帝列表与十三陵皇帝比对,我们会发现,这三位没有埋入十三陵的皇帝是,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明惠宗建文帝朱允炆,明景帝景泰帝朱祁钰。

答案就是这么长,想要知其然的,到这里就可以走了,想要知其所以然的,您还得往下看。

朱元璋的陵寝为什么没有葬在十三陵当中?

关于朱元璋的陵寝,涉及到明朝的首都问题,很多人认为明朝的首都是在北京,其实这是不完全对的,明朝建立之后,最开始定都的地方是南京。

尽管朱元璋曾经有迁都的打算,曾经想迁到自己的老家凤阳,一向节俭的朱元璋大肆修建宫殿和都城,但是凤阳那个地方虽然有帝王气,但是没有帝王命,交通闭塞,经济不发达,在修建一半的时候,碍于种种阻力,执着的朱元璋不得不放弃了。

朱元璋也曾派太子朱标前去各地考察,哪里适合迁都,最终因为朱标突然去世而搁置。

朱元璋死后,就被葬在了南京明孝陵当中,因为准备的有点仓促,朱元璋活着的时候还没有建完,以至于朱元璋死后,一直到永乐三年才得以完工。

然而,永乐皇帝在靖难之役后,夺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之后,出于各种各样的考量,最终将朱元璋以来想要迁都的愿望实现,将首都从南京迁到了北京。

明朝皇帝除了朱元璋在明孝陵外,以后的皇帝基本都埋在了北京。

当然,开头已经说了,除了朱元璋外,还有朱允炆、朱祁钰没有被埋入明十三陵,以下还要展开来说。

朱允炆没有被埋入十三陵,除了下落成迷,明朝也不认他这个皇帝

明朝的第二个皇帝朱允炆绝对够传奇,在位时间不长,争议很大,关于朱允炆的史料即使是现在的史学家也没有争出个一二来。

朱允炆的传奇在于他的这个皇位继承,就跟我们正常人所理解的不一样,明朝为了皇位传承的时候更稳定一点,标榜嫡长子继承制,咱也不知道朱元璋是咋想的,嫡长子朱标死后,就让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继承了皇位。

朱允炆要是一个嫡长孙咱也不说什么了,关键朱允炆也只是嫡子,而非嫡长子,换句话说,朱元璋的嫡长子虽然死了,难道朱元璋的嫡子,还不如朱标的嫡子?

虽然,很多人试图论证朱允炆即位的合理性,但是我就实话实说,在我的印象里,几百位的皇帝,像这样的情况发生的几乎是没有,说朱元璋是参照了元朝时期的一个案例,也不是很有说服力,至少之后,再无这种案例。

如果这种继承方式没有问题的话,朱棣也不会死乞白赖的造反,明显心中不服。

朱棣在靖难之役后,皇宫发生大火,朱允炆下落不明,自然不用安葬了,而朱棣更是直接不承认朱允炆的皇位合法性,将建文帝的年号,改为洪武年号的后续,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合法性。

所以,不用说埋入十三陵了,即使是这个皇帝,在整个明朝时期都是不被承认的,换句话说,承认朱允炆即位合法,就是朱棣即位不合法,那不是把朱棣给卖了吗?

朱棣的年后是在南明弘光政权时不知出于何种目的给恢复的庙号,并且改庙号为惠宗。

明朝最惨顶缸侠,朱祁钰的皇位到底有没有合法性?

要是朱允炆是最传奇的皇帝,朱祁钰就是明朝最惨顶缸侠了。

顶缸的意思,并不是头顶上顶着缸,而是顶替,代替,代人受过的意思。我说朱祁钰是顶缸侠,那是因为,按照明朝嫡长子继承制下的那个框框,作为明宣宗次子也不是嫡子的朱祁钰是没有任何机会继承皇位的。

然而朱祁钰的哥哥,明英宗朱祁镇是个脑残,率领几十万大军去亲征,结果玩出一个土木堡之变,不但全军覆没,自己还被俘了,明朝皇帝傻子多,朱祁镇则是最突出的一个。

土木堡之变对明朝的打击也是巨大的,好好的一个朝代,竟然被搞出这么一出,你说朱祁镇不是傻子是什么?

紧接着瓦刺大军就开始向北京进发,前脚灭了你几十万大军,还俘虏了你们的皇帝,这气势得有多猛,北京的很多官员直接开始跑路,甚至提议迁都。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明朝几百年才能出一个的能人于谦站出来要朱祁钰继承皇位,组织北京保卫战,这个缸有多大,堪称为国顶缸了。最可气的是,朱祁镇是有太子的,让朱祁钰继承皇位,还要继续立朱祁镇的儿子为太子。

所以一开始朱祁钰是拒绝的,在任何一个朝代,当皇帝都是一件梦寐以求的事情,唯独明朝该死的嫡长子继承制下,这个皇帝不好当。

迫于群臣的再三坚持,朱祁钰才被迫当上了皇位,在位期间,表现还算尚可,不仅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尤其在政治上,改变了朱祁镇执政以来的弊端,使得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复。

结果,朱祁镇又被敌人放了回来,这当上了皇帝,还能再让回去吗?国没有二主,朱祁镇和朱祁钰就这么耗着,双方互相提防,结果朱祁钰离奇得病,朱祁镇又成功复辟。

朱祁镇复位后,下诏朱祁钰是"不孝、不悌、不仁、不义,秽德彰闻,神人共愤"。不但如此,还废除了朱祁钰的帝号,朱祁钰去世后,朱祁镇按亲王礼葬在北京西山。朱祁钰也因此成为明朝迁都北京之后,唯一的一个没有被葬入十三陵的皇帝。

这就是为国顶缸的下场,我真的替朱祁钰感到不值。

所以,没有葬在十三陵中的皇帝,只有朱元璋、朱允炆、朱祁钰这三位了。


史论纵横


如果您去北京市旅游,路过昌平区天寿山麓的时候,您会看到一个5A级风景区。这个有名的5A级风景区便是赫赫有名的明十三陵。明十三陵总面积大约为120平方千米,东面、西面、北面三面环山,中部为平原。明十三陵从明成祖时期开始修建,一直到崇祯皇帝为止,共有13位皇帝葬入,因名为十三陵。十三陵除了埋葬13位皇帝以外,还埋葬了23位皇后、2位太子、30多位妃子、2位太监。十三陵是明朝最大的皇家墓葬群。十三座皇陵依次为长陵(明成祖)、献陵(明仁宗)、景陵(明宣宗)、裕陵(明英宗)、茂陵(明宪宗)、泰陵(明孝宗)、康陵(明武宗)、永陵(明世宗)、昭陵(明穆宗)、定陵(明神宗)、庆陵(明光宗)、德陵(明熹宗)、思陵(明思宗)。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于南京,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皇帝自杀,明朝灭亡,大明共276年历史。明朝共16位皇帝,明朝的第一任皇帝为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第二任为明惠帝建文皇帝朱允炆,第三任为明成祖永乐皇帝(明太宗)朱棣,第四任皇帝位明仁宗洪熙皇帝朱高炽,第五任为明宣宗宣德皇帝朱瞻基,第六任为明英宗朱祁镇(朱祁镇两次当皇帝年号为正统和天顺),第七任伟明代宗景泰皇帝朱祁钰,第八任为明宪宗成化皇帝朱见深,第九任为明孝宗弘治皇帝朱祐樘,第十任为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第十一任为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第十二任为明穆宗隆庆皇帝朱载垕,第十三皇帝为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第十四任为明光宗泰昌皇帝朱常洵,第十五任为明熹宗天启皇帝朱由校,第十六任为明思宗崇祯皇帝朱由检。

通过上述论述,我们可以知道有三位皇帝没有葬入明十三陵,分别为明太祖朱元璋、明惠帝朱允炆、明代宗朱祁钰。令人没有想到的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帝竟然也进入明代十三陵。明朝灭亡之时,崇祯皇帝在煤山的一颗歪脖子树上上吊自杀。李自成进入北京之后,倒是没有难为崇祯的尸体,把崇祯葬入田妃墓中。满清入主中原之后,为了笼络民心而且宣示自己的正统地位,下令重新以皇帝之礼改葬崇祯皇帝,而且命名为“思陵”。从这个角度来说,历史算给了“君王死社稷”的崇祯皇帝应有的回报。那么为什么另外三个皇帝的陵墓不在明十三陵中。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后,把都城安置在南京。明太祖和明惠帝时期,南京才是明朝的都城。那么朱元璋在选择帝陵的时候,肯定不会选在远在千里之外的北京,而是选择南京附近。朱元璋把自己的陵墓选择在现在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明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合葬之陵墓。马皇后去世之后葬入皇陵,因马皇后的谥号为“孝慈高皇后”,明朝又奉行以孝治理天下,所以把皇陵命名为“孝陵”。明孝陵占地面积多达170多万平方米,是中国最大的皇陵之一。

明太祖去世之后,由嫡长孙朱允炆继承皇位,是为明惠帝。明惠帝在位期间为了抑制同姓诸侯王采用削藩政策。面对明惠帝的削藩政策,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最终燕王造反成功,成功推翻了明惠帝。明惠帝在燕军进入南京之际,放火焚烧宫殿。大火熄灭之后,明惠帝不知所踪。从此明惠帝成为明成祖朱棣脑海中的噩梦,只要没有得到明惠帝消息,明成祖就寝食难安。有人说明惠帝逃亡海外,明成祖便命令郑和下西洋。一直到明成祖晚年,明成祖才放弃追寻明惠帝的消息。建文帝死在哪里、埋在哪里都不确定。有人传言建文帝出家当了和尚,死后埋在了寺庙附近。明惠帝连皇陵都没有,更不用说进入明代十三陵了。

明英宗时期,北方的蒙古瓦剌部强大起来。面对瓦剌大军南下,明英宗决定御驾亲征。结果明英宗在土木堡遭遇大败,明军全军覆灭,明英宗本人也被俘虏。瓦剌大军直接打到北京城下,并且以明英宗相要挟。这时候明朝大臣拥立郕王朱祁钰为帝,是为明景帝或者明代宗。明代宗和于谦打赢了北京保卫战,使得明朝转危为安。瓦剌为了离间明朝,放回了明英宗,被放回来的明英宗成了太上皇。景泰八年,徐有桢、石亨等人发动夺门之变,重新拥立明英宗复位。明英宗复辟之后,把明代宗降为郕王。明英宗复辟一个月之后,明代宗离奇去世。官方给的说法是因病而死,也有人传言明代宗是中毒而死。相比较于明代宗,明英宗明显差了点意思。明英宗给明代宗泼了不仁、不义、不孝、不悌等脏水,并且给朱祁钰上了一个“戾”称“郕戾王”。明代宗的历史功绩,绝对超过明英宗,这个“戾”绝对是脏水。除了追加恶谥以外,仅仅以亲王之礼安葬了明代宗。明英宗也没有把明代宗安葬在十三陵皇家陵墓区,只把明代宗安葬到北京西山。明代宗也就成为明朝迁都之后,唯一一个没有安葬在十三陵的皇帝。好在明英宗的儿子明宪宗不像老爸那样忘恩负义,他在位期间恢复了明代宗的帝号。明宪宗还下令改明代宗的王陵为皇陵,也就是景泰陵。

由于种种原因,明朝皇陵分布比较散,如果加上凤阳的皇陵以及明惠帝的坟墓,明朝皇陵所在地更加分散。明十三陵则是明朝皇陵最集中的地方。


依稀说史


世界文化遗产明十三陵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帝后陵寝最多的一处皇陵建筑群,陵区面积高达40平方公里,共埋葬了明朝开国276年16位君主中的13位皇帝及他们的皇后。可另外三位皇帝并不在十三陵里面,他们分别是谁呢?




(位于南京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寝“明孝陵”)

一:开国皇帝朱元璋,定都南京埋在南京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一直视南京为自己的龙兴之地。洪武元年(1368年)初,朱元璋在应天府(即现在的南京)登基称帝建立明朝,当年秋天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此后又逐一消灭割据川渝的大夏国、云南的元梁王等地方政权,最终完成天下一统。朱元璋以应天为都,也把应天作为自己的长埋之地。朱元璋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开始修建自己的陵寝,隔年马皇后去世,九月葬入孝陵(孝陵,有“以孝治天下”之意),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崩殂于应天府,遂启用地宫与马皇后合葬,至永乐十一年(1413年)孝陵才彻底完工,前后耗时长达三十多年。




(靖难之役建文帝生死不明,无陵寝)

二:建文帝下落不明,无墓葬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21岁的皇太孙朱允炆即位,为建文帝。朱允炆是懿文太子朱标的次子,朱标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染病去世,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继位后,面对各地拥兵自重的藩王皇叔,接受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近臣的削藩建议。但建文帝在削藩过程中畏手畏脚,避重就轻,激起就藩北平的燕王朱棣的反抗。朱棣于建文元年(1399年)8月在北平起兵,打着“倾君侧”的旗号起兵“靖难”,史称“靖难之役”,靖难之役共历时三年,建文四年(1403年)六月,曹国公李景隆开金川门投降,京师破城,建文帝下落不明不知所踪,成为一大历史悬案,因为始终找不到建文帝的人和尸体,所以他并没有墓葬,连自己的陵寝都没建。




(明代宗被降格为王,只以王礼安葬)

三:“夺门之变”明英宗复辟,代宗被降格为王,只以王礼葬之

代宗朱祁钰能当上皇帝完全是形势所迫,他的哥哥英宗朱祁镇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起兵50万御驾亲征瓦剌,结果在土木堡遭到瓦剌大军的包围,几乎是全军覆灭,英宗自己也被瓦剌俘虏。国不可一日无君,在太后和兵部尚书于谦的支持下,朱祁钰受命于危难之际继承皇位,并组织了北京保卫战赶走了瓦剌人。一年后,英宗被放归,代宗将他幽禁在南宫,景泰八年(1457年)英宗在太监曹吉祥,将军石亨等人的策划下发动“夺门之变”,时代宗重病在床无力控制局面,英宗二次登基。代宗朱祁钰很快就被害死,英宗废其一切皇帝名号,降为王。代宗在天寿山所建之陵墓也被捣毁,只以王的身份把他安葬在北京西郊玉泉山。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建筑规模宏大、气势磅礴,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国布衣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西北的天寿山南麓,因此处葬有明朝十三位皇帝,因而被称作明十三陵。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花费两年时间才最终选定了这块风水宝地。天寿山位于昌平区,原本就是一座黄土山,但是山前有一村子叫康家坟,西边是一片橡子林,东边是一条清水河。成祖朱棣认定此地的风水有利于朱家后代子孙的发展,于是选择了此地。

但是明朝二百七十六年,共有十六位皇帝,这说明有三位皇帝没有葬在北京的明十三陵。第一位就是开国皇帝朱元璋。朱元璋建国后选择在南京定都,他死后也是葬在了南京的钟山,史称“明孝陵”。第二位就是建文帝朱允炆了,因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朱允炆生死不明,因而至今也就没有找到他的陵墓了。第三位则是明朝的第七位皇帝代宗朱祁钰。朱祁钰本是兄朱祁镇被瓦剌俘虏后被扶上皇位的,后来朱祁镇回到北京,发动了“夺门之变”,朱祁钰被处死。因朱祁钰的皇位不被承认,所以以藩王的身份葬在了北京玉泉山北麓的金山口。


老照片


是的!明朝自朱元璋于1368年建立,至1644年朱由检自缢煤山,享国祚276年,共16帝。我们熟知的北京十三陵,确实只有十三位皇帝入葬,这是为什么呢?

大家知道,朱元璋1368年建立大明,改元洪武,百姓们爱称他为㓋武爷,定都今天的南京。天下太平后,朱元璋开始考虑他的千年吉壤了。经过他亲自考查,选中了南京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于是,朱元璋于洪武九年,即1376年命工部等开始筹备动工,至1381年初具规模。1398年,朱元璋驾崩,便与皇后马氏合葬于此,取名孝陵。



有趣的是,在孝陵附近,还有两位孙姓人物也在此长眠,一位是三国吴大帝孙权,孙权墓还恰巧正在孝陵神道旁边,似为朱元璋守陵。据说,当初修孝陵神道时,有大臣建议将孙陵搬走。朱元璋听后却说:孙权也算条汉子,留他在大门口吧。于是,孝陵神道一反常规,修成一条罕见的左右盘旋的神道了。另一位是伟人孙中山。

可见,紫金山确是一块万年吉壤啊!


明朝第二位皇帝是太子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于朱元璋死后即位,改元建文,由于没有谥号,史称建文帝。建文元年,即1399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四后南京城破,建文帝下落不明。

对于建文帝的死,有多种说法。或城破之日自尽,或被大火焚烧死,或出家后得以善终,说法不一。可是明中后期,各地却出现了几处建文帝之坟,让人一头雾水,难辩真伪。直到现在,考古人员在福建、江苏等地还发现疑似建文帝之墓,只是无确凿证据。
朱祁钰,明朝第七位皇帝,宣宗次子,英宗弟。明英宗正统十四年,即1449年,英宗在宦官王振怂恿下御驾亲征瓦剌,不幸被俘,史称“土木堡之变”。同年,朱祁钰被于谦等拥立为帝,改元景泰,史称景泰帝。景泰八年,英宗在石亨、曹吉祥等拥力下复位,贬祁钰为郕王。同年,祁钰死,以亲王礼葬北京西金山,称景泰陵。



公元1424年,朱棣死于他的第五次漠北之征途中,葬北京北天寿山主峰下,为十三陵首陵。至于为什么选中这儿为皇陵,中间还有一些有趣的故事呢。

永乐五年,即1407年,朱棣便命人在北京附近选择陵址。最初选择的是口外屠家营,地理位置优越,很适合做陵地。但报告递到朱棣手里后,朱棣大怒!原来,朱、猪同音,屠家营原为杀猪宰羊而命名,朱氏到了这里,只能被宰杀。后来又选了昌平西南的狼儿峪,猪边有狼更危险!又换到京西潭柘寺,可地方狭窄,子孙后代的空间太小。又西郊燕家台,可燕家与“晏驾”谐音,犯忌。最后,于1409年才选好现在的陵区,可谓费尽心思。


朱棣陵名曰长陵,是十三陵主陵,主神道直达长陵。其后仁宗、宣宗、英宗、宪宗、孝宗、武宗、世宗、穆宗、神宗、光宗、熹宗、思宗按昭穆次序择陵。于是,就形成了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宝贵文化遗产——十三陵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