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減負不是一刀切,要有“增”有“減”

教育部:減負不是一刀切,要有“增”有“減”

近日,《浙江省中小學生減負工作實施方案(徵求意見稿)》公佈了33條減負方案,其中擬規定小學生晚9點、初中生晚10點經家長確認可拒絕完成剩餘作業,引發網友熱議。

在11月5日教育部召開的新聞通氣會上,教育部相關負責人回應稱,合理的課業負擔是必需的,學習不可能沒有負擔。科學減負應當有增有減,把不合理的負擔減下來,增加體育美育勞動教育。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副司長俞偉躍表示,浙江的減負33條,是一個面向社會徵求意見的方案,目的是要根據社會反映和人民群眾的實際感受,進行進一步完善,並不是最後的執行方案。

他表示減負從來都不是一刀切,合理的學業負擔是必須的,它是學生開發智力、激發潛力、鍛鍊能力的必要條件。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負擔,不是簡單地縮短在校時間、減少作業量、降低課業難度,而是要把不合理的負擔減下來,減去強化應試機械刷題,校外超前、超標培訓等不合理負擔。有些欠缺的,像勞動教育、美育、體育鍛煉的,達不到標準還要增加上去。

俞偉躍表示,目前,我國基礎教育在國際上處於較高水平,在PISA(國際學生評價項目)測試中,中國學生的成績位於前列。此外,調查顯示,我國中小學生課內負擔在中上收入國家處於中等水平。我國義務教育和高中課程方案、課程標準科學設置了學生應當完成的課業內容,減負不是降低課程標準和學業水平。現階段減負的重點主要是針對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過重的問題,開展校外培訓機構治理,同時提高學校育人水平,做好課後服務。

俞偉躍同時表示,學業負擔,感受因人而異,減負不是降低課程標準,也不是讓學生沒有任何負擔,要避免出現無差別的全體減負、無目的的盲目減負、不顧實際的強制減負,推進減負工作,必須遵循規律,綜合考慮各方的訴求,把握好度。

教育部:減負不是一刀切,要有“增”有“減”

浙江發佈的《浙江省中小學生減負工作實施方案(徵求意見稿)》,減負工作重點舉措包括“規範學校教育教學”“規範考試評價”“深化育人方式改革”“規範中小學校招生”“規範校外培訓機構和進入中小學校競賽、活動的管理”“落實家庭教育責任”“強化政府責任”等7個方面共33條。

教育部:減負不是一刀切,要有“增”有“減”

從浙江省教育廳得知,徵求意見稿於10月28日發佈,將在7個工作日內、也就是11月6日結束意見徵求。

浙江省省教育廳相關工作人員表示,截至目前共有600餘人次的社會群眾通過傳真、來信或電子郵箱發來建議意見,近期工作人員將認真分析、疏理各方建議,充分吸納各方有共識的建議和意見之後,近期將向社會正式發佈。

相關工作人員強調,浙江減負33條是在對中小學生學業負擔過重達成共識的情況下制定的。

中小學生學業負擔主要是由學校帶來的學習任務、成績排名、心理負擔和家長附加的如作業、家教、補習班等學習活動以及社會生活環境給學生造成的壓力。當學生面對壓力時,如果體驗是積極的,壓力即為動力;如果體驗是消極的,壓力即為負擔。學生在學校學習就會有學業壓力,適度合理的學業壓力有助於學生的發展,過重的學業負擔會嚴重損害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

當前,一些區域存在的中小學生作業多、培訓多、競賽多、睡眠少、鍛鍊少、實踐少,培訓機構超綱教學、提前教學、強化應試,中小學學科考試頻率過高、試題過難,中小學校違規跨區域掐尖招生等加重中小學生學業負擔的現象,是學校、家庭、社會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中小學生學業負擔過重的深層原因是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五唯”觀念的根深蒂固,是升學觀、就業觀、錄用觀的扭曲及來自社會壓力、家長焦慮的層層傳導。

如人民日報評論所稱:大家都不過是“沒辦法”,是對教育考核標準“沒辦法”,更是對社會競爭格局“沒辦法”。

教育部:減負不是一刀切,要有“增”有“減”

2012PISA測試數據:各國(地區)15歲學生每週課外學習時間

附人民日報評論:

減負,卻忘了減掉教育的功利性

教育一直是公眾關注的熱門話題,關於何為減負、如何減負的探討和嘗試更是從未停止。最近,南京的減負令讓“南京家長已瘋”傳遍社交媒體,同時受到關注的教育話題還有中國青年報關於“高中到底上幾年”的報道,以及浙江剛發佈的中小學生“減負33條”。

這三條看似關聯不太大的教育話題,實際上共同勾勒出了當前中小學教育的現實圖景和兩難困境。

教育部:減負不是一刀切,要有“增”有“減”

今年,《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了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主要任務,任務第一條就是堅持“五育”並舉,全面發展素質教育,要求突出德育實效,提升智育水平,強化體育鍛煉,增強美育薰陶,加強勞動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但是,素質教育要怎麼發展,減負具體怎麼減,社會層面依然缺乏廣泛共識和成功經驗。

浙江最近發佈的中小學生“減負33條”是地方對《意見》的落地。嚴格按照課表上課和活動,嚴格控制作業總量和時間,嚴禁利用週末和節假日補課,嚴格控制考試的次數和難度,並且,規定小學生晚9點、初中生晚10點後不做作業,而且,義務教育階段民辦學校也要和公辦學校統一招生,超過限額就要搖號。各地的規定大同小異,不過,具體實行起來,又很難逃出“高中到底上幾年”和“南京家長已瘋”這兩種結果。

一種,是像“高中到底上幾年”裡呈現的,為了應考,前兩年趕進度上課,末年複習備考,為此,學校用陰陽課表應付檢查,教育部門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家長和學生理解並積極配合

,默契地用素質教育的面子配著應試教育的裡子。有的學校為了末年備考,把中學六年重新調整成初中兩年和高中四年,卻依然改變不了末年備考的命運。學校、老師、家長、學生,也都知道全年應考的狀態不大正常,卻都“沒辦法”不做,畢竟,在高考面前,大家都“沒辦法”。

另一種,是像“南京家長已瘋”裡呈現的,在南京禁止學生帶卷子、做課外輔導作業並且要求下午3點就放學、每學期只考一次試之後,家長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地給孩子暗中補習、上輔導課,還要讓孩子在學校假裝課後什麼都沒學過。

這裡的家長都陷入了博弈論中經典的囚徒困境,明明所有人什麼都不做是最優解,但是沒有人知道別人會做什麼,所以只好自己拼命地努力,以求搶佔先機。家長們實在是“沒辦法”,他們怕的是被補習班“您來,我們培養您孩子;您不來,我們培養您孩子的競爭對手”的廣告詞言中,怕的是即使整個南京的孩子都不學,也會輸給其他地區的孩子,成為減負令下的“結構性學渣”。

做門面功夫不行,強推還是不行,是素質教育的錯嗎?當然不是。那難道是學校、家長乃至學生的錯嗎?更不是。大家都不過是“沒辦法”,是對教育考核標準“沒辦法”,更是對社會競爭格局“沒辦法”。因為,大學生已經成為社會中位數的標配,成為大學生不一定能有一番作為,但至少不會過得太差。於是,家長們即使知道只有一半的人能考上普高,又只有其中的一部分人能上大學,還是會拼了命幫孩子擠上車,期待他們成為這個社會的中位數或者幸運地比普通人再好一些。這一屆的家長,無論有沒有通過高考改變命運,都是在這一套遊戲規則里長大的,現在只是在一套相似的規則裡,努力為孩子尋一個位置。

在這樣的“沒辦法”之下,教育被工具化了,上學、考試甚至被稱為“素質教育”的興趣愛好,都是工具化的,它們都是一疊疊不同的籌碼,以圖換取通往理想生活的通行證。大多數人都在“不要問,只要信”的信念下被推著走,普通人也的確沒有多少退出這套競爭機制的空間和餘地。

忽略當前中小學教育的兩難困境一味呼籲愛的教育未免太阿Q,然而,現實困境一時難以改變,卻不代表教育本應如此。教育不是技能培訓,為的不是讓人成為能通過市場檢驗的產品,而是讓人成為能獨立思考、人格健全的人。

減負減了很多年,依然沒減掉教育中的功利性。要治教育的病,卻不只是教育領域要吃藥。

教育部:減負不是一刀切,要有“增”有“減”

教育部:減負不是一刀切,要有“增”有“減”

浙江的減負方案徵求意見稿全文如下,你怎麼看?

1.嚴格按課程標準、進度要求教學。開齊開足開好國家規定課程,不得隨意增減課時、改變難度、調整進度。小學一年級嚴格按課程標準零起點教學,各學科必須無條件地按正常教學進度實施教學。因學期長短確需跨學期適當調整教學進度的,須由當地教育部門統一明確。

2.嚴格按課程表上課、活動。學校各班級每學期課程表、作息時間表等要公佈在教室門口。除正常調課外,不得無故擠佔思政、音樂、體育、美術、勞動等課程的周課時數,堅決制止“陰陽”課表。

3.嚴控家庭作業總量和作業時間。各學科作業總量和作業時間由學校年級組統籌調控,作業難度水平不得超過課標要求,作業時長把握以班內中等程度學生為參照。凡佈置學生做的作業教師必須精選、先做、全批,不得佈置重複性和懲罰性作業。促進學生完成基礎性作業,強化實踐性作業,探索彈性作業和跨學科作業。中小學校建立的班級家長微信群或QQ群、釘釘群等,由班主任統一管理,每班不超過一個;杜絕將學生作業變成家長作業或要求家長檢查批改作業,也不得在家長群裡佈置作業。

4.小學生晚9點、初中生晚10點不作業。關注學生差異,保障睡眠時間。小學生到晚上9點、初中生到晚上10點還未能完成家庭作業的,經家長簽字確認後,可以拒絕完成剩餘的作業

,教師不得對有此類行為的學生進行懲戒。

5.嚴禁利用週末和節假日補課。全省中小學生寒假、暑假假期分別為3—4周和7—8周,具體放假、開學時間由各地教育行政部門統一明確並向社會公佈。全省中小學校所有年級一律不得利用週末、寒暑假和法定節假日組織或變相組織任何形式的集中補習。

6.規範學生在校作息時間。小學生早上上學時間全面推遲至8:00以後,小學、初中早上上課時間分別不早於8:30和8:00,寄宿制小學、初中、高中學校晚熄燈作息時間分別不遲於21:00、21:30、22:00。全面實施小學放學後校內託管服務。各地各校根據季節變化等因素確定具體作息時間。

7.確保學生鍛鍊時間。鍛鍊時間包括晨跑、大課間活動、體育課、課外活動等時間。確保中小學生在校期間每天鍛鍊不少於1小時。鼓勵中小學生每天參加戶外運動。中考體育項目考試須安排在初三進行。

8.嚴控校內考試次數。小學一、二年級不得以紙筆測試為主要評價方式。小學三至六年級語文、數學、外語、科學等學科可安排期末考試,所有學科均不得組織期中考試。初中可組織文化學科期中、期末考試,不得組織月考和週週清考試。縣(市、區)教育部門不得對小學組織統測。

9.科學控制考試難度。嚴格依據課程標準和教學基本要求確定考試內容,不得以區分度為由增加考試難度。初中各學科期中、期末試卷整卷難度係數須控制在0.70以上,中考難度係數須控制在0.70—0.75,單個題型難度係數不宜低於0.40。2020年開始,省教育廳教研部門建立基於原數據庫的中考試卷質量分析系統,真實掌握評判各地試卷難度情況。

10.改革考試命題內容和形式。中小學校和教研部門要創新試題形式,增加綜合性、開放性、應用性、探究性試題,禁止出現脫離實際的偏題怪題,禁止靠題量取勝、靠熟練取勝的機械刷題。

11.嚴禁發佈考試成績和排名。嚴禁教育部門、學校以任何方式公佈中小學生考試成績及排名。學校不得舉行中考、高考“誓師大會”,不得發佈中考、高考“喜報”,不得標榜或變相標榜“學霸”和中考、高考“狀元”。

12.實施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改革。推行小學學科分項等級評價,完善學生成長記錄和綜合素質評價,強化評價的激勵、診斷與改進功能,淡化評價的甄別與選拔功能。

13.深化中考招生改革。全面實施基於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結合綜合素質評價的高中階段學校招生錄取模式。

14.促進普通高中教、學、考相一致。強化高考育人導向,深化考試內容改革,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和高考命題要以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和高校人才選拔要求為依據。

15.深化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完善義務教育學校拓展性課程建設和社團活動,積極有序擴大初中分層走班教學。實施精準教學、精準學習試點,提高教學效率和學習效能。

16.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實施普通高中新課程方案,完善 “走班選課”制,探索建立培養核心素養的教學方式和評價方式。

17.實施普通高中分類辦學試點。試點先行,錯位定位,分類辦學,改變普通高中“千校一面”格局,逐步培育一批人文、科技、體藝、綜合等不同類型的普通高中學校,促進普通高中多樣化特色發展。

18.嚴格執行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規定。推進公辦民辦義務教育學校免試就近入學全覆蓋。嚴禁以各類考試、競賽、培訓成績或證書證明等作為招生依據,不得以面試、評測等名義選拔學生。出臺規範民辦義務教育學校招生實施細則。民辦義務教育學校報名人數超過招生計劃的,實行電腦隨機派位方式錄取。

19.實施公辦民辦學校同步招生。公辦民辦學校一視同仁,公平發展,互不享有招生特權。民辦義務教育學校招生納入審批地教育行政部門統一管理,按當地教育行政部門統一的招生時間,與公辦義務教育學校同步招生,嚴禁任何形式的提前招生。公辦、民辦普通高中按審批機關統一批准的招生計劃、時間、範圍、標準和方式招生,不得采用銜接班、預錄班、新生軍訓等方式變相提前招生。

20.嚴禁跨區域爭搶優質生源。禁止公辦高中以集團化辦學名義聯手民辦學校跨區域招生,或以轉學等名義變相招生。堅決防止各區域間中小學校招生相互“挖牆腳”。

21.提高優質高中招生名額分配比例。各地優質示範普通高中學校招生名額分配到區域內初中學校的比例,2021年始不低於學校招生計劃數的60%,招生名額分配向農村初中學校和不選擇生源的初中學校傾斜。

22.嚴格規範校外培訓時間和進度。校外培訓機構培訓時間不得與當地中小學教學時間相沖突,培訓結束時間不得晚於20:30。培訓內容不得超出國家課程標準,培訓班次必須與招生對象所處年級相匹配,培訓進度不得超過所在縣(市、區)中小學同期進度。

23.嚴禁校外培訓與升學相掛鉤。嚴禁校外培訓機構作出與升學、考試相掛鉤的保證性承諾,嚴禁校外培訓機構組織舉辦中小學生學科類等級考試、競賽及排名。嚴禁校外培訓機構在官網、培訓點、自媒體、宣傳單上宣傳學生升學情況。

24.加強競賽管理。規範中小學競賽活動,進入中小學校的各類競賽必須經各級教育部門審核,實行清單管理,並向社會公佈。中小學校不得組織學生參加未經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審核公佈的競賽活動。

25.規範進校園活動。落實省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秘書組印發的《關於規範中小學進校園活動的實施意見》,

嚴格執行進校園活動清單管理,開展各類進校園活動集中整治,建立健全監督反饋長效機制,減輕學校、教師、學生負擔。

26.樹立科學育兒觀念。認真貫徹執行好《浙江省家庭教育促進條例》。引導廣大家長切實履行家庭教育職責,注重言傳身教,培育好家風,傳承好家訓,加強與孩子溝通交流,培養孩子的好思想、好品行、好習慣,理性幫助孩子確定成長目標。根據孩子的興趣和現狀謹慎選擇適合的培訓,避免盲目攀比、跟風報班。

27.保證充裕睡眠時間。家校合作保障小學生、初中生、高中生每天睡眠時間分別不少於10小時、 9小時、 8小時。

28.增強孩子身心健康。家長應當引導孩子從小養成良好鍛鍊習慣,經常進行戶外鍛鍊,積極防控孩子近視;讓每位孩子掌握1—2項運動技能和1—2項藝術技能。安排孩子參加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關注孩子情緒變化和心理健康。

29.實施家長素養提升工程。

省教育廳、省婦聯聯合辦好網上浙江家長學校,向家長推送家庭教育資源。5年內70%以上的中小學校建立數字家長學校。鼓勵各地開設家長成長學院、實施星級家長執照工程等,提升家長素養。

30.堅決糾正片面的教育政績觀。嚴禁地方政府下達升學指標或片面以中考升學率、高考一段上線率和上“北清”人數等評價考核教育行政部門;嚴禁給學校下達升學指標,片面以升學率評價學校;嚴禁將升學情況與教育部門、學校及個人的考核、績效、獎勵掛鉤。

31.扭轉招錄人員唯特定高校、唯文憑學歷傾向。探索研究調整用人評價標準,更加重視考察求職者的德商和情商、能力和潛力。發揮其對減負的社會“引導渠”作用。各地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等招錄人員,應當給予一般高校畢業生與名牌大學畢業生同等競爭機會,不得將特定高校的畢業生作為專才予以特聘。

32.加強校外勞動實踐教育,豐富學生實踐體驗。

各地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要把校外勞動實踐教育基地建設納入當地教育發展的總體規劃,建設和認定一批校外勞動實踐教育基地及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營地,為中小學生參與校外實踐教育活動提供有力保障。

33.加強社會引導,營造良好育人氛圍。嚴禁各類新聞媒體炒作考試成績排名和升學率,不得以任何形式宣傳所謂的中考、高考“狀元”。加強對網站、自媒體平臺等的監管和引導,防止對減負工作的誤導。推出中小學生減負公益廣告,健全完善社會心理疏導機制,共同關心孩子成長。

對浙江的減負方案及教育部的回應您怎麼看?歡迎留言。

教育部:減負不是一刀切,要有“增”有“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