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張騫通西域,你只瞭解前半部分,後半部分,在這裡

中華上下五千年,英雄輩出,張騫就是其中之一。 張騫,因為“鑿空西域”的故事,被稱為“東方哥倫布”。咱們今天,不講這個故事,而是講一講,何謂“鑿空西域”。

關於張騫通西域,你只瞭解前半部分,後半部分,在這裡

張騫:漢代傑出的外交家

其實,這主要是對“鑿空”二字的理解。

唐代學者裴駰引用了蘇林的解釋:

“鑿,開;空,通也。騫開通西域道。”

其他學者也比較認同裴駰所說,如唐代研究《史記》的專家司馬貞說:

“謂西域險阸,本無道路,今鑿空而通之也。”

這些都在強調開通的含義。

開通的西域,是現在甘肅省陽關和玉門關以西的地方。張騫既然有“通西域”的經歷了,那麼去別的地方也能借用經驗。在《史記·大宛列傳》中,就有漢武帝的另一個命令:

“乃令騫因蜀犍為髮間使,四道並出:出駹,出冉,出徙,出邛、僰皆各行一二千里。”

關於張騫通西域,你只瞭解前半部分,後半部分,在這裡

漢武帝:前半生有雄才偉略

漢武帝的“四道並出”,是想尋找一條前往身毒的道路,也就是想去印度。

開通這條通道與經營西南地區有直接的關係,《史記》稱之為“事西南夷”、“通西南夷”,《漢書》以及孫盛《蜀譜》又有“開西南夷”的說法。

這裡的“開”字,有學者解釋為“開道、開通、開化”,西南與內地的文化交流之意。

話說多了,回來繼續說張騫鑿空西域的事情。張騫開通西域,意味著我們與西域各國建立的聯繫。對此,司馬遷有力透紙背的評價:

“然張騫鑿空,其後使往者皆稱博望侯……外國由此信之。”

這裡面,最重要的,是一個“信”字。

張騫被匈奴扣押十餘年,仍然不改初心,力求達成合作。雖然結果不盡如張騫及漢武帝之意,但各國都對張騫及漢朝有了全新的印象。第一是“漢節不失”,不屈於強權。第二是“守信”,答應西域諸國之事,絕不食言。

關於張騫通西域,你只瞭解前半部分,後半部分,在這裡

西域:眾多小國林立

這個印象,十分重要。西域各國距離漢朝較遠,對於漢朝多數是靠傳說,本身是將信將疑,如果沒有石錘證據,為何要合作?

張騫的所作所為,彰顯了一個大國之人的氣度。外國之“信”,由此建立。

關於張騫通西域,你只瞭解前半部分,後半部分,在這裡

一個“信”字,是這條商路的無形地基,穩固商路的同時,也鞏固了漢朝與西域各國的關係。在隨著西域的局勢逐漸穩定後,漢與西域的通使往來十分頻繁。西域地區50國接受漢帝國的封贈。各國也爭相向漢朝納貢,一時間,“異物內流”數量極多。

因為張騫,各國開始信任漢使;因為張騫,各國開始信任漢朝;因為張騫,各國開始信任中國!

張騫通西域,不僅通的是道路,更通的是形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