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帝國命運的催化劑

前面我們講了很多中原和草原上發生的事情,講了它們如何相互地改變著對方。

但實際上,草原和中原的互動過程,很多時候都有第三方的介入。第三方就像催化劑,草原和中原之間發生著各種化學反應,催化劑則決定著這些反應發展的節奏。

那麼,第三方催化劑是誰呢?實際上不止一個,在古代歷史上,西域和雪域高原都曾經起到過這種作用,這就是接下來幾講,我們會重點講的內容。

沒有這種第三方催化劑的存在,中國歷史的發展節奏會是大不一樣的。

中亞的自由城邦特徵

這一講咱們先來說說西域。西域就是新疆,它和今天中亞的幾個斯坦國加在一塊,還構成個大中亞的概念。

由於它們特殊的地理位置,在近代以前,大中亞一直都是東西方的貿易通道。同時,由於特殊的地理特徵,中亞在歷史上形成了很多自由城邦。

自由城邦的意思是,這些城邦彼此之間互不統屬,強大的帝國也沒法直接統治它們,而只能間接統治,於是城邦生活不會受到政治的壓力。

自由城邦的特徵再加上貿易帶來的巨大財富,在古代,這就是能夠形成高水準文明的標配。

中亞的文明是伴隨著貿易從東西方傳過來的,但傳到中亞之後卻能發展起比東西方還高的水準。在歷史時機合適的時候,又會反過來再傳向東西方,改變東西方的文化和歷史,這就是我所說的中亞作為催化劑的作用。

比如,中亞向東傳播文化,草原帝國的精神世界有一大半是由中亞所塑造的,這顯然會極為深刻地影響草原和中原互動的模式。

再比如,中亞向西傳播文化,對歐洲的精神世界帶來深刻刺激,甚至奠定了歐洲文藝復興的基礎。

地理結構帶來的政治邏輯差異

說了這些,你大致就能知道西域和中亞作為歷史催化劑,有多大的重要性了。而這一切,都離不開它特殊的地理結構。所以,我們先簡單瞭解一下它的地理結構。

你可以先看看文稿裡面的大中亞地圖,先看橫向的,中國境內的天山,以及一條起源天山、向西流的大河錫爾河。

天山-錫爾河這一條線很重要,這條線以北是中亞的遊牧區,這條線以南是中亞的定居地區。這條分界線的意義,就跟長城在東亞的意義一樣。

西域,帝國命運的催化劑

天山-錫爾河以北的遊牧地區,政治和社會的邏輯,和長城以北的草原上差不多,但南面的定居地區則與中原有很大差別。

中原有很多大河,有充沛的水源進行灌溉,農耕區的規模很大,連成片,財富總量就很大;中亞定居區的水源,只有雪山融水還有一些內流河,水資源很匱乏,只能形成一些高度分散的小規模綠洲,因此財富總量很小,和中原沒法比。

所以,東亞的遊牧者一旦入主中原,就能獲得足夠多的財富,把自己的軍事貴族什麼的都養起來。

在中亞,就算遊牧者能夠完全征服南方的綠洲地區,但是從南方能搞到的錢,也不足以把本國的軍事貴族都養起來。大可汗要壓住下面的小可汗,仍然得依靠自己的戰鬥力。

所以,繼承順序仍然只能保留草原社會的兄終弟及,也就是哥哥死了弟弟即位,因為要保證戰鬥力,就不能讓還沒成年的孩子即位,只能是讓成年的兄弟即位。

而我們前面講過,兄終弟及的繼承邏輯,一定會帶來週期性的政治危機。因為等到第一代都死了,第二代誰來繼承呢,人們沒法達成共識,只能靠內鬥解決問題,於是草原帝國就解體了。

所以,在中亞就沒什麼長壽的帝國,再強悍的帝國,最多維持個幾十年也就完了。

而在東亞的大清,統治了267年,西亞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統治了差不多六百年,這都是因為他們進入定居區域後,用不著可汗有戰鬥力,也能獲得充足的財富。繼承順序就能從兄終弟及轉為父終子及,國運便能夠突破百年。

再來看看中亞的定居區域,這邊和東亞的差異就很大了,這也是由中亞的地理特徵決定的。

看看地圖,你會注意到,中亞的綠洲地區,空間非常破碎,每個綠洲的規模都不大,彼此之間都被大漠戈壁所隔開,相距很遙遠。這就意味著,沒有哪個綠洲有足夠的力量,能夠征服並持續地統治其他綠洲,因為要橫跨大漠來統治,太費錢了,這些綠洲誰都沒那麼多錢。

所以,中亞南部的綠洲地區一直以來都是由外來者統治的,要麼是北邊的遊牧帝國,要麼是來自遠方的其他擁有軸心文明的龐大帝國,比如東邊的中國、西邊的波斯之類的。

但對遠方的大帝國來說,統治中亞有個很讓人頭疼的問題,就是成本太高了。

所以,它們對中亞綠洲都是採用間接統治的方式,也就是說,外交、國防由帝國掌控,其他的一切都由綠洲地區自理。只有這樣,統治才有正收益,否則,一定是賠本買賣。

咱們看漢唐對於西域的統治,都是以西域都護府的形式,而不是像內地一樣的郡守、刺史之類的形式。

西域都護,差不多可以理解為漢唐帝國駐紮在西域的總督,他主管當地的外交和國防,別的也就不管了。帕米爾高原以西的中亞地區,在古代接受過波斯帝國和阿拉伯帝國的統治,近代接受過俄國的統治,但基本上也都是間接統治。

正是這種間接統治,讓中亞的這些綠洲城邦始終保留著一種高度的自治,城邦之間沒有相互的統屬關係,外部世界也無法長期地對這些綠洲進行直接統治,可以說就是一群自由城邦。

自由城邦的屬性,讓中亞在近代以前,在貿易和文明兩個方面都獲得了極大的發展,可以說是貿易和文明的中心。

中亞的貿易地位

先來說說貿易,這樣一種自由城邦,是最適合於貿易的需求的。在這裡,商業的邏輯不會被政治的邏輯所幹擾,貿易的效率能夠得到保障。

古代中亞有一系列以經商而聞名的綠洲城邦,比如西域的鄯善、庫車、和田、喀什噶爾等等,越過帕米爾高原,還有《射鵰英雄傳》裡郭靖出征過的撒馬爾罕、花剌子模等等,這些都是中亞歷史上的貿易重鎮。

在古代,絲綢之路上流動的商品,多數產自中原,但經營這些貿易的人,主要是中亞商人。他們在中原的主要大城市都有自己的商站,然後一個城市一個城市地接力,販運到歐亞大陸的西部。

這些商人的生意規模如此之大,效率如此之高,以至於他們發行的支票甚至比政府的支票的信用度還要高。歐洲語言中支票這個詞,就是check,最初就是在中亞出現,並作為外來語傳入歐洲的。

中亞商人發達的商業活動,還對周邊國家的統治秩序帶來了重要影響。比如,大唐帝國當時經常要進行超遠距離的戰爭,並且要對遙遠的地方進行統治,這種超遠距離所需要的後勤運輸體系太複雜了,對帝國來說簡直是噩夢。

剛好,中亞商人有發達的貿易網絡和遠距離運輸能力,他們的商業運輸活動從遼東一直能達到中亞,正是這些中亞人幫助大唐完成了後勤運輸工作。如果離開了這些中亞商人,大唐帝國的統治成本會急劇上升,帝國疆域恐怕會大幅縮水。

當然,中亞商人在本質上是生意人,不會拒絕任何生意,大唐的對手,比如突厥帝國以及後來的回鶻帝國,在戰爭中也會用中亞商人的網絡,商人們還會成為突厥人重要的軍事參謀。

中亞的文化傳播

除了貿易,從文明傳播的角度講,中亞在歷史上發揮的作用就更重要了。

中亞綠洲地區地理太過破碎,單個城邦的財富總量很小,因此它無法原生性地發展起軸心文明。原生性的軸心文明有中華文明、印度文明、希臘羅馬文明、希伯來文明等,它們只能出現在財富總量很大的地方。

但是,伴隨著貿易和戰爭等,各種軸心文明都會傳播到中亞地區。中亞雖然總財富量不大,但是人均財富量很高,這讓中亞人養得起仰望星空的人,他們有能力進行深刻的學術思考,思考這些軸心文明所提出的問題。

各種文明在中亞自由傳播、自由競爭,在這裡又沒有強大帝國的直接統治,文明的邏輯不會遭遇到政治的邏輯的壓制。在大帝國內部,政治一定會壓制文化的。所以各種文明在中亞能夠得到充分的釋放和發展,這對於人類的文明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比如佛教。誕生於印度本土的佛教,是通過中亞才傳播到中國的,佛教對於整個東亞世界的影響與改造是全方位的。

再比如,在公元3世紀誕生於波斯的摩尼教,就是張無忌的明教。摩尼教在波斯帝國本土發展得總是不順,有時候被帝國政府捧殺,有時又被打殺,直到它傳到中亞之後,才形成了獨立的教會,不再受教會總部的管轄,一下子反倒發展壯大了,到8世紀中期,獨立出來的中亞摩尼教,甚至成為草原霸主回鶻帝國的國教。

在中世紀的中亞,最燦爛輝煌的文明,就是伊斯蘭教。和咱們今天對伊斯蘭教的一般認知不一樣,在中世紀的時候,伊斯蘭教極為開放、包容,文化發展水準極高,有著發達的哲學思辨。

古希臘哲學很早就傳到了中東和中亞地區,伊斯蘭思想家把這些哲學進一步發展到非常高的水準,其他還有天文學、數學、醫學、航海學等等,伊斯蘭世界的水準都是當時世界上最頂級的。反倒是當時的基督教世界處在很不寬容、很矇昧的狀態。

但是有趣的是,伊斯蘭教這麼高的文化水平,並沒有出現在阿拉伯帝國的大本營——中東,而是出現在中亞,因為這裡遠離帝國中心,有自己獨立的伊斯蘭經文學院,文化的邏輯不會受到政治邏輯的壓制。

而帝國中心的伊斯蘭經文學院,則要受到最高統治者哈里發的控制,文化被政治所壓制。所以,中亞的伊斯蘭教才能把文明的各種可能性都釋放出來。

到了公元9-10世紀的時候,中亞出現了幾位歷史上最偉大的伊斯蘭哲學家,如阿爾法拉比、阿維森納等,他們將古希臘哲學與伊斯蘭神學結合在一塊,發展出宏大的思想體系。

這些偉大思想家的工作後來輾轉傳入西方世界,處在矇昧狀態中的中世紀西方人,才重新發現了古希臘哲學,這些知識傳播過程奠定了後來歐洲文藝復興的基礎。

所以有人評價,在那個年代,中亞才是世界的知識中心。

本講小結

總結一下,可以說,在近代以前,大中亞地區是東西方貿易交通的核心要道,也是高度自治的自由城邦。

中亞雖然沒有產生軸心文明,但是各種文明傳播到了中亞,就像登上了諾亞方舟,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和釋放。整個中世紀,中亞的文化水平極高,還可以在東方和西方世界的文明處於沒落的時候,中亞反過來向它們輸送文明,進行文化反哺。

但是,到了地理大發現,新航道開闢出來,中亞淪落為很次要的貿易通道,人均財富量也大幅下降,沒有足夠多的人有閒情逸致仰望星空,中亞就從人類的知識高地跌落了下來。

而在中國這邊,在唐末安史之亂之後,中原、草原和西域之間發生了非常複雜又有趣的歷史聯動關係,西域的歷史催化劑作用表現得極為到位,深刻地改變了中國的歷史。

這就是我們下一講的內容。——施展《中國史綱五十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