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筆下的“赤壁”

受“烏臺詩案”牽連,貶謫黃州的蘇軾身心飽受摧殘,思想陷入深刻的矛盾之中。這時,佛老思想成為蘇軾應對政治打擊和精神折磨的處世哲學,而豐富的內心世界一經與曠達個性相融相釋,奇蹟般地將他的創作水準推向巔峰,鳳凰涅槃,揮灑自如。

蘇軾筆下的“赤壁”

秋江月夜

黃州西北的長江之畔,山麓突入江中,石頭鮮紅如丹,因而得名赤壁。

公元1082年,農曆七月十六,蘇軾與幾位友人泛一葉小舟,飲酒賞月。清風陣陣拂過,水面波瀾不起。

一片月光水色之中,赤壁臨江獨立。

蘇軾傾其杯盞,望月懷遠,興之所至,不禁引吭高歌。友人吹起洞簫,蕭聲哀怨悲涼,感嘆人生於這天地之中,縱然能暢意瀟灑,可也只是小小蜉蝣,哪能如這江水歲歲年年永無盡頭,且將這遺憾化為一管蕭音,說於悲涼秋風。

朋友話說得懇切,蘇軾雖聽得動容,但爽然一笑,說道:“這江水明月並沒有真正逝去,天地萬物各有其主,不是自己的,一分一毫也無法求取,唯有江上的清風,山間的明月,送到耳邊就成為聲音,進入眼簾便繪出形色,只要我們愉快享受,又何必在乎生命短暫,去羨慕江水的永恆呢?”

蘇軾筆下的“赤壁”

聽聞蘇軾一席話,友人豁然開朗,重新斟滿酒杯,且歌且樂。不知不覺中,天邊已經露出魚肚白。

“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餚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蘇軾·《前赤壁賦》

如今的黃州赤壁,驚濤拍岸,事物更迭,古戰場的硝煙已化為一片虛無,只有這秋江月夜,千古不變。

大江東去

謫居黃州的蘇軾,沒有繁忙的公務勞心傷神,不須刻意地迎來送往,使得他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他躬耕農事,尋訪名山,獨創佳餚,度過一段恣情逍遙的歲月。

但是,他的心境卻是悲苦的。

蘇軾筆下的“赤壁”

登山臨水,蘇軾在赤壁之上憑弔古蹟,為的是尋求內心的解脫。但是,他並不能完全忘情於政治,內心暫時的平靜被三國時代的豪情打破,將他的熱情、理想、憤懣不平爆發,於是,就有了這曲《念奴嬌·赤壁懷古》的千古傑作: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橫槊賦詩的曹操,馳馬射虎的孫權,隆中定策的諸葛亮······三國時代人才輩出,一時多少豪傑!遙想當年,自己也曾豪情滿懷,宛若少年周郎,到如今功業未就,華髮早生,滄桑之感撲面而來。

英雄已逝,成敗皆空,人生如夢,不如將所有煩惱拋灑於江水之中,任爾幕起幕落,只管月朗風清。

蘇軾筆下的“赤壁”

詞人的豁達躍然於字裡行間。儒家的中庸和樂知天命,道教的清淨和知足不辱,佛家的超脫和四大皆空,以及道家的玄虛和養生延年,他都兼而收之。

這樣的意境超越了時空和疆界。

戛戛獨造

在時空的另一頭,臺北故宮博物院珍藏著這幅《赤壁賦》手卷。

蘇軾筆下的“赤壁”

《前赤壁賦》(局部) 宋·蘇軾

此卷縱高二十四釐米,橫長二百五十八釐米,全篇六百零八字。除文章開篇三十六字在流傳過程中受損,由明朝書法家文徵明模仿蘇軾書體補齊外,其餘六十三行五百七十二字,均為蘇軾手書真跡。

書“法”和寫“意”,是魏晉以來書家經常面臨的選擇。

魏晉的傳統在於強調寫“意”。隋代以後,崇尚法度的傾向愈來愈明顯。表現在楷書上,初唐的書家格外重視法度的完美,用筆的重心移至筆畫端部及折點,加強了點畫的提按頓挫。唐代筆法堅實;宋人則用筆漸趨虛松。由於蘇軾執筆為“側臥筆”,即將毛筆側臥於虎口之間,類似於其結字多呈扁平,類似於我們現在的握筆姿勢,故其字右斜、扁肥,這一特點,在《赤壁賦》中表現得十分突出。

通觀這幅《前赤壁賦》,該帖用筆多為正鋒,鋒正則力勁、力透紙背,結字穩密,豐腴渾厚,老健蒼勁,勁力內含,如純棉裹鐵。章法縱有行橫無列,字與字之間大小參差錯落,一任自然。

蘇軾筆下的“赤壁”

《赤壁圖》 金·武元直

宋代書家“尚意”。他們立足於傳統,但在創作上皆有戛戛之獨造,相對於傳統法度,他們又更注重內心精神的表現——“人”、“書”合一。在這個時代裡,個性和創造力得到充分舒展,而所有藝術種類的變化,都在蘇軾身上匯攏交織。

在政治漩渦裡掙扎沉浮的蘇軾,雖然在藝術上並無野心勃勃的構想,卻在無意間在散文、詩詞、書法、繪畫等多個方面達到了時代的巔峰,這也許是命運給予蘇軾的另一種補償。

RECOMMEND

蘇軾筆下的“赤壁”

投稿郵箱:3304331669@qq.com

更多精彩內容請拿起手機微信關注“眉山東坡文化”~

審核:周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