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島素瘤“藏”太深!醫生妙手除病,患者再也不犯“迷糊”了

來自江西的42歲謝先生出現頭暈、心悸、冒冷汗的症狀已超過三年,輾轉多家三甲醫院皆未能查出病因。經過多方打聽,謝先生來到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膽胰專科門診就診,膽胰外科周泉波副教授認為患者症狀符合胰島素瘤臨床表現。經過檢查確診後,周泉波副教授為謝先生成功實施了全腹腔鏡下保脾胰體尾切除術。近日,謝先生回院複查結果顯示各項指標良好,康復十分順利。

胰島素瘤“藏”太深!醫生妙手除病,患者再也不犯“迷糊”了

圖文無關,僅為配圖

頭暈“迷糊”反覆三年餘,輾轉求醫無果

“過去的三年多里,我時不時就頭暈、心悸、冒冷汗。每次吃點東西后就有好轉,但嚴重時整個人會很迷糊。”謝先生說道,最近半年自己輾轉了廣州多家大型三甲醫院,花費了近3萬元,都沒有診斷出疾病的具體發病位置及性質。來到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後,周泉波副教授詳細詢問病史,認為謝先生的症狀符合胰島素瘤臨床表現。

據周泉波副教授介紹,胰島細胞瘤是功能型神經內分泌腫瘤最常見的一類,此類腫瘤為潛在惡性腫瘤。謝先生入院後,放射科對他的CT、MRI檢查結果進行了會診。

隨後,消化內科醫生為謝先生進行超聲內鏡檢查,在胰體尾交界部位發現一個大小約1.5cm佔位,其他部位未見病灶。綜合上述檢查結果和謝先生的症狀,考慮單發胰島素瘤,定性、定位診斷明確。周泉波副教授決定,為謝先生實施全腹腔鏡下保脾胰體尾切除術。

胰島素瘤“藏”太深!醫生妙手除病,患者再也不犯“迷糊”了

周泉波副教授(左一)正在為患者進行手術

手術難度大,如同在鋼絲繩上跳舞

周泉波副教授透露,作為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脾臟對維持人體正常血細胞水平、免疫功能等有重要的作用。保留脾臟的胰體尾切除,可有效預防脾臟切除術後由於血小板升高引起血栓性、栓塞性疾病和爆發性感染等併發症的發生。

“與傳統的胰腺體尾腫瘤手術不同,保留脾血管的胰體尾切除術難度很大,就像在鋼絲繩上跳舞一樣。手術過程的難點在於把胰腺組織包繞的脾靜脈分離開,保留脾動靜脈。這個過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導致脾血管的撕裂,不但無法保脾,還有可能造成術中大出血。”周泉波副教授介紹,這樣高難度的手術對術者的技術水平要求很高,手術過程不容許出現一絲差錯。

為了最大程度降低患者的手術風險,周泉波副教授表示,此次採用腹腔鏡微創完成手術。相比傳統的開腹胰腺手術常需要20-30釐米的大切口,微創手術切口只有2cm長,可以明顯減輕患者的痛苦,同時還能縮短術後恢復時間和住院時間。

8月7日,周泉波副教授主刀、李國林主治醫師協助,為謝先生實施了腹腔鏡下保脾胰體尾切除術。術中超聲確定腫瘤位置後,在距離腫瘤2cm近端胰腺位置離斷胰腺,顯露脾動靜脈,把胰腺組織與脾動靜脈分離開,完整切除胰腺組織,術中B超再次確認保留胰腺組織中無腫瘤。

手術過程流暢順利,歷時約2.5小時完成,術中出血量小於20ml。腫瘤切除後,謝先生的術中血糖即刻上升至正常範圍。術後石蠟病理結果證實,切除的腫瘤確實是胰島細胞瘤。術後謝先生沒有出現低血糖,胰腺和脾臟功能良好。術後第7天,謝先生順利拆線出院。近日,謝先生回院複查結果顯示各項指標良好,康復十分順利。

胰島素瘤“藏”太深!醫生妙手除病,患者再也不犯“迷糊”了

術後,周泉波副教授(左三)為患者查房

“隱匿的殺手”胰島素瘤,出現症狀需警惕

周泉波副教授介紹,胰島素瘤早期表現為頭暈、心悸及冒冷汗等低血糖症狀,呈“Whipple三聯徵”表現,包括自發性週期性發作低血糖症狀、昏迷及其精神神經症狀,空腹或勞動後發作;發作時血糖低於2.8mmol/L;口服或靜脈注射葡萄糖後,症狀可立即消失。

因此,如果頻繁出現空腹或勞動後發作的頭暈、心悸及冒冷汗等症狀要引起警惕胰島素瘤,及時到胰腺專科就診,不要以為自己只是單純低血糖而延誤了治療。

“胰島素瘤的治療難點在於術前定性及準確定位,部分胰島素瘤多發且缺乏常規胰腺內分泌瘤影像學表現,術前CT和MRI並不能準確定性、定位,容易遺漏病灶。”周泉波副教授表示,對於胰島素瘤的診斷,除了常規CT和MRI檢查外,還需要結合超聲內鏡、PET-CT檢查及術中超聲等其他診斷方法。

周泉波副教授介紹,胰島素瘤的治療包括非手術治療和手術治療兩種方法,前者適應於症狀較輕,採用規律飲食調理或長效生長抑素可有效控制低血糖症狀。

“手術方法是治癒胰島素瘤的最佳選擇,約90%胰島素瘤為良性,手術切除腫瘤後獲得治癒。”<strong>

本文指導醫生:

周泉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首屆廣東醫學傑出青年醫學人才。在肝膽胰腫瘤疾病的診治上有豐富經驗,尤其擅長腹腔鏡微創外科治療胰腺癌、胰腺內分泌腫瘤、胰腺實性假性乳頭狀瘤、IPMN及急慢性胰腺炎。

(通訊員:張陽、劉文琴、黃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