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後,曹丕發動三路大軍伐吳,為什麼最後草草收尾?

歷代詩·三國(楊簡)

兩漢四百載,分為魏蜀吳。

曹操始居鄴,劉備據成都。

孫權在金陵,鼎足互相圖。

“夷陵之戰”後,曹丕發動三路大軍伐吳,為什麼最後草草收尾?

有一種說法,三國時期有三次對形勢影響非常大的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不過小編認為,“夷陵之戰”放在這裡有些不夠資格,因為在“夷陵之戰”之前,還有一場影響更加深遠的“荊州之戰”。“荊州之戰”是劉備集團由盛轉衰的轉折點,改變了魏、蜀、吳三方的外交關係,更是引發了一系列的大規模戰役。在魏黃初三年、吳黃武元年(即公元222年),曹丕發動三路大軍進攻孫權,就可以視作“荊州之戰”的餘波。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這次“曹丕三路伐吳之戰”。

“夷陵之戰”後,曹丕發動三路大軍伐吳,為什麼最後草草收尾?

“曹丕三路伐吳之戰”的背景

由於在荊州歸屬的問題上的矛盾,劉備和孫權的關係極度惡化。荊州處於揚州的上游,如果不在自己的手裡,孫權感到非常不安。只有拿到荊州,組成完整的長江防線,這是孫權首先要做的。基於這一點,孫權撕破盟約,偷襲了荊州,向曹丕臣服,專心應對與劉備的戰爭。

“夷陵之戰”後,曹丕發動三路大軍伐吳,為什麼最後草草收尾?

孫權對曹丕的臣服,避免了西、北兩線作戰的情況。不過孫權終究不是真心歸附曹魏,孫權可以降身段、獻財寶,但絕對不答應把太子孫登送到曹魏作人質。曹丕屢次徵求質子,孫權屢次拖延拒絕。孫登不入朝,曹丕對孫權就沒有什麼實質的牽制,這一點是曹丕、孫權兩家聯盟(或者說君臣?)破裂的一個重要原因。

《三國志·吳書·吳主傳》:“並徵任子,權辭讓不受。”

另外在曹丕三路伐吳的同年,陸遜在“夷陵之戰”中擊敗了劉備。劉備退守白帝城。有一些將領勸說陸遜入峽口追擊劉備,這個時候曹丕已經開始集結軍隊,陸遜不敢冒險,沒有繼續向西深入。考慮到曹丕三路伐吳的戰役中,沒有出現陸遜的身影,這個時候的陸遜可能正在與劉備相抗。曹丕選擇在這個時候大規模進攻東吳,或許也有寄希望於劉備再度出兵的可能。

“夷陵之戰”後,曹丕發動三路大軍伐吳,為什麼最後草草收尾?

《三國志·吳書·陸遜傳》:“遜與硃然、駱統以為曹丕大合士眾……謹決計輒還。”

《吳錄》:“劉備聞魏軍大出,書與遜雲:‘賊今已在江陵,吾將復東,將軍謂其能然不?’”

“夷陵之戰”後,曹丕發動三路大軍伐吳,為什麼最後草草收尾?

曹丕三路大軍伐吳

曹丕這次伐吳,在結果上來看雖然沒有太大的斬獲和土地的得失,但規模還是比較大的。為了閱讀起來更加客觀,小編將這三路大軍分開來說。

西路大軍:曹真、夏侯尚、文聘、張郃、徐晃進攻南郡

本來荊州是在關羽的掌握之下,孫權奪取了荊州,固然保護了揚州的安全,也承擔起對北方的壓力。江陵這個長江防線重鎮也成為曹魏與東吳之間的一個主要戰場。曹丕派曹真、夏侯尚、張郃、徐晃、文聘等人率軍進攻江陵,並且自己也來到了宛縣。

“夷陵之戰”後,曹丕發動三路大軍伐吳,為什麼最後草草收尾?

《三國志·吳書·吳主傳》:“曹真、夏侯尚、張郃、徐晃圍南郡。”

《三國志·魏書·文帝紀》:“十一月辛丑,行幸宛。”

《三國志·魏書·文聘傳》:“與夏侯尚圍江陵。”

中路大軍:曹仁、蔣濟進攻濡須

濡須水是巢湖與長江之間的一個水路通道。為了屏障江東最後的防線長江,孫權在濡須水建造濡須塢,加強對濡須水的控制,扼守這條通道。曹操和孫權圍繞濡鬚髮生了很多次戰役,這裡也是雙方長期膠著的戰場。曹丕三路伐吳,其中有一路的目標就是拔除濡須塢,打通濡須水,主將為曹仁。

《三國志·吳書·吳主傳》:“曹仁出濡須。”

《三國志·魏書·蔣濟傳》:“黃初三年,與大司馬曹仁徵吳。”

東路大軍:曹休、張遼、臧霸、王凌、趙儼、賈逵進攻洞口、京口

東路大軍由青州、徐州、豫州、兗州、揚州五州兵力組成二十多軍(按于禁七軍有三萬人的前例,東路大軍數量應該在十萬左右),曹休為主將,進攻洞浦口;後又東向到廣陵進攻京口。

“夷陵之戰”後,曹丕發動三路大軍伐吳,為什麼最後草草收尾?

《三國志·魏書·曹休傳》:“(曹休)督張遼等及諸州郡二十餘軍,”

《三國志·魏書·王凌傳》:“(王凌)與張遼等至廣陵討孫權。”

《三國志·魏書·臧霸傳》:“(臧霸)與曹休討吳賊,破呂範於洞浦。”

《三國志·魏書·趙儼傳》:“孫權寇邊……徵儼為軍師。”

“夷陵之戰”後,曹丕發動三路大軍伐吳,為什麼最後草草收尾?

戰役過程

既然是三路大軍,自然組成三個分割的戰場。下面小編還是分開來敘述。

“江陵之戰”

在曹丕三路伐吳的時候,東吳這邊坐鎮江陵的是朱治的義子朱然。孫權派遣孫盛率領一萬人駐紮在江陵中州,作為江陵的外援。曹魏這邊曹真和夏侯尚圍攻江陵,派張郃分兵進攻孫盛。孫盛被擊敗撤出江陵中州,根據曹魏官方的說法,這次戰鬥東吳損失幾千人。

《魏書》:“左將軍張郃等舳艫直渡,擊其南渚,賊赴水溺死者數千人。”

《三國志·吳書·朱然傳》:“郃渡兵攻盛,盛不能拒。”

“夷陵之戰”後,曹丕發動三路大軍伐吳,為什麼最後草草收尾?

孫權另派諸葛瑾、潘璋、楊粲率領大軍救援江陵。諸葛瑾進駐江陵中州,另外將戰船排列在江面之上作為防線。夏侯尚率領一萬軍隊對諸葛瑾發動夜襲,燒燬東吳戰船,擊潰諸葛瑾,重新控制江陵中州。這樣一來,在江陵的朱然就處於一種孤立無援的狀態。

《三國志·魏書·夏侯尚》:“尚夜多持油船……攻瑾諸軍……破之。”

夏侯尚將軍隊駐紮在江陵中州,分三萬人制造浮橋,對江陵進行強攻。在攻城階段,曹魏軍隊使用了各種手段,包括建築土山、挖掘地道、起立箭樓向江陵城中射擊。當時江陵城內發生瘟疫,可以作戰的士兵只有五千,可以說是力量懸殊。但是依賴堅固的江陵城,加上朱然的指揮才能,夏侯尚久攻江陵不下。期間江陵城內也發生過背叛,但迅速被朱然鎮壓。

《三國志·吳書·朱然傳》:“然城中兵多腫病,堪戰者裁五千人。真等起土山,鑿地道,立樓櫓,臨城弓矢雨注,將士皆失色……江陵令姚泰領兵備城北門……因與敵交通……然治戮泰。”

“夷陵之戰”後,曹丕發動三路大軍伐吳,為什麼最後草草收尾?

後來江陵城中的瘟疫蔓延到曹魏軍中,大大降低了曹魏軍隊的戰鬥力,曹丕令軍隊撤退;又時逢長江水漲,潘璋到曹魏軍隊上游五十里製作舟筏,計劃順流向下放火,諸葛瑾也率軍進攻浮橋。曹魏軍隊在撤出的過程中遭受了一定的損失。

《三國志·魏書·董昭傳》:“賊兩頭並前……將軍石建、高遷僅得自免。”

《三國志·吳書·潘璋傳》:“到魏上流五十里,伐葦數百萬束,縛作大筏,欲順流放火,燒敗浮橋。”

《吳錄》:“瑾進攻浮橋,真等退走。”

《魏書》:“而賊中癘氣疾病,夾江塗地,恐相染汙。”

另外文聘屯兵於江陵附近的石梵,也參與了“江陵之戰”,具體情況不明,但確實與東吳軍隊的分兵對抗過;韓當也參與了“江陵之戰”,和文聘一樣,具體情況不明。

《三國志·魏書·文聘傳》:“(文聘)自當一隊,御賊有功。”

《三國志·吳書·韓當傳》:“曹真攻南郡,當保東南。”

“洞口之戰”、“京口之戰”

曹休等人進攻洞口,孫權令呂範等人支援洞口,抵禦曹魏。雙方隔江相拒的時候,發生了不利於東吳的天時。當時颳起了北向的大風,把東吳的戰船吹到了曹魏軍隊佔據的北岸,兩軍發生交戰,移動過程中也有翻船的情況,東吳損失了幾千的水兵。徐盛收攏殘部與曹休對抗,順利撤回到南岸,加上未來得及渡河的賀齊部的支援,東吳還是守住了曹休的進攻。

“夷陵之戰”後,曹丕發動三路大軍伐吳,為什麼最後草草收尾?

《三國志·吳書·呂範傳》:“時遭大風,船人覆溺,死者數千。”

《三國志·吳書·徐盛傳》:“盛收餘兵,與休夾江……各引軍退。”

《三國志·魏書·王凌傳》:“夜大風,吳將呂範等船漂至北岸。”

《三國志·吳書·賀齊傳》:“賴齊未濟,偏軍獨全,諸將倚以為勢。”

這次戰鬥發生以後,曹魏軍隊東進到海陵。曹休令臧霸率領一萬軍隊進攻京口,殺傷幾千人。隨後雙方又發生了一次戰役,幾千曹魏軍隊渡江,徐盛、全琮率軍迎擊,斬獲數百人以及魏將尹盧。

《三國志·吳書·吳主傳》:“曹休使臧霸以輕船五百、敢死萬人襲攻徐陵,燒攻城車,殺略數千人。將軍全琮、徐盛追斬魏將尹盧,殺獲數百。”

《三國志·吳書·全琮傳》:“敵數千人出江中,琮擊破之。”

“濡須之戰”

“夷陵之戰”後,曹丕發動三路大軍伐吳,為什麼最後草草收尾?

曹丕投入在中路的軍隊數量不明,按《朱桓傳》中的記載是“步騎數萬”。曹仁採取了分兵的策略,令蔣濟打著主力的旗號,分兵進攻羨谿,自己進佔濡須中州。當時東吳的濡須督是朱桓,蔣濟這一支奇兵吸引了朱桓大量兵力,朱桓分出很多的力量救援羨谿,曹仁進軍濡須,朱桓趕緊召回羨溪援兵,但已經來不及了。

《三國志·吳書·朱桓傳》:“仁欲以兵襲取州上,偽先揚聲,欲東攻羨溪。”

這個時候朱桓身邊只有五千人,朱桓先是鼓舞了士氣,然後偃旗息鼓,示敵以弱,誘惑曹仁來進攻。曹仁派兒子曹泰進攻濡須城;派常雕、諸葛虔、王雙進駐濡須中州;自己留一萬人在巢湖附近的橐皋作為後鎮。朱桓令駱統、嚴圭領兵截擊常雕等人,自己防備曹泰的進攻。東吳這兩路都獲得了勝利。朱桓分兵利用水戰的優勢,擊敗了渡江進中州的曹魏軍隊;朱桓也阻擋住曹泰的進攻,曹泰燒營自退,被朱桓打了一個追擊戰,受到了一些損失。

《三國志·吳書·朱桓傳》:“遂梟雕,生虜雙。”

《三國志·吳書·駱統傳》:“統與嚴圭共拒破之。”

《建康實錄·太祖上》:“泰燒營走,追斬數千級。”

“夷陵之戰”後,曹丕發動三路大軍伐吳,為什麼最後草草收尾?

小結

曹丕發動三路大軍伐吳,孫權也分出三路軍隊支援,加上作戰地本身的軍隊。這次戰役的規模不可謂不大,從公元222年打到公元223年,持續了六個月,時間也不算短。不過這次戰役中造成的人員傷亡和土地得失並不太多。

“夷陵之戰”後,曹丕發動三路大軍伐吳,為什麼最後草草收尾?

在這次戰役中,西線上東吳利用水利勉強守住曹魏的攻勢;中線東吳取得了勝利;東線上東吳只能說慘勝。曹丕為什麼沒有取得實質性的戰果呢?小編認為原因有三點。一、曹丕作為進攻方,本身就面臨著漢水、長江以及堅城的阻礙。縱觀曹操與孫權的多次戰役,基本上都是防守方獲得勝利。曹丕的失敗是可以理解的;二、曹丕對戰機的把控不好。曹丕在孫權與劉備交戰的時候出兵,可能會起到很好的效果。但是在伐吳的時候,劉備已經被打到永安,沒有餘力再發動東征,陸遜也沒有繼續深入,及時撤回。在這個時候,即便劉備能夠起到一定的牽制的效果,但對於曹丕來說,並非是一個伐吳的最佳時機;三、曹休對戰機把握不強。在呂範水師遭遇慘敗的時候,曹休沒有及時全力渡江,給了東吳喘息的機會。如果曹休能夠抓住時機,全力渡兵到江東,不僅威脅到建業,也可以迂迴到濡須後方,配合中線的曹仁。

這次戰役對曹魏和東吳的關係造成非常大的撼動,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孫權和劉備的和解,鞏固了三足鼎立的局勢。伐吳之後,張遼、曹仁這樣的曹魏宿將病逝,經歷了戰火了磨練,也促成了朱然、朱桓等東吳名將的興起。所以說“曹丕三路伐吳之戰”可以說是三國時期老將與新人交替的舞臺了。

參考文獻:《三國志》、《建康實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