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進入“全球公民”時代

相當長一段時間以來,一提起“國外”或“世界”,人們腦海中第一反應都是美歐、日本等國;提起“與國際接軌”,更多指的是與西方接軌;民眾出境旅遊,多數都往美國、西歐、日本、韓國等發達經濟體“擠”;國際問題研究也多聚焦西方。

這種對發達國家的“世界觀”偏好雖體現了中國人“見賢思齊”的民族性格,卻如前面所言,形成了長期“世界觀”的巨大盲區。現在,“一帶一路”建設開始填補了這種心理盲區。

從中國社會知識與思想變化看,“一帶一路”正成為新關注點,人們更多地關注西方以外的區域,如中東、中亞、北非、中東歐、拉美等。據統計,截至2018年底,內容涉及“一帶一路”的圖書超過1000 種,涵蓋歷史、政治、法律、經濟、文化、文學、藝術等多個學科類別。有關“一帶一路”與相關國家的報道超過1000萬篇。全球各大智庫超過3000份研究報告與圖書聚焦“一帶一路”,有的則被翻譯成中文,像牛津大學高級研究員弗蘭科潘的《絲綢之路》、美國學者康納的《超級版圖》等都成了全球暢銷書。

從中國人出境旅遊與對外交往看,“一帶一路”相關國家越來越成為出境遊的目的地。2018年中國出境旅遊人數已超過1.5億人次。在中國人出境的十大旅行目的地,泰國已躍升第一,2018年約1000萬人次,馬來西亞、斯里蘭卡、馬爾代夫等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都名列前茅。赴伊朗、土耳其、埃及旅遊人數的增長率遠遠超過歐美等國。這些與中國近年來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互辦“旅遊年”,舉辦世界旅遊發展大會、絲綢之路旅遊部長會議有密切聯繫,也與中國人正在拓展的世界觀密切相關。

從中國官方對外教育援助與文化合作看,“一帶一路”相關國家也正在成為新增長點。中國每年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1 萬個政府獎學金名額,實施《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中國與“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共同舉辦“國家文化年”等人文交流活動20 次,簽署了43 項文化交流執行計劃等政府間合作協議。截至2018 年底,中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設立了30箇中國文化中心。不只是如“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等活動大受歡迎,中外文化合作,如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也獲得成功。中國對外實施如柬埔寨吳哥古蹟茶膠寺、烏茲別克斯坦花剌子模州希瓦古城等援外文化修復項目,向尼泊爾、緬甸提供文化遺產震後修復援助等。

由此可見,“一帶一路”進展不只是產能合作、金融投資增長、自貿區建立、產業園推廣、跨國執法監管等經濟、政策層面上的互聯互通,同樣也在“民心相通”上推進了一大步。隨著“民心相通”伴隨著中國人真正世界視野的形成,中國社會也正式步入“全球公民”時代。這不只是意味著中國人逐漸完整化了自己內心的全球觀,更重要的是,在心理上,中國人與整體世界(而不只是西方)正在全面融合,正在全球層面上(而不只是部分區域)被正視、被接納與被認可。

中國進入“全球公民”時代

作者簡介:王文,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絲路學院副院長、特聘教授,國務院參事室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秘書長。曾任《環球時報》編委(負責評論、社評),獲2011年“中國新聞獎”。先後在《求是》《人民日報》《管理世界》、英國《金融時報》等發表各類文章500多篇,出版各類著作30餘本,其中人民出版社“王文看世界”智庫系列專著《看好中國:一位智庫學者的全球演講》《伐謀:中國智庫影響世界之道》《美國的焦慮:一位智庫學者對美國的調研手記》被多次重印。

王文獲“2014年中國十大智庫人物”、“2015年中國發展改革領軍人物”、2017年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改革開放40年中國智庫建設40人”、2019年人大“國家高端智庫”建設優秀成果對策研究特等獎等榮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