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进入“全球公民”时代

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一提起“国外”或“世界”,人们脑海中第一反应都是美欧、日本等国;提起“与国际接轨”,更多指的是与西方接轨;民众出境旅游,多数都往美国、西欧、日本、韩国等发达经济体“挤”;国际问题研究也多聚焦西方。

这种对发达国家的“世界观”偏好虽体现了中国人“见贤思齐”的民族性格,却如前面所言,形成了长期“世界观”的巨大盲区。现在,“一带一路”建设开始填补了这种心理盲区。

从中国社会知识与思想变化看,“一带一路”正成为新关注点,人们更多地关注西方以外的区域,如中东、中亚、北非、中东欧、拉美等。据统计,截至2018年底,内容涉及“一带一路”的图书超过1000 种,涵盖历史、政治、法律、经济、文化、文学、艺术等多个学科类别。有关“一带一路”与相关国家的报道超过1000万篇。全球各大智库超过3000份研究报告与图书聚焦“一带一路”,有的则被翻译成中文,像牛津大学高级研究员弗兰科潘的《丝绸之路》、美国学者康纳的《超级版图》等都成了全球畅销书。

从中国人出境旅游与对外交往看,“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越来越成为出境游的目的地。2018年中国出境旅游人数已超过1.5亿人次。在中国人出境的十大旅行目的地,泰国已跃升第一,2018年约1000万人次,马来西亚、斯里兰卡、马尔代夫等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都名列前茅。赴伊朗、土耳其、埃及旅游人数的增长率远远超过欧美等国。这些与中国近年来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办“旅游年”,举办世界旅游发展大会、丝绸之路旅游部长会议有密切联系,也与中国人正在拓展的世界观密切相关。

从中国官方对外教育援助与文化合作看,“一带一路”相关国家也正在成为新增长点。中国每年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1 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实施《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中国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共同举办“国家文化年”等人文交流活动20 次,签署了43 项文化交流执行计划等政府间合作协议。截至2018 年底,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了30个中国文化中心。不只是如“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等活动大受欢迎,中外文化合作,如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也获得成功。中国对外实施如柬埔寨吴哥古迹茶胶寺、乌兹别克斯坦花剌子模州希瓦古城等援外文化修复项目,向尼泊尔、缅甸提供文化遗产震后修复援助等。

由此可见,“一带一路”进展不只是产能合作、金融投资增长、自贸区建立、产业园推广、跨国执法监管等经济、政策层面上的互联互通,同样也在“民心相通”上推进了一大步。随着“民心相通”伴随着中国人真正世界视野的形成,中国社会也正式步入“全球公民”时代。这不只是意味着中国人逐渐完整化了自己内心的全球观,更重要的是,在心理上,中国人与整体世界(而不只是西方)正在全面融合,正在全球层面上(而不只是部分区域)被正视、被接纳与被认可。

中国进入“全球公民”时代

作者简介:王文,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丝路学院副院长、特聘教授,国务院参事室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曾任《环球时报》编委(负责评论、社评),获2011年“中国新闻奖”。先后在《求是》《人民日报》《管理世界》、英国《金融时报》等发表各类文章500多篇,出版各类著作30余本,其中人民出版社“王文看世界”智库系列专著《看好中国:一位智库学者的全球演讲》《伐谋:中国智库影响世界之道》《美国的焦虑:一位智库学者对美国的调研手记》被多次重印。

王文获“2014年中国十大智库人物”、“2015年中国发展改革领军人物”、2017年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改革开放40年中国智库建设40人”、2019年人大“国家高端智库”建设优秀成果对策研究特等奖等荣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