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無到有 從有到優,一臺“盾構機”闖四方

“豫”見中國⑦|從無到有 從有到優,一臺“盾構機”闖四方

編者按:不止於“一部中國史,半部河南史”,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近些年來,河南翻去古老的一面,向全世界展示了新時代的諸多精彩。從優質小麥到客運汽車,從中國功夫到時尚女褲……“開放的河南”深耕優質資源,推進全面創新,走出了一個又一個享譽全球的名牌,它們身上流淌著河南元素,一定程度上更代表著中國。

大河網記者賀志泉

上天有神舟,入海有蛟龍,下地有盾構。盾構說的就是我,我是盾構機,大家形象地叫我“穿山甲”,穿山掘地、跨江越海,國家的重大工程都少不了我的身影,所以我被人寄予厚望,成為國之重器。

我雖然是出生較晚,比國外的“洋盾構”晚了100多年,但在中國這片土地上,成長最快,現在不但超越諸多同類“大哥”,還走出了國門,幫助多個國家和地區搞建設。

從無到有 造中國人自己的盾構

說起我的由來,還有一段故事。

1997年,我國為了建設西康鐵路咽喉工程秦嶺隧道,花費3億元從德國請來盾構機。它來了以後,開挖、出渣、襯砌,讓隧道一次成型,創造了當時中國鐵路隧道施工速度的最快紀錄。此後,又有多臺“洋盾構”陸續來到中國“穿山掘地”,但由於國外公司控制著核心技術和集成技術,請它們來的費用很大。而且,若是期間稍微出點不適,還要請外國專家“看病”診斷,國內施工方只能高價買單。

而對於正在發展的中國來說,鐵路、公路、水利、城市地鐵、海底隧道等大量基礎設施的等待建設,對我的需求佔到了全球60%以上。於是,我的培育計劃被提上了日程。

2001年,我國發起了“關於隧道掘進機關鍵技術的研究”的“863計劃”,承擔這次課題任務的就是我的出生地,位於鄭州的中國中鐵工程裝備集團有限公司。

“豫”见中国⑦|从无到有 从有到优,一台“盾构机”闯四方

國產盾構機在國內地鐵建設中成為主角

雖然我的外形看上去較為笨重,但事實上,我是集機、電、液、氣、傳感於一體的大型自動化精密設備,零部件多達1萬個,單單一個控制系統就有2000多個控制點。那時課題組科研人員沒有技術、沒有指導,一切只能摸著石頭過河。遇到難題,科研人員就反覆討論,反覆攻關,加班和熬夜是家常便飯。這一切都是為了我的早日誕生。

經過科研人員數年的技術攻關,2008年4月,全新的我面世了,當時,各大媒體都報道了這一喜訊:我國自主研發、自主設計的“中鐵1號”複合式土壓平衡盾構在河南新鄉下線,併成功用於天津地鐵1號線施工。以此為起點,我開啟了國產盾構機發展的“加速度”。

從有到優 河南製造走出去

有人說,讓中國製造業強起來,關鍵要靠創新驅動。而對我的研發,科研人員一刻沒有停止過,他們突破了一系列關鍵技術難題,已從跟跑逐步到並跑、領跑,也讓我和我的家創造了一個個新紀錄。

2018年4月2日,超大直徑15米級岩石隧道掘進機的研發成功,打破了最大直徑14.4米的世界紀錄,標誌著我國岩石隧道掘進機研製技術已實現全球領先;2018年9月,“春風號”盾構機在鄭州下線,該設備是迄今為止我國自主設計製造的最大直徑泥水平衡盾構......

隨著一個個我的小夥伴走上前臺,遠在歐美的我的同行,再向中國促銷時開始紛紛下調“身價”,有的降幅高達一兩千萬元人民幣。哈哈,面對競爭,他們也感到“亞歷山大”。

目前,我已經佔據了國內90%以上的市場,曾經被國外品牌霸佔的中國盾構市場正在被我和我的小夥伴們替代。同時,我又走出國門,出口新加坡、阿聯酋、意大利、法國等國,不斷拓展著中國高端裝備製造朋友圈。我在國際上也越來越“flash”,僅我的製造方中鐵裝備2017年、2018年就連續兩年產銷量世界第一。

“豫”见中国⑦|从无到有 从有到优,一台“盾构机”闯四方

2019年8月,即將出口丹麥的兩臺土壓平衡盾構機

有著“童話王國”之稱的丹麥,在歐洲被公認為是標準高、制度嚴的國家,不僅對設備生產標準要求高,對人性化設計和安全設計也追求完美,但他們看到我後,就認定了我就是他們心中的目標。握手哥本哈根,我將掘進這座美麗城市的地鐵項目。

曾經被國外大哥們統治的盾構機市場“江湖”,因為我,不斷重新洗牌。有人說,全球掘進機產業中心,已從西方轉移至中國;也有人說,正是因為有我,讓“穿山掘地”變得更為輕鬆,並激勵和引領世界同行不斷創新升級、闊步發展。

現在我定居在鄭州,我國首個國際掘進機創新研究中心就在這裡建立。而隨著中國中鐵智能化高端裝備產業園的建設,相信,未來鄭州將成為名副其實的盾構之城,為全球地下和山體空間的開發建設貢獻更多的中國製造和中國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