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打敗中國“四大發明”的只能是這“三大發明”

造紙術、指南針、火藥和印刷術是中西方公認的,中國古代最有影響的四大發明。學術界也普遍認為這四項發明不僅對中國古代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同時這四大發明傳到西方後,對整個世界的文明發展史也產生了巨大影響。

所以,1621年英國哲學家培根說:“印刷術、火藥、指南針這三種發明已經在世界範圍內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況都改變了。”比培根更早的意大利數學家傑羅姆·卡丹,在1550年就說“整個古代沒有能與之相匹敵的發明。”

能夠打敗中國“四大發明”的只能是這“三大發明”

那麼,如果非要找出幾項發明跟這四大發明PK呢?是不是就真的再也找不出來?看客覺得,如果把時間軸拉得足夠遠,拉到三皇五帝的時代,那下面的這三大發明,無論是歷史分量還是現實意義,都是足以“打敗”如雷貫耳的四大發明的。

一、燧人氏:人工取火

(一)人工取火的意義

人工取火的發明在整個人類歷史上可以說是有著“開天闢地”般的重要意義。恩格斯直接說這一發明“從而最後把人同動物界分開出來”。

關於用火的意義,我國古人論述得更加具體和深刻。如《禮記·禮運》記載:

昔者先王未有宮室,冬則居營窟,夏則居橧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實、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未有麻絲,衣其羽皮。

後聖有作,然後修火之利:範金、合土、以為臺榭、宮室、牖戶;以炮、以燔、以亨、以炙;以為醴、酪;治其麻絲,以為布帛。以養生送死,以事鬼神上帝,皆從其朔。

“皆從其朔”就是後來的一切文明發展,都是從那時候開始的,即從聖人修火之利開始的。這一認識在《管子·揆度》裡也有記載,齊桓公問管仲說:“自燧人以來,其大會可得而聞乎?”就是說,我們古代社會的大概情況,也就是從燧人氏那裡開始能聽聞到的。

(二)燧人氏取火的記載

人工取火的對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自不必說,那這取火的方法到底是誰發明的呢?中國古代的各種傳說和記載,都說是燧人氏。《韓非子·五蠹》記載:

上古之氏……民食瓜果蚌蛤,腥臊惡臭,民多疾病,有聖人作,鑽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說之,使王天下,號之曰燧人氏。

因鑽木燧取火,所以就叫“燧人”,可見這個燧人也可能並不特指哪個人,而應該是一個部落,所以叫燧人氏。傳說燧人氏當時的部落位置是在今天的商丘一帶,商丘至今有著各種與“火”有關的文化遺址和文化傳承。

那燧人氏是如何發明人工取火技術的呢?《屍子》說是“上觀辰星,下察五木,以為火也”。《太平御覽》說是燧人氏看到鳥用嘴啄樹,啄出火星,有感而發,發明了火:“有鳥啄樹,粲然火出。聖人感焉,因用小枝以鑽火,號燧人氏。”

能夠打敗中國“四大發明”的只能是這“三大發明”

(三)人工取火的考古發現

雖然有記載,有方法,但是這燧人氏發明人工取火它畢竟只是傳說啊,如何取信於後人呢?別急,有考古發現來佐證。不管人工取火是誰發明的,我們古人在很早以前就開始用火,這早就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有多早呢?能早到180萬年前的西侯度文化時期。據《中國早期人類》記載的考古發現,在西侯度發現了燒過的碎骨、鹿角和馬牙等。而在距今170萬年(一說是70萬年)的雲南元謀人遺址中,也發現了用火的遺蹟——炭屑。據考古現場發現,最大的炭屑直徑達15毫米,最小的也有1毫米,根據計算炭屑在底層中的密度,專家得出結論:這些炭屑是人工用火,而不是自然界的野火。

關於上古時期,中國古人用火的痕跡和考古發現,武仙竹等在《舊石器時代人類用火遺蹟的發現與研究》中,整理出了45處遺址和遺蹟。用大量的樣品和詳實的論證,證明了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人工火的,用火至少有100萬年的歷史。

(四)民間保留的取火方法

燧人氏當年是如何人工取火的,早已不得而知。但我們可以從至今仍保留在民間的一些取火方法管中窺豹。楊升南、朱玲玲著的《遠古中華》一書記載了我國五個少數民族五種取火方法。

一是佤族的摩擦取火。二是苦聰人的鋸竹取火。三是西盟佤族的摩擦竹片取火。五是黎族的鑽木取火。雖然使用的方法和材料略有差異,但原裡都是一樣,就是利用摩擦生熱,然後再用艾絨等易燃品引燃。

二、伏羲氏:罔罟

(一)罔罟的意義

“罔”同“網”,“罟”是捕魚的網的意思。罔罟的發明,直接就將人類帶入了漁獵時代,這又是一件開闢新時代的標誌性事件。要知道,即使是今天,世界上的陸地面積也遠遠小於海洋麵積。

即使是陸地之上,也是川澤河湖密佈。當人口越來越多,從陸地上獲得食物越來越困難,罔罟的發明,直接將獲取食物的範圍擴大到了水中,這絕對是一個里程碑式的發明。

而發明罔罟的意義,可不僅僅是開闢了一個漁獵的時代,而且還使陸地上的圍獵變得更加容易。比如,用罔可以捕捉人夠不到的天空中的鳥,可以捕捉一個人兩個人無法捕捉到的大型野獸等等。總之一句話,伏羲氏罔罟的發明,極大提高了社會生產力。

能夠打敗中國“四大發明”的只能是這“三大發明”

(二)伏羲氏的傳說

社會生產力提高,就意味著能養活更多的人了。而這一切都是伏羲氏的功勞。那這個伏羲氏到底是何許人也?其實“伏羲”的正確寫法應該是“庖犧”或“包犧”,庖是廚,犧是祭祀用的牛羊。皇普謐《帝王世紀》:“取犧牲以供包廚”。

其實就是說,伏羲氏時代,人們捕獵到飛禽魚蝦等“犧牲”,然後去廚房用火(因為這個時候燧人氏的火已經普及)做熟了來吃。可以說燧人氏的火是保證了古人食物的質量,伏羲氏的罔罟則保證了古人食物的數量。

關於“包犧”為什麼後來就成了“伏羲”,《易》和《帝王世紀》都說是“音謬”,就是說讀錯,然後寫錯的:

大(太)皞包犧氏,風姓也。母曰華胥,燧人氏之世,有大人跡出於雷澤,華胥履之而生包犧。長於成紀,蛇身人首,有聖德,取犧牲以供包廚,故號曰包犧氏。後世音謬,或謂之伏犧,或謂之宓犧。一號皇雄氏。

原來伏羲氏姓風,《帝王世紀》上說,女媧也是風姓,而且女媧之後的“大庭氏”“混沌氏”“有巢氏”“葛天氏”“無懷氏”等凡十五氏,皆襲包羲之號。

可見伏羲應該也是一個部落部族的名字,而不是某個具體的人。那罔罟也應該是部族長期的過程中逐漸發明的,而非一人一時之發明。

(三)伏羲氏的其他發明

伏羲氏是我國漁獵時代的標誌人物,同時他也是中國舊石器時代後期的代表人物,這個時候正是中國古代的過渡時期。一是從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的大時代過渡,一個是從漁獵時代向農業時代小時代的過渡。

所以,不僅是罔罟的發明安在了伏羲氏的頭上,其他這個時代的諸多發明也都記載了伏羲氏的名下。那麼我們就來看看,伏羲氏時代還有哪些重要的發明。除了罔罟,至少還有四項。

一是作八卦。《易·繫辭下》: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輿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二是制嫁娶之禮。《白虎通·號篇》:因夫婦正五行,始定人道。《三皇本紀》:太暤庖犧氏……於是事制嫁娶,以儷皮為禮。

三是制樂器。《北堂書鈔·樂部》引《世本》說“庖犧氏作瑟”,郭璞給《山海經·海內經》作注說“伏羲作琴”。不僅琴和瑟是伏羲氏發明了,《駕辨》《勞商》《鳳來》等樂曲據說也是伏羲氏發明的。

四是創設職官。《左傳》:太暤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就是說,伏羲氏開始以龍的名義設置官職。有說春官為青龍氏;夏官為赤龍氏;秋官為白龍氏;冬官為黑龍氏;中官為黃龍氏。

無論是罔罟,還是八卦、嫁娶、樂器、職官,其實這都是社會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所以伏羲氏代表的是一個階段,一個時代。

能夠打敗中國“四大發明”的只能是這“三大發明”

三、神農氏:耒耜

(一)耒耜的意義

“耒”是農具的木柄,“耜”是一種鐵鍬或手犁,“耒耜”是一切農具的統稱。所以,神農氏時代農具的意義不言自明,也是又開闢了一個新的時代:從漁獵時代走向農業時代。

這就一下子從“靠天吃飯”轉向了“靠人吃飯”。因為天下有多少野獸,水裡有多少魚蝦,這不是人所能控制的,但是地裡能種出糧食,卻是人能控制的。這不但解決了人的吃飯問題,更是對整個文明的傳承和發展都奠定了基礎。

因為一旦開始靠農業生產吃飯,那人群就相對固定在一個地方,因為農作物是長在地裡不會動的。所以,進入農業時代,對整個文明進程的意義,絕不是又多了一種吃飯渠道那麼簡單。

所以“耒耜”等農具的發明,也被視作是人類發展史上的一次“革命”——“農業革命”,可見其對人類的重要性。《周易·繫辭下》:包羲氏沒,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楺木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

(二)神農氏的記載

關於神農氏的記載很多,光是他的生母是誰就至少有“有蟜氏”“有媧氏”“任姒”三種說法。而關於他自己,普遍的說法是,神農氏就的炎帝。

《易·繫辭下·正義》採納《帝王世紀》的說法:“炎帝神農氏,姜姓也,母曰任已,有媧氏女……”。《左傳》也說炎帝即神農“炎帝身號,神農代號也。”當然,也有認為炎帝是神農之後的。

因此,神農氏應該既是一個具體的人,又是一個部落或氏族的名字。所以,我們對此也不必過於糾結。我們只需知道,他是一個新的時代的代表即可。

關於神農氏的後裔,有名的有祝融、蚩尤、三苗、羌族、氐族、伯陵、烈山氏等。當然,祝融之後又開枝散葉,有名的又有八姓:己、董、彭、禿、妘、曹、斟、羋。

總之,伏羲氏之後,神農氏發明了“耒”和“耜”,開創了農業時代,後世子孫早已融入了我們中華文明的血液之中,所以我們現在都叫“炎黃子孫”。

能夠打敗中國“四大發明”的只能是這“三大發明”

四、結語

燧人氏的“人工取火”,把人與動物區分開來,結束了古人“茹毛飲血”的時代。同時,火的使用不僅能改善食物的性質,延長人的壽命,而且火還能用來取暖、防禦猛獸、燒製陶器等等。

伏羲氏的“罔罟”,直接開創了漁獵時代,不僅為更多的人生存,提供了充足的食物,而且使狩獵和捕魚都變得更加容易,這也就讓人們有了業餘時間,可以去彈彈琴,唱唱歌,人類文明發展進入了新時期。

神農氏的“耒耜”,讓人們開始深耕大地,人類不再是天天只會向大自然索取的寄生蟲,而是可以自給自足的文明者,甚至開始慢慢成為地球的主人。因為只有當農業已經能夠足夠滿足生存所需的時候,保護環境、愛護動物等才會變為可能。

無論是“人工取火”,還是“罔罟”和“耒耜”都跟後來的“造紙術”“火藥”“指南針”“印刷術”一樣,對整個文明的進程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就像沈騰在春晚的小品裡說的,能打敗“天真”的,只有“無邪”。看客也不得不說一句,能打敗中國古人的,只有古中國人。所以,能“打敗”中國“四大發明”的也只能是這“三大發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