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開《三國演義》的濾鏡,看真實歷史上的關羽

拋開《三國演義》的濾鏡,看真實歷史上的關羽

在中國民間信仰中,關公崇拜擁有非常多的信眾,不但廣大老百姓對關羽推崇備至,在海外,關帝廟的香火也是延綿不絕。而且關羽還得到儒釋道的推崇,他是儒家武聖,道教的關聖帝君以及佛教的迦藍菩薩。足可見關羽在國人心目中的地位了。

然而很多被推崇的人,真實的歷史形象卻是另外一回事。信仰的關公、小說的雲長與歷史的關羽是存在很大差異,那麼歷史上關羽又有哪些傳奇故事呢?

很多人對關羽的瞭解,主要通過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不過這是小說家言,雖然主題故事架構差異不大,但很多細節卻是完全不同。

01

根據陳壽的《三國志》記載,關羽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人也。關羽早年犯下殺人罪,為了逃避法律制裁,就逃到了河北涿縣(今涿州市) 。當時正值黃巾暴亂,劉備在此組織義軍。關羽、張飛於是投奔於他,成為劉備的得力助手。

劉關張三人的關係,最為人熟知當屬“桃園三結義”,不過史書上卻只說:“先主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並未點明他們曾經結為異姓兄弟,只是指出三人的關係非同一般,好像兄弟一樣。但也可以看出,劉關張三人關係親密,遠非一般的君臣可比。

演義中,劉關張三人東征西討,尤其是討伐董卓時,三英戰呂布的故事令人印象深刻。可真實歷史是,關、張二人在大庭廣眾之中,整日侍立在劉備身旁,跟隨劉備對敵作戰,從不懼避艱險。雖然沒有小說中那般精彩,但關羽確實是劉備打天下的左膀右臂,立下了不少戰功。

關羽真正走上歷史舞臺,還是劉備襲擊徐州,斬殺車胄後。當時關羽成為下邳的守將,成為獨當一面的將軍。不過,徐州很快就被曹操攻取,劉備被迫投奔袁紹,而關羽卻不幸被曹操俘虜。

拋開《三國演義》的濾鏡,看真實歷史上的關羽

02

儘管此前曹操在許昌圍獵時,關羽勸劉備殺死曹阿瞞,只是由於劉備攔阻才作罷。不過曹操愛才如命,厚禮相待關羽,並任命他為偏將軍。如同小說寫得那樣,關羽雖在曹營,但卻多方打聽劉備的下落,希望回到他的身邊。

此時,曹操與袁紹為了爭奪北方霸權,拉開了決戰的序幕。袁紹派大將顏良、淳于瓊、郭圖等攻東郡太守劉延於白馬。荀攸提出了聲東擊西、輕兵掩襲白馬的作戰方略。他的建議很快被曹操採納,派張遼和關羽阻擊袁軍。

兩軍對峙時,關羽望見顏良的麾蓋,策馬衝鋒,刺死顏良於萬軍之中,又拔出佩刀斬得顏良的首級後,得勝而歸。此為歷史上真實的斬顏良事件。不過細心的讀者會發現,顏良是被關羽刺死的,可見所用武器當為槍、矛、槊等等武器,而非人們熟知的青龍偃月刀。其實這種偃月刀,到唐代才出現,並且主要作為儀仗使用。

斬了袁紹的大將,取得白馬之戰的勝利,讓關羽武勇之名鵲起。當時袁紹不少將軍畏其勇猛,而不敢出戰。曹操對此歡喜異常,立刻上表朝廷,封關羽為漢壽亭侯。不過曹操發現,關羽並沒有久在曹營之心。

於是就讓張遼通過私交去詢問關羽。面對張遼的打聽,關羽感慨到:“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終不留,吾要當立效以報曹公乃去。”聽到張遼的回覆後,曹操並未生氣,而是被他的忠義所感動。

拋開《三國演義》的濾鏡,看真實歷史上的關羽

03

關羽斬殺顏良立了大功,又得知劉備在袁紹帳下,於是前往投奔。曹操為了挽留關羽賞賜其很多財寶,但關羽把財物封好,寫信向曹操告辭。當時曹操手下人要求把關羽追回來,但曹操卻說:“彼各為其主,勿追也。”讓關羽得以順利回到劉備身邊。當然這段歷史被羅貫中大肆演繹,出現了過五關斬六將的千里走單騎。

關羽的這段經歷,使他得到了後人的讚賞。從統治者角度看,他是忠誠的象徵。而在民間視角里,他的行為又體現了兄弟、朋友之間的情義。本來“貳臣”的行為是令人不齒的,但由於關羽對劉備的忠義,使他的品格得以昇華,成為後世忠義的化身。

後來,劉備投奔劉表。可曹操打敗袁紹後,南下滅了劉表勢力。劉備只好渡江,他派關羽統率數百艘船隻走水路,約定在江陵會師。曹操追擊劉備至當陽長坂,劉備抄小路逃往漢津,正碰上關羽的船隊,於是一起趕到夏口。此後的赤壁之戰後,孫劉聯軍擊敗曹操,在荊州站穩了腳跟。

劉備藉此時機拓展自己的勢力,奪取了荊州數座城池。他任命關羽為襄陽太守、蕩寇將軍,派他駐軍江北。後來劉備西進平定益州,授權關羽督掌荊州大政。這是劉備北伐中原的戰略佈局,根據隆中對的戰略計劃,劉備由四川北進,而荊州為其另一個戰略集團,從此策應。此外,荊州也是防範孫權的戰略要地,因此鎮守此地的,必須是劉備所信任,並具備能力之人。而關羽擔負如此重大的使命,足見其在劉備集團裡的地位了。

拋開《三國演義》的濾鏡,看真實歷史上的關羽

04

然而,關羽的所作所為卻辜負了劉備的期望,留下了一段千古遺憾。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自立為漢中王,官封關羽為前將軍,並授予符節和斧鉞。此時關羽開始北伐中原,他圍攻曹仁鎮守的樊城,曹操只好命于禁前往救援。但關羽藉助漢水上漲,水淹七軍,俘虜了于禁,斬殺了大將龐德。

關羽一戰威震中原,曹操都有了從許昌遷都的想法。但司馬懿司、蔣濟卻指出:“關羽得志,孫權必不願也。可遣人勸權躡其後,許割江南以封權,則樊圍自解。”這個對策被曹操採納,開始聯吳抗劉。

其實關羽本可以避免這樣的悲劇發生,原來孫權早先就派使者跟關羽商議,希望自己的兒子娶關羽的女兒。但卻遭到關羽的蠻橫拒絕,令孫權十分惱火。這是關羽犯下的重大戰略失誤,如果答應和親,無疑會更加鞏固孫劉聯盟,也為北伐中原解除了後顧之憂。但關羽卻做出了錯誤選擇,導致其腹背受敵,不但使自己身首異處,也破壞了孫劉聯盟,更造成蜀漢集團失去了荊州這個戰略基地。

拋開《三國演義》的濾鏡,看真實歷史上的關羽

05

而且關羽也有不善安撫部下的地方,史載:“南郡太守麋芳在江陵,將軍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輕己。自羽之出軍,芳、仁供給軍資,不悉相救。羽言“還當治之”,芳、仁鹹懷懼不安。於是權陰誘芳、仁,芳、仁使人迎權。”

戰略失誤,虧待下屬,註定了關羽失敗的結局。在北伐尚未成功,又被呂蒙攻取荊州的情況下,關羽軍隊迅速崩潰。孫權趁熱打鐵,設下伏兵俘虜了關羽。並將其和長子關平(正史中非義子)殺害。

可以說關羽絕非是大意失荊州,而是他從始至終的戰略失誤所致。宋代思想家陳亮就指出:“夫關羽好勇而無謀,恃氣而驕功,此其勢甚易譎也。”可見歷史上的關羽卻有忠義的品質,然其勇猛有餘,智略不足,是導致蜀漢陷入戰略被動的罪人之一。

策劃:魚羊史記 監製:魚公子

撰文:鼓浪隱士 製作:吃硬盤吧、發達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