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从第一季到第六季,就像一本"说话"的教科书

《奇葩说》从第一季到第六季,就像一本

还记得《奇葩说》刚播的时候,马东最常说的一句台词是,"我们是一个严肃的辩论节目"。当时,这句话是作为一个"笑话"存在的,每一次马东强调这句话的时候,都是这个舞台最"不讲道理"的时候。

回过头来看《奇葩说》第一季的样子,还是个略显生涩的节目。

带着"奇葩"的标签,既要对得起这个名字,又要和普通观众接轨,是《奇葩说》的第一个难题。

《奇葩说》从第一季到第六季,就像一本

网络播出的形式,给了《奇葩说》最大的自由度和可能性,让它能够完成这一平衡。直到现在,它也不必困于时长,可以拆成上下两集,展现所有有趣的内容。

可以说,《奇葩说》最开始的成功,一是赢在了这份自由,二是赢在了人,赢在了三位导师,能够控得住《奇葩说》的气场,让这个节目"皮"得恰到好处,既犀利又温情。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不知不觉间,《奇葩说》居然真的变成了一个"严肃的辩论节目",还

吸引了了很多辩论大神的加入。

《奇葩说》从第一季到第六季,就像一本

到现在,《奇葩说》成为了一个少见的难以复刻和模仿的节目。

马东说,他希望《奇葩说》可以做到第十季

其实一个综艺节目的寿命,通常在三到五季之间,就已经算得上"长寿"了,而《奇葩说》录到第三季的时候,就也开始遇到难题——它需要新鲜血液的加入。

也是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奇葩说》成了一个极具接纳性的节目,如果不是这个节目,我们大概很难看到薛兆丰和李诞坐在同一张桌子上。

《奇葩说》从第一季到第六季,就像一本

因为以辩论为背景的特质,《奇葩说》给了每一个先到、后来的选手发光发热的机会。

即使《奇葩说》的辩论氛围越来越浓厚,"不着调"的大王和马剑越也融入到了其中,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专注逻辑的詹青云、专注段子的傅首尔,同时在这个舞台上得到强烈的反馈;曾经被大面积吐槽的杨奇函、储殷,也有机会凭着说话,被观众们接受和喜爱。

因为"说话"是这个舞台上唯一的标准,反而让它对每一选手,都是公平的

《奇葩说》从第一季到第六季,就像一本

马东曾经说,《奇葩说》的意义是让我们意识到其实自己的立场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坚定,它很容易被动摇

但在我看来,到第六季了,《奇葩说》的另一个意义,是让我们慢慢觉得,原来"辩论",也没有那么难

第六季的新"奇葩"程思博表现可圈可点,论证"是否支持"黑科技":每个人都可以复活一个最爱的人"

先说一个"完全正确"的三段论"人活着是一件好事、爱的人是人,所以复活爱的人是一件好事"

《奇葩说》从第一季到第六季,就像一本

气氛热闹起来了,又接着继续说"复活":它曾经叫做青霉素、器官移植、基因工程、干细胞技术……,我们也已经有了"冷冻人"的技术,我们不应该排斥科技的发展

看久了《奇葩说》的观众,即使说不出其中的辩论技巧,也能感觉到这个立论的思维,是熟悉的,能看到一点过去某场比赛的影子。好像,不知不觉中,我们也学到了一点点辩论的技巧。

这还挺有趣的。

《奇葩说》从第一季到第六季,就像一本

《奇葩说》的选手们,也不乏有人走到其它节目中。陈铭到许多其他节目中,继续呼唤爱;姜思达一早就交出了某瓣8.6分的短视频采访节目《透明人》,最近作为一个"外行人"加入《我就是演员》,发言同样出彩。

"会说话",还真是一张通行证

辩论是让人思考的过程,看多了《奇葩说》的来来往往,也逐渐发现,原来"表达",也可以有那么多的技巧,让沟通更高效,也让我们更"平和"地达到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