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縣地名志:江口鎮

江口鎮(Jiāngkóu Zhèn),別稱三江口,全國重點鎮、全國100個城鎮建設試點鎮、江西省特色小鎮、贛州市贛縣區轄鎮。位於江西省贛州市贛縣區東部,貢江下游。東與于都縣接壤,南與大田鄉毗鄰,西與茅店鎮相連,北與吉埠鎮、石芫鄉交界(四至請用書寫格式的用字用),面積120.9平方千米,人口3.8萬。轄江口圩鎮1個居民委員會,苧洲、安坑、龍舌、墩上、三團、六十里店、江口、樟木、優新、優良、山田、河埠、河坑、安平、旱塘、東風、小均、蕉林等18個村委會。 鎮人民政府駐地江口圩距縣城梅林鎮25千米。境內為丘陵與河谷平原地形,地勢東北和西北部高,中部低。土地肥沃,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年均氣溫19.6℃,年無霜期283天,年降水量1500毫米,偶有洪澇災害。有江西省、贛州市“鄉村旅遊示範點”、“全省百佳優美村莊”——旱塘村;

第二板塊缺國家和省級歷史文化名村及傳統村落名單

別名“三江口”,清康熙年間,此地是貢江之濱的小漁村——黃荊壩,時因舟楫往還,貨物集散,交易繁榮,遂開圩貿易,因為圩市地處平江匯入貢江的“三江口”,得名江口,又稱“三江口”。(1985年版贛縣地名志)

以駐地江口圩得名。清康熙年間,此地是貢江之濱的小漁村——黃荊壩,時因舟楫往還,貨物集散,交易繁榮,遂開圩貿易,因為圩市地處平江匯入貢江的“三江口”,得名江口,又稱“三江口”。(1985年版贛縣地名志)。貢江自東向西把鎮境分為南北兩部分。北宋太平興國七年(982)至民國四年(1915)南部屬大由鄉,北部屬長興興;民國時期,南部屬廉東鄉,北部屬江口鄉;解放初屬江口區的山田、優新、優良、旱塘、蕉林、三團、安坑鄉和江口圩鎮。1958年成立五一人民公社(後改江口公社),1961年將石芫劃出,1968年又將石芫併入,1972年再次將石芫劃出。1984年改社建鄉,1988年撤鄉建鎮。(1985年10月版贛縣地名志)

(沿革應從得名時寫起,這裡什麼時候得名的都不知道,請查證材料,按照格式重寫)

從地名專名來看,轄區內政區地名和居民點地名有以下特徵:①以自然地理實體命名:安坑村、河坑村、山田村。②以地理位置命名:江口村、墩上村。③以自然景象、自然現象命名:旱塘村、爛泥坑。④以祥瑞、希冀命名:優新村、優良村、安平村、東風村。⑤其他命名原則:⑴象形命名(龍舌村、棺材嶺、螺螄寨、牛形坑);⑵植物命名(樟木村、蕉林村、黃竹塢);⑶土地表色澤命名(黃土印、黃龍逕);⑸居民姓氏命名(李家村、賴屋、王東灣、廖屋村、王屋村、黃坑);⑹特產命名(苧洲村、上慄坑、下慄坑、芹菜坑、茶芽山、大禾背);(7)以人文、人工設施命名(六十里店村、新陂壩、齋子腦、窯下、禁牌崗)(1.專名特徵歸納有不準確請重新歸納;2.特徵舉例請展開、解釋,有書證的要加書證)

從地名通用名來看。江口為客家人聚居區,由於獨特的生產、生活習俗和語言習慣,其地名通用名形成了自己特色。1、江口人稱自然村(或居民點)為屋、屋場,故帶有屋字的地名特別多。如羅屋、丁屋、尹屋室、上新屋、老屋場等;2、江口人將深長山谷稱為“坑”(音杭),江口為丘陵低山與河谷平原區,多深長山谷,故帶坑字的地名,亦特別多。如 梅子坑、高龍坑、樟木坑等。3、江口人稱集鎮或農貿市場為“圩”(音墟,可能是“肆”的鄉音),不稱集、不稱場,如江口圩、羅坳圩、清溪圩、茅店圩、大田圩等。4、凡自然村或片區地名,多省略通用地名。如:茶園下、上姚、天子印、龍頭水口、老虎山口等。

江口,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江口鎮是中央蘇區的西部邊沿地區,是對白區鬥爭前沿陣地和赤白交易的商戰重地;1929年毛澤東率部從井岡山進軍贛南,在這裡播下了工農革命的火種;1932年中央紅軍三打贛州期間,這裡是數萬紅軍的陳兵之所和蘇區中央局、中革軍委駐地;在這裡召開了著名的蘇區江口會議;在這裡曾誕生了中央蘇區最大的地方貿易分局、最大的外貿(指對白區貿易)港口,一度成為中央蘇區軍民的一條重要生命線,中央蘇區對外貿易總局局長錢之光曾說過:蘇區所需要進口的軍民用物質70%以上經過江口由贛州人民支援的。後來被蘇區史、黨史專家稱為“紅色中國最早的經濟特區”和“紅色小香港”。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彭德懷、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曾在江口留下了的革命足跡。江西生產的第一部電視劇《封鎖線上的交易》和2017年開播的電視連續劇《破陣》就是反映這一段歷史,主要故事情節即發生在江口為中心的貢江航道于都至贛州一段。現存有江口會議、中央蘇區江口貿易分局駐地、蘇區江口港、小均坑贛南特委駐地、棺材嶺戰鬥發生地 、贛江辦事處、毛澤東故居等革命舊址或遺址。對於弘揚蘇區精神,開展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具有重要意義。農業生產以水稻、甘蔗、臍橙、葡萄、甜葉菊為主,江口倒菜、樟木燈芯為地方名特產品。鄉鎮企業以農機修配、機制磚、紙箱製作、採運砂石等為主,農民收入來源以農業、務工和鄉村旅遊為主。江口鄉村旅遊初具規模,有江口會議紀念公園、江口紅色舊址群、贛州銘宸農博園、旱塘荷花塘、河埠小麻洲、江口都是客、雲石山古寺等旅遊景點。江口自古以來就是商賈雲集之地,為贛縣東部最繁榮的集鎮,為全國一百個小城鎮示範鎮之一,街道寬闊,市場繁榮,323國道、江興公路、江興高速(境內設站)、蓉廈高速、京九鐵路、贛龍鐵路在此交匯,京九鐵路贛縣站設在江口六十里店。(劃線部分提煉濃縮後放到第六板塊社會應用中去)

【地名的社會應用】 (第六板塊社會應用是本志的重點和亮點,分“概述”和“地名+”兩部分寫。“概述”要從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教育、宗教、風俗、建築、特產、人物等各方面蒐集材料,全面扼要的加以敘述)

江口倒菜:又名江口醃菜,是贛州名小吃,歷史悠久,相傳自明朝初期就有生產。以雪裡蕻(本地俗稱大蔸菜)摩擦加鹽、酒糟等調料醃製裝入專用的倒菜罈子,以便密封,發酵,醃製半成品。待醃製成熟後,即可取出炒食。

江口會議:1932年初,中央紅軍進攻贛州時,江口鎮江口塘村窩上曾屋是中共蘇區中央局和中革軍委駐地 (這句話有缺限,請核對原材料改過來),是贛州戰役的指揮中樞,3月9日至15日為總結攻打贛州的經驗教訓,中共蘇區中央局在曾屋祠堂召開了中央局成員擴大會議,史稱“江口會議”,會長毛澤東嚴肅批評了盲目進攻贛州的軍事錯誤,提出向敵人力量薄弱的福建、浙江發展的意見,遺憾未能被會議採納。會後在毛的爭取下,並由於會昌方向敵情發生變化,蘇區中央局和中央軍委最終採納了毛的建議,取得了龍巖、漳州大捷,留下了毛澤東騎馬下漳州的佳話。2000年323國道改擴建時,江口會議舊址被毀,現已恢復重建,並設江口會議史蹟展。

江口貿易分局:中央蘇區時期,中央外貿總局設在江口的對贛州白區貿易機構,1933年4月正式成立,姚名琨任局長(後劉炳奎),主要任務出口蘇區的糧食、木材、鎢砂、農副產品,從贛州進口蘇區緊缺的食鹽、西藥、布匹等物資,系中央蘇區最大的對白區貿易分支機構,曾任蘇區中央外貿總局局長的錢之光說:中央蘇區軍民爭所需的進口物資,70%經過江口由贛州人民支援的。江口塘老街現存有江口貿易分局交易處舊址,並設史蹟展覽。

蘇區時期的江口港。為了打破國民黨當局對中央蘇區的經濟封鎖,1933年4月,中央貿易總局在江口設立貿易分局,主抓赤白貿易。中並實行特殊的貿易政策刺激貿易繁榮發展,使江口港成為蘇區境內和對外貿易物資的集散地和中轉港,為解決蘇區軍民的需要,打破敵人的經濟封鎖做出了積極貢獻。原蘇區中央貿易總局局部長錢之光曾說:中央蘇區十幾萬紅軍,幾百萬人民群眾的鹽、布、西藥等物資,有百分之七十是經江口由贛州人民支援的。而這些物資大多數是先到江口港,再從這裡運抵中央蘇區各地;蘇區的物資也是通過這裡出口到贛州、信豐等國統區的。1934年10月紅軍長征撤離贛南,江口港逐漸蕭條。原江口港包括江口圩鎮和江口塘老街兩部分,現存江口塘老街,仍大體保留了蘇區時期的特殊風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