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廣豐的“前世今生”,你知道嗎?

廣豐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在五都鎮前山村社頭山,先後發掘出新石器晚期、夏、商、周時期的歷史文物,並在火燒土中發現了大量的穀殼和稻稈的遺存;在洋口鎮古城村發現石鏃、鏤空石鏟、石缽等新石器時代晚期標本;在湖豐鎮毛家山上出土了商周——春秋時期文物。這些珍貴的考古發現,昭示著廣豐擁有古老的文明。

家鄉廣豐的“前世今生”,你知道嗎?


歷史上,廣豐的地名與行政隸屬數有變遷。史料記載,今天的廣豐在春秋時屬吳、越互爭之地,戰國時為楚的屬地,乃“吳楚閩越之交”。秦始皇一統天下後,改分封制為郡縣制。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設九江郡,置餘汗縣(今餘干縣)。現廣豐境內大部分區域屬餘汗縣轄區,只有縣境東北角小部分區域屬會稽郡太末縣。

兩漢時,九江郡先改為淮南國,後分為豫章郡、廬陵郡。210年(東漢建安十五年),東吳孫權分豫章郡置設鄱陽郡,同時將餘汗縣設為葛陽縣。今天廣豐地域的大部分區域屬於葛陽縣,東北角小部分區域仍屬會稽郡新安縣。

家鄉廣豐的“前世今生”,你知道嗎?


三國及兩晉南北朝,廣豐仍屬鄱陽郡葛陽縣,縣境東北角仍屬會稽郡新安縣(後易名信安縣)。

621年(唐高祖武德四年),唐高祖改鄱陽郡為饒州郡,置立上饒縣,同時設立隸屬於上饒縣的永豐鎮,這是廣豐縣域前身。“永豐”一名,據說是因縣境北面壺嶠的永豐山而得名。該山位於今廣豐境域北偏西12.5千米處,壺嶠鎮水閣西側,形如石囷,下瞰溪流,被當地人稱為泉峰山。至今,當地還流傳著“古以此山之名為鎮名”的傳說。

625年(武德八年),屬饒州弋陽縣,東北角屬婺州新安縣。

唐開元年間,朝廷委派柳渾鎮守永豐,為廣豐境內有記載的最早的地方行政長官。

758年(唐肅宗乾元元年),當時的江淮轉運使元載,上奏朝廷“析饒州置信州”,把衢州須江縣(今浙江省江山市)西南之地與永豐鎮相合,設立“永豐縣”,隸屬信州。這是廣豐建縣的開始。

812年(唐憲宗元和七年),撤永豐縣改永豐鎮,併入上饒縣。五代時,今廣豐縣地皆為信州上饒縣永豐鎮地域。

1074年(宋神宗熙寧七年),永豐鎮恢復為永豐縣,仍屬於信州管轄。縣衙設在今天永豐鎮一帶。當時永豐縣的縣城規模與民國時期以後所稱的永豐鎮範圍大致相同。

家鄉廣豐的“前世今生”,你知道嗎?


元代實行“行省制度”,行省下設道、路、府、州、縣。公元1277年(元世祖至元十四年),升信州為路,隸江浙行中書省,永豐縣隸屬信州路。1360年(元順帝至正二十年),朱元璋部將胡大海攻取信州路(原信州)後,改信州路為廣信府,轄上饒、永豐、玉山、鉛山、弋陽、貴溪及橫峰七縣,隸屬於浙江省管轄。

1371年(明太祖洪武四年),因廣信府隸屬江浙行省,漕運不便,明太祖又將之改為江西行省管轄。廣豐自此納入江西版圖。

1732年(清雍正十年),因吉安府內也有永豐縣,與廣信府永豐縣重名,清準江西巡撫謝旻上奏改同名之縣,取廣信府與永豐縣的府縣首尾兩字為縣名,改“永豐縣”為“廣豐縣”,這是“府首縣尾”之說的由來。從此,“廣豐縣”的縣名一直沿用至公元2015年。

1912年廢州府,各縣直屬於省。1914年設道,廣豐縣屬豫章道。1926年廢道,各縣仍直屬於省。1932年至1942年,全省四次劃分行政區,廣豐縣皆屬第六行政區。

家鄉廣豐的“前世今生”,你知道嗎?

1949年5月5日,廣豐解放。5月20日,成立廣豐縣人民政府,隸屬於贛東北行政區上饒專區。1971年4月,上饒專區改稱上饒地區,廣豐縣隸屬之;2000年10月,上饒地區撤地設市,廣豐縣隸屬於上饒市。

2015年6月6日,廣豐撤縣設區授牌授印儀式正式舉行,結束了1257年的建縣歷史,成為上饒城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改革開放以來,古邑大地英姿勃發,廣豐邁上崛起的快車道,獲得多項榮譽。1995年8月,江西省城鎮建設現場會在廣豐召開,總結推廣“規劃先行、房改啟動、地改聚財、多元投資、滾動發展、高效管理”的廣豐城建模式。2000年,廣豐縣城被全國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授予“國家衛生縣城”稱號,成為江西省第一個獲此榮譽的縣城,也是當時全國僅有的5個衛生縣城之一。2003年,廣豐縣被國家民政部、解放軍總政治部評為“全國雙擁模範縣”,受到國務院和中央軍委的表彰。2009年,廣豐縣獲得“全國文明縣城”殊榮。

家鄉廣豐的“前世今生”,你知道嗎?


廣豐,是一片創新創業的熱土,一座有實力的開放新區。1997年、1999年、2002年財政收入連續突破2億、3億、4億元大關,實現了從“國定貧困縣”到“全省經濟強縣”的歷史性跨越,為21世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如今,廣豐境內的經濟開發區已升格為上饒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正向國家級高新區穩步邁進。2018年,廣豐GDP達到403.1億元,財政總收入達51.86億元,成為上饒唯一一個GDP突破400億元、全省第九個財政收入突破50億元大關的縣(市、區)。其綜合實力已連續19年保持全省第一方陣、全市領頭羊位置。

昨日曾燦爛,今朝更輝煌。明天的廣豐,必定更加璀璨耀眼!

家鄉廣豐的“前世今生”,你知道嗎?

資料鏈接: 一土定縣衙

廣豐在621年(唐武徳四年)建縣,名為“永豐縣”。後在812年(唐憲宗元和七年)撤縣設鎮,名為“永豐鎮”,併入上饒縣。1074年(宋神宗熙寧七年)復縣,並派官員前來選“縣址”,設立“治所”(縣衙門駐地)。

治所之地,事關一方的繁榮,更是一件長臉的事。得知選治所的消息後,廣豐境地多處頗具規模的“大地方”暗暗較上勁。尤其是永豐、洋口、五都和湖豐四地競爭尤為激烈,各自選出會說“官話”的頭面人物,到官員面前陳述理由,互不相讓。

治所到底放哪裡合適?選址官一時也不好決斷,於是他說道:“你們都先回去吧,三天後,各取一籮筐泥土來,本官自有發落。”三日後,四處人士取土來見。只見堂上放著一杆秤、一隻鬥。選址官說:“今日本官秉公辦事,稱出何處的土質比重大,就是設治所之地。”說畢,便命吏員依次從四處的籮筐中各量出一斗泥土過秤。結果是永豐的一斗泥土要比其他三處的泥土多重三斤!於是,永豐就成了縣衙駐地,直至如今。

同樣的一斗泥土,為什麼永豐的泥土會多重三斤?原來,上次見選址官後,永豐的代表立即召集幾位“智囊”人士開會,傳達了“取土”之事,幾個人反覆琢磨選址官的話,猜中了他的用意,便在泥土中摻進了一部分鐵砂,稱重時肯定要比普通泥土增加比重。聰明的選址官放在腹中的斷事計謀,不料被更聰明的廣豐人識破了。他萬萬沒有想到會有“泥土中摻鐵砂”這一招,受了騙還矇在鼓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