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柳琴戲魅力傳承“拉魂腔”傳唱百年


在山東滕州地區,流傳著“拉魂腔進了莊、茶不思飯不想、男女老少魂拉去、看了上場接下場”的說法,表達人們對柳琴戲喜愛。柳琴戲原名“拉魂腔”,亦稱“拉後腔”、“拉花腔”,形成於清代中期。

柳琴戲唱腔特色鮮明,男唱腔粗獷、嘹亮,女唱腔婉轉悠揚。柳琴戲的內容多善於表演才子佳人,富有濃郁的感情色彩。 圖為,滕州市實驗小學大同校區學習柳琴戲的孩子們。

人們在勞作之餘,自尋其樂的哼幾句,農閒或節日廟會時,柳琴戲戲班搭臺獻藝,吸引十里八鄉的群眾前來觀賞。 圖為,滕州市實驗小學大同校區的孩子們正在練習柳琴戲。

隨著柳琴戲藝人的不斷探索,柳琴戲的演出內容不斷出新,陣容逐漸擴大,由鄉間演出逐漸移步舞臺。 圖為,滕州市實驗小學大同校區的孩子們正在練習柳琴戲。

2006年,滕州市柳琴戲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圖為,滕州市實驗小學大同校區的孩子們正在練習柳琴戲。

滕州市實驗小學大同校區的孩子們正在練習柳琴戲。

滕州柳琴戲魅力

滕州市實驗小學大同校區的孩子們正在練習柳琴戲  

滕州柳琴戲魅力傳承“拉魂腔”傳唱百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