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坑道戰”是怎樣一種作戰方式?一文讀懂坑道戰的發展史

在中國歷史上,戰爭的方式有很多種,除我們經常所看到的在陸上作戰的方式之外,還有一種在地下的作戰方式,它就是坑道戰。從古到今,坑道戰歷經千年而不衰,在戰爭通常能夠發揮奇效,幫助作戰方取得勝利。

坑道戰又稱地道戰,顧名思義,就是在地下的作戰方式,它是一種特殊的攻防手段,也是劣勢裝備的部隊常用的一種手段。在戰爭中,他們能夠利用地形隱蔽自己,化劣勢為優勢,從而取得勝利。因此,坑道戰自古以來就為軍事家們所重視。

“坑道戰”是怎樣一種作戰方式?一文讀懂坑道戰的發展史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坑道戰的國家,坑道史實之豐富,當為全球之冠。在中國坑道史中,最早的記錄是公元前722年,鄭莊公利用地道和母親相見的故事。

據《左傳》中記載:

鄭莊公的母親姜氏,特別寵愛鄭莊公的弟弟共叔段,並且支持他發動叛亂。鄭莊公鎮壓了叛亂之後,出於對他母親的恨意,便將其母親軟禁了起來,並且說道:“不及黃泉,無相見也!”意思就是到了黃泉才會相見。但是,後來在大臣的勸說下,鄭莊公便“闕地及泉,隧而相見”。這裡的“隧”,便是挖一條地道,作為母子見面的地方。母子見面後,和好如初,隧道便成了調節鄭莊公家庭矛盾的媒介。

隨後,經過時間的推移,坑道戰開始用於戰爭之中。同樣,當坑道戰在盛行時,反坑道戰也在同步進行。當進攻者利用坑道攻城時,反坑道戰者會採用鼓煙的方法去燻進攻者,還會在裡面摻雜辣椒粉等刺激性物質,使進攻者窒息在坑道里面;除此之外,還會採用灌水的方式,但這種水一般是汙水或開水,以此來達到干擾對方或者將對方燙傷的目的。

“坑道戰”是怎樣一種作戰方式?一文讀懂坑道戰的發展史

西漢末年,王莽與劉秀的昆陽之戰,王莽軍採用多種方式攻城,其中就有坑道戰。但是,城內的守軍就採用以上防禦方式,擊退了新軍的多次進攻,並讓新軍吃了不少苦頭,而他們也保住了城池。


三國時期,用坑道作戰的例子就更多了。

公元198年,曹劉聯軍進攻呂布。當時呂布佔據邳縣,易守難攻,聯軍久攻不下之後,便採用坑道攻堅,先是在城牆上打開缺口,然後又沿著邳縣挖坑道,將周圍的水引進來之後,以水灌城,最終迫使呂布投降。官渡之戰時,袁紹也曾以坑道戰攻擊曹軍,曹軍則在陣地周圍挖橫塹,使袁軍的企圖暴露了出來,致使袁紹的企圖最終沒有得逞。

在這裡特別要說明的是,晉朝以前,坑道戰以進攻的一方運用較多,防守的一方則是被動防守,一般都是發現敵人利用坑道攻進來了,然後將敵人挖的坑道堵住,很少利用坑道進行反擊。晉朝以後,這種情況發生了變化,坑道戰的作用開始有了新的發展。

主要表現為防守的一方開始利用坑道進行反擊了,化被動為主動,由死守變為主動出擊。

“坑道戰”是怎樣一種作戰方式?一文讀懂坑道戰的發展史

戰備水道

公元423年,魏宋虎牢之戰中,為了打破魏軍的包圍,宋將毛祖德曾率領士兵挖了6條地道,組織了400人的突擊隊,從城內繞到了城外魏軍的後面,從魏軍的背後發起了進攻,大敗魏軍。但是,吃了這次敗仗後,魏軍並未罷休,而是對宋軍發起了反擊。

在這次重新組織的進攻中,魏軍也採用了挖地道的形式,從城外挖坑道至城內,而且在挖的過程中,魏軍的地道與城內的水井是連通的,從而汲取井水,使城內地下水源枯竭。長時間下去,宋軍由於缺水,人困馬乏,戰鬥力大減。魏軍乘機發起進攻,虎牢城失陷,毛祖德被俘。

這種利用地道“洩井”的方式,在古代是極為罕見的。


南北朝時期,東魏攻打西魏的玉璧城,就將坑道挖到了玉璧城內。但西魏守將韋孝寬對此找到了應對的方法,他命令守將在城內挖掘長壕截擊東魏的坑道,然後在壕外堆滿柴火,當東魏坑道與壕相交時,再用風車將煙火吹入坑道中,對著坑道內的東魏軍隊連燻帶燒,最終迫使東魏撤退。

“坑道戰”是怎樣一種作戰方式?一文讀懂坑道戰的發展史

古代坑道

公元618年,天下大亂,隋軍在宇文化及的帶領下,對瓦崗軍駐守的河南倉城發起了進攻,瓦崗軍在首領徐世勣的帶領下,從城內挖掘地道到城外,從地道中主動出擊,使隋軍大敗。

從此以後,運用地道戰的作戰方法不管是防禦還是主動出擊,都屢有發展。

公元756年,唐朝名將張巡駐守雍丘城,安史之亂時,叛軍安祿山率軍攻城,激戰百餘日,依舊不克。這時張巡便採用挖地道的方式,主動出擊,令精兵五百人夜間從地道中突襲安祿山叛軍。這一招果然奏效,叛軍毫無防備,被張巡打敗,雍丘之圍始解。

再到近代,兩軍對壘時,也通常利用坑道作為掩護,以此來減少自身的傷亡。到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出現後,坑道的用途更多,比如當敵方飛機發動空襲時,坑洞便能起到很好的防禦作用,或者當導彈襲來時,坑洞也能保存大量的有生力量。

“坑道戰”是怎樣一種作戰方式?一文讀懂坑道戰的發展史

現代坑道戰


以上所說為坑道在戰爭中的主要作用,除此之外,它還有別的作用,就是貯藏軍用物資,比如糧食、武器等

隋唐兩代,為了適應戰爭的需要,曾在河南構築了許多地下糧倉。其中最著名的當屬位於河南洛陽的含嘉倉,這座糧倉建於隋大業年間,儲藏的糧食一直到唐貞觀年間還在使用。

這座規模龐大的糧倉,面積約42萬平方米,四周築有城牆。倉城內有圓形窖穴250餘座,口大底小,窖底堅硬,周圍砌有木板,這些木板均經過油漆、防潮、防腐處理,在當時來說,這種坑道的使用方式是極為先進的。

“坑道戰”是怎樣一種作戰方式?一文讀懂坑道戰的發展史

含嘉倉

12世紀初,少數民族入侵中原,戰亂頻繁,這時出現了用於囤聚、防守、出擊等多種用途的坑道。

正如南宋紹興年間,鄭允剛的《西征道里記》中所載:

“穿洞之法,初若掘井,深三丈,即旁穿之。自此,高低橫斜無勢。低處深或四五十丈,高處去平地不遠,煙水不及。凡洞中土,皆自初穿井中出之。土盡洞成,復築塞其井,卻別入竅。”

從以上記載中,我們可以瞭解到這一時期複雜的坑道用途。

總結

坑道作為古人智慧的結晶,在人類社會的發展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它偽裝巧妙、結構堅固,具有完善的戰鬥設施和生活設施,戰爭時可以作為反敗為勝或者攻克敵方的重要手段,和平時又可以別做他用,一舉兩得,使人不得不讚嘆古代勞動人民的創造才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