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國僅一步之遙,朝鮮人做了哪些掙扎?朝鮮視角下的中日韓近代史

筆者按:

二十世紀初,日本的國運迎來了轉折。《馬關條約》的二億兩白銀,讓日本一舉實現富國強兵,走上了對外擴張之路。日本開始覬覦西面廣闊的領土。

二十世紀初,也是朝鮮厄運的開端。

1905年,日俄戰爭結束,日本終於掃清了對外擴張的最大阻礙,立刻著手準備吞併朝鮮。同年,日本以武力威逼朝鮮統治者簽訂第二次《日韓協約》;1907年,締結第三次《日韓協約》。朝鮮政權形同傀儡,土地被一塊塊蠶食,財富被大量掠奪,民眾生活在憤怒與恐懼中,國家命運如風前燈火。

朝鮮人民不願眼睜睜看著國家滅亡。上至皇帝、官員、學者,下至草莽百姓,大多行動起來,或是上下求索,或是以命相搏。這些人的勇氣與執著令人動容。然而,在強大的外敵面前,他們的努力無異於螳臂當車,朝鮮亡國的命運終不可避免。在這篇文章中,筆者選取了朝鮮人救亡圖存的三次努力,讓大家一窺少有人知的悲壯歷史。

01 海牙密使事件

1907年7月,國際協會演講會在荷蘭海牙召開,出席者包括各國的社會知名人士與新聞記者。

會上有三位年輕人,衣著樸素、神情疲憊,在衣著華貴、姿態傲慢的各國首腦間顯得格格外突兀。

三人大聲控訴日本在朝鮮犯下的罪行,言辭懇切,聲淚俱下,贏得如雷掌聲。然而,一封電報隨即傳來,會議氛圍大變,三人立刻被轟出會場。

這是朝鮮電影《沒有歸來的密使》中的一幕。電影依照史實拍攝,影片中的三位年輕人也確實存在,分別為李相卨、李儁和李瑋鍾。三人遠赴海牙,是受朝鮮高宗李熙之命,挽救危亡中的大韓帝國。

滅國僅一步之遙,朝鮮人做了哪些掙扎?朝鮮視角下的中日韓近代史


1905年9月,日本在日俄戰爭中獲勝,驅逐了朝鮮半島的俄國勢力,控制了大韓帝國。同年,日本強逼朝鮮政府簽訂《第二次日韓協約》,全面掌控內政與外交。大韓帝國猶如砧板上的魚肉。韓高宗不願做亡國之君,於是將最後一絲念想投向國際社會。

1907年6月,第二次萬國和平會議在荷蘭海牙召開,全球共44個獨立國家派代表出席,美、英、德、俄、日等強國都參加了會議。會議的宗旨是各國“遇有交涉之事,皆可往海牙開會,請萬國公斷”。

滅國僅一步之遙,朝鮮人做了哪些掙扎?朝鮮視角下的中日韓近代史

第二次萬國和平會議


得知萬國和平會議將召開的消息後,高宗將委任狀與親筆信秘密交給三人,讓其遠赴海牙,希望歐美列強能根據《萬國公法》做出公正的裁決。

三名密使歷經波折,數月後到達海牙,這時,萬國和平會議已經開始了十天。

《第二次日韓協約》簽署後,大韓帝國的外交權已經被剝奪,無法參與會議。為爭取列席會議的權利,三人先後拜訪了荷蘭、俄國、美國、法國、德國、中國(清朝)等國家的代表,卻都無功而返。

於是三人開展了迂迴的“場外外交”,在《和平會議報》上發表控訴日本暴行的《控告詞》,這篇文章先後被《倫敦時報》《紐約先驅報》轉載。

1907年7月8日晚,在國際協會演講會上,三位特使之一的李瑋鍾用流利的法語,做了一次題為《韓國的控訴》的演講。

滅國僅一步之遙,朝鮮人做了哪些掙扎?朝鮮視角下的中日韓近代史

電影《沒有回來的密使》劇照 李瑋鍾發表演講


李相卨、李儁和李瑋鐘的努力贏得了國際輿論廣泛的同情與支持。

然而,一封朝鮮政府的電報傳來,聲稱朝鮮從未派使者前來海牙,皇帝的委任狀與親筆信都是偽造的。隨後三人被逐出萬國和平會議,大韓帝國的最後一絲希望化為泡影,李儁悲憤至極,嘔血而死。

三人發出參會申請時,萬國和平會議為了核實是否確有此事,曾向朝鮮政府發電報確認。然而,電報系統早已被日方監聽,派遣密使的消息落到了時任統監的伊藤博文手中。這封回信,正是他偽造的。

其實,即便沒有這封回信,即便三位密使爭取到了會議列席的權利,朝鮮的國運也不會改變。

日本在日俄戰爭中獲勝以後,美國、英國和法國立刻承認了日本統治朝鮮的合法性。此外,當時俄國正與日本協商,俄國外相甚至斥責密使“不懂常識”。

萬國和平會議,只是各國利益角逐的競技場;《萬國公法》在槍炮面前也只能沉默。正如德意志帝國總參謀長毛奇所說:“所謂萬國公法者,惟小國之事爾。大國之間,惟有實力。”在帝國主義面前,密使外交猶如蜉蝣撼樹。

事後,怒不可遏的伊藤博文逼迫高宗退位,繼位的純宗簽署了《第三次日韓協定》,朝鮮淪為日本的殖民地。

02 義兵運動

《第二次日韓協約》不僅無法為統治者接受,普通民眾也深感屈辱。簽訂合約的消息傳開,一時間群情激憤,人民對侵略者恨之入骨。恢復國權運動如火如荼,社會各階層、各領域的人士全部投身於愛國事業,義兵運動也由此爆發。

滅國僅一步之遙,朝鮮人做了哪些掙扎?朝鮮視角下的中日韓近代史


這並不是朝鮮歷史上的首次。事實上,朝鮮的義兵運動由來已久。三國時代以來,每次國家面臨外敵侵襲,民眾都會自發組織起來抗擊敵人。

1592至1598年,豐臣秀吉侵朝戰爭中,人民自行武裝組成義兵,奮勇殺敵,人數一度超過官兵。1895年,日本浪人衝入朝鮮王宮虐殺閔妃,消息傳出後,義兵運動再度興起,人們高呼“報王后之仇”“滅倭繳敵”,運動很快遍及全國。

上一次義兵運動還沒平息多久,這一次的來得卻更猛烈了。

海牙密使事件洩露後,伊藤博文大怒,以此為藉口逼高宗退位,扶植太子純宗,並於1907年7月24日逼迫其簽訂《第三次日韓協約》,解散了大韓帝國的軍隊。“失業”軍人紛紛加入義兵組織,義兵愈發壯大,其規模已達到戰爭的程度。

滅國僅一步之遙,朝鮮人做了哪些掙扎?朝鮮視角下的中日韓近代史

義兵組織中的少年

義兵成分十分複雜,涵蓋儒生、軍人、農民、工人等各個階層。有人家人被殺,生活無著,於是捨命一搏,將滿腔怒火撒向日軍;有人渴望保護民眾,實現國泰民安、社會的理想;更多的則是懷抱朴素的正義感與愛國心,為了趕走侵略者而戰。有好些義兵曾經是無賴和盜賊,但作惡多端的他們在大義面前還是顯示出愛國之心。

有個例子頗為有趣。

小混混出身的姜基東,一開始是憲兵輔助員,協助日本人清理義兵,因暴力、親日而臭名昭著。後來,他被義兵首領李殷贊感化,加入了義兵部隊,投身抗日活動。

1911年2月12日姜基東被捕時,正在日本料理店吃喝玩樂。他曾經的上司,憲兵隊司令官明石元二郎大喜,親自到現場觀看了他的槍決。

雖然義兵軍力分散、不成氣候、魚龍混雜,甚至有些人十分“不靠譜”,但他們都有著赴死的決心。正如1907年,某義兵接受英國記者麥肯齊採訪所說:“我們只能去死,死就死吧,與其活著當日本的奴隸,倒不如當個自由的死人。”

為徹底剿滅義兵,日軍發動了“南韓大討伐作戰”,實行地毯式搜查與連坐制,虐殺窩藏義兵、不與日軍合作的人民,並燒光所在村莊,這也是日本侵華戰爭中“三光”政策的原型。

日軍所到之處,村莊化為焦土,橫屍遍野,所見之處盡是荒涼悽慘。在日軍的橫暴下,義兵幾乎被消滅殆盡。

滅國僅一步之遙,朝鮮人做了哪些掙扎?朝鮮視角下的中日韓近代史

日軍燒殺搶掠 村莊化為焦土


03 刺殺伊藤博文

也許有人聽說過安重根這個名字。

安重根是韓國與朝鮮兩國的民族英雄,在中國也頗有美譽。梁啟超曾為其題詩:“黃沙卷地風怒號,黑龍江外雪如刀。流血五步大事畢,狂笑一聲山月高。”鄧穎超中學期間,曾在話劇中扮演安重根,並因此與周總理結緣。看來,他算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了。

時鐘撥到1909年10月26日。這一天,安重根在哈爾濱火車站射殺了伊藤博文。

他提前多日熟悉火車站周邊情況,成功混入俄國的迎接隊列,在伊藤博文踏出列車門的那一刻,扣動了手槍扳機。伊藤博文被擊中三槍後身亡。

得手後,安重根用俄語大喊三聲“高麗亞烏拉”(大韓萬歲),又在得知伊藤博文已死時喃喃道:“主啊!暴虐者終於死了。感謝主。”

安重根當場被捕,並於次年二月執行死刑。

滅國僅一步之遙,朝鮮人做了哪些掙扎?朝鮮視角下的中日韓近代史

安重根擊斃伊藤博文

這次行動沒能拯救朝鮮。

雖然是伊藤博文把朝鮮變成日本殖民地,但是他不支持吞併朝鮮。伊藤在內閣會議上更是公開發表觀點,認為合併是長期的事情,主張“自治育成”,讓朝鮮自主發展,慢慢歸化日本。

而伊藤遇刺後,日本加快了對朝鮮的合併進程。安重根這一舉,反而加速了大韓帝國的滅亡。

你是否會認為安重根是愚蠢的莽夫?

其實,安重根被人民銘記的緣由不止於刺殺這一行動,還在於他頗有思想。

他在獄中構思《東亞和平論》一書,批判了當時盛行的社會進化論,指出其與同屬於西方文明的天賦人權論中的矛盾之處,並以此批判秉承這一思想侵略亞洲的日本。

書中寫道:“所謂文明,本是不論東西之賢人、男女、老少,人人恪守天賦之秉性,以尊崇道德、互無相爭之心而生活,共享泰平之事。”

這句話可以看出他對“文明”的洞見——文明不是 “高等人”對“低等人”的傾軋,而是平等與和平地共處。

在法庭上,他還列舉伊藤博文廢皇帝、解散軍隊、殺戮良民、攪亂東洋文明等十五宗罪,嚴厲控訴日軍在朝鮮的暴行,期望法庭能根據國際法做出正義裁決。

可見,他的所作所為有章法可循,而非未經大腦的衝動行徑。

滅國僅一步之遙,朝鮮人做了哪些掙扎?朝鮮視角下的中日韓近代史

安重根受審


當無法以集團的方式進行戰爭,又不願意放棄戰鬥時,留給弱小民族的唯一出路只有“暗殺”,這就是悲劇性的現實。

安重根知道,在強大的日本面前,他的做法無疑是以卵擊石,即便伊藤博文死了,也會立馬有人代替他,朝鮮滅國這件事已是板上釘釘。

然而,鐵骨錚錚的他認為,即便個人力量微薄,他也要替朝鮮人民發聲,表達誓死不屈的態度。

安重根的死激發了朝鮮人民的愛國情感,甚至還贏得了日本部分民眾的尊敬。

滅國僅一步之遙,朝鮮人做了哪些掙扎?朝鮮視角下的中日韓近代史

安重根被判死刑


04 結語

仰慕大明風骨,深深沐浴儒家文化的朝鮮志士,在國家危亡之際仍然堅守心中的“道”,寧死也要維護朝鮮文明乃至東亞文明,盡到身為儒者的責任。大韓帝國氣數已盡,個人的力量無比微弱,自己能做的只有明志而已。

但,正是這份堅持,也讓他們幹了一些耐人尋味的事。

1908年1月,義兵總大將李麟榮接到父親的訃報後卸下總大將之任,回家服喪。部下曾請求李麟榮歸隊,可他拒絕:“如果對雙親不孝,就是對國家不忠。我在家服喪三年,再回來掃蕩日本,恢復大韓,不就忠孝兩全了嗎?”

這麼做,結局大家也知道了。從此義兵群龍無首,分散在全國,被日軍各個擊破。

滅國僅一步之遙,朝鮮人做了哪些掙扎?朝鮮視角下的中日韓近代史

義兵槍決現場

儒家思想中,忠是孝類推出來的產物,因此要以孝為先,這樣才合乎“道”。“道”是文明,位於“國”之上,這條原則構成了近代朝鮮的政治文化。這便是李麟榮寧可拋下義軍也要回家守孝的原因,也是朝鮮王朝面對眾多威脅,仍然堅守傳統的原因。

對“道”的堅守令人敬佩。然而,這是否也是朝鮮未能及時擁抱現代化大潮,被日本搶佔先機,最終亡國的一部分原由呢?

滅國僅一步之遙,朝鮮人做了哪些掙扎?朝鮮視角下的中日韓近代史

東京市民提著提燈遊行慶祝併合

1910年8月29日,《日韓併合條約》簽訂,大韓帝國不復存在。東京市內家家戶戶掛起了日本丸之旗,人們在勝利的喜悅中結隊前進,萬歲之聲響徹雲霄,這樣的場面一直持續到了夜裡。

約十天後,日本詩人石川啄木詠歌道:“地圖上,朝鮮國,塗墨似漆黑,且聽秋風訴。”這句話,讓人深刻感覺到了“寒冬時代”的到來。


*本文部分內容來源於《近代朝鮮與日本》



滅國僅一步之遙,朝鮮人做了哪些掙扎?朝鮮視角下的中日韓近代史


一部耳目一新、跌宕起伏的朝鮮近代史

一部朝鮮視角下的中日韓三國近代關係史

一部填補空白的歷史佳作

趙景達,在日韓國人,1954年生於東京都,1986年東京都立大學研究生院人文科學研究科博士課程中退,現為千葉大學文學部教授,專業是朝鮮近代史、近代日朝比較思想史,代表著作有《異端的民眾反叛》、《朝鮮民眾運動的展開》、《殖民地時期朝鮮的知識分子與民眾》,編著有《亞洲的國民國家構想》(共同編著)、《從比較史看近世日本》(共同編著)、《殖民地朝鮮》、《近代日朝關係史》等。


【內容簡介】

19世紀末,為打開“隱士之國”朝鮮的大門,歐美列強輪番侵擾,主政的大院君堅決攘夷,拒絕通商傳教,樹立斥和碑,告誡子民“洋夷侵犯,非戰則和,主和賣國”。

然而1875年,日本製造江華島事件,率先與朝鮮締結不平等條約。此後,朝鮮陸續與歐美列強及清國簽訂條約,朝鮮半島淪為各國勢力的角逐場:日本計劃吞併朝鮮,以朝鮮為跳板侵略大陸;清國希望維持與朝鮮的宗藩關係,將朝鮮作為抵禦侵略的防波堤;美國希望打開朝鮮國門,獲取貿易利益;俄國希望在朝鮮扶植勢力,牽制日、美、英三國……

在各國勢力面前,小國朝鮮的命運如風前燈火。為了延續國祚,保全儒家文明,朝鮮只能在夾縫中求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