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三年拍成的《大浪淘沙》,外景地遍佈大江南北

歷時三年拍成的《大浪淘沙》,外景地遍佈大江南北

1966年珠江電影製片廠攝製的《大浪淘沙》(曾名《革命洪流》)以上世紀20年代大革命前後中國風雲變幻的歷史為背景,刻劃了幾個青年知識分子在革命大潮中的追求、奮鬥和分化,以及他們性格各異、志趣不同的個性特徵。

歷時三年拍成的《大浪淘沙》,外景地遍佈大江南北

朱道南

影片改編自原八路軍一一五師運河支隊政委朱道南的革命回憶錄《在大革命的洪流中》,片中主人公之一顧達明的原型就是朱道南本人。該書於1962年出版後,立刻引起轟動,尤其在青年讀者中,其影響力並不亞於經典小說《青春之歌》。

歷時三年拍成的《大浪淘沙》,外景地遍佈大江南北

當時,八一廠和珠影廠都想拿到該書的改編權,雙方爭執不下。最終,考慮到這個題材主要發生在中南地區,加上珠影廠剛成立不久,需要得到各界支持,經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肖華指示,八一廠十分慷慨地將改編權連同劇本初稿拱手讓給了珠影廠。

歷時三年拍成的《大浪淘沙》,外景地遍佈大江南北

珠影廠導演伊琳並不滿意原來的改編路數,他獨闢蹊徑,將更多的筆墨注入於靳恭綬、顧達明、楊如寬和餘宏奎四兄弟在革命浪潮中接受歷史篩選的過程及不同結局,所以電影與原著出入較大。

歷時三年拍成的《大浪淘沙》,外景地遍佈大江南北

由於是珠影廠的重點片,伊琳導演組織起了一支強大的演員陣容,除了本廠的簡瑞超(飾顧達明)、杜熊文(飾楊如寬)、史進(飾趙錦章)、林嵐(飾薛健白)、吳慧明(飾劉芬)外,還從北影、上影、長影以及湖南話劇團分別借調來了於洋(飾靳恭綬)、王蓓(飾謝輝)、郭藝文(飾宋珠萍)和劉冠雄(飾餘宏奎)。

歷時三年拍成的《大浪淘沙》,外景地遍佈大江南北

當時,於洋是當紅的大腕,有些人擔心小小的珠影廠請不到他,誰知伊琳一請就到。原來,伊琳在東影時期是電影藝術的啟蒙老師和入黨介紹人。於洋來珠影廠後,伊琳對他提出的第一個要求就是立刻減肥,每天一早就起來跑步鍛鍊。

歷時三年拍成的《大浪淘沙》,外景地遍佈大江南北

《大浪淘沙》早在1963年就已投入拍攝,因為受到政治風潮的影響,劇本幾度修改,加上當時國家正處於困難時期,所用的電影膠片都是用豬肉從前蘇聯換的,後因中蘇關係惡化,電影膠片短缺,拍攝過程時斷時續,歷經波折,從開拍到上映歷時整整3個年頭。

歷時三年拍成的《大浪淘沙》,外景地遍佈大江南北

為了全面展現大革命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該片選擇的外景地有十幾個之多,在當時的中國影壇是十分罕見的。影片的第一站是山東濟南。1925年,知識青年靳恭綬、顧達明、楊如寬因不滿黑暗現實,逃離家鄉尋求出路。途中他們救起逃婚的餘宏奎,四人結盟為兄弟,來到濟南求學。片中濟南的街頭場景大部分是在大觀園、芙蓉街一帶拍攝的,在這裡,老四楊如寬醉心於為賣唱的女孩畫肖像,而靳恭綬則從苦難的民眾身上看到了社會現實。

歷時三年拍成的《大浪淘沙》,外景地遍佈大江南北

在濟南,四兄弟一起考入了山東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即現在的濟南師範學校。而電影則是在當年的濟南第十七中學拍攝的,這所學校的前身是山東知名教育家鞠思敏先生於1913年創辦的濟南私立正誼中學,它座落在大明湖南岸的閻公祠內,是當時濟南最大的私立中學,著名國學家、翻譯家季羨林以及四人幫之一的張春橋等均為該校畢業生。

歷時三年拍成的《大浪淘沙》,外景地遍佈大江南北

1956年,正誼中學由私立改為公立,改名為“濟南第十七中學”。1984年6月,濟南市政府批准學校更名為濟南職業中等專業學校;1985年5月,再次更名為濟南第一職業中等專業學校;1998年4月,該校掛牌成立濟南藝術學校。2007年,大明湖景區擴建,正誼中學舊址成為新景點正誼廣場,如今保留下來的只有一座藝淵樓。

在濟南第一師範學校求學期間,靳恭綬結識了共產黨員趙錦章老師,在千佛山上,他第一次接觸到了馬克思主義思想。千佛山是享譽中外的濟南三大名勝之一。

與此同時,餘宏奎則得到了國民黨員薛健白老師的賞識,他與女學生謝輝一起聆聽薛健白高談闊論的戲是在同為濟南三大名勝的大明湖上拍攝的。

歷時三年拍成的《大浪淘沙》,外景地遍佈大江南北

在濟南外景地部分,老火車站是一個重要場景,趙錦章老師的妻子、共產黨員宋珠萍回到濟南以及愛國學生們發放傳單、聲援北伐的戲均在此拍攝。老火車站是濟南人習慣的叫法,它最早名為濟南府東關車站,創建於1904年,後因所在地為濟南市歷城區黃臺南路的緣故而被稱為黃臺站。黃臺站的站房為德式建築,建於1905年,坐北面南,站前設有小型廣場。該火車站曾與周圍的濟南鐵路局、鐵路醫院形成了一片氣勢恢宏的德式建築群,作為昔日濟南的重要象徵,目睹了商埠乃至整個濟南的變遷。

歷時三年拍成的《大浪淘沙》,外景地遍佈大江南北

北伐軍攻克武昌後,四兄弟來到武漢,迎接他們的是江漢關鐘樓歡慶革命勝利的鐘聲。在江漢關大樓前,他們親眼目睹了武漢人民收回了漢口英租界。

歷時三年拍成的《大浪淘沙》,外景地遍佈大江南北

在大革命浪潮的衝擊下,由於出身、經歷和志向不同,他們各自走上了不同的道路。餘宏奎投靠了在35軍當參謀的薛健白,楊如寬為了個人的藝術愛好,參加了北伐宣傳隊,靳恭綬、顧達明、謝輝和劉芬投考了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舊址位於武昌解放路259號,即現湖北武昌實驗小學院內,是原清“兩湖書院”地域。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是大革命時期(第一次國共合作),國共兩黨為培養國民革命人才而合力創辦的高等軍事院校,隸屬於國民黨中央軍事委員會。舊址佔地面積1.4萬平方米,目前尚存三棟磚木結構平房。

歷時三年拍成的《大浪淘沙》,外景地遍佈大江南北

不久,靳恭綬、顧達明被分派到黃埔軍校長沙分校受訓,與他們的老師,現任軍分校教官的趙錦章重逢。長沙分校又稱中央軍校三分校,校址設在湖南長沙市南門外書院坪長沙高級中學(後稱妙高峰中學,與第一師範毗鄰)。

歷時三年拍成的《大浪淘沙》,外景地遍佈大江南北

馬日事變後,靳恭綬和顧達明懷著滿腔悲憤回到武昌,見到了因北伐失敗而當了逃兵的楊如寬。這場戲是在武昌火車站拍攝的。武昌火車站位於武漢市武昌區,始建於1916年,先後稱通湘門站、賓陽門站、武昌總站、武昌南站,1957年遷到現地址,1969年建成現車站。

歷時三年拍成的《大浪淘沙》,外景地遍佈大江南北

歷時三年拍成的《大浪淘沙》,外景地遍佈大江南北

1927年7月,武漢反革命叛亂的前夕,彙集在武漢的革命力量在黨的領導下轉移農村,消滅了攔路截擊的反動武裝。靳恭綬、顧達明槍決了叛徒餘宏奎,跟隨革命隊伍,參加了毛澤東同志領導的秋收起義,登上了井岡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