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如何认知“精神问题的”

中医如何认知“精神问题的”

中医认为精神疾病的病因病机错综复杂,也不外乎先天致病、内伤七情、劳逸所伤、外感六淫、外伤、痰饮、瘀血等。临床中既要掌握发病原因又要掌握发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这对于指导临床诊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医如何认知“精神问题的”

1、内伤七情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清志变化,是机体的精神状态。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不会使人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当然,七情致病也受到人个体本身生理活动范围的影响,如性格的差异、认知能力的差异、智力的差异、生活环境的差异、人生观的差异、躯体的差异、内分泌调节能力的差异等等。《内经·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情志失调,就会内脏大伤,气机逆乱而病。《内经·本神》曰:“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妄不精”,“脾愁忧不解则伤意,意伤则伇乱”,“肺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肾怒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灵枢·口问》:“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也就是说各种刺激都与心脏有关,心是五脏六腑之大主,心神受损可涉及其它脏腑,说明了心神的重要性。

中医如何认知“精神问题的”

2、先天因素 传统医学中对先天因素致病的文字记载也有很多,特别强调个体差异与发病之间的密切关系,这些差异包括形态的、生理的以及心理的各方面。由于这些差异,个体对于不利因素的抵抗力和疾病反应也因而各异。《素问·奇病论》载有“人生而有病癫疾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岐伯曰: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癫疾也。”《巢氏病源》到“不能语侯:由在胎内之时,其母卒有惊恐,内动于儿脏,邪气乘其心,令心气不和,至四、五岁不能言也”

对于个体差异的文字记载如,《灵枢·寿夭刚柔篇》道:“余闻人之声也,有刚有柔,有强有弱,有段有长,有阴有阳。”;《灵枢·通天篇》曰:“太阴之人,贪而不仁,下齐湛湛,好内而恶出,心和而不发,不务于时,动而后之,此太阴之人也。少阴之人,贪而贼心,见人有亡,常若有得,好伤好害,见人有荣,乃反愠怒,心疾而无恩,此少阴之人也。太阳之人,居处于于,好言大事,无能而虚说,志发于四野,举措不顾是非,为事如常,自用事虽败而常无悔,此太阳之人也。少阳之人,諟谛好自贵,有小小官则自高,自宣好而外交,而不内附,此少阳之人也。阴阳平和之人,居处安静,无为惧惧,无为欣欣,婉然从物,或与不争,与时变化,尊则谦谦,谈而不治,是谓至治。”

3、六淫侵袭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在正常情况下为六气,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一般不宜使人致病,只有气候变化异常,六气产生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以及气候变化过于急骤,在人体的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时,六气才能成为致病因素,侵犯人体发生疾病。这种情况的六气便称为六淫,又称为六邪。这在精神疾病的临床中也是较为常见的。隋代巢元方提出癫疾病因在于“风邪所伤”,“邪入于阴”,“狂病者,有风邪入并于阳”。指出了外因是在内因变化的基础上变化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