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如何認知“精神問題的”

中醫如何認知“精神問題的”

中醫認為精神疾病的病因病機錯綜複雜,也不外乎先天致病、內傷七情、勞逸所傷、外感六淫、外傷、痰飲、瘀血等。臨床中既要掌握髮病原因又要掌握髮病過程中的病理變化,這對於指導臨床診治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醫如何認知“精神問題的”

1、內傷七情 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清志變化,是機體的精神狀態。是人體對客觀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情況下,一般不會使人致病。只有突然、強烈或長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過了人體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動範圍,使人體氣機紊亂,臟腑陰陽氣血失調,才會導致疾病的發生。當然,七情致病也受到人個體本身生理活動範圍的影響,如性格的差異、認知能力的差異、智力的差異、生活環境的差異、人生觀的差異、軀體的差異、內分泌調節能力的差異等等。《內經·陰陽應象大論》說:“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悲傷肺,恐傷腎”。情志失調,就會內臟大傷,氣機逆亂而病。《內經·本神》曰:“心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自失”,“肝悲哀動中則傷魂,魂傷則狂妄不精”,“脾愁憂不解則傷意,意傷則伇亂”,“肺喜樂無極則傷魄,魄傷則狂”,“腎怒不止則傷志,志傷則喜忘其前言”。《靈樞·口問》:“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故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也就是說各種刺激都與心臟有關,心是五臟六腑之大主,心神受損可涉及其它臟腑,說明了心神的重要性。

中醫如何認知“精神問題的”

2、先天因素 傳統醫學中對先天因素致病的文字記載也有很多,特別強調個體差異與發病之間的密切關係,這些差異包括形態的、生理的以及心理的各方面。由於這些差異,個體對於不利因素的抵抗力和疾病反應也因而各異。《素問·奇病論》載有“人生而有病癲疾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岐伯曰:病名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時,其母有所大驚,氣上而不下,精氣並居,故令子發為癲疾也。”《巢氏病源》到“不能語侯:由在胎內之時,其母卒有驚恐,內動於兒髒,邪氣乘其心,令心氣不和,至四、五歲不能言也”

對於個體差異的文字記載如,《靈樞·壽夭剛柔篇》道:“餘聞人之聲也,有剛有柔,有強有弱,有段有長,有陰有陽。”;《靈樞·通天篇》曰:“太陰之人,貪而不仁,下齊湛湛,好內而惡出,心和而不發,不務於時,動而後之,此太陰之人也。少陰之人,貪而賊心,見人有亡,常若有得,好傷好害,見人有榮,乃反慍怒,心疾而無恩,此少陰之人也。太陽之人,居處於於,好言大事,無能而虛說,志發於四野,舉措不顧是非,為事如常,自用事雖敗而常無悔,此太陽之人也。少陽之人,諟諦好自貴,有小小官則自高,自宣好而外交,而不內附,此少陽之人也。陰陽平和之人,居處安靜,無為懼懼,無為欣欣,婉然從物,或與不爭,與時變化,尊則謙謙,談而不治,是謂至治。”

3、六淫侵襲 六淫,即風、寒、暑、溼、燥、火,在正常情況下為六氣,是自然界六種不同的氣候變化,一般不宜使人致病,只有氣候變化異常,六氣產生太過或不及,或非其時而有其氣,以及氣候變化過於急驟,在人體的正氣不足,抵抗力下降時,六氣才能成為致病因素,侵犯人體發生疾病。這種情況的六氣便稱為六淫,又稱為六邪。這在精神疾病的臨床中也是較為常見的。隋代巢元方提出癲疾病因在於“風邪所傷”,“邪入於陰”,“狂病者,有風邪入並於陽”。指出了外因是在內因變化的基礎上變化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