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密”传家宝,航天师徒四代的坚守

曾经,在遵义的西北方向,有一处占地100余亩、总建筑面积10余万平方米的三线厂房。1970年,上海机床齿轮厂工人韩兴华从1800多公里外的上海来到大娄山下,支援三线建设。

韩兴华师徒四代的奋进接力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我离祖国对我的要求还有差距

1985年,061基地(航天江南前身)开始研制航天汽车,3247厂(贵州群建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前身)作为航天系统唯一一家齿轮专业企业接到任务负责汽车系列变速箱的研制。这项工作由时年40岁的韩兴华牵头负责。

这是国内最早的汽车研发单位之一。在没有经验可借鉴、没有设备可加工、没有手段可测量的情况下,韩兴华只能从零开始。他靠着一点点英文底子翻阅字典啃下了国外文献资料,摸着石头过河,开始了航天汽车变速器总成的试制工作。终于,经过4年攻关,航天汽车实现量产。

90年代初,韩兴华又在航天汽车的研制基础上,开始了汽车发动机正时齿轮的开发工作。时至今日,汽车发动机正时齿轮都是群建精密发展的重要板块。

“当时,为了做正时齿轮的研发,我们急需一种新型的刀具,但是整个市场上都没有,韩总就自己设计,亲自去重庆和刀具生产厂家反复改进。”当时刚刚进厂不久,如今已经是群建精密技术骨干的王建军回忆起师父韩兴华为了解决研制困难付出的艰辛,敬意油然而生。

径向剃齿刀的成功开发与投产,不仅突破了汽车发动机正时齿轮系开发工作的瓶颈,还引发了剃齿加工技术的改革。这为行业带来了一场大变革。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待遇的韩兴华曾写道:“我取得的这点成绩和祖国对我的要求相比还差一段距离,我要不断进步,缩小这个距离。

如今,已过古稀之年的韩兴华被国内多家企业聘为技术顾问,依然在为行业的发展、为祖国航天事业的发展鞠躬尽瘁。

态度决定结果

“干技术没有什么诀窍,就是要多做、多想、多总结。你的工作态度决定了你的工作结果。”王建军领着一拨年轻人在生产线上对工艺方案进行论证,不时地提点着身旁的年轻技术员,只有多到现场才能编制出合适的方案。

1987年,刚毕业的王建军被分配进入3247厂,工作32年,王建军身体力行地践行着师父韩兴华当初点点滴滴的教诲。

“师父是副总师,每天到公司的第一件事就是去车间,我们怎么好意思在办公室待着呢。”他说,现在自己带徒弟时也以师父为榜样。

从2002年开始,群建精密承担了载人航天工程对接机构中共五十三大类181个精密齿轮传动部件的研制生产任务。十几年间,王建军作为群建精密高精密齿轮研发团队的核心成员,一直组织并参与“神舟”、“天舟”、“嫦娥”以及“天宫”相关齿轮零件的研发工作。

工作至今,王建军已取得授权专利11项、发明专利3项。“做得多说得少”是熟悉王建军的人对他的一致评价,他说这是工作性质使然,干技术工作一辈子,就是要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

未来,竭尽全力接好这一棒

2018年12月,全国小模数齿轮技术研讨会在深圳召开。王建军作为全国范围内评选出的4名专家之一,上台接受“小模数齿轮专业领域突出贡献奖”表彰,台下坐着的龙见炳用手机为师父记录下了这一时刻。王建军的徒弟贺志斌撰写的论文也在会上获奖。

贺志斌和龙见炳大学毕业后,先后于2006年、2007年进入群建精密从事技术工作。

10余年磨练与成长,他们双双入选贵州省高层次创新人才库,龙见炳被评为全国机械行业劳动模范,贺志斌取得授权专利13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如今的他们已经独当一面、勇挑重任。

2017年,龙见炳组织研发的高精密谐波减速器,经过多年和多型号的产品应用,已在群建精密批量生产,这打破了谐波减速器长期被国外生产厂商垄断的局面。

2020年,贺志斌主持参与的项目将进入发射阶段。虽然项目已经收尾,但贺志斌一刻也不敢松懈。过后,贺志斌说,“我对这个项目的付出,比对我小孩的付出还要多”。

这小小的调侃,令身边的黄家洪和刘浪觉得十分意外。在徒弟黄家洪和刘浪的印象中,师父一向不苟言笑。“师父总是严肃地叮嘱:技术工作就是要谨慎、谨慎再谨慎,容不得一点马虎。”他们说。

黄家洪和刘浪2015年、2016年先后进入群建精密。作为年轻技术员,他们认真踏实跟着师父一起做项目,不断地磨练自己的现场能力、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未来,他们将全力接好这一棒。

监制/许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