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優美的沂蒙教育“復興詩”——臨沂第一中學發展巡禮

一首優美的沂蒙教育“復興詩”——臨沂第一中學發展巡禮

百年老校臨沂一中,從1903年的沂州中學堂一路走來,從教育的視角在沂蒙大地上講述著中華民族的“復興故事”。作為臨沂基礎教育的“領頭羊”,學校116年的發展見證了中華民族近代波瀾壯闊的圖強歷程;作為沂蒙教育領域的“排頭兵”,歷經70年風雨,隨著共和國的腳步不斷壯大,見證了沂蒙教育的滄桑鉅變。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她一路日新月異,生機勃勃。

一首优美的沂蒙教育“复兴诗”——临沂第一中学发展巡礼

她,從歷史的深處走來

1840年鴉片戰爭後,甲午海戰和八國聯軍侵華接踵而至。清政府在垂死中認識到科舉教育的積弊,最終於1901年9月14日頒佈興學詔書,下令全國各地書院一律改為新式學堂。1903年,臨沂一中的前身——沂州中學堂誕生在清末新政中,與當時全國僅有的769所近代新式學堂一道,開啟了中國教育的新紀元。

近代中國戰爭頻仍,註定了沂州中學堂這簇沂蒙教育的星火,在燎原路上坎坷重重。上世紀30年代前,學校先後更名為山東省立十中學校、山東省立五中學校、山東省立第五中學,幾經挫折,艱難前行。1928年,新中國成立後曾任山東省政協副主席的徐眉生擔任了省立五中校長,並開始在校內發展共產黨員。1931年,省立五中黨支部正式成立。這成為臨沂一中在110多年校史上“堅定跟黨走”的光明起點。

從此,本來風雨飄搖的省立五中有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找到了光輝的方向,走向了光明的道路,開啟了嶄新的征程。在黨的領導下,省立五中在上世紀30年代曾輝煌一時。那時的五中,教室裡,書聲琅琅;操場上,學生們生龍活虎;讀書會、演講會等學生組織的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省立五中被譽為“魯南蘇北最高學府”。

1934年,省立五中改名為山東省立臨沂中學。1937年冬,中共黨員、國文教師段雪生和進步教師劉惜愚帶領部分師生歷盡艱難去了延安,跟著黨把現代教育的星火撒在了新中國的搖籃裡;另一部分師生則在教務主任王振緒等人的帶領下,在四川綿陽參與成立了“臨時國立第六中學”,繼續走在教育救國的求索之路上。1950年,臨沂專署決定在臨沂師範內設中學部,並於次年從臨沂師範校園遷到考棚街原省立五中校址。至此,臨沂一中的前輩們,跟著共產黨求索了19年,正式把誕生於清末新政中的這簇教育星火變成了一把火炬,為後來學校伴著新中國的發展一路改革、創新、圖強、振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首优美的沂蒙教育“复兴诗”——临沂第一中学发展巡礼

她,伴著新中國一道成長

1952年,學校規模發展到了7個班360名學生,專職教師15名。1953年4月,臨沂專署文教科向省教育廳呈遞了建設新校的報告,新校址就是臨沂一中校本部的現址。當時,國家百廢待興,基建條件不足,學校師生積極參加建校勞動。1953年秋季,新校舍落成,中學部隨即遷到了新校,取名為“山東省臨沂中學”。學校當年即招收8個班,開啟了沂蒙教育的新紀元。

1956年,學校更名為“山東省臨沂第一中學”,且在當年被確定為“省屬重點中學”。1960年,鍾伯榮被任命為學校校長;1963年,趙明遠任學校校長兼黨支部書記。此時的學校各項工作持續開展,成績突出,各項事業走在了全省中學教育的前列,為沂蒙振興和新中國的建設輸送了大量人才。上世紀50年代到“文革”前,臨沂一中人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從一窮二白、百廢待興開始,和新中國一起發展壯大,使臨沂教育走上了振興圖強之路。

1960年,臨沂一中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先進單位”,鍾伯榮代表山東中學界參加了全國文教群英會。上世紀60年代初,著名作家王火被調到臨沂支援老區建設,並擔任臨沂一中副校長。王火雖在“文革”中受到了不公正待遇,但始終與全體臨沂一中人一道堅守赤誠的教育情懷,在學校發展的寒冬裡把“王火精神”注入了校園歷史和文化,成為學校一筆不竭的精神財富。

“文革”期間,雖然學校各項工作受到很大沖擊,但以王火為代表的臨沂一中人始終傳承、發揚深厚的歷史傳統,在黨的指引下堅持正確的辦學方向,為改革開放後沂蒙教育走向春天積聚了力量。

一首优美的沂蒙教育“复兴诗”——临沂第一中学发展巡礼

她,隨著改革開放走向春天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臨沂一中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再一次在歷史發展的浪潮中吹響了沂蒙教育大發展的號角,走在了時代前列。

1985年,楊福純擔任校長,在山東乃至全國率先提出素質教育的理念,並大力推行實施,在全國引起了巨大反響。當時的國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國家教委主任朱開軒、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費孝通等領導先後到學校考察,均給予高度評價。1993 年,學校以總分第一名的成績被評為山東省首批“省級規範化學校”。

1999年,以李世良為校長的新領導班子成立。他們在世紀之交抓住學校發展的大機遇,帶領全體臨沂一中人經過20年的努力,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尤其是進入新時代以來,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學校大膽改革、銳意進取,發生了巨大變化:

臨沂一中變“大”,從“增容”到“提質”,迎來一個個標誌性轉折點。2005年,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臨沂決定在經濟開發區建設臨沂一中南校區。2007年8月,南校區建成並投入使用。2013年,臨沂決定在北城新區孝河路建設臨沂一中北校區。2014年秋,北校區迎來第一批779名學生,成為臨沂一中發展史上的又一個里程碑。至此,臨沂一中用10年時間實現了一校三區同時辦學。

臨沂一中變“美”,萬道清泉,浸潤著新時代一中學子。1999年以來,學校在市委、市政府的關心支持下,對校園教學軟硬件配套設施進行升級改造,讓師生盡情享受沂蒙大地經濟社會跨越發展的“紅利”。20年,臨沂一中校園內互聯網從無到有,從有線到無線,從局部無線到無線全覆蓋;教學設施從一塊黑板、一個板擦、一盒粉筆到膠片投影,到電視加錄像機,再到現在覆蓋全校的智能多媒體;辦公系統從一張桌、一支筆到教師人手一臺電腦;教學資源從自書店購買到從“雲端”下載;就餐、借閱從用餐票、借書單到使用一卡通……這些不僅是學習、教學、辦公、生活方式的改變,更為師生們的理想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臨沂一中變“厚”,黨建文化引領百年老校的文化創新。在校長李世良和黨委書記魯統峰的帶領下,學校堅持創新開展黨建工作,建立基層黨校,對中學生進行紅色文化教育,為高校和社會培養了一大批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先後被山東省委宣傳部評為“先進基層黨校”,被臨沂市委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李世良被評為“山東省教育創新人物”和“齊魯名校長”,並出席了山東省第九次黨代會。

臨沂一中變“高”,特長人才培養優勢明顯。臨沂一中構建“全面發展+個性特長”的培養模式,全面實施“個性化人才培養計劃”,學生個性化發展指導工作成效顯著。學校多次榮獲“全國中學生奧林匹克競賽金牌學校”稱號,在各科全國奧賽中,年年摘金奪銀,累計有160餘人獲得省賽區一等獎及以上獎次。特色體育也是臨沂一中的一塊金字招牌。多年來,學校男女籃球隊代表山東參加全國比賽10餘次,一直保持中學生籃球賽省內前三名、全國前六名的成績,男女籃球隊的高三學生全部升入國家重點高校深造,有的學生還成為中國大學生籃球聯賽主力隊員。

歷經百年滄桑,文化傳承深厚。代代園丁,潛心執教;莘莘學子,才俊輩出。如今,臨沂一中人正踏著新時代的奮進腳步與時俱進,伴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闊步前行。(記者 胡懷旭 通訊員 類延勇 劉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