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或者私企的員工在年齡大了之後都有什麼打算?外企和私企會幫助養老嗎?

嚮往美好自由的生活


想起上半年,甲骨文背景公司大範圍裁員,許多大齡程序員都失業了!

有網友戲稱:北京最大的養老院倒了!

大家覺得這諷刺嗎?

包括前不久西門子公司全球萬人大裁員也是一樣,這個年頭,再大、再光鮮的平臺也都不是穩定的,即便平臺穩定,你的崗位也不穩定。

所以“幫助養老”這回事就別再想了!

下面,就這個話題,我說說個人的一些觀點,僅供大家參考!

一、企業都講利益,所以別談什麼“幫你養老”

從企業的角度來說,無論私企還是外企,老闆都以營利為導向,你作為員工能為企業創造價值,那就會留用你下去,如果你想在企業裡混日子,一旦危機來了,恐怕第一個裁的就是這類員工。

我有個朋友,今年40多歲了,在一家民企工作了十多年。

最近他的公司經營慘淡,資金鍊都快斷掉了,不得不進行裁員。我朋友當時覺得,自己一個老員工,一直兢兢業業,總不會先對他動刀。

誰知道老闆第一批就找他談話了,理由很簡單:因為你年紀大了,幹活也不像年輕人那麼賣力,效率不高。

朋友非常鬱悶,一個勁地罵老闆和公司無情無義!可自己又沒啥辦法,公司也答應了給他按照勞動法發補償金。

這件事雖然公司看起來有些不厚道,但畢竟這個企業都到了生死存亡的時候,沒法再考慮要保護誰或者“養”誰的問題,哪些員工能創造價值大的肯定優先留用了。

這就是職場最殘酷的地方,你以為去企業上班就好像兩個人婚姻一樣,時代拋棄你時,給你打聲招呼就不錯了!

二、職場大齡員工,也可以有自己發光發熱的地方

很多人有一個誤區,覺得職場上年紀過了35或者40,就只能混日子養老了。

實際上並非如此,你可以看到各行各業的精英里面,都有大齡的員工。

比如我經常接觸的培訓講師,不少就是40歲以上甚至50歲以上的,對這個職業來說,越老越吃香,起碼授課的技巧更成熟,知識儲備更多。

又比如公司裡的管理崗位,大多都是職場中年人,尤其是高管,基本上都是35週歲以上。一方面管理崗位是需要一定的專業沉澱,沒有在基層歷練過,做到管理了也難以服眾;另一方面,做管理的人需要比較高的情商和社會閱歷,所以年輕人往往還欠缺火候。

還比如說公司裡一些關鍵崗位上,領導會安排老員工來負責,因為他們最值得信賴,比如倉庫管理員、企業的會計等等。

大齡員工儘管年紀不饒人,各方面體力精力都下滑了,但在經驗上、為人處世上顯然更有優勢,只要發揮好自己的長處,我覺得依然可以立足。

三、想要年齡大了後更穩定,年輕時就要奮力拼搏!

職場有句話,叫做“50歲的幸福藏在你20多歲的努力中”,我深以為然。

但凡50歲在領導崗位上非常穩定的那些成功者,你覺得他們是幸運,實際上卻不知他們20多歲開始奮鬥了多少年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年輕的時候,有這些事情你必須記得要做:

第一,做好職業規劃的設計,職業規劃好像就是我們每個人的指明燈一般,有了職業發展的不同階段目標,你就明確了努力的方向,不會跑偏。

畢竟,在正確的道路上努力,才更有意義。

第二,加強學習,多儲備一些知識,最好是培養自己複合型的技能。比如我自己是做人力資源的,但很早也開始學習法律的、財務的相關知識,多學習一點技能,對職場發展肯定大有幫助!

第三,保持專注與毅力,很多人也想著要學習要努力工作,但往往兩天打漁三天曬網,沒有堅持下去。所以你進步的就比別人要慢,比如我一個朋友,每天晚上睡覺前都堅持看半小時的書,幾年下來真的學識淵博很多,後來這些知識也幫助她做到了公司的總經理助理。

第四,適當開展一些副業,這年頭,任何主業也許都不穩定,時代變化太快,一旦某個行業陷入衰退,你的主業可能就沒法給你需要的收入。所以業餘時間可以做點小副業也是一種人生保險,運氣好,有一天副業都可以轉正為主業成為你自己的事業都說不定!

寫在最後

以上,就是我關於這個話題的一些建議,希望對大家有啟發。

作者:丁路遙知事,頭條職場教育領域自媒體營銷號TOP5,高級人力資源管理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高級培訓師,資深職業規劃師,多家頭部平臺簽約作者,碼字很辛苦,歡迎點擊關注我。


丁路遙知事


我是女的,大學畢業後,我就一直在私企上班。現在四十歲,私企養老金繳的應該是最低檔。我是二十二歲開始繳社保的,也是私企幫我繳的。我一直做的是銷售,中間跳過兩次槽,轉社保關係都比較囉嗦,好在最後都接上了。大家都知道做銷售靠的是業績生存,而且任務每年節節升高。現在這個公司我已經幹了八年,現在市場已經做飽和了,銷量很難再提升。每熬過一年都感覺非常難。而且完不成任務公司只發你保底工資,並且可能每次會議都接受領導冷眼相待。呆下去非常難受,但一想到孩子還上私立高中,父母年紀大,自己出去也可能再找不到好的工作,就咬牙堅持了。熬到退休年齡不是那麼容易的事呀。前段時間我想自己創業了。在外面考察了很長時間也沒找到合適的項目。也希望朋友們多多指教。謝謝


麗江和雪


為什麼要讓公司幫助養老?別說私企外企了,國企也沒幾家說給你養老的吧。企業都社保了。在外企呆到年紀大了,怎麼也三十大幾四十出頭,工作也一二十年了,五險一金也交了一二十年了,到法定年齡就可以拿社保退休金了,和在國企一樣。再說只要企業經營的不錯,你自己做的也還行,公司也不會隨便裁你。就算公司幹不下去或就是要裁掉你,你也能拿一二十萬的補償。我身邊好幾個同事公司呆了十幾二十年了,四十多的大有人在,五十多歲的也有。都是老油條了,就算公司想擠兌也毫無用處,反而每次公司有點動盪就有想著能不能要個裁員名額,拿個二三十萬走人。話又說回來,不管在哪,還得活到老學到老,讓自己有競爭力,有後路能進退,離開現有企業也能創造自己的價值,有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的底氣。這樣才能應對任何突發狀況,人生也會更從容。


石頭3046


我身邊很多在外企工作多年的朋友,四十多歲以後,開始做到了總監以上的公司中高層職位,此時,大多數人都是選擇激流勇退,選擇離開外企,進入到行業前景較好的民企或私企,擔任高層管理崗位的工作。

按理說,外企的薪資待遇水平都很高,為什麼他們不在原來的單位更上一層樓,卻選擇去管理水平相對差的私企?經我瞭解,主要原因是以下兩個方面:

  • 外企的高薪伴隨著高壓力

雖然說外企的薪水都比較高,但同時工作壓力也是相當大的。最明顯的就是人人都有很明確工作硬指標,以及結果導向的考核方式,一旦個人的業績指標沒有達成,就直接面臨著降級或解僱的結局,且沒有一點人情可言。

所以雖然福利待遇好,但員工都不敢有絲毫的懈怠,一旦手頭有工作沒做完,哪怕是工作日加班加點,也要硬著頭皮做好,有時候真是喘氣的時間都沒有。

  • 外企的風險更大

企業都以追求利潤為存在前提,這一點在外企身上體現得更為直接,一旦投資地的各種成本增加,導致企業財務狀況不理想,外企就會考慮撤資或轉移投資地。所以,在外企,對成本的管控都會很嚴格,這其中,對人力成本的控制尤為突出。員工隨著工作年限的增加和職位的晉升,薪水也逐年升高,一旦公司認為對員工薪水的支出與員工的貢獻不成正比,第一考慮的就是裁員。

此外,外企的職場政治異常複雜,相比民企有過之而無不及,尤其是一些跨國公司,高層管理人員的輪換有時候跟走馬燈似的。今天可能還在好好上班,明天也許就直接通知你不用來公司了,直接結算薪水走人。

所以說,外企的員工,年齡大了之後,都會考慮去民企和私企發展,是一種基於現實的不得已選擇,想在外企養老,不存在的。反倒是私企,也許待遇沒有外企那麼高,管理也沒有外企那麼到位,但只要這家企業不倒閉,一直存在下去,想在裡面養老絕對沒問題。


以上圖片均來自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

職享營


幫助養老?喂!夢該醒醒了!現實情況是,外企或者私企的員工,在你年齡逐漸增大,但還不算太大,比如35歲或者40歲,員工自己覺得剛到中年,年富力強,正是企業中流砥柱的時候,公司就會以大齡員工的名義把你逼走了。


注意,我用的詞不是把你“裁掉”了,而是“逼走”了。這兩者區別很大,事實上,只有一些比較正規的公司或者大公司,才會搞正式裁員,也就是在員工年齡大的時候,通過正常途徑把員工炒掉,員工走的時候,公司會給員工一筆不菲的補償金。


大多數公司,尤其是私企,都不會搞什麼正式裁員的,而是把大齡員工“逼走”。手段很多,比如讓大齡員工從事自己不熟悉不喜歡的工作,讓小年輕上來做大齡員工的領導,各種折磨大齡員工,等等,我就不一一贅述了。總之目的很簡單,就是讓老員工物質精神受到打擊,受不了自己提辭職,這樣公司就不需要給補償金了。


以我所經歷的公司為例,外企裡面年過40歲,如果還沒升成主管或者經理的,基本就很危險了。私企就更嚇人了,除非你能力確實厲害,否則老闆都會傾向於選擇更聽話、更賣命幹活、更低薪資、更容易被忽悠的小年輕。


所以,外企或私企的員工,一定要早做規劃,做兩手準備,第一就是提升專業能力,努力讓自己靠“本領”能吃上飯;第二就是增加除工資以外的收入,也就是要學會搞副業搞投資等,因為你是隨時可能被裁掉的。一旦被裁掉,再找工作就相當困難了。


當然,如果你是公務員,或者在國企事業單位工作,就一點也不用擔心上面的問題了,因為隨著年齡越來越大,你的機會反而會越來越多。40歲在外企民企是被裁的對象,但在國企,卻還算是“年輕幹部”,後面還有無窮的晉升機會。

世界500強全國培訓經理,資深管理與職場專家,每天分享職場乾貨,請點擊【關注】,歡迎留言交流討論。

職場再出發


我們先來回答題主的第二個問題:現在無論什麼企業,都已經擺脫了養了的負擔,養老已經都交給社會了。換一句話說,現在的養老是靠自己退休前一直在繳交的社會保險中的養老保險實現的。靠企業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所以,外企和私企,包括國企,都不會再為員工養老。如果是談企業為養老提供幫助,還是要靠自己的。在職場上年齡大了,在退休前還是要為自己做一些打算。

首先,要竭力與公司搞好關係,原因有二。

1. 眾所周知,現在職場上對員工的年齡要求越來越年輕化,年齡大的人普遍會遭受“勸退”、“邊緣化”、“降職”、“降薪”等企業的行為,這些企業行為要麼就是讓失去了工作,要麼就是讓自己的工資收入降低。所以,要竭力與公司搞好關係,讓自己被降薪、降職、邊緣化、勸退的可能性降到最小,以便能夠保持住自己的生活品質或者家庭的生活品質。

2. 大部分年紀大的職場人,距離退休的日子越來越近。一旦退休,以前的高工資講不復存在,主要靠自己的社會養老金生存。我們不排除有些人的養老金比較高,但大部分人的養老金都只能勉強度日。為了改變這樣的局面,退休後最好能讓公司返聘。如此,自己除了一份養老金之外,還有返聘的工資可拿(儘管不會像正式工作時那麼高,但總是一份收入),讓自己的生活品質不會有太大的變化。但是要想被企業返聘,最需要的就是與企業搞好關係(或者說與老闆搞好關係),同時也要讓自己的能力、知識、社會資源能夠成為公司的稀缺,以便讓公司返聘自己更容易一些。

第二,為退休後的生活做一些打算。

一個人為家庭在職場上辛苦了一輩子,年紀大了,接近退休年齡了,總想在退休後享享清福。所以,在尚未退休時,做一些準備。

1. 廣交朋友:人退休後最重要的是什麼?快樂?能夠讓自己快樂的是什麼?一是做一些自己喜歡的活動,二是讓自己的身體保持健康。而活動和健康,最重要的保障是周邊有朋友可以交流,有圈子可以聊天,有趣味相投的朋友一起參加活動。不過,人退休後再去交朋友、處圈子,有點太晚了。所以,趁自己還未退休,多交一些朋友,以便自己退休後有機會參加活動,有條件讓自己變得快樂一些。

2. 學習一些業餘技能。退休後可以去旅遊,也不用費什麼腦筋,但總不可能天天去旅遊。所以,在企業裡年紀大了,可以事先學一些業餘技能,比如樂器,比如棋藝,比如戶外的釣魚等,以便退休後生活可以更加豐富一些,讓自己的生活多樣化,心情也舒暢。業餘技能的高低倒是無所謂,但要保持自己的腦子始終活躍,有利於自己退休後的身心健康。

小結:在職場上年齡大了,唯一能有盼頭的就是退休生活,為了讓自己退休生活更加完美、完滿,還是要做一些事先的準備和打算。或者與企業搞好關係被返聘,按部就班地工作,或者學習一些業績技能讓自己的退休生活更有色彩。退休後的人,最怕閒著沒事兒做,身體不動,腦子不動,沒了任何追求,讓自己變得孤僻,失去了生活的心氣兒。人沒了心氣兒,生命也隨著走向沒落。無論是返聘後工作也好,還是學習有趣味的技能也好,都是要保持住自己對生活和生命的希望,保持住自己的心氣兒。


耕然夫


在這個時代,想生活過的好,要始終牢記一句話:

“”靠人人跑,靠山山倒,唯有靠自己最靠譜。”

只要把這個思維融入進已經骨髓,你會發現你能掌握生活主動權。

一、外企、私企會幫助養老嗎?

一般情況下,你只要工作時間久,一直穩定交五險一金,那多少就有點保障。

比如說,你在一傢俬企或者外企,工作了20多年,那你五險一金也交了20多年。那到了法定年紀,自然可以拿到退休金。

二、但想過退休好生活,能單純依靠退休金嗎?

退休金更多來說只是一份保障,不能成為你的唯一的依賴。

而且退休金也不會太多,整體來說不到3000元。

在發展快速的這個時代,3000元其實並不多啦。所以只能把退休金當成了其中一份收入來源,這樣你生活會過的更好。

好比,現在很多上班族,有一份正職工作後,還依然為自己找一份靠譜的副業。這種行為就很好了。

有一份副業,除了多掙錢,還能多接觸到更多商機,知道現在市場上流行什麼,保持不讓自己落伍。

如果你現在年齡到了一定程度,除了穩住自己工作外,還要多為未來謀劃下。

我身邊就有很多40多歲的職場人士,他們每天還得上班,不過還做著行業自媒體,錄錄音頻、學短視頻等等。

這些方法學會了,就可以通過這些渠道分享經驗。你可以掙收益,也可以賣貨,也可以打造個人品牌。這些事情都可以通過業餘時間來做。

當你想做,項目、方法會很多。所以,行動起來,那對自己未來自然就更有保障了。

總結:

職場人士,憂患意識不管在什麼時候都不能缺少,只有真正認識到這一點,才能讓自己更好的適應這個多變的環境。


關注@華迪說,每天與你分享職場、銷售思維與方法論。如果你喜歡我的回答,歡迎點贊,評論,轉發。

華迪說


首先要說明的一點是“如今這個時代,沒有任何組織和個人都能幫助自己養老”。可能我說這句話有點殘酷,但這的確也是事實。畢竟,我們現在都有社會保險給我們兜底,只要繳滿了年限就能有養老金可以領取。

至於靠子女養老,那對大多數人來說可能就更困難了,現在年輕人的壓力與日俱增,作為父母這輩的,都巴不得自己還能長期在崗位上工作。所以,養老問題除了有社保外,更重要的是自己在年輕的時候多奮鬥,這樣才能有個穩定的老年生活。

那麼,體制外的員工(外企或者私企)年齡大了之後可以做些什麼?公子提供幾個想法供題主參考:

一、繼續在本崗位上發光發熱

對於已經在職場上打拼多年的員工,已經有了足夠的經驗和能力。所以,我們完全可以繼續在崗位上做得更好,雖然現在很多文章都在大肆宣傳“中年危機”,但其實針對的是沒有真本事的“中年油膩大叔”而言的。

如果你的能力突出,又有相應的管理經驗,那麼你就是公司裡一個不可或缺的人物。這個時候完全可以繼續在公司了裡面承擔更多的責任。比如我們可以進入高管層,去做一些戰略規劃的工作。

即使你所在的公司效益下滑了,真到了裁員的地步,被裁的名單裡面也不一定有。假如有的話,我們大可去找另外一家公司,憑藉自己在本崗位上的能力和經驗完全可以勝任其他工作。

二、另闢蹊徑,選擇創業

幾乎沒有人會真的一輩子打工,尤其是在這個發展迅速的時代,我們創業的環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更加寬鬆。因此,如果你覺得自己有了好的項目、啟動資金、足夠的資源和寬廣的人脈等條件,那你可以去嘗試自己創業。

比如我們當中的學員就有很多原來在公司裡面從事新媒體的工作,在前幾年趁著自媒體的風口果斷創辦了一家新媒體公司。多年積累下來的經驗、能力和人脈等資源,幫助他實現了公司的存活目標,目前也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的階段。

所以,年齡其實並不是限制,在某種程度上反而是一種優勢,時間的積澱終會讓我們有一個更好的未來。

三、享受生活,迴歸家庭

既然我們在年輕的時候選擇了奮鬥和努力,那麼到了退休的年齡也可以名正言順地去享受下生活,迴歸到家庭。把之前因為工作繁忙而丟下的陪伴給補上,這也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我們也可以退居二線,幫幫自己的子女帶帶小孩,減輕他們的壓力。這也是我們人生價值的一種體現,財富不是我們唯一的衡量標準,讓自己過得有意義才是我們一生追求的目標。

最後公子想說的是,如果不想成為那個被時代拋棄的人,從現在去就要去主動學習,這不僅僅是指與本職工作相關的知識。其它有助於我們個人成長的都可以去學,也許一開始並沒有明顯的變化,但久而久之,我們的核心競爭力就會得到提升。

未來我們就可以不被職業選擇,而是自己選擇職業。

歡迎關注@焱公子,十年500強,專注寫職場,每天與你分享職場乾貨與成長心得。

焱公子


外企和私企會幫助養老嗎?

如果想那種深居高位、啥也不幹就整天喝茶聊天的,一些退居二線的國家幹部還有一點可能,私企和外企?就別做夢了,人家是資本家,不是慈善家!

華為老總任正非評論“清退34歲以上老員工”的時候是怎麼說的?

“華為沒有退休金,華為是沒有資金的,大家不奮鬥那他就快垮了。”

當然這是華為的一家之言,按照勞動法,每個企業都必須為僱傭的員工繳納養老保險,臨近五年退休的員工法律上都會保護,一般不允許解僱。所以大家應該感謝《勞動法》而不是老闆!

不成文的規矩

在企業裡面,35歲確實是一個紅線,在招聘員工時有一些公司就直接限制應聘者的年齡在35歲以下,而企業高管的招聘要求也是年齡在50歲以下。

這其實已經很說明問題,換句話來說:

  • 基層員工年齡35歲以下,年輕有活力,能吃苦耐勞,不怕加班;35歲以上的基層員工,拖家帶口,身體健康也下降,薪資待遇要求高,放在一線沒衝勁;

  • 高層員工年齡50歲以下,經驗豐富,管理能力強;50歲以上的高管精力下降,開始有各種老年性慢性病,身體成為負擔;

我們再看看互聯網、高科技公司,員工的平均年齡就更誇張了:

惠普公司:惠普公司員工平均年齡約為39歲。

IBM公司:IBM員工評價年齡為38歲左右。

戴爾公司:戴爾員工平均年齡約為37歲。

思科公司:思科員工平均年齡約為35歲。

英特爾公司:Intel員工平均年齡為34歲左右。

微軟公司:微軟員工的平均年齡約為33歲。

特斯拉:特斯拉員工的平均年齡約為31歲。

谷歌:谷歌員工平均年齡約為30歲。

Facebook團隊平均年齡為28歲。

平均年齡最大的惠普、IBM和戴爾,相比於下面的谷歌、Facebook,誰更強,誰的市值更高不言而喻。

馬克·扎克伯格只有22歲的時候,他說了一句讓人銘記的話——年輕人就是更聰明。這位打造了Facebook的神童在2007年於斯坦福大學舉辦的YC大會上對於聽眾直言不諱自己對於年輕人的偏愛。

“漫步於任何一個熱門的科技公司當中,你都會發現年輕的白人男性與亞裔男性不成比例的多,”華盛頓大學計算機科學家Ed Lazowska如此感慨。

年紀大了去哪裡?

我工作了快20年,一路職場上也遇到了不少老前輩,這些人裡面各種情況的都有,我說幾個例子給大家分享以下:

高管Edward:

2007年的時候我在一家美國公司工作,中國區的CFO叫Edward,年級很大,快六十歲了,老頭身體不好,開會有時候都能睡著。但就是這樣還寧死不退,說是家裡有三個小孩要供他們讀書,開銷太大。做了三年CFO之後,公司還是給他面子,讓他轉成戰略顧問,又聘用了一兩年,之後就不知道了;

高管Fiona:

2012年我的上司,家底很厚實的女強人,天天身上不是香奈兒就是範思哲,一年近百萬薪水都是她自己花了(老公賺錢更多),因故離開外企後走上了創業之路,幾年以後失去聯繫了,linkedin上的狀態停留在2014年,看樣子已經和我們打工族徹底不在一條跑道上了;

返聘的供應鏈總監:

前一家公司的同事,55歲以上了,按道理已經退休。但是由於在公司工作了快30年,業務非常熟悉,所以公司予以返聘,待遇還不錯;

這都是記得上來名字的人,還有更多的年紀大了的同事們,要麼就光榮退休了,要麼就因為各種原因(裁員、生病)最終離開了奮鬥過的崗位。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這就是所有職場人的歸宿!


談者無語


在深圳,外企私企職工年齡大了,40出頭的話,一般都在2007年左右入手了房子,有點小錢,他們大部分閒錢都被套在了理財和股市上面,他們會想盡一切辦法,不被裁員。至於企業幫助養老,如果是外企,比如普成華等,都有給員工繳納商業養老金,也算是厚道,私企養老情況並不容樂觀。

工作原因,我以前為大公司設計商業保險計劃,少來也有幾千家了,為計算保費,我需要了解公司員工的年齡佔比,整體下來,外企員工年齡偏大,多為32歲以上,而私企尤其是互聯網企業員工很年輕,26歲左右。近幾年來,外企平均年齡有下降趨勢,通過了解,外企正在進行一系列手段,開除38歲以上中層管理員工,降低運營成本,提高信息的傳遞效率。當然,這種現象也會在私企中發生。

某跨國保險公司,在去年經歷過一輪業務重組,原本20個人的財務部門,被裁的只剩下6個人,而被裁的,就是大齡職工,都是40歲以上的,而且是中層主管。其中有幾個是跟公司簽訂了永久合同的,最後被逼N+5走人。

外企、私企員工年齡大了,不想被裁,應早做打算,做如下安排:

1、關注長期投資,用常年積累的資本投入到股權或者債券產品,前提是比較懂行

2、提升核心競爭力,進一步把握公司重要資源,避免被優化

3、跟上時代的步伐,學習行業內、新領域內知識和技術,提高自己的適應力

4、加強體育鍛煉,遠離不健康飲食,延長工作工齡壽命

5、與獵頭長期保持聯繫,保證被裁員後,有其他工作機會

至於養老,總結來說,部分外企會通過商業養老金,幫助員工養老,私企,幾乎沒有幫助員工養老的意願。從我的觀察,深圳房地產設計、商業諮詢等行業的知名外企都會給員工買商業養老金,公司員工共攤費用,員工離職或者到了法定退休年齡以後,可以足額領取,如果員工中途離職,也可以領取部分養老金。而私企,很少有買養老金計劃的,他們大多隻採購重大疾病和意外身故保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